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三美”看孔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孔子对自然美谈论的比较少,从他对自然美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美学思想中著名的“比德观”。他对社会美谈论的是最多的,包含人格美、和谐美等等。从其艺术美观中,我们可以得出其美学思想是在注重美与善结合的同时,更加注重善的方面。论文关键词:孔子,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一) 自然美观“君子比德“观在中国美学史上,自然界很早就进入了审美领域。孔子对自然美谈得较少。论语中有以下几处: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巍巍乎!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 论语泰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
2、者寿。(论语雍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孔子把奔流不息的水比作不以人的客观意志改变的时间的流逝,暗指人生的短暂,把耐寒的松柏比作顽强不屈的人格,把阔大的天比作尧的伟大功绩和良好品行,把灵动的水比作智者的敏捷,把高大稳固的山比作仁者的宽厚、稳健,把处于中心位置的北辰比作德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自然审美观一是“君子比德”观,即用完美的君子人格比作自然事物,孔子对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并未做外貌描绘,对其状态性质用途未着一墨,他在观赏自然事物时,激起他美感的不是自然事物的美的外貌,而是通过想象将自然事物的特点与君子的德行品行联系起来,轻自然美而重社会美。在审美关
3、照中,人从自然中直观到了人的道德品质。他认为自然美是没有单独的审美价值的,必须将其与社会美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孔子把自然美视为人的某些精神品质的象征。作为人的审美对象的自然,不是本然的自然,而是人化的自然。在人化的自然中,人形象地直观到自己的本质力量,把自然之美和人的道德情操相联系,注重发掘自然物中的道德内涵。因此,孔子的自然审美对象,不是原始的、神秘的自然,而是社会化了的特别是伦理道德化了的、与人亲近的自然。在审美观照中,人从自然中直观到了人的道德品质、人格理想。因此,自然美的本质在于社会美,这种美不是自然本身所固有的,是在人与自然发生审美关系时,从观念上赋予自然的。孔子的这一思想就形成了著
4、名的“比德”说,它成为中国人对自然美欣赏的一个重要特征。孔子的自然审美观二是强调自然与审美主体的关系,只有在人关照自然事物并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倾注到自然事物上,在自然与人发生这样或那样关系的时候,审美主体与自然才能发生审美关系。否则,自然事物对人说来就是毫无意义,是不美的。人们欣赏自然物美的过程,即是人的道德观念寻求客观再现的过程。他强调美与善的和谐统一,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指出了自然能引起人的美感的原因。孔子的自然审美观三是天人合一的审美特征。天人关系从哲学看论及客观之天与主观之天的关系,亦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主张天人合一无疑是强调主客观、主客体的统一。审美主体所进行的对象
5、并非是山、水本身,而是一种人化的山水,是一种作为审美客体来对待的山水,山水只有人化成审美客体,对“知者”、“仁者”来说才有审美意义,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在人与自然的具体关系上,孔子受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他的自然美观就是建立在这种哲学理论基础上的。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亲切的、融洽的,而不是对立的;审美主体与自然是融合的,互相渗透的,而不是彼此疏离的。他们都对自然本身的固有属性如色彩、形状等不重视,欣赏自然美就是欣赏的人自身修养,体验、把握人的生命律动。孔子的“比德”观在本质上即人的自由与解放。因此,他的自然美,最后的落脚点在人身上。(二)社会美“仁”学思想从孔子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得
6、知他对社会美的论述是最多的。其社会美包括人格美、和谐美等。孔子的为人就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是使人成为理想的“个人”;另一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是使人成为理想的“社会人”。1(P99)中国美学史上,第一个提倡人格美的是孔子。他的人格美是与其仁学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他视“仁”为人格美的最高标准,把人格美推上了最高的境界。对人格美,孔子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观点,意味着孔子强调外在修饰和内在品德的和谐统一。不过,在质和文的关系上,孔子还是更多地倚重质。他认为君子要注重个人仪表,更要注重道德作风问题,要修身养性。他
7、理想中的君子是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他认为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什么状态下,也不管住所和饮食多么简陋,只要一个人的精神是高尚的,那么,这个人就是君子,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论语颜渊)。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是好人喜欢他,坏人痛恨他,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真正的好人。如:“乡人皆好之,何如?”他答:“未可也。”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他答:“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
8、恶之。” (论语子路)。孔子专注于社会化人格,把学习当做人生一件大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又一次子路问“成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孔子答: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亦。(论语宪问),如果一个人具有这四人各自具有的“知”、“不欲”、“勇”、“艺”优点,再学习礼乐,就成了“文质彬彬”的人了。孔子以与人为善为指导思想,以温良恭俭让为方法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在他的理想国中,整个社会出现一片和睦共处的景象。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所处的周围环境的社会风气不好,“里”的风气“不仁”,那么就会影响这个人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如“里仁为美。择处不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他的和谐美观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和谐融洽。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孔子力图描绘一幅理想社会的蓝图,企望建立理想的国家,为此奋斗终身。孔子把“仁”推演到一个国家之上,也即仁政之国、具有审美境界之国才是孔子的理想国。孔子对社会美的要求是:以“仁”为核心,家庭和乐,人际关系融洽,百姓丰衣足食。如“举直错诸往,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播影视行业2025年媒体融合政策解读与实施策略报告
- 2025年功能性食品市场消费需求分析及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策略报告
- 【可行性报告】2025年玻璃行业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2025年中国电子行业发展概况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2025上海市住宅租赁合同
- 大班其次学期保育员个人工作方案
- 医药企业2025年研发外包(CRO)模式下的研发团队建设与管理报告
- 办公室个人后勤工作方案
- 2025年中国蜡醇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音乐教师专业工作总结
- 专题18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讲义)-高考物理专题讲义
- 眼科院感培训
- 专业技术人员中医理疗师合同样本(2025年)
- 骨科常用支具的使用及护理
- 2025年四川广安市前锋区广安鑫鸿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体外培育牛黄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完整版肿瘤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 项目部开工启动会议发言稿
- 幼儿园教师事业编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共15套)
- 2025年临床医师定期考核必考复习题库及答案(900题)
- 品质部内部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