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宁德生态市建设宁德生态市建设“十二五十二五”规规划划 二一一年十二月 目目 录录 前 言.1 第一章 生态市建设概况.2 一、生态市建设取得的成效 .2 (一)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建设稳步推进.2 (二)资源开发与保护能力进一步提高.3 (三)生态人居环境体系建设持续推进.4 (四)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5 (五)生态文化建设成效明显.6 二、生态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8 (一)结构性污染隐患加大节能减排压力.8 (二)围填海将一定程度影响海洋生态系统.8 (三)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城市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9 (四)高环境承载力与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9 三、面临形势 .9 第二章 总
2、体思路.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基本原则 .11 (一)坚持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协同发展的原则.11 (二)坚持山海协作、统筹发展的原则.11 (三)坚持科学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原则.12 (四)坚持绿色宜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12 (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和公众参与的原则.12 (六)坚持开拓创新、科教支撑的原则.13 三、规划目标 .13 四、评价指标体系 .15 第三章 生态功能区划.17 一、以维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 .17 (一)河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类型.17 (二)山地水源涵养和林业生态功能区类型.19 (三)山地自然生态恢复与
3、维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类型.20 (四)山地自然生态恢复与维护和土壤侵蚀控制生态功能区类型.21 二、以服务于农业发展并控制、治理农业生产生态问题为重点的生态 功能区 .24 (一)盆谷丘陵地农业和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类型.24 (二)山原地高地农业(或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类型.25 三、以城镇(或和城郊农业、和集约化高优农业)发展为重点的生态 功能区 .27 (一)中心城市生态功能区类型.27 (二)城镇和城郊农业(或与集约化高优农业)生态功能区类型.28 四、以陆域水环境水生态维护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 .30 (一)特大型水库与库沿景观和水环境维护生态功能区类型.30 (二)饮用水源汇水区
4、保护生态功能区类型.31 五、海洋生态功能区 .33 (一)典型海湾型港口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或水产资源保护)生态 功能区类型.33 (二)典型海湾型港口发展和污染控制生态功能区类型.34 (三)近岸海域渔业与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或海岸自然遗产保护)生 态功能区类型.36 第四章 生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38 一、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38 (一)生态农业.38 (二)生态效益型工业.41 (三)生态服务业.46 (四)循环经济.48 (五)全面推进节能减排.51 二、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体系建设 .57 (一)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57 (二)森林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59 (三)海洋资源合理利用与
5、保护.61 (四)水资源保护与建设.62 (五)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63 三、生态人居体系建设 .65 四、生态环境体系建设 .68 (一)生态建设与保护.68 (二)加强环境综合整治.71 (三)生态安全和防灾减灾.77 五、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80 第五章第五章 生态市建设的保障措施生态市建设的保障措施.85 一、强化组织领导 .85 二、健全政策法规 .88 三、加大政策支持 .88 四、实施项目带动 .89 五、增强技术支撑 .90 六、鼓励社会参与 .91 附件 前 言 建设生态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构 建和谐宁德、加快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
6、宁德市经济、 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战略选择。编制实施生态市建设 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宁德市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 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增 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意义十分重大。 宁德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主要以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福建 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福建省主 体功能区规划、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及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为依据进行编制。 规划立足宁德推 进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关键时期,在分析宁德“十一五”生态 市建设情况的
7、基础上,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宁德市全面推进福 建生态省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加快生态市建设的总 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引导和推进宁 德生态市建设的行动指南。 规划范围覆盖宁德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包括蕉城区、古田县、屏南 县、周宁县、寿宁县、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柘荣县,土地总面积 1.35 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 4.46 万平方公里。规划以 2010 年为基期, 规划期限为 2011-2015 年。 第一章 生态市建设概况 一、生态市建设取得的成效一、生态市建设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实施 宁德生态市建设
8、规划 ,围绕生态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及阶段目标,着力 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体系、生态人居体 系、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等“五大体系” ,落实责任,强化 保障,组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生态市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一)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宁德市高度重视“两型”社会构建,制定并实施 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 、 宁德市节能减排 综合性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全市进一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全面推进工业节能工作,减排力度不断强化,全市消减化学需氧量 7331 吨、二氧化硫 462
9、 吨,基本完成省里下达的减排控制目标。各县(市) 均建成投产一座以上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福鼎、福安污水处理 厂减排能效较好发挥;累计关停石材加工企业 229 家,关闭矿点 30 个, 在禁养区已搬迁 67 家规模化养猪场;全市 6 家国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 设施验收和数据有效审查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列入省、市政府减排意见 的 19 个关停项目基本关停到位;大唐宁德电厂稳定脱硫,月均脱硫效率 保持 95%以上。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开展了 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全面提高水、土地、原材料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清洁生产稳步推进,废弃物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 合利
10、用率不断提高,三废综合利用产值 1406.1 万元。洪泰铜业、富华建 材、信达橡胶等一批较具规模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相继建成投产。福鼎 龙安工业园区、古田芝山工业园区、柘荣富源工业园区相继制定和实施 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方案,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节能工作稳步推 进,2010 年全市万元 GDP 能耗降到 0.531 吨标准煤,比 2005 年下降 3.1%, 顺利完成了省里下达的“十一五”节能目标。 (二)资源开发与保护能力进一步提高(二)资源开发与保护能力进一步提高 强化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 在 13.00 万公顷,补充耕地数量与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数量相当,全
11、市建 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推进了国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积极建设太姥山、鸳鸯溪、白水洋、杨家溪、东狮山、翠屏湖等重点旅 游风景名胜区,建立了省、市级自然保护区 10 个,柘荣、霞浦、周宁三 个县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试点县建设,改善了国土生态环境。 海洋保护建设稳步推进 ,全市主要海湾海水重金属和石油类含量符合 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余指标 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主要海湾沉积物指标均 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沙埕港的锌、砷、汞等生物质量评价因子 含量均可满足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三沙湾的锌、汞、石油烃等生物质 量评价因
12、子含量均可满足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 70%, 金属矿产中,铁矿开采回采率 85%,选矿回收率 88%;有色金属平均开采 回采率 8092%,选矿回收率 8185%;叶蜡石、明矾石、白云岩等非金 属矿山企业开采回采率 8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取得一定进 展,各类矿山土地恢复治理面积 100.06 公顷,治理率约 30%;开展了高 速公路、铁路、国(省)道及赛江、霍童溪、交溪等主要溪流两侧的 “青山挂白”专项治理,整治了禁采区内“青山挂白”点 4611 处,完成 治理面积 95.357 万平方米。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丰硕,完成全市 1
13、:25 万区域地质调查,沿海经济带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项目取得重要进 展。新发现周宁首章铁矿床,蕉城禅地铜矿床,蕉城黄柏、古田大墘铅 锌矿床,霞浦大湾、周宁咸格钼矿床等矿产地。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十一五”全市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 113.93 万 亩,到 2010 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64.8%,活立木蓄积量 2965.2 万立方 米。绿色通道与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完成沈海高速、福银高 速沿线 4 个试点县(市、区)两侧一重山造林绿化 9.72 万亩,公路绿化 里程 240 公里,至 2010 年,全市绿色通道建设里程达 300 公里。森林生 态功能持续增强,创新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
14、,在全国率先建立江河下游 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提高到 12 元。生物多样性与湿地保护取得新进展,20062010 年,新增国家湿 地公园 1 处,全市自然保护区、小区总面积达 154.5 万亩,占陆域总面 积的 7.9,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为主体,布局比较合 理、类型相对齐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三)生态人居环境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三)生态人居环境体系建设持续推进 城乡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全市已创建 20 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 26 个省级生态村,柘荣县双城镇、蕉城区霍童镇、金涵乡上金贝村创建国 家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并通过省级专家现场复核验收和
15、公示,上报环 保部待命名,柘荣、周宁、屏南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持续推进。城市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成各级环境监测站 10 个,其中 9 个监测站通过了计量认证,3 个市(县)监测站达到省级 标准化建设要求。全市建成 1 个水质自动监测站、7 个空气质量自动监 测站点。已建成污水处理厂 9 座,日处理污水能力 15 万吨;已建成垃圾 无害化处理场 8 座,正在建设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场 1 个。城乡绿化一体 化工程进展顺利,全市共建成省级以上园林县城 2 个、省级绿化模范县 (市、区)1 个、绿色开发区 3 个、绿色校园 35 个、绿色乡镇 9 个、绿 色村庄 118
16、个,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 36.49,绿化率提高到 32.37%。饮用水源保护进一步加强,全面完成全市建制镇以上集中式地 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共划定城市和县城地表水源保护区 9 个、建制镇 (含乡)地表水源保护区 89 个,已完成全省饮用水源地调查与保护规划 编制。 (四)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四)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加快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 “十一五”期间,完成沿海防护林造林 25.28 万亩,沿海防护林带长达 1046 公里,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60,沿海绿色生态屏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现代综合气象观测系 统建设初见成效,在全市各乡镇及气象灾害多发点建成 112 个
17、高性能、 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基本实现了 10 公里网格布设一个自动气象站的目标; 站网布局由陆地向海洋拓展,建设了一批海岛自动站和渔排自动站和风 能资源观测塔等;增加了移动观测手段,建成宁德新一代移动天气雷达 系统,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明显增强。气象信息网络系统逐步完善,建 成了集地面宽带网、互联网 VPN 备份网、政务网、无线通信和卫星通信 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气象信息网络,实现了省市县远程可视会 商,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互联,建成自动气象站、测风塔、雷电 和雷达等数据采集、处理和共享系统;建立 14 个数字地震遥测台和 3 个 GPS 站,同时在全市建立 15 个地震宏观观测点,作为辅
18、助手段配合数 字监测台的监测,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小区、示范点建设,地震 监测和紧急救援体系等逐步完善。 (五)生态文化建设成效明显(五)生态文化建设成效明显 “十一五”期间,宁德市生态文化建设取得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优化。(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建成宁德市艺术馆、乡镇综合文化站 77 个、农家书屋 1097 家等一批城乡文化设施建设项目;(2)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一定成效。文 物保护机构逐步健全,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处、省级文物保护 单位 22 处,新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2 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8 个。 古田中直钱公宝殿、古
19、田吉祥塔和霞浦摩尼教遗址在国内形成一定影响, 完成了涉台文物普查、畲族文物普查和音乐文物普查,开展温福铁路、 宁武高速公路考古调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一定成果。成立 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 “中国水 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项目、 “柘荣剪纸”入选联合国相关名录,初步建 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名录体系。抢救和发展畲族文化取得阶段 性成果,完成了建立一个博物馆、编辑一套畲族文化丛书 ,拍摄一台 反映畲族风情视频,进行一次畲族文化普查、编辑一本畲族文化校本 课程等八个一的畲族文化抢救工程;(3)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组 织举办大型专题文艺晚会、书画大
20、展赛、青少年电视歌手大赛、少儿文 艺会演、 “工艺、美术、摄影百花展”等多种艺术赛事,群众参与广场文 化、社区文化等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有效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4)扩大对台、对外的文化交流。开展了陈靖姑金身巡游台湾、族谱展 等入岛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台湾文化人士参加甘国宝文化论坛等文化活 动,增进两岸文化交流,组织市畲族歌舞团赴香港、澳门、新加坡、马 来西亚、匈牙利等地区和国家交流演出,从而扩大了宁德文化的在外影 响;(5)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动宁德市畲族歌舞团内部机制改革 试点,推动市电影公司转轨改制,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 表表 1 1 宁德生态市建设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宁德生态
21、市建设主要指标完成情况(20102010 年)年) 指标名称指标名称单位单位 2010 年年 规划目标规划目标 2010 年年 实现情况实现情况 规划完成情况规划完成情况 1、人均生产总值元/人1900024000完成 2、人均财政收入元/人11001431完成 3、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52006542完成 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1100016815完成 5、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4238.6未完成 6、单位 GDP 能耗吨标煤/万元10.531完成 经 济 发 展 7、单位 GDP 水耗m3/万元120 8、森林覆盖率%6564.8未完成 9、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17 1
22、0、SO2排放强度千克/万元3.33.2完成 11、COD 排放强度千克/万元5.46.37未完成 12、区域噪声平均值dB5553.8完成 1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77完成 14、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6065完成 1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70 16、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810.33完成 17、旅游区环境达标率%90 18、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5100完成 19、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率%5038.4未完成 资 源 与 环 境 保 护 20、城市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天数天/年330 21、城市化水平%4547.92完成 社 会 进 步 22、基尼系数0.3-
23、0.4 二、生态市建设存在的问题二、生态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性污染隐患加大节能减排压力(一)结构性污染隐患加大节能减排压力 “十二五”是宁德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时期,但在工业适度 重型化发展战略的带动下,以煤炭、石油为主的一次能源消费量仍将居 高不下,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改变。按环三都澳区域发展 规划 ,宁德市将在沿海区域布局石化、装备制造、冶金、能源产业基地, 存在布局性的环境隐患和结构性的环境风险。宁德核电站将投料发电, 应防止发生核安全事故。随着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分解,宁 德市节能减排任务压力较大,污水处理设施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因此, 新的发展时期,在实施
24、环三都澳大开发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发展和保 护的关系,如何贯彻省委省政府“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精神,防范 环境风险,是宁德市生态市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围填海将一定程度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二)围填海将一定程度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重化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地带,环三都澳区域规划通过围海为临港 产业发展解决土地问题。这将大大压缩沿岸红树林生态系统、滩涂和河 口湿地生态系统等重要功能区水域面积,一些关键的生态通道受到影响, 将导致局部海域生态功能下降,调整修复的任务艰巨。同时三都澳具有 “口小腹大”的特点,湾内海水与湾外海水交换周期长,自净能力相对 较弱和环境容量相对较小,围填海活动有可能引起纳潮量
25、减少、海水交 换能力降低的风险。临港产业废污水排放导致营养盐供给能力增加,临 港产业集聚带动城镇发展,城镇污水激增将进一步加剧近岸海域水质污 染,局部海域富营养化将会有所提高,诱发赤潮发生的风险加大。 (三)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城市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三)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城市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宁德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用地规模的 扩展及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改善型快速的转变,住房更新速度 加快,将拉动住房施工面积不断增加,挤占宝贵的建设用地和城市绿地, 增加固体废物;私人交通工具拥有量持续增长,将加重机动车尾气污染 以及噪声污染;无线通讯设备大量
26、使用、家用电器加速更新换代及农村 居民家用电器消费量增长,由此产生的电磁辐射污染和电子垃圾污染问 题愈发严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高环境承载力与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四)高环境承载力与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 宁德市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森林覆盖率达 64.8%,根据福建省环保 局近期发布的全省环境质量状况通报,宁德空气质量较好,主要河流和 海域水质基本稳定,环境指数位于全国前列,具有较强的环境承载力。 但由于近年来宁德市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设 定与工业总量关联度比较高,导致宁德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较低, 2010 年全市万元 GDP 能耗仅 0.531
27、吨标准煤,不到全省平均 0.783 吨标 准煤的 67.8%,能耗基数低。在新的发展时期,宁德市迎来新一轮的临 港工业大发展,虽然优越的自然生态优势能满足新型工业发展的要求, 但受 GDP 能耗等环境指标容量的限制,节能减排压力大,两者之间的矛 盾将进一步突显。 三、面临形势三、面临形势 随着国际里约宣言 、 21 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的通过,标志着 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国际广泛认可,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上升到 新的阶段。对于处于工业加快发展期的宁德来说,生态市建设面临形势 不容乐观。首先,近年来全球性、区域性和双边环保条约、公约和议定 书不断出台,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发达国
28、家也把 环保作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新的贸易壁垒,将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 入发达国家市场。环境因素越来越多地成为多边、双边援助的附加条件, 发达国家的援助项目、进行的贷款项目等,都必须进行必要的“环保评 估” ,使环保领域与经济领域联系更加紧密。其次,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将 加快,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政策要求、部分 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客观环境、欧盟开始征收碳关税等国际动向都将对 传统产业形成较大的调整压力。为完成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 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的目标, “十二五”规划将我国自上而下 启动新一轮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分解任务,淘汰落后产能并严
29、格控制产能 投资项目将对我市部分行业和增长速度有所抑制。最后,在新的发展时 期,生态效益型工业面临节能减排要求的提高,倒逼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因此,我市企业将面临更加苛刻的环境要求,继续走高污染、高排放的 粗放型发展道路将难以生存。形势的发展,要求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大技 改投入、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推动转型升级。 第二章 总体思路 在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统一指导下,明确生态市建设指导思想、基 本原则,确立战略目标,实施战略任务,全面推进宁德生态市建设,促 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以
30、加 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 现跨越发展为主线,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根本,以优化资源结构和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以低 碳为特征的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构建循环高效产业体系,改善生态环 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 努力把宁德建设成为经济高效、环境优美、社会进步、文化和谐的海西 新增长极。 二、基本原则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协同发展的原则(一)坚持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协同发展的原则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在保护中加快发展,在发 展中加强保护。以全面发展为目
31、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生态 市建设步伐,努力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物质文 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和谐,促进宁 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坚持山海协作、统筹发展的原则(二)坚持山海协作、统筹发展的原则 立足宁德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实际,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市 场和区位优势,合理布局,提高工业集中度,推动沿海四大工业片区走 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发展资源型产 业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发展层次,为区域提供更大的环境 容量,保障宁德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科学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原则(
32、三)坚持科学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大力推广低碳节能减排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将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消耗资源环境的发 展模式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模式,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项目, 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减少经济发展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绿色宜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四)坚持绿色宜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 发挥宁德生态优势,以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健康安 全要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把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 化素质、健康素质和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落脚点,积极开展生
33、 态城市、生态村镇、生态社区等创建工作,加快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 完善城乡居住环境与配套基础设施,构建绿色宜居环境,加快城乡一体 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 (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和公众参与的原则(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和公众参与的原则 政府着重做好宏观调控,科学制定规划,加快重点项目实施,充分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和有效 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公众参与 生态市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提高全民建设生态市意识,实现政府、 企业、公众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在生态市建设中的有机结合。 (六)坚持开拓创新、科教支
34、撑的原则(六)坚持开拓创新、科教支撑的原则 在生态市建设过程中要勇于开拓,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和管理决策创新,寻求促进社会经济效率与自然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途 径。加快教育发展,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引进节能环保的先进 技术,增强科技、文化对生态市建设的支撑能力。 三、规划目标三、规划目标 通过“十二五”的努力,到 2015 年,宁德生态市建设取得阶段性重 要成果,生态功能区更加明确, “五大支撑体系”建设成效显现,初步形 成科学有效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大部分县(市、区)达到或接近国家生态县创建标 准,经济增长、人口布局和资源环境
35、承载力更趋协调,宁德成为一个经 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海峡 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 循环低碳产业结构基本建立。把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作为 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途径,加大投入,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约发 展的循环经济体系。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工程, 强化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建设,努力实 现节能减排,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到 2015 年,建成 1 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 、2 个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示范市(县) 、5 个符合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园区(基地)和 30 家循环型企业; 规模以上
36、骨干企业普遍通过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主要污染物排 放总量控制在省控目标内。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 境,实施生态功能区划管理,对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 态良好区实行分区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维护生态平 衡,保障生态安全。加强重点流域、海湾、近岸海域水环境生态治理, 持续推进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与建设 水平。到 2015 年,重点流域断面水域功能达标率保持在 100%,45%以上 的近岸海域水质达到功能区水质标准。 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 会的要求。深入开展城市
37、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 城乡人居环境。积极开展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推进柘荣、屏南、 周宁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柘荣县在 2014 年前通过国家环保部的“国家级 生态县”的验收命名,蕉城区、屏南县、周宁县、霞浦县在 2015 年前通 过验收命名。其余县市应以生态区县、生态镇和生态村“三级创建”为 载体,推进全市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到 2015 年,全市 60%乡镇建成 “生态镇” 、60%行政村建成“生态村” 。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 100%,中心城市和县(市)城区空气质量符合二级标准天数达到 358 天,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95%、污水处理率县城达 90%以上
38、、中心城区达 95%以上,城市绿化率达到 42%,人均公园绿地达到 13 平方米以上。 生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的 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完 成省政府下达的各项节能减排指标任务,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节 材、节水和节地等主要指标明显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更加完善,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初步建成具有宁德市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和生态城市。 生态文化建设成效明显。生态文化教育和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开 展,特色畲族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科学发展观成为各级政府决策的指 导思想,生态理念与绿色消费观念基本形成,生态环境建设的市场化体
39、制基本建立,科教水平显著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进一步提高,循 环经济理念基本形成。 能力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各市、区、县防洪能力达到国家规定 标准;林业防病虫害、防火能力增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报准确率 进一步提高,具备较强防灾减灾能力、污染防范能力和应对各种突发性 事件能力;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品优势的生态环保科研成果产业转化 基地;逐步建立绿色标准认证体系。 四、评价指标体系四、评价指标体系 为客观评价、动态跟踪、综合考核全市与各县(市、区)和各相关 部门生态市建设进程,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福建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 组要求,结合宁德市实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 21 项指标,构成生态市建 设评
40、价指标体系(见表 2-1) 。 在全市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各县(市、区)和各相关部门要根据 各行业、各区域以及示范区的实际情况与建设要求,研究制定不同层次 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于测评考核本县域或示范区生态建设情况。 表表 2-12-1 宁德生态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表宁德生态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表 指 标单位2010 年值 2015 年目 标值 国家 生态市 建设标准 指标属性 1、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6542100008000约束性 2、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38.63940参考性 3、单位 GDP 能耗 吨标煤/ 万元 0.5310.5040.9约束性 4、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 农业灌溉水有
41、效利用系数 m3/人 20 0.55 20 0.55 约束性 经济 发展 5、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 过验收的比例 %100100约束性 6、城市化水平%47.925055参考性 社会 进步7、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9090参考性 8、森林覆盖率%64.865.240约束性 9、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10.01517约束性 10、空气环境质量 达到功能 区标准 达到功能 区标准 约束性 11、水环境质量%95100约束性 12、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率%36.445 达到功能 区标准约束性 13、SO2排放强度 千克/万 元 GDP 3.26.04.0约束性 14、COD 排放强度
42、千克/万 元 GDP 6.375.05.0约束性 15、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100约束性 16、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69.39585约束性 17、工业用水重复率%607080约束性 18、噪声环境质量 达到功能 区标准 达到功能 区标准 约束性 19、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 6447 75 95 85 90 90 约束性 2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10.331311约束性 生态 环境 保护 21、环境保护投资占 GDP 的比重%33.5 约束性 注:1、受保护地区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封山育林、地质公园、风景名胜 区等。水环境质
43、量是指全县七条主要水系(斜滩溪、蟾溪、后溪、平溪、犀溪、小溪、凤阳溪) 水域功能达标率;空气、噪声环境质量是指县城空气质量符合环境空气二类功能区的要求,声环 境质量符合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2、按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要求,宁德市在 2016 年全面实现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 第三章 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 ,我省生态功能区划分为 2 个生态区、 5 个生态亚区和 107 个(6 组 18 种)生态功能区,宁德市属于以中亚热 带气候为基带的闽东闽中和闽北闽西生态区的闽东闽中中低山山原地生 态亚区和闽东沿海海岸带与近岸海域生态亚区,根据宁德市生态系统和 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等特征
44、,将全市生态功能区划分为以下 5 组 13 种 类型,对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实行分类指导、分区保护、分区推进。 一、以维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一、以维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 (一)河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类型(一)河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类型 1、分布与生态环境特征 全市河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类型由霍童溪河源 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和穆阳溪上游高地农业和水源涵 养生态功能区构成,面积共计 701.95km2。该类型生态功能区以水源涵 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为主导生态功能,主要分布在屏南县北部和周宁县 北部
45、,是宁德市主要河流的河源地和天然常绿阔叶林大面积保存较好的 地区,生态条件优越,生物种类繁多,已建立自然保护区。由于天然植 被保存良好,其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水文调蓄功能较强。该类型生态 功能区属于生态良好区。加强这类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对于全市生 态安全、特别是下游区域的生态安全和水资源供给以及生物多样性资源 与遗传基因库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2、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该区森林生态系统破坏较严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水土流失 严重,常绿阔叶林仅在局部地区成岛状分布,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另外,区域内河流水电开发形成一定规模,与生物多样性矛盾日益严重。 3、生态保护重点 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
46、和管护、保护、恢复和扩大天然阔叶林,促进 山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加强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的保育,严格控制 霍童溪上游涉及保护区安全的水电开发;加强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合 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措施;水 土流失监控和治理。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建设高地反季节蔬菜、茶叶等绿色食品基地; 对丘陵山地进行全面封育保护,加强森林营造,改善树种结构,提高常 绿阔叶林比例;防治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充分利用周边暴布群、鲤鱼 溪等旅游资源和夏季凉爽气候条件,发展旅游产业。 表表 3-13-1 河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汇总表河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汇总表
47、生态代码生态小区名称面积(km2) 2102屏南县北部山地自然生态恢复与水源保护196 2102屏南北部风景名胜旅游环境113.6 2102屏南东北部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10.35 2105周宁县东北部丘陵状山原地生态农业118 2105周宁西部丘陵状山原地生态农业51 2105周宁县高地中心城镇与城郊生态42 2105周宁县城郊视域景观21 2105周宁县中部高位盆谷地和丘陵状山原地农业198 2105周宁县东南部水土保持重点监控和生态农业150 合计701.95 (二)山地水源涵养和林业生态功能区类型(二)山地水源涵养和林业生态功能区类型 1、分布与生态环境特征 全市山地水源涵养和林业生态功
48、能区类型由鹫峰山南段东坡河源地 水源涵养和林业生态功能区构成,面积共计 833.25km2。该类型生态功 能区以水源涵养和林业为主导生态功能,主要分布在古田县西部和屏南 县西南部,是宁德市主要河流的水源地,区内森林资源植被良好,林产 业发展条件较好。该类型生态功能区属于生态良好区。加强这类生态功 能区的生态保护,有利于维护区内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和水文调节 功能,对中下游地区水资源供给和水文状况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 2、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该区森林针叶化现象严重,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服务功能减弱,土 壤侵蚀敏感、酸雨轻度敏感与敏感及高度敏感相间分布、地质灾害敏感 与高度敏感相间分布;农业面源污染
49、和畜禽养殖污染严重,采石采矿对 生态系统的破坏造成一定影响。 3、生态保护重点 对于森林生态功能退化问题,应处理好林业生产、食用菌生产和森 林生态系统保护的关系,加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逐步改善树种结构, 提高常绿阔叶林比重,提高森林水源涵养能力;在资源开发上,应发展 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维护古田溪水库和水口 水库水质,有序开发矿产资源,做好采矿区生态恢复及水土流失治理工 作。 表表 3-23-2 山地水源涵养和林业生态功能区汇总表山地水源涵养和林业生态功能区汇总表 生态代码生态小区名称 面积 (km2) 2304屏南西部地质灾害敏感环境生态环境保育与水土保持12 2304
50、屏南西部山地自然恢复与水源保护275.25 2304屏南西部九仙山风景名胜28 2304屏南西南部水源涵养与农业89 2304古田城区饮用水源102 2304古田西北部生态林业与水土保持327 合计833.25 (三)山地自然生态恢复与维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类型(三)山地自然生态恢复与维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类型 1、分布与生态环境特征 全市山地自然生态恢复与维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类型由寿宁西 北部河源地山地自然生态恢复与维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闽江中游 东北部山地生态恢复与维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两个省级生态功能区 构成,面积共计 1114.1km2。该类型生态功能区以水源涵养为主导生
51、态 功能,主要分布在寿宁县西北部和古田县东北部,是闽江中游主要支流 古田溪的河源区,是重要的林产业区,目前区内经济以农业为主,林业 生产已不占重要地位。这些类型区多为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敏感和高度 敏感区,恢复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对于提高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和防治土壤 侵蚀及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2、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该区森林针叶化严重,森林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服务功能减弱;水 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严重下降,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比 较突出。 3、生态保护重点 针对森林生态系统退化及功能减弱问题,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 护、保护、恢复和扩大天然阔叶林,促进山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发 展优质高效生
52、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水土流失的监控和治理。 表表 3-33-3 山地自然生态恢复与维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汇总表山地自然生态恢复与维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汇总表 生态代码生态小区名称面积(km2) 2101寿宁县西北部水源涵养618.7 2101六六溪饮用水源14.4 2306古田县中南部农业117 2306古田中部水土流失重点监控364 合计1114.1 (四)山地自然生态恢复与维护和土壤侵蚀控制生态功能区类型(四)山地自然生态恢复与维护和土壤侵蚀控制生态功能区类型 1、分布与生态环境特征 全市山地自然生态恢复与维护和土壤侵蚀控制生态功能区类型由闽 东诸河中游峡谷陡坡自然生态恢复与
53、维护和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构成, 面积共计 3991.72km2。该类型生态功能区以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为主导 生态功能,主要分布在福鼎市西部、霞浦县北部、福安市北部、西部、 柘荣县周围、寿宁县东部、南部、周宁县南部和蕉城区西部,由于坡陡 谷深,土层浅薄,加上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大,多为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 敏感和高度敏感区,发生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很大。 2、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该区森林生态系统严重破坏和退化,土壤侵蚀敏感与高度敏感、酸 雨轻度敏感与敏感、地质灾害高度敏感与敏感、局部地区生态敏感,因 陡坡种茶和采石造成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3、生态保护重点 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护、保护、恢复和
54、扩大天然阔叶林,严格 控制用材林开发,加大区域内生态公益林保护力度,控制林木资源消耗 型项目建设,对林地严重退化的区域采取封禁和人工措施加强森林抚育, 大力发展沼气等农村新能源,减少樵采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加速森林生 态系统的恢复和生态功能的提高,加强福安桫椤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促 进山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加强以茶园为主的水土流失重点监控和治 理,矿山开采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地质灾害的防治,发展高效优质的生 态农业,控制耕地和园地的进一步扩大,逐步把现有土层薄、坡度大于 25 度的耕地和园地退耕退园还林,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 法,控制和治理坡地和茶果园水土流失。 表表 3-43-4 山
55、地自然生态恢复与维护和土壤侵蚀控制生态功能区类汇总表山地自然生态恢复与维护和土壤侵蚀控制生态功能区类汇总表 生态代码生态小区名称面积(km2) 2103柘荣北部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116.78 2103柘荣水库饮用水源和自然保护6.9 2103东狮山自然保护和旅游环境129.98 2103柘荣乍洋生态农业环境50.46 2103柘荣西南部农业生态和水土保持86.25 2103福安市北、东部农业358 2103福安市西北部山地林业与旅游183 2103福安市东部土壤侵蚀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77.4 2103周宁县北部水系水源涵养76 2103周宁芹山水库水源涵养和高山冷水性鱼养殖67 2103周宁中
56、部水系水源涵养80 2103李圆水库饮用水源15 2103吴山底水库饮用水源5 2103周宁县八蒲溪水源涵养18 2103水土流失重点监控19 2103周宁县九龙祭风景名胜区31 2103生物多样性保护19 2103周宁县后垅溪及桃源溪水系水源涵养222 2103滴水岩和九龙窟风景名胜区9 2103福鼎管阳水土保持和农业144.26 2103福鼎南溪水库饮用水源95.88 2103福鼎北部水源涵养和农业116.56 2103福鼎桑园水库水源涵养和视域景观89.5 2103福鼎潘溪农业生态和旅游环境134.3 2103屏南东部峡谷陡坡生态恢复与水土流失重点监控161.8 2103屏南县东南部水土
57、重点监控与高地农业122 2103霞浦西北部水源涵养功能及农业195 2103霞浦中北部自然保护区及饮用水源262.5 2103霞浦北部水土保持63 2103蕉城区北部水系(霍童溪,洪口电站)水源涵养136.96 2103宁德霍童支提山风景名胜15.46 2103蕉城区西部(虎贝)矿山生态恢复和水源涵养300.16 2103寿宁牛头山水库洪水调蓄72 2103寿宁县东南部水土保持512.57 合计3991.72 二、以服务于农业发展并控制、治理农业生产生态问题为重点的生二、以服务于农业发展并控制、治理农业生产生态问题为重点的生 态功能区态功能区 (一)盆谷丘陵地农业和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类型(一
58、)盆谷丘陵地农业和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类型 1、分布与生态环境特征 全市盆谷丘陵地农业和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类型由闽东诸河下游地 位盆谷地农业和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构成,面积共计 958.41km2。该类 型生态功能区以农业和土壤保持为主导生态功能,主要分布在福安市西 北部、蕉城区中部、北部、寿宁县东南部,地貌、景观结构以及土地利 用状况为盆谷地复合农林业生态功能区。 2、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该区土壤侵蚀敏感与高度敏感、酸雨轻度敏感与敏感、地质灾害高 度敏感、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退 化。 3、生态保护重点 对丘陵山地进行全面封育保护,加强森林营造,改善树种结构,提 高常
59、绿阔叶林比例,防止水土流失,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有机 和绿色食品基地,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茶果园水土流失治理和采 石场生态恢复,规划和建设生态村镇。 表表 3-53-5 盆谷丘陵地农业和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汇总表盆谷丘陵地农业和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汇总表 生态代码生态小区名称面积(km2) 2108蕉城区北部霍童溪岸与城镇视域景观113.16 2108蕉城区东北部(赤溪)农业216.46 2108蕉城区北部(霍童、九都、八都)农业106.86 2108蕉城区中部水系(七都溪)水源涵养104.37 2108蕉城区西南部(洋中石后)农业119.96 2108福安市北中部水源涵养266.5 2
60、108福安市中北部水土保持14 2108福安市西部穆阳城镇工业17.1 合计958.41 (二)山原地高地农业(或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类型(二)山原地高地农业(或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类型 1、分布与生态环境特征 全市山原地高地农业(或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类型由寿宁中部 高地农业和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屏南中部高地农业和土壤保持生态功 能区、柘荣中部高地农业和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构成,面积共计 1085.14km2。该类型生态功能区以高地农业为主导生态功能,主要分布 在寿宁县中部、屏南县中部和柘荣县中部,地形相对平缓,降水丰富, 发展特色高地生态农业的条件优越,适合反季节蔬菜和水果、温带型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大学书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学前教育史》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幽雅的毕业赠言给老师
- 石河子大学《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与营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色彩》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机械工程测试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电路(一)》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材料科学基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省住建局劳务分包合同
- 合同变更模板声明
- 武汉大学学生成绩单
-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硅钢片纵剪机组维护保养规范1
- 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跌倒-根因分析法
- 肿瘤细胞信号转导ppt课件
- 能耗制动控制线路电路图及工作原理PPT课件
- 《千字文》全文(带拼音)
- 金属断裂机理
- 病理室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
- 皮肤病学之疣PPT课件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