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海陆的变迁”说课设计(修改)精品教育.doc_第1页
2019年“海陆的变迁”说课设计(修改)精品教育.doc_第2页
2019年“海陆的变迁”说课设计(修改)精品教育.doc_第3页
2019年“海陆的变迁”说课设计(修改)精品教育.doc_第4页
2019年“海陆的变迁”说课设计(修改)精品教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海陆的变迁说课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 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今天 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 展史中的一幕。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一方面培 养学生的”海陆是不断变迁的“科学观点; 另一方 面引导学生探讨海陆是如何变迁的。本节教材 特色之一是从例证探究活动出发,让学生在分 析实例中切切实实感受海陆的变迁,从而感觉 到现在学习的是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 能,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确立: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 依据:七年级学生抽象思

2、维有限,知识面 窄,但要培养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科学观点、 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二、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和技能:知道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 学说,能举例说明海陆的变迁,且树立海陆是 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 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 分布。2、过程与方法: 分别围绕“海陆是不断运动 变化的”、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等内容设置 了探究性活动和自主学习过程。主要通过教师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小组讨论和模拟演示等活 动,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以及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讲述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 事和了解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

3、 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 神,从而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赏识学生的每一 个举例,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感悟,激励学 生大胆探究,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 型师生关系。三、教法指导1、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 则,即“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 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 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 教学内容,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 进行互动性探究讨论。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对话和交流中,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更重要的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运用,从而培

4、养能力,比如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某些国家 或地区多地震的原因。在整个教学中, 我将做到三个“精心”:一是精 心酝酿教学激情。因为有了对学生的爱心、信 心,教学时就会有激情;二是精心营造精神氛 围。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合作、民主的师生关 系。我想以爱为出发点,必然会得到爱的回应; 三是精心运用积极评价。教师凭着宽广的胸怀、 民主的心态、肯定的态度、激励的语言对学生 表示赞许,如一个赞赏的点头、一句肯定的话 语、一缕赞许的目光都可能让一个敢干发表见 解的学生有成功的情感体验。我想,通过以上 三个“精心,”学生会热爱课堂,主动学习,且爱 学、乐学的。2、教学手段: 利用课件,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

5、图 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这样,有利于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四、学法指导俗语说:“学而有法,”学习方法不同, 学习效 果各异。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掌 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将利于终身学习。1、学生特点分析从年龄特点看,七年级学生刚由小学上来, 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 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 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能力,促进学生个 性发展。2、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1 )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对根据地球仪自 剪的非洲与南美洲的轮廓模型和一张废报纸, 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2 )依据

6、课程标准,精读课文,把握重点(3 )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讨论,即课堂上针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动思维,发表 自己的见解,并且学会交流和分享成果,同时 培养乐于探究的团队精神。五、教学程序与设计教学流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导师问:谁知道成语沧海桑田”的含义和来历引用成语,吸引学入吗?生的注意力,激发新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沧海桑田”就是指海陆变迁,在地球上沧海 变成桑田,桑田变成沧海的实例有很多。导展示海陆变迁实例的图文资料,小组讨论你根据图文资料中的学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问题,教师引导学探1、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生借助于教材、地究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理册或其

7、他资料展(海洋变陆地)开小组讨论,并发2、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表自己的见解。我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陆地变海洋)也参与其中。这样3、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陆地变海就形成了人人乐于洋)参与、人人乐学的 局面,从而培养学 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拓 展 延 伸除了以上实例,同学们还能举出吗?1、 黄河二角洲每年向海洋推进2.5千米.2、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启发、培养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能力归 纳 总 结地表形态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沧海变桑田,桑 田变沧海.地表形态的变化有的需要很长时间,有的需要很短时间,如火山、地震培养学生分析、归 纳、总结问题的能 力电 脑

8、 演 示电脑演示火山、地震。让学生直观感受地 表形态的瞬间变化 以及给人类造成的 影响。承 转 过 渡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海陆之间也是不断变 化的,那么海陆之间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1910年德国年仅30岁的科学家格纳躺在病床 上休息,突然他发现非洲凹进的地方和南美洲凸 出的地方非常吻合。他不由得猜想,大西洋两岸 的大陆会不会本来就是一块,后来才破裂分开的 呢?经过反复观察后,他还发现北美、格陵兰和 欧洲大陆轮廓正好好可以嵌合在一起。魏格纳坚 信这些绝不是巧合,便沿着这条思路进行研究, 并经过实地考察,终于在 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 假说。那么大陆漂移说的内容是什么?讲故事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

9、,激发学生 的兴奋点。画 面 展 示读图分析:1、画面2亿年前”,冋2亿年前地球有几块大陆? (一块 泛大陆”,被 泛大洋”包围)2、画面6500年前”,冋这块大陆发生了什么变 化?(破碎、分离、漂移)3、画面 现在”,问地球表面海陆变化如何?(七利用画面,直观 形象,引导学生积 极思考,培养学生 的抽象思维能力。大洲、四大洋)师生合作探究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是空想的还是有科学根据的呢?1、学生活动:(1)把报纸撕破,然后拼在一起。(2)拿出课前准备用纸剪好的非洲和南美洲轮廓,在投影仪上演示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凹凸的吻合、分离、漂移,问:这两块大陆漂移后形成什 么大洋?太平洋有什么变化?2、展开讨

10、论搜索:(1 )、你能为大陆漂移假说证实提供依据吗?(古地层的相似性,海牛和驼 鸟在非洲和南美洲分布的相似性)(2 )、展示图片:海牛和驼鸟在非洲的分布图。 除此,你还能举出证据吗?1、南极洲发现煤层。2、人造卫星探测表明,大西洋每年以1.5厘米的速度发展。引导学生动脑、 动手、动口进行地 理探究,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大胆 想象的能力,并在 敢于发表见解中找 到成功的情感体 验。小 结 承 转古地磁学、深海探测和大地精密测量等研究结 果都有力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问: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我们 得到了什么启示?培养学生热爱科 学,勇于探索、探 究的精神,并初步 形成求真求实的科 学态度

11、。承转过度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在大陆漂移的基础 上,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学习下一部分内容看 书 阅 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图2.22后回答:1、地球表层可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他板块既 包括陆地也包括海洋。2、 表示碰撞挤压,表示张裂延伸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提高学生的综 合思维能力。撞挤压形成的看 图 总 结出示幻灯片(六大板块示意图)归纳总结:1、地球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组成的。2、板块处在不 断的运动之中。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交界地 带地壳比较活跃。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师生 活 动你能用板块运动的观点模拟演示

12、并解释下列现 象吗?1、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什么现 象?(用两本书或文具盒等演示亚欧板块与 美洲板块张裂形成大西洋等)2、 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会产生什么 现象?(由两学生或师生演示亚欧板块与印度洋 板块碰撞处形成咼大的喜马拉雅山。 )通过师生共同模拟 演示,让学生在生 动而又具体的活动 中去理解和运用知 识,并且使感性认 识上升到理性认 识。学生小结你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巩固学习的知识综 合 练 习1、展示空白六大板块图,你能填出板块的名 称吗?2、展示六大板块图,你知道我国多地震的原因 吗?(我国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 板块之间,地壳活跃,多地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拓 展 创 新1、查阅最新资料,看看最近在全球又有哪些国 家发生了地震,造成了哪些损失,然后用板 块构造学说加以说明。2、收集资料,写篇短文,介绍地震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