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张弛pan重点_第1页
动静结合张弛pan重点_第2页
动静结合张弛pan重点_第3页
动静结合张弛pan重点_第4页
动静结合张弛pan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动静结合 张弛有度浅谈语文课堂的精心预设与有效生成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从课堂的精心预设和有效生成两个方面论述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通过研究学生、 明确目标, 吃透文本和内容上 的弹性实现预设以及在生成中注重对话, 敏锐把握学生质疑和引导学 生思维跳跃来实现课堂的有效生成。新课改的实施为中学语文注入了“源头活水” , 使课堂教学呈现 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 但也有一些课堂中师生互动很热闹,实质上课堂 漫无目的,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课堂教学失去了有效性和方向感, 有点信马由缰的意味。因此,一堂课既要有有效的动态生成,更要有 精心的设计。正所谓“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设的重要性是毋 庸质疑的。布

2、卢姆也说过: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 范围,没有预测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然而, 我们还要看到生成,预设的再完美,生成如果偏离了方向,也不会达 到既定的目的。因此说预设与生成又是语文课堂中“静”与“动”的 对立和统一。一、 精心预设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常有这样的困惑:教案备得很熟练, 依照教学步骤走, 课堂气氛较为沉闷; 课堂上让学生放手探究又往往 完不成教学计划, 这就要求我们 首先要认真研究学生 。要求教师了解 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性格,在教学的哪个环节上会引起那些同学的兴 趣,会激起那些同学的内心情感,会引发那些同学的共鸣,要从心中 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据

3、此认真研究教学过程,精心处理教材,巧妙设 计问题,可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校教师在教授苏州园林一课时,根据学生的特点: 大多数同学活泼好动,观察能力较强,一部分同学较为内向,不善于 发言,不敢举手回答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他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 苏 州园林虽是一篇说明文, 但文章写得很美,你们是否也发现了呢? 请结合文本谈一谈。 这个问题紧扣课文关键, 同时也激活了大部分同 学的思维,活泼的学生们纷纷抓住文中假山、池沼、树木、花墙等大 谈自己发现的景物美。 这时教师播放文本中景物的优美图片以激起那 小部分同学的积极性, 但效果并不佳。 这时教师突然提问:“你们(针 对没发言的同学) 去

4、过方舟公园(本地公园名) 吗?”“去过”“那好, 请谈谈你们的感受?” 这时教师也打出方舟公园的部分图景。 在这样 的引导下那部分不爱回答问题的同学也都结合自己的体验和图片提 示谈出景色美、 水美、桥美等内容,这样教师顺势再引导到文本中来, 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更激发了那小部分同学的参与欲望,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精心预设要明确目标, 吃透文本内容。 学生学有所得是语 文课堂评价的终极目标, 那么增强学习目标的指向性, 提高学习效率, 应该是教师主导作用引领的具体体现, 尤其当前目标教学中情感、 态 度、价值观目标出现“标签化”的倾向比较严重,显然是教师抓不住 文本中这个

5、目标的触发点和情感的生发点所致。 听过这样一节课, 讲 授音乐巨人贝多芬,课前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 捂住耳朵后谈一下自己的感觉。 然后,在把自己的烦恼和苦闷写在纸 条上。待分析完文本后,教师总结:文章按照访问的顺序,分别从女 佣,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主人公自己的角度,从外表逐步 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 个性。这样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不幸命运顽强抗争的伟大的贝多 芬,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平凡的贝多芬。同学们,我们的 烦恼和忧愁和贝多芬比怎么样呀?同学们都认识到自身的困难是何 等的渺小,教师接着问: “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同

6、时大屏幕上播 放“让它随风而去”的音乐,这时同学们都把写有忧愁和烦恼的纸条 撕掉。我想,教师在这堂课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确实匠心独 具,课前做了渲染和铺垫,课中适时点拨,课后反思对比,引起学生 心灵的触动,灵魂的洗涤,思想的升华,从而达“文已尽而意有余” 的效果。再次,精心预设内容上要有弹性。 教学预本是教学生成的实施 准备,而课堂又是即时动态, 总会有一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 情境,经常会违背教师的课前预设,因此,在精心预设过程中要把握 好教学主线,掌握好引导点拨的时机。 例如,有位教师在分析 故乡 一文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生:跳鱼为什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生:是呀,鱼怎么会

7、有脚?生:有 师:什么鱼有脚?生 : 娃娃鱼 师:你真是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会有两只脚,可我没有见到过,你 们谁见到过呢?生 : (齐声)没有 师:然而少年闰土就知道这种鱼,这说明他怎么样? 生:说明他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 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本段实录中我们看到学生突然提出跳鱼的脚这样一个意想不到 的问题,吧课堂引向了歧路。如果教师不能因势利导,一味局限于预 设教案,就会造成课堂失控。这就要求教师在预设教案时,尽可能多 地考虑其弹性空间和产生其可能性的因素, 从而更科学更高效的把握 课堂节奏。二、 有效生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 话

8、过程。”因此, 对话是有效生成的主要手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 文本与作者对话, 与学生的独特感受对话,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理解 和独特体验。尊重学生不同的观点、看法,倡导学生积极的反思、探 索,真正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氛围。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 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更好地创造鲜活 的动态生成。例如,有位教师讲授生命,生命一课:1、 导入部分实录: 师:“嘘”别做声,跟我做:闭上眼,伸出右手,放到左胸。 师:(大概静默三十秒)你听到了什么? 生:心跳生:感受到了生命 师:那么,请用一句话说说你对“生命”的感悟。 生:生命很短暂,我们应加倍珍惜。 生:生命很脆弱

9、,应当精心呵护。 生:生命来之不易,不要浪费生命。生:生命中会遇到很多不幸,但不能放弃,要勇敢活下去。 真情实景的导入, 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 把学生带入对生命的感悟 之中。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唤起他们的体验。有 了体验,学生就有了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基础。2、 研读赏析部分的一段实录: 师:“我”觉得小瓜苗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它仍有一种什么样的 力量感动着“我”? 生:擎天动地的力量。师:注意“擎”的写法,请解释这个词。 (生读注释) 师: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先请大家认真体会文中“冲破”一词的 含义(学生读文中相关语句) 生:“冲破”给人一种速度快的感觉。生:不顾一切的

10、感觉 师:现在我想请大家一起大声的喊两次“冲啊” 。 生:(齐喊后恍然大悟):这就是一种“擎天撼地”的力量。 师:真棒!小瓜苗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凭借着巨大 的生命力茁壮成长、 昂然挺立, 这难道不是一种擎天撼地的力量吗? 由此“我”想到了什么? 生:“我”应克服病魔的折磨,顽强的斗争下去。生:我要向小瓜苗学习,直到生命的终结。 师:让我们再齐读第二段,再次感悟生命的力量。师生齐读。教师除了整体驾驭之外, 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词句进行了研 读和品析, 通过具体的研读, 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有更好的 品味,从而更贴切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师生同读,可以让老 师更好的走进

11、文本,走进学生,可以使教师、学生、文本更好的融为 一体。以上是本课的两处实录, 实际上本文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完成学法 的指导,落实基础知识, 反复解读文本, 让学生在对话中完成了学习, 真正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其次,敏锐把握学生的质疑, 是有效生成的前提 。每一个学生都 有他们自己的思想、性格和心理活动,因此,他们的质疑是无法预设 的。在课堂对话过程中学生可能对自己感兴趣的或迷惑不解的提出自 己的疑问,每当此时教师要精心倾听,深入思考,寻找价值,可能会 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例如,教孔乙己一课分析人物形象时,一位同学突然提出了 “孔乙己究竟叫什么名字” 这一问题。 这时许多同学都笑了

12、并不假思 索的回答, 叫“孔乙己”。“孔乙己是课文题目, 且人们都称他孔乙己, 这是毋庸置疑的。”“不对,孔乙己是他的绰号,不是他真正的名字。 ” 这时老师说:“那么,孔乙己作为读书人,为什么没有名字呢?”这 时同学们都积极思考起来。 “读课文,从课文中找一下答案。 ”在老师 的提示下,同学们欣然领会。一个同学说: “孔乙己姓孔。但孔乙 己只是别人从描红纸上给他取的绰号,他实际上有姓无名,从而说 明他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我想,这也是他被别人取笑的又一个原因 吧。”一个同学补充道。 “好,这两位同学书读的相当仔细。 ”“老师, 那孔乙己为何不去找工作, 自食其力呢?” 面对又一个突如其来的问

13、 题,老师一怔,但马上镇定下来,调整思路。 “我们还是先看一段描 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说明了什么?”生 1:说明孔乙己身份不伦不类,是个特殊的人。生2: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他和短衣帮一样穷困, 社会地位低下, 而穿长衫说明他假装斯 文。生 3:不对,穿长衫更准确说明他放不下儒生的臭架子,总想以 读书人自居,尤其是又破又脏的长衫还穿着。 “好,同学们分析得相 当好。但我想接上面的话题问一个问题,孔乙己的长衫又破又脏,仿 佛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重点要突出他什么性格呢?” “更突出他 的好喝懒做”同学们一致回答。那么,大家想一想,一个经济地位低 下,总想保持读书人的臭架子,好喝懒

14、做的人怎么会去找工作,又怎 能会自食其力呢?即使找到了工作, 我们根据文本内容去想, 他会干 的怎么样?“丢了饭碗”“被炒鱿鱼”“从哪看出来呢?”“替人抄书” “那么,大家在往深一层上想,他找不到工作,又不能自食其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样一步步地把学生的质疑转化成了有效的生成资源, 由人物的 主要性格到主题的步步推进, 尤其我把这一功劳提示给同学们, 是谁 激活了我们的思维呢?同学们齐刷刷的目光集中到提出孔乙己叫什 么名字和怎么不找工作的那两个同学身上。 我想正是有那两个质疑的 学生才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再次,顺势引导思维跳跃,是有效生成的契机 “把学生还给学生,让堂重新焕发生命活力”是新课改提倡的课 堂。课堂上,教师要掌控着学生思维的流向,当学生的思维跳跃,信 马由缰,答非所问时,教师应把学生的思维引上正轨,教师让顺势导 引,沿着学生的话题巧设提问,形成一个新的兴奋点来吸引他们。例如,教师讲小石潭记分析语句时,生一说,平时我们都 说一条鱼或一尾鱼,课文中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 ,为何用头呢? 生二,是啊?鱼怎么会用头呢?老师:头用来形容什么的?生:猪、 牛等较大的动物。师:那么这里用头有何用意呢?生:说明潭中的鱼 大。这时老师又顺势导引:这里鱼在哪里游呢?生:小石潭。师:用“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