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文化学——影响殡葬的六大社会要素_第1页
殡葬文化学——影响殡葬的六大社会要素_第2页
殡葬文化学——影响殡葬的六大社会要素_第3页
殡葬文化学——影响殡葬的六大社会要素_第4页
殡葬文化学——影响殡葬的六大社会要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九章 影响殡葬的六大社会要素目的要求:掌握影响殡葬的六大社会要素。即社会精力、社会经济、社会心理、社会价值观 念、社会需要及国家的作用。教学重点:社会心理、社会价值观念教学难点:社会心理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教学过程:这章讨论影响或参与一个社会的殡葬活动的六大社会性要素,它们分别是:社会精力、 社会经济、社会心理、社会价值观念、国家的作用、社会需要。第一节 社会精力社会精力即社会能量(热量),它外在地表现为一种社会热情。任何时候,社会精力的渲泄总是沿着如下顺序展开: “生存需求”“安全需求” “精神和消闲需求”。民俗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就属于精神消闲活动的范畴。当社会存着大量的过剩精力时, 它

2、就会进入民俗活动其中包括殡葬活动, 极力扩张它们, 以夸张的方式从事这些活动。我们应当理解这样一个事实:殡葬活动是要消耗人们精力的。 规模愈大、 排场愈繁, 消耗的精力就愈多。 当一个社会没有足够的社会活动吸引人们的注意、 充分消耗人们的精力时, 该社会的内蓄精力就会愈多, 因而对殡葬的兴趣就会愈大, 以此为 “隆丧厚葬”做了能量上的准备。当然,殡葬活动是社会消闲活动的一类升华行为。所以说是“升华行为”,在于它不是 个人的纯消闲行为,而是为着某种社会目的并包括着一定文化内涵的社会性行为。第二节 社会经济“社会经济”在这里有“质”和“量”的两个含义。所谓质,指一个社会的经济类型、 或性质, 即该

3、社会赖以生存和致富的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内容是什么。 所谓量, 指一个社会在 财富数量上的多寡。它既可以是社会总财富量,也可以是人均财富量。社会经济对殡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先从“量”上看:非常明显地是,一定的社会财 富量为殡葬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个人或社会均如此。 中国古代有两个东西最能充分地显 示中国人所拥有的充足的人力物力和万分的热情:一是万里长城,二是隆丧厚葬。不能简单地推断:经济愈发达,人们对殡葬的兴趣就愈高、殡葬规模就愈大。因为,经 济的“量”只是为殡葬的规模提供了物质前提,即必要条件;而社会经济的“质”还在制约 着殡葬活动。第三节 社会心理在殡葬领域中经常起作用的社会心理至少有以

4、下九类: 永恒心理、归宿心理、 投射心理、 报恩心理、依恋心理、炫耀心理、攀比心理、渲泄心理、权力心理等。一、永恒心理永恒心理即人希望自己永在的一类渴望,它源于人类生命激情的冲动。从哲学逻辑上, 生死之间、冥冥之际乃是一个理性不可进入的领域。永恒心理构成整个死亡文化最原始的心理基础, 死亡文化的本质 “超越死亡” 就是这一 心理的意识化。 在这一心理驱使下, 意识进行了定向操作,人类才得以建立死亡文化, 以及 相应的殡葬操作,以图达到永恒,诸如不死、灵魂不灭、或死后不被忘却,如此等等。继而,永恒心理还构成所有宗教最重要的心理基础。二、归宿心理归宿心理就是人们在精神上的一类具有终极倾向的依归需求

5、。 殡葬活动中的归宿对死者 有两个含义:其一是灵魂的归宿。其二是尸体的归宿。此外,丧主也有一个归宿心理的问题。在丧事中,丧主得到宗族、亲朋、街坊等人的帮 助,他感到了温暖,产生了未被抛弃的人际归宿感,这起了人际凝聚、安定人心的作用。此 即文化功能主义所说的丧礼的“社会整合功能”。三、投射心理投射心理意指人们将自己的一类情感或感受“认定” 为对象自身所具有,如我看“那朵 云像一只鸟”,就是如此。因系比附手法,故也可称为比附心理。投射心理最早源于原始巫术。殡葬活动中的停柩、选坟地、出殡日、丧礼、服饰、烧纸钱等,统统和投射心理相关。现在的中国人时兴“8 ”,以为这可以带来“发”财之运。这一现代巫术亦

6、是投射心理所致。四、报恩心理殡葬活动中的报恩心理指人们对抚育自己成人的父母 (或成就一番事业的尊长) 怀有 种欠债式的内疾,而力图予以报偿的心理。丧事中报恩心理的自我形态。此外,丧事中报恩心理还有一类“自他”形态,即丧者家 族、邻居人等责成丧家报恩,乃至演成变相的体罚。此时,生者由于畏惧舆论的压力和害怕 鬼魂而变得格外驯服。中国民间的孝道和尊崇死者(所谓“死者为大”)的舆论力量是相当 强大的。五、依恋心理依恋心理指人们对于与自己关系密切者、 崇敬者所产生的依赖、 怀念的心理状态, 而这 里主要指生者对死者的此类感情。生者对死者的依恋表现为感性的和理性的两种形态。此外,民间毕恭毕敬地操办丧事、建

7、造坟墓、用各类物品陪葬,然后每年按时祭祀、上 供品之类, 尽力使之奢华, 这一切活动中都包含有贿赂鬼神的用心, 他们是希望先人的亡灵 给自己带来福祉。六、炫耀心理炫耀是人希望在自己的人际圈子中展示自己优越性的心理状态,俗称为想“露一手”。 殡葬活动毕竟是生者所进行的, 并且是办给生者看的, 操办丧事要耗费相当的财富, 动用相 当的人际关系,因而,在任何时代,办丧事都是对一个人(或家庭、家族)的财富、社会地 位、家族势力、人情厚薄及个人能力等的一次综合检验。只有那些财大气粗、当官为宦、或 有相当的社会关系网的人才可能将丧事张罗得火红风光。在一个流行隆丧厚葬风俗的社会 中,丧事办得愈大,看的人就愈

8、众,收的礼金就愈多,丧主的脸上便大有光彩,并大为人所 羡慕。于是,操办丧事就成了人们借机炫耀自己存在的一次最“合法的”机会。丧主炫耀的 不仅是财富、社会地位、家族势力、人情关系、个人能力之类,而且他还向外界展示了自己 的一片“孝心”。这些声望很可能是尔后拓展人生的一笔无形资产。社会中隆丧厚葬之风的盛行,必有大量的羡慕和认同这类“壮举”的人群存在 ,? 隆丧 厚葬者无非是要在他们中间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优越地位。否则, 隆丧厚葬者闹起来也就没有味道了。借丧事炫耀,古已有之。以丧事炫耀于人是中国民间风俗中最坏的传统之一, 而且它又是在 “孝道” 的名义下进 行的。此类把戏今天仍大有人玩。七、攀比心理在

9、殡葬活动中,与炫耀心理直接相联系的是攀比心理。由于“壮举”为社会所羡慕、所 认同,大多数人也就不甘为人轻视,他们奋力追赶,虽不求超越,也不要太寒碜了,于是形 成了中国传统丧事中独特的攀比之风。 就攀比的一般性而言, 它并非一定造成丧事方面的竞 争。只有当社会缺乏其它的更吸引人的表现自我的机会时(如经济竞争、争当英雄人物), 人们才会将更多的攀比热情或过剩精力投入到丧葬中来, 并使之升级。 丧葬攀比连同炫耀的 流行是社会风气普遍走向虚浮、奢靡的产物,同时又加剧了社会的这一堕落。八、渲泄心理渲泄心理是人们急欲发泄以求一快的心理状态, 其意义在于重建心理平衡。 人们在单调 而繁重的日常生活中,在与人

10、的交往中,挫折、委屈、烦恼、郁闷、愤恨等各种不良情绪时 常积压于心中, 因为随意发泄会带来不良后果。 于是,丧事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渲泄的机会。渲泄的形式:一是前来参加丧事者的渲泄。二是丧家的渲泄。九、权力心理权力心理指人们力图支配物和人的一种心理倾向, 它表现为一种支配欲望。 权力心理或 权力欲望,源于人内储能量的多寡和智慧的高低。就是说,能量愈盛、智慧愈高者,其权力 欲望就愈强烈; 反之则较低。此外, 与人的气质相关,性格外向者一般比内向者具有更强烈 的权力欲望。由于权力欲望与人的能量、智慧相联系,这二者又是人必具的,因而,凡是人 都有权力欲望,差别只在于强烈的程度。可以说, 在一个社会活动

11、相对不足的地方, 殡葬的大操大办客观上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满 足活动欲望、实现权力心理的补充形式。第四节 社会价值观念价值观念, 简言之, 即人们对一类问题的看法。 这里讨论对殡葬活动影响较大的五类价值观念,即:鬼魂观念、永恒观念、孝道观念、家族观念、等级观念。一、鬼魂观念鬼魂观念是人类最古老的观念之一, 具有国际性。 它产生于原始时代, 源于原始人对人 自身的二重化即肉体生活和精神生、 现实生活和来世生活的分离, 受原始人力图超越死亡的 生命激情的驱动。当然,它最深厚的“根”还在于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来世生活也只是对现 实生活的延续想象。但是, 我们绝不可以认为, 具有现代科学技术、 能将人送上月

12、亮的现代人已摆脱了鬼魂 (灵魂)观念, 或正在愈益摆脱。鬼魂观念在人类历史上对人们的生活起过重大作用, 尤其 直接造成并推动了死亡文化的演变。今天,这一观念仍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二、永恒观念永恒观念是在永恒心理 (或渴望) 基础上形式的一类清晰的系统的意识认知。 它明确地 表达了人们的这类愿望: 希望自己、 自己所崇敬的人或事件永远不死, 或声名永存。永恒心 理与人类同在,但永恒观念的形态却随各时代、各民族的变化而不同。任何时候, 超越死亡都构成死亡文化的灵魂; 而永恒观念就是超越死亡的理论表现。 在 任何死亡观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对于“永恒”的理解。它具体地支配着人们的殡葬行为,并 影响到

13、人们全部的生存活动。三、孝道观念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随社会财富的增长, 知识技能的积累,尤其是农业的发展,人们的 社会生活渐趋稳定, 孝道文化便逐步建立起来。在古代, 愈是先进的农业民族,孝道文化就 愈发达,中国古代则是世界上孝道文化最发达的国家。由于孝道在中国历代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 不理解它, 就不可能懂得中国古代传统文 化,其中包括死亡文化。孝道观念进入死亡文化,深深地影响到殡葬行为规范。当然, 任何文明民族的文化中都包含有“孝道”,但是它们远没有像儒家文化那样抬到 那种至高无上的高度。对血缘关系的认同构成其心四、家族观念家族(家庭) 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组成的一类社会集团, 理基础;

14、家族(家庭) 观念则是由这一血缘认同心理发展起来的具有排他性的、利益与共的 一类价值认知。人们重家族、家庭,其意义在二:一是借家族势力获得援引,以壮声威,更好地发展或 表现自己;二是传福祗于后人,使子子孙孙兴旺发达,以实现自己的生命永恒。中国的死亡文化的实物形态中, 最能体现家族观念的恐怕莫过于祖坟。 非常值得注意的 是,儒家将孝道与永恒、出世主义、家族、天下联系起来考虑,所谓“吾道一以贯之”。五、等级观念中国人历来是一个重等级的民族。社会等级(观念) 的存在, 不仅仅是影响到人们的社 会生活,而且深深地影响到了死亡文化。社会等级 (观念) 对死亡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丧事操作的方式和规模的大小

15、上, 它蓄 意要显示死者的社会地位, 并作一类社会价值导向。 而人们为死者求等级, 实则是在为生者 求地位、求光彩。充分地认识这些,对于理解殡葬行为从而理解整个死亡文化是极重要的。第五节 社会需要死亡文化的“社会需要”大体上可归纳为三大项,即:当时社会心理的需求;社会教化 的需求;社会生活条件的需求。社会需要在大多数时候是自发的, 人们并未意识到它, 即它还处于民风民俗范畴; 一旦 进入自觉状态便成为了社会价值观念即意识形态。当社会自身不能自我调节自己的需要时, 这一需要就会进入国家意志,即由国家来予以强行调节。死亡文化也是如此。第六节 国家的作用国家对社会的调节、 控制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的:一是道德引导。 二是强力压制。 国家 对社会的殡葬活动的态度大约有三: 支持某一类行为; 反对某一类行为; 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听任人们的自发行为。大体上,国家对死亡文化领域的干预, 其目的在于: 统一思想、 纯化风俗、 倡阳刚之气、 以及维护社会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