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 0 ”后及其小说创作论述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组员:葛志明 高鸣均 姚君涛 吴宇星 季弘博 陈 皓 樊欣迪 赵 宇 班级:一年二班 指导教师:杨晓卫 结题时间: 2008年4月 25日 80 后”及其小说创作论述 内容摘要: “ 80 后”是一个新生的写作群体。围绕着他们的文学写作存在着 多种多样的议论和猜测:包括他们得以生存发展的因素;新闻媒介、评论界和 “ 80 后”自身发表的看法;以及他们未来的发展可能等等。而对这年轻一代的 写作进行文学意义上的阐述却是相对薄弱,以系统的、严肃的文学态度来对待 “8 0 后的批评文章,仍值得期待。 关键词:“ 80 后”、小说创作、李傻傻、韩寒、发展可
2、能 “80 后”这一新生写作群体的出现和引起关注,是近几年的事情。纵观诸 多的报道和评论,“ 80 后”这一概念的提出存在着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可以说 “是一张面容模糊的标签 。首先,概念提出时间的模糊。“80后写 作是指上个世纪 8 O 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的写作,他们的现身文坛,大 约是在上个世纪末 ,至于在文坛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是在“进入本世纪 后,尤其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连续数年举办,推出一批又一批学生写 手”之后的事。而另据湖北青年报报道,“ 80 后”概念的提出者为恭小 兵。至于他在何种情况下提出这样的概念以及其有何用意并没有人去深究。其 次,以出生年代作为一种标准对一批写作者进行归
3、类的合理性到底有多大,是 一个存在争议的地方。如果对那些报道和评论以及“ 80 后”一代自己的说法进 行分析总结,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眼中的“ 80 后”是特指一九八零年之后其间 的跨度很明显,应指一九八零年一月一日至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间出 生的人。而这十年间出生的,年龄最大的为 28 岁,最小的,才 18 岁。对比之 下,在出生于六十年代以及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作家群体中间有着较为一致的创 作风格和思考,“新生代”作家群、“身体写作”作家群等等特定的概念已经 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认可,那么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 80 后”存在的意义何 在?或者。仅仅是评论界一劳永逸的惯例以及商业炒作煽风点火
4、的阴谋?这些不 得而知。 一、多元因素催化下的“ 80后”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在看待“ 80 后”,这一现象的时 候也应该辩证地意识到这一点。“ 80 后”一代生活在社会各方面高度发达的环 境里,电视、报纸、网络等等强势媒体的积极介入以及他们自身具备的素质和 才华等方面的因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代。社会的广泛关注带给 “80 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既有为他们提供优越条件的积极因素,同时又 存在着误导、偏见等方面的消极因素。至于他们本身所拥有的文学方面的才华 以及成长体验等等主体性的因素是他们取得成绩的又一原因。 总之,“ 80 后”的文学创作从一开始所受到的关注是
5、空前的,在这样多元 因素的催化下,“ 80 后”的发展和壮大存在着巨大的可能性。 1新概念作文大赛萌芽及其他 首先不能不提一提开始于上个世纪末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上文提到的 “ 80 后写作”的开始在上个世纪末的说法大概缘于此。那是由萌芽杂志社 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 学、南开大学、等多所国家著名高校共同主办的全国范围内的文学大赛。历届 大赛初赛和复赛的评委都是国内著名的评论家、作家或者大学中文系的教授, 如陈思和王蒙、格非、方方、叶兆言、程文超等等。规格之高超乎寻常。大赛 的参赛对象大体为30J 以下的青年人。更确切的说,引起大众关注的主要是高
6、 三及以下的参赛者 (“80 后,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新概念作文大赛”旨为 “三新”,即“新思维”、 “新表达和“新体验”,当时的舆论称它是 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冲击和反叛,而首届大赛中跑出的“黑马”韩寒以及A组(参 赛对象对应届高中毕业生 一等奖获得者被保送进北大、清华、华东师大等名牌 高校的事实更是让“新概念作文大赛”一时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当然,这时 的“ 80 后”充其量只是在“萌芽”而并未形成气候。因为在这一届的大赛之后 成名的人群当中,出生于一九八零年之后的,除了韩赛 出生于 1982 年)等少 数几个之外其他的均出生于 70 年代末。直到第二届、第三届等后面几届之后, 也就是进入
7、本世纪之后,涌出现的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写手,才使得“ 80 后”文 学群体愈来愈壮观。这当中包括当下“走红”的郭敬明、张悦然、苏德、周嘉 宁、李傻傻、蒋峰、张佳玮、小饭 范继祖)等人。 “80 后”的整体出线除了有功于连续多届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成功举 办之外,与萌芽杂志的大力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只讨论萌芽杂 志定位的转换给“ 80 后”提供的发展的可能性,其他诸如关乎文学的处境或者 商业的利益之类的无关本文主旨暂且按下不表。改版后的萌芽的阅读群和 创作群主要是初、高中生以及大一、大二的学生,这些人出生的年代集中在一 九八零年之后,即“ 80 后”。这是一群朝气蓬勃、生命力旺盛的年轻人,他
8、们 有足够的热情加上些许的才情进行创作,而萌芽的常客,萌芽的主编 赵长天也认为“萌芽系”作者还是很多的,其他偶尔在萌芽露脸的大多数 是在校生 亦即出生于八零年之后)。如果说他们父辈是在琼瑶、三毛的作品里 长大的,那么在他们自己的成长岁月里,萌芽必定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可以这么概括,“ 80后”写作者与萌芽的关系是先读者,后作者。 用“ 80 后”自己的话说,“如果不是五年前萌芽的那一次新概念作文大 赛,那么,有多少出版社会把目光投向八十年代后出生的我们,恐怕我们的小 说还只是在网上流传或者窝在电脑的 D 盘里面”。“下半身”代表诗人沈浩波 在一次接受媒体访问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尽管他说的是
9、反面情况。他说, “这里要批判一下新概念作文大赛,它成了一个名利场,使一批孩子过早地成 名”。 除了上述两方面的因素之外,国内众多的文学期刊对“ 80 后”的关注同样 为“ 80 后”的壮大提供了条件。芙蓉、上海文学、花城等等刊物 都开设了“ 80 后”专栏,为 cc 8 0 后大开方便之门,而湖南的文字 客则几乎是“ 80 后”的专刊。这一点也是重要的,能够得到纸质传媒的认 可,无疑给“ 80 后”的创作带来了更大的信心和热情。 网络的自由和宽容不仅为世人提供了“网络文学”这样一个崭新的文学样 式,同时也给“ 80 后”的横空出世创造了极大的可能。这一极俱弹性和张力的 “赛伯空间 (sybe
10、1 ,在“ 80 后”的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同样起着不可磨灭的 作用。“ 80 后”写作者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的,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 达到了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步。这一点无须赘述。 “80 后”的大多数人都有过泡网的经历,这是不容质疑的,而在“80 后”还没 有成为一股潮流之前,“ 80 后”写作群体中间就已经有一些人在网络上赢得了 人们的关注。生于 1980 年的一草早在 2000 年就以描写都市另类情爱小说而成 名于网络,并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和众多网友的迷恋追捧,甚至还因其小说风格 与当时风靡网络的安妮宝墨的小说颇为相似而被网友称为“男安妮”;另外一 个比较典型的是霍博。他凭借我的江湖,我的
11、花朵获得了新浪网主办的 “万卷杯”长篇小说一等奖,从此受到了众人的关注等等此类情况不乏其 人。新浪、天涯、网易、红袖等等著名网站更是多次推出了“ 80 后”的相关专 题,包括评论、访谈、调查、个人专题以及原创作品结集等等。 另一方面,正如苏德所说,“网络是大部分八十年代后写作者,目前赖 以生存的发表平台”。同样的观点,李傻傻也说是网络给他提供了一个写作的 平台,“如果说我以前对写作只是有兴趣的话,那么我在网上发表的我最难 忘的一双女人的手等文章得到好评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让我对写作达到了 痴迷的地步”。李傻傻的这段话,很能代表整个“ 80 后”甚至所有网络写手的 存在状态。在还未获得传统的纸质
12、传媒的认可之前,网络保证了“ 80 后”写作 者们的创作热情和自信,为他们提供了被别人认可的最大限度的可能性,于是 就有了“ 80 后”作品的大量涌现。网络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具有极大自由度的媒 介,他可以让“ 80后”拥有足够大的创作和交流的舞台。 尽管网络上的交流本身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比如说这种交流是小范围内 的,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被外界所知道;或者身处同一个网站,难免会对别的网 站有门户之见,甚至发展到引发与文学与写作无关的争论,这些情况都是存在 的。然而,我们不能就此否定网络给“ 80 后”写作者带来的便利,或者说福 音。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看网络里的这两个角落。一个是黑锅论坛。这里集 中
13、着“ 80后”的一大群人。小饭、夜 X,七月人,张悦然,苏德,卢德坤,周 嘉宁等等。这“是一个同龄人做起来的论坛”他们的“短篇小说基本上都是在 第一时间发在那里”,“然后等待各自的击赏或评论”。另外一个角落叫苹果 树论坛。以刘一寒、张佳玮、李萌等人为代表的一群“ 80 后”写作者把它做的 有声有色,网站人气在黑锅论坛之上,而最近结集出版的我们、我们 80 后盛宴一书网罗了近百名“ 80后”写作者的作品,更是给“ 80后”们鼓足了 气。如此种种。 2自身 文学创作说到底还是人的天赋和后天的积累的结果。这些充当“ 80 后”领 头羊的写作者们能够浮出水面,除却与外部环境的因素有关之外,不能不说他
14、们自身的资本是雄厚的。不管把“ 80 后”的作品当作青春小说还是校园小说, 也不论如此繁多的“ 80 后”作品的结集出版带有多少的商业炒作的成分,首先 我们得承认一点,这些“ 80 后”的写作者们是具备了进行文学创作的能力和才 情的。成熟始于稚嫩,在“ 80 后”的作品大量的涌现的时候,我们除了保留进 行批评和指摘的责任之外,不妨乐观一点,相信这些年轻的写作者们在不久的 将来将会给中国的文学注入新的血液。如作家马原所说,“ 20 年后又是一群好 汉”。 以出生于 1982 年的李傻傻为例。很多人都对这位年轻的写作者表示了看好 和赞赏,不仅包括他的同龄人如春树、胡坚、 AT 等人,还有文学界的多
15、位前辈 如马原、盛可以、张柠、沈浩波等等。在“ 8 0 后”整体遭受来自多方面的批 评的时候,李傻傻能够脱颖而出并不是空穴来风。李傻傻首先受到注意的是他 的散文和短篇小说以及诗歌。在短短的一年时间,他的散文在数不清的文学网 站流传,新浪、网易、天涯等著名网站几乎同时推出了他的作品专题。而芙 蓉、天涯、散文等国内著名刊物更是常见他的身影。李傻傻一时被 媒体和文学批评界称为“少年沈从文”,甚至在羊城晚报评选的“ 80 后” 作家实力排行榜上名列榜首,在马原主编的重金属“ 80 后”实力派五虎 将精品集中,这位湘西青年同样名列其中。等等诸如此类的荣誉对李傻傻来 说不胜枚举。当然,可以说李傻傻的一夜成
16、名排除不了媒体炒作的嫌譬,但是 我们也应该承认这位青年写作者自身所具有的文学上的才华,媒体所说的如果 无关严肃的文学评论,那么文学界的评论则多少可以说明李傻傻确实是一个有 才华的写作者。马原对他的长篇小说红X就表示了看好,他认为“李傻傻 的对故事高潮的处理显示了他的自信”,“我也就此窥见了这个年轻小说家的 无穷潜力”,“李傻傻的成熟和自信建立在更为经典的阅读之上。他是在严肃 的状态下写作。不论题材的选择还是讲述的方法,他的故事都超越了他的年 龄。他的故事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充溢着张力、迷惑和玄机。他的 文字充满弹性,永远带着暗示意味”。作为李傻傻的同龄人,AT则表示, “恬然安卧,克尔凯郭尔这
17、样形容真正的经典作品。这可以是一种追求, 但更多的是天性使然一一表现在李傻傻身上尤其如此”。 李傻傻之外,张悦然叙述的轻盈流畅,对语言的灵活把握:苏德对故事结 构良好的整体搭建;张佳玮想象的奇异,以及古典文学基础的扎实;春树对无 奈的诗意表达等等无不显示出了“ 80 后”这一批年轻人在文学上的造诣。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的“ 80 后”们“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之外,还有另外的少数几人踏买的写着,他们以实际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 力。他们的作品出现在了钟山、人民文学等国内著名的文学期刊上, 甚至被小说选刊转载。比如说 2004 第二期人民文学里舟卉的蝴蝶 花等。 二、多样声音覆盖下的“
18、 80 后” 健康的、正常的文学机制应该以多种声音并存的状态出现。而面对“80 后”这一全新的创作群体,我们所能听到的声音却相当单一。市场经济的发达 对于文学建设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这里显得尤其突出。媒体的疯狂炒作、出 版商的不惜血本的宣传包装使得“ 80 后”一时间以铺天盖地的气势从空而降, 这给他们带来的,除了过多虚假的光环之外,也带来了人们对他们的误解。至 于读者群中一浪高过一浪却显得苍白无力的叫好声,还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评 论迟迟的露面,是“ 80 后”遭遇到的又一尴尬处境。 1媒体舆论与商业炒作媒体的积极介入,包括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新 闻传播媒介对“ 80 后”空前的关注,有关“
19、 80后”的新闻报道得以铺天盖地地 出现的人们眼前。对这一新生的文学存在近乎不正常的舆论导向,给“ 80 后” 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 必须注意的是,所有媒介对“ 80 后”的报道,可以说都和严格意义上的文 学评论没有多大关系。在上海一周一千天的纪念版上有关上海本地有影响 的十大文化事件,其中“ 80 后”的韩寒也被列入其中。媒体的评论这样说, “关于韩寒现象,传媒所有的是非争论都是针对其教育现象而产生的,而并非 小说文本引发的争议。韩寒现象归根结底其实是一个社会现象,而并非文化现 象。从文本角度来说,是一个 18 岁孩子写出的一部小说,有一定可读 性,仅此而已”。
20、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韩寒是个特例,是早在上个世纪就 已经是众说纷纭的一种社会现象。在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之后,媒体对他的关 注不是他的阅读之广、文笔之流畅、思维之敏捷、叙述之灵活等等之类的写作 意义上的关注,相反,媒体关心的却是中国的教育确切的说是语文教育下的韩 寒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或者韩寒们通过这样的作文大赛而脱颖而出之后顺利地 进入名牌高校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等等之类。韩寒现象之后的“ 80 后”也不能逃 脱这种尴尬。以 2003年“走红”的郭敬明为例。郭敬明在 2 O 0 3 年着实借新 闻舆论“红”了一把,他的几本书,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左手 倒影,右手年华在各地的图书销售排行榜上连续几
21、周几月名列榜首。新闻媒 介对郭敬明的报道不外乎在“青春文学”、“校园小说”这样的字眼上打晃 晃,甚至还使用“酷”、“帅”等等此类和文学根本搭不上介的词,造成了更 为年轻的一代对作者本人的极大兴趣而不是对其作品的认真解读。至于春树登 上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和该杂志把她和韩寒、李扬等人当作“ 80 后”的 代表,并扣美国 60 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看重的则是他们另类、叛逆 的姿态,和他们在文学上的才华和取得的成绩没多大关系。 与新闻舆论同时进行的,还有商业上的炒作和包装。在“ 80 后”这一批人 当中,年龄最大无非 25 岁,而他们出版的个人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 集、散文集,至少有
22、一至两本,甚至更多。韩寒最早,三重门的销量近百 万册,其他的如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毒等更是一本接着一 本的出;郭敬明已出版长篇小说两本,散文集多本;张悦然出版长篇小说一 本,短篇小说集一本等等,而这些当中还没包括各种各样的以多人结集的形式 出版的作品。在对他们的写作才华进行肯定的同时,我们不容对这样一个作品 大量出版的现象表示乐观。这其中有着多少的商业上的需要和出版商的利益我 们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背后有着一只强大的手在操作着。那就是 商业炒作。“ 2003 年是郭敬明的天下,那完全是出版社包装出来的偶像化产 品。我觉得他是商业流水线上的一个牺牲品,在自己心智还没有成熟的情况 下
23、,盲目地出手。”沈浩波的这一段话,不仅对郭敬明一个人来说合适,对目 前整个“ 80 后”的写作者们来说都是合适的。 而以韩寒、春树、郭敬明、张悦然、孙睿等五人为代表的偶像派和以李傻 傻、胡坚、小饭、张佳玮、蒋峰为代表的实力派之争更是新闻舆论和商业炒作 的最好注解。所谓的偶像派与实力派本来是专用于港台演艺界的,这里却冠冕 堂皇地把它加在了“ 80 后”的文学写作者身上,有多少炒作和包装的成分不言 自明。 感到欣慰的是,很多“ 80 后”的写作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周嘉宁在一 次发言上就说,“自从新概念作文大赛到现在我们的萌芽系列小说出版, 其中有人的书可能现在还在季风销量排行排在前面,可是我的确
24、从来没有在报 纸上或其他有关的杂志上看到过任何文学角度的评论,倒是社会意义的争论起 了一波又一波”;针对后者,张佳玮说,“我看到形容 80 后写手的词往往 不是优秀,而是红。加上那些极具青春时代感、包装精美的书、扉页 照片上那些俊美的脸庞,我经常会以为自己并不在书店中选购精神食粮,而是 误走进了一家唱片店堂”;小饭也说,“如果人们印象中的 80 后文学就是 传媒所宣布的那样,那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我一直期待有真正的评论家来关 注80 后的写作,而不是媒体记者。我更需要的是专业的评论”。 2 读者与文学评论 “80 后”的这一批写作者是年轻的,而他们的读者群比他们还年轻,主要 是广大的初中生和高中生
25、以及大学在校生的一部分。他们是会很认真的看“ 80 后”的这些作品,也很乐意去做这样的事情。毕竟同龄人的思维是相近的,在 那些作品中,小读者们容易找到共鸣并引为知音,能够在字里行间寻找到他们 想要却没能得到的东西,比如说青春的爱情、感伤、叛逆等等。那些文字带来 的震撼不仅仅是在写作方面,更多的是主人公的生活态度和对待周围事物的看 法,具体的说,他们在那些作品中找到了属于年轻人特有的个性的张扬和对于 自我的确认。它保证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但是和写作者生活经验的 缺乏一样,这些读者的阅读经验是有限而狭窄的,他们眼中的“ 80 后”的作品 仅仅是能够为自己的平淡乏味的学习生活注入点别样的色彩
26、,或者仅仅作为消 遣的谈资而已,甚至会出现以看没看过幻城、读没读过樱桃之远这些 “80 后”的作品作为评判是否落伍的标准的现象。而至于作品的文学性与艺术 含量不是他们关心的内容,他们也力所难及。以至于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哇,这本书太好看了”、“这本书写的真酷”、“这个作者真漂亮”等等之 类的。这些无足轻重的评论出自他们也无可非议,这和对作品的误读没关系。 他们只是缺乏运用一定的文学原理进行概括的食锄而已,如果他们具备了这一 点,或许他们是乐意做菊。而如果阿 Q 一点,我们会看到,他们的存在至少保 证了“ 80 后”作品的销售量。 “80 后”写作群体的年轻化可以作为解释专业的文学评论迟迟
27、未能出现的 原因之一。当代文学的繁荣 (虚假性 ?让专业的评论家们忙得不亦乐乎,六十年 代、七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生的作家们的作品每年以成千上万为单位发表和出 版,评论界的眼光不是对“ 80 后”表示不屑,而应该是根本就无暇顾及,以至 于到目前为止,“ 80 后”的写作还是和“少年作家”等新闻媒介赋予的称呼联 系在一起,而难以进入专业批评的视野。这和媒介的舆论导向有极大的关系。 对韩寒、郭敬明等人超乎寻常的报道给评论界造成了一种误导,让人以为他们 就是“80 后”的代表。而究竟谁能代表整个“ 80 后”现在来说还是一个为时尚 早的问题。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AT 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的谁有 权
28、利代表“ 80后”发言?以及张佳玮在中华图书商报书评周刊上发表 的 80 后写作:你认为什么是文学 ?两篇文章都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 评。张佳玮在指出当下的“ 80 后”文学只是商业包装的假象之后说,“ 80 后写 作的人其实拥有着极大的写作基数和写作素质。但是,他们大多数人为曾被传 媒置于聚光灯前,所以并没有为广大受众所知。”这种说法是中肯的。它说明 了在韩寒、郭敬明等人的背后,还有一批富有创造性的写作者被遮蔽着。那 么,我们看待“ 80 后”的眼光也应该发生相应的改变了,而不应该是诸如“不 成熟”、“未成年”、“处于模仿期”、 “青春小说”等等之类的片面的东 西。 在一本又一本“ 80
29、 后”的作品出版的同时,专业的文学评论在“千呼万 唤”中终于出现 尽管 还是零星 的。华东 师范大学中 文系杨 扬教授在 2003:上海的中短篇小说一文中就对活跃在上海的“80 后”进行了评论。 这是一种很好的迹象,最起码说他们已经注意到这些年轻的写作者们。他在文 中说这是“一股潜在的力量”。“即使是批评和指责,我也觉得是一种鼓 励。”此外,白烨、陈思和、张柠、吴晨骏、马原、格非、余华、残雪、莫 言、虹影等评论家、作家也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情况对“ 80 后这批新生的写作 群体进行了关注。张悦然的葵花走失在 1890和樱桃之远两本书的序言 均为莫言所作。在指出作者创作上存在的不足的同时,莫言对张
30、悦然的文学上 的才华表示肯定,他说,“刀子一样锋利的语言,珠贝一样闪闪发光的思想, 她用小说来营建高于现实的生活,并向这种生活伸出丰富而茂密的心灵触须, 她的作品充满了凌越现实的巨大冲动和使人警醒的批判力量”,“张悦然耽于 幻想的禀赋与忧伤的气质,使她的小说浪漫而神秘,婉约而典雅 。另外一个 “ 80 后”的女作家苏德最近出版的一本长篇小说钢轨上的爱情更是受到了 马原和虹影两位前辈的好评。马原称苏德“还异常年轻就此完成了对叙述视角 的定位。要知道,在一个复杂结构的故事中,视角总是解决难题最有效的手 段”;虹影则说,“整部小说充满美感、青春的气息,那种挣扎彷徨,犹如火 车在引领我们穿越一个与现实
31、相关又是虚构的世界,让我不得不惊叹一个二十 二岁作家的才华”。白烨在为我们,我们 80 后盛宴一书作序说,“这 次集中阅览了他们的作品后,我感到,那种把他们的写作用青春文学予以 概括和描述的说法,确实是过于简单和不够准确的”。等等。 专业文学评论的加入无疑让众多的“ 80 后”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也让 人们重新对他们进行了解读,而不是误读。舆论与引导并肩,批评与指正同 行,这才是健康的文学运转机制,所有的文学史拒绝市俗、单一的声音。 三、多种发展可能并存下的“ 80后” “他们是不是发现了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病症 ?是不是敏感到了传统文学 话语腐朽性的根源 ?是不是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
32、式 ?如何通过自己的阐释让 这种观念和形式产生让人不得不震动的艺术力量 ?”这些都是问题。作为年轻的 一代写作者,“ 8 0 后”不能在一部小说、一场争辩、一次炒作中寻求创作的 乐趣和发展的可能。“要趁早出名”的观念不能够作为文学向前的动力,平心 静气的阅读,脚踏实地的写作,孜孜不倦的探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 作。也只有这样,我们对于“ 80 后”的希望才会大些,更大些。 一方面,媒体对“ 80 后”的“青春文学”、“校园小说”、“爱情小说” 等的定位也不是无中生有,以现今出版的众多“ 80 后”的作品,三重门 (韩寒、 北京娃娃 (春树、梦里花落知多少 (郭敬明 、樱桃之远 ( 张悦然 、草样年华 ( 孙睿、 我的秃头老师 ( 小饭等等为例,它们无 不选择了以校园、青春以及爱情作为叙述的主题,叛逆、放纵、忧伤、颓废、 压抑、彷徨、流浪、幻想等等年轻人特有的情结是“ 80 后”写作者们所执迷 的。这点除了标明时代的痕迹之外,更多的是暴露出了这一代写作者在生活经 验和阅读经验上 的匮乏。他们缺少把注意力延伸到社会更广阔的天地去的精力和体验,他们所 津津乐道的,恰恰是他们生活圈子狭窄的最好佐证。在这一方面,蒋峰、李傻 傻、恭小兵、一草、刘一寒等人是做的比较好的几个,他们的作品能够跳出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钢铁厂建设钢筋工施工合同
- 高速公路服务区小青瓦施工协议
- 高铁绿化带改造承包合同
- 酒店建设硬装合同
- 垃圾处理供货施工合同范本
- 股份受让协议三篇
- 股票交易所行纪合同(2篇)
- 外场试验保密协议书
- 公司个人互赔协议书
- 土地出让合同中关于纳税额的约定
- 财务管理案例光线传媒影视巨头的资本路
- 2024年金华市婺州粮食收储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服装设计基础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铸造车间管理和奖惩制度
- 蜗牛与黄鹂鸟(课件)人音版音乐二年级上册
- 知识论导论:我们能知道什么?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数学冬季联赛试题文含解析
- 天津市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全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每单元1套共6套)
- 石油钻采设备招标合同三篇
- 婚介合同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