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工具单_第1页
诫子书工具单_第2页
诫子书工具单_第3页
诫子书工具单_第4页
诫子书工具单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诫子书工具单姓名(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一作:澹泊)(淫慢一作:班级【朗读节奏划分】诫子书(诸葛亮)夫学I须静也,才I须学也。非学I无以广才,非志I无以成学。淫慢I则不能励精,悲守I穷庐 诫子书,险躁I则不能治性。年与时I驰,意与日I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夫君子I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I养德。非淡(澹)泊I无以明志,非宁静I无以致远,将复I何及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 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这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

2、子云: 何陋/之有。”【自主翻译】诫子书两汉:诸葛亮(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句子翻译:关键词:句子翻译: 关键词:(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句子翻译:关键词:(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句子翻译:关键词:(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慆慢)句子翻译:关键词:【作者简介】诸葛亮(181 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 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 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

3、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 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 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 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参考资料】1、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

4、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 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 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2、注释诫:警告,劝人警惕。夫(f匚):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 守、品德、品行。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澹(de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

5、的志向。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才:才干。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成就。慆(t ao)慢: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11)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冶性:陶冶性情。(12)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13)日:时间。去:消逝,逝去。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陋室铭工具单【自主翻译】陋室铭唐代:刘禹锡(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句子翻译:关键词:(2)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句子翻译:关键词:(3)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句子翻译:关键词:(4)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句子翻译

6、:关键词:(5)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句子翻译:关键词:(6)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句子翻译:关键词:(14) 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15)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 的意思。(16) 穷庐:破房子。(17)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18)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鉴赏】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 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

7、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 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 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 “躁”字,对比鲜明。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 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

8、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 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

9、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 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 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 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 之处。【考点链接】1、 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

10、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2、.用课文原句填空。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句子翻译:关键词:(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句子翻译:关键词:(9)孔子云:何陋之有? 句子翻译:关键词:【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 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 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 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 主

11、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 间写了著名的 汉寿城春望”【写作背景】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 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 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 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 禹锡

12、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 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 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 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 脱俗、情趣咼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参考资料】1、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

13、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 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 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注释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 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2)在(zai):在于,动词。名(m i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灵(I mg):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斯是陋室(l?u shi):这是简陋的屋子。

14、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 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惟吾德馨(x m):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 明德惟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鸿儒(h?ng ru):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ti 8)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11)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

15、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 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 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12)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13)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圍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乱,扰乱。(15)案牍(du):(官府的)公文,文书。(16)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17)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

16、隐居躬耕。(1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 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 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庐:简陋的小屋子。(19)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20)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 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

17、之有?” 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21)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文言知识】(1) 一词多义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2.往来: 表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2)词类活用1. 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例句:斯是陋室,惟吾

18、德馨4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5.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6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例句:苔痕上阶绿7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例句:苔痕上阶绿(3)古今异义.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常用义为:样子)2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今义为:芳香.)3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义为:鸿雁,书信)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义为: 丝绸和竹子)可以调素琴 (调:弹奏;今义为:调解) 【经典诗句】1、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体

19、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4、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A正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反面写: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5、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6、 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意义相同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7、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南阳诸 葛庐,西蜀子云亭。8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虚写:往来无白丁。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20、牍之劳形。【分层评析】文章内容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层(从开头至 惟吾德馨”)以类比的方式引出文章主旨。文章开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大气之语开篇,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功颂德埋下了 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 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 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 铺下了基础。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陋室的寓意,

21、以德馨”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生发。第二层(苔痕上阶绿 至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即日常生活。作者从周围景色入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描写环境宁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是 写室主人交往之雅。来来往往的都是饱学之士,没有平头百姓。这些人可以高谈阔论,纵情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闲下来在室中可以抚琴弄弦,展卷读经修身养性。以上是作者从三方面对于一个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他以 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

22、从容且又多姿。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 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 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第三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作 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 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 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 说明自已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 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 不仅说明了陋室不陋,又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从诸葛亮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扬雄淡薄于功名富贵, 潜心修学

23、来看,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 是否还有既不愿与世俗同流 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呢?第四层(最后一句),总结全 文,说明陋室不陋。何陋之有? ”一句,语出论语 子罕,原话是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作者截取后一句引为证据,作全文的总结,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而又不陋痕于文字上,更进一步突出了他那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何陋之有”回应上文。陋室不陋,关键在于 君子居之”,也即铭文一开头所说 惟吾德馨”。这个结语引经据典,显得警策有力,把个陋”字彻底翻过来了。铭文一般都压韵,并常用排比、对偶句。本文为骈体文,就用了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 韵脚,使文章句式

24、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除末句外,全篇都是骈句,韵脚是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鉴赏】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 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 乐道的情趣。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 那么居处虽然简陋, 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 播,刻

25、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 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 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 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26、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 写照,是不屈的宣言。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 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 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 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

27、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 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 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 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 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 但

28、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 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 驳。【写作技法】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 类比等手法,而且押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 味无穷。1、句式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 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 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

29、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 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2、比兴最突出的艺术手法的比兴。文章开头运用“山”“水”类比,引出陋室具有名和灵的性质,点明主旨,暗示陋室不陋(以山水比陋室,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馨)。3、反向立意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 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洁身 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4、线索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 惟吾德馨,而后又以 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

30、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 惟吾德馨。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5、托物言志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统领全篇。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与某一具体的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6、抒情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 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31、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 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 “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7、主题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 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追求声色娱乐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 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

32、点。从题目看,作者是在赞美陋室,为陋室作铭,其实不然,作者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本文运 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 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 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 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 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

33、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也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 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树立榜样,意在自勉,更表现出了作者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 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全文仅81字,有三层意思。第一层(第 13句),运用类比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点明文章主旨“惟吾德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