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学生学习心理调适的对策_第1页
七年学生学习心理调适的对策_第2页
七年学生学习心理调适的对策_第3页
七年学生学习心理调适的对策_第4页
七年学生学习心理调适的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及调适对策问题提出的背景及解决的意义1、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有关恶性事件常披露于媒体。为了更好地了解初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加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和家庭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预对策,我们从 2001 年 11 月起便进行了初中起始年级学生心理调适对其学习成绩的影响的研究。经2、过对六、七年级 356 人的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我们发现:许多学生有学习心理问题,主要问题有: 1、自觉性差,自律性差。 3、任性, 4、厌学,5、缺乏责任心和良好的习惯,6、自卑、苦闷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影响了学习,家长和老师为此十分担忧和苦恼

2、。因此,我们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其学习成绩。2 、 概况近年来,我们对六、七年级学生进行了多次心理调查和测试,结果发现有 35.5% 的学生存在学习困难和学习心理障碍, 28%的学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至少 19.5% 的学生因学习心理问题而影响了学习,成为“学习困难生” ,(学困生)。其中,只有大约 1/8 的学生得到一定的心理调适。有关详情见表一、表二、表三、表四。类别问题和情况百分比自觉性如果别人不督促,就不主动学习14.8不主动学习60.7能够主动学习24.9自律能力盼望早点离校,以求解脱16.8上课经常走神,注意力很难集中14.5有时上课走神,注意力很难

3、集中34.5从未重视学校的规章制度26.责任心如果一只杯子落地,希望 “杯子不碎 ”30希望 “杯子摔得粉碎 ”35“碎不碎无所谓 ”35六年级学生学习心理调查统计表表一)七年级学生学习心理自我评价抽样调查表表二)学 号性 别家庭 情况评项 性价 目格学习心理学习情况学习 兴趣学习 态度学习 习惯学习 动力学习 信心学习成绩(语、数、几、英)理想成绩 (平均分)1男单亲内向 沉默寡言较大端正良好较大很大90、97、98、9695 以上2女工人内向 沉稳大端正好大大88、97、96、9890 分3女单职 工活泼 开朗大积极良好大大85、100、100、9890 以上24女单亲离异内向 较自卑较小

4、不太积极较好较大较大55、65、90、3270分5男个体 户厚道大积极好较大较大58、100、87、7580 分6男单职 工诚实正直较大良好较好较大较大74、100、95、9485 分7男个体 户懒散固执小不端正不太好不大较小52、83、85、3460 分8男单亲离异偏执型小较差一般不大无28、86、87、33无六 、七年 级学 生 学习动机 调查 统计表(表 三 -1)比问题例 班级为国家 而学为父母 而学为个人 而学无动机学生观点备注A班(好班)17.3%51.4%78.5%15.7%学习是义务和责任。 为了个人美好前途。 为了报答父母。问题可多 项选择。B班(差班)8.3%34.7%83

5、.5%6.3%为了个人前途。为了父母的教导。不上学无事可干。表四)所时比间 问 题 例六年级七年级盼望早点离校,以 求解脱。(早退)18.4%14.3%抄作业21.4%15.6%上课走神,做小动 作。39%25.8%不喜欢的课就不好 好学(厌学、 偏科)19.5%17.8%此表为实验班学生调查统计情况备注不良行为习惯的调查统计表调查发现:六、七年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动机、价值取向和自主学习意识均有一定的问题。如果不对他们的学习心理做必要的调适, 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也不可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3、意义结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因此,进行心

6、理辅导教育,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学法指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另外,配合德育工作,综合治理心理问题,对于培养学生乐学、好学的精神,增强其责任心,加强其动力,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从而提高其学习成绩,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主要心理问题一)自觉性差调查统计表明: “如果别人不督促,就极不主动学习”的占14.8% ,不主动学习的占 60.7% ,能够主动学习的仅占 24.9% 。六年级学生主要根据学习兴趣来学习。有 51.8% 的学生缺乏学习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所以,为什么学?” “怎样学?”这些基本问题尚未解决。二)自律性差由于六年级学生 80% 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从小缺乏磨难和挫折教育,生活

7、上完全依赖父母,因此,他们较自私、任性, 自律较差。调查结果证明: 28.6% 的学生非常不重视学校各项制度,17.9% 的学生认为:“遵守纪律”,“经常反省自己”是“无所谓”的,没必要的。三)责任心不强从表 1 中可以看出:有 35% 的六年级学生缺乏责任心,这 些学生的家庭情况较复杂,有离异、单亲、缺乏母爱等情况或者 孩子本身存在娇惯、任性、孤僻等性格缺陷。四)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不好1、调查统计情况 2002 年 3 月,我们对六年级学生家庭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 单职工家庭占 32% ,个体户家庭占 18.8% ,其余大部分是一线职工家庭。另外,学生家庭中,单亲、离异、寄养等情况较复

8、杂,家庭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不理想,导致学生从小就缺乏一个稳定而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因此,不良习惯较多。2、成因简析1 )逆反心理。家长的期望过高,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导致说谎,不完成作业等不良习惯的滋生。2)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使其放任自流。3 )家庭成员教育方法不一致,导致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或盲从心理。4)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使子女教育失控。五)自卑、孤独和苦闷。1、测评情况自卑型的学生,其一般表现是:情绪低落,对事情不感兴趣,容易自责,感到孤独、苦闷,缺乏别人的理解。因为成绩总不如别人,因此,他们就认为自己“比不过他 人”。2003 年 3 月,我们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了测评。具体情况见表五。

9、七年 级学生精神状况自我评定量表 调查统计表(表五)问类题类 检型问 题 率自卑 型自律 型浮躁 型焦虑 型优等 生中等 生偏差 生男生女生责怪别人 制造麻烦35.2%13%11.7%32.8%15%11.75.8%7.6%20.5%忘记性大71.6%7.4%61.7%70.5%无20.5%100%55%42%容易烦恼65%15.3%45%35.2%17.6%32.3%70.4%32.5%45%经常责怪自己73%43%14.5%17.6%2.9%11.7%64.7%9.6%12.5%感到孤独苦闷63.4%6.7%14.7%20.5%5.8%14.7%67.6%17.6%14.7%过分担忧74%

10、17%23.5%26.4%8.8%17.6%35.2%23.5%30.3%对事情 不感兴趣56.7%无63.6%32.3%无32.3%45%21%13.8%感到别人 不理解自己85%23.4%72.7%66.6%7.8%55.5%80%21%29%感到比不 过他人75%18.4%11.2%13.6%14.7%8.8%9.6%12.3%14.2%不能集中注意 力45%35.2%61.5%57.1%38.2%65%55%41.1%21.4%感到前途无望42%无20.5%26.4%无8.8%11.7%11.7%8.8%备注1、 问题检出率指 4 个选项的总和 (“较轻”、“中等”、“较重”、“严重”

11、 )。2、 本表只统计了 59 个问题中的 11 个问题。3、 男女生情况只对 76 人进行了调查。2、成因简析1)生活圈子狭小,生活内容贪乏。生活的范围很小,内容单一。与他人很少沟通或不会沟通,最终导致自卑、孤独等心理。2 )自我中心主义导致自尊心强而脆弱。这些孩子在较封闭的生活环境中,想摆脱成人的束缚,但又无自主和独立能力,常常自责,却又难以改变现 状,因此而苦恼、自卑。3)家庭教育不得法。由于家长期望值过高, 使孩子很难把握一个真实客观的自我,同时又受到许多主观性的约束和评价,导致孩子 自责或自卑。1、调查统计情况据北京 18 个区 96 所学校的调查表明:无学习动机的学生占 19.4%

12、 ,为个人前途而学的占 57.6%( 见教育 研究 2002 年第 1 期 67 页 )。2002 年底,我们的调查结果是:无学习动机的占 15.7% (好班)和 6.3% (差班) 。我们和部分学生进行了个别交流,结果发现:好班”学生之所以无学习动机,主要是因为他们把学习当成了一种责 任去看待、去完成。而“差班”的学生则相反,他们觉得学习没意思” 、“不上学干嘛去呢?” 。由此可见,七年级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开始建立起来,且有一定的责任感,但是,他们对国家、社会和集体利益的价值取向却正在降低。具体情况见表三 1 )。2、成因简析1 )个人中心主义。七年级学生85% 以上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的从

13、小养成了娇惯、任性、孤癖等不良习惯, 有的意志薄弱,害怕困难,无学习动力,又不善于与他人 交流,不愿听批评意见,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出现厌 学心理。2)家庭教育不得法 3 )学校教育不到位有些中学或小学校没有把心理辅导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去抓紧抓实,对学生的不良习惯和心理 偏差没有及时地纠正。4 )社会性原因:社会上的非法出版物、影视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5)生物性原因:生理、智商、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七)自责有许多学生常常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责备,造成对自己评价过低,自我漠视,甚至产生忧郁的情绪。八)孤独感有的学生由自卑引起孤独感,认为自己的学习总不如别人;由自命清

14、高而引起孤独感,认为别人不如自己;由 家庭问题引起孤独感,认为自己很不幸。九)类化的消极影响所谓类化是指我们在认识一定对象的过程中,按已有的标准将对象归类的一种倾向。也叫类别化。类化在实际 操作中,忽视了个性的特征,阻碍了自我的发展,有时也 可能使学生丧失自我的认知,形成自卑或自傲心理。如老 师在评价学生, 给学生写鉴定等工作中, 由于类化的影响, 容易造成对学生的伤害。学生学习心理调适对策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 重视心理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往的教学,大都重智育轻德育,缺乏“心育” 。很少用心理 调适的方法来指导或辅助教学,因此,我们采取了“用心辅导, 用心教学”的总策略。即用“真心、诚心、

15、热心、爱心;细心、 耐心、实心、苦心”等心理情感来辅导和教育学生。首先,配合。的班主任搞好班会课的系列活动, 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心辅教 育,提出了“加强纪律,养成习惯,培养能力,提高成绩” 口号。其次,我们针对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以及家长比较关注的 孩子心理问题,制定了主要对策,如: “尊重,从心开始 清除自卑的钥匙。 ”、“竞争激发学习的热情” 、“互动 让自卑稍息”等调适策略,对“自卑者”进行了系列化的心理调 适。同时,我们采用“表格自诊法”对有忧郁、苦闷和烦躁心理 的学生进行“自我诊断” 、 自我调适“的心理辅导。我们还结合语文课的周记作业,让学生写”共情日记“,让 他们能站在家长的角

16、度想家长的问题, 以便中和孤独, 反叛的心 理。经过以上心理调适,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责任心大有改 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律能力也大为增强, 促进了教学成绩的提 高。二)尊重。从“心”开始消除自卑的钥匙首先应树立这样的教育思想 : 为了一切学生使学生没有彼此的差距感, 使他们感到每一个学生都是老师喜欢的孩子。 我们 尝试给较差的学生起一个“爱称” ,强调他名字中的某一个字, 以关爱和激励他们,如: “阿腾”,“阿 犇”,“阿朋”,“阿亮”等 等。使他们感到格外的温暖和兴奋, 所以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就会猛增, 他们觉得要用学习成绩来报答老师的关爱。 因而学习 的动力之一就是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17、开始较自卑的学生,往往缺乏成功的体验,或者说没有成就感,因为成绩总不如别人。因此,他们就认为自己是“弱者” 。所以,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如果没有人解开他们的“心结” 他们就会更加自卑。治疗这样的“心病” ,我们的对策是:1、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用挑战、竞争、互动、自主、自学等符合其个性特点的思想10替代他的自卑思想和情绪,想方设法地激励他们振作起精神来 让他们每天反复大声念这样一句话:我行,我能行!我今天能 行!让他们每天都带着这样的激情和信心去学习。我们还多次组织辩论会,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每个人都写发言提纲, 而且使正反双方的成员里都有 “差生” 参与, 以便使他们发现自我,挑战

18、自我,突破自我,大胆地尝试实现自 我。不管辩论的结果怎样, 我们一定要发现并放大表扬他们的优 点,以激发他们的竞争和参与的热情,使他们有成就感。互动让自卑稍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 用找成语,续接故事, 评价人物等方式, 让学生参与互动, 使教学形成一个互动的过程, 而教师在教学小 结时,无论如何要突出强调那些自卑的孩子所起的作用, 比方说: 你找的虽然不是成语,但是你启发了别人;你讲的故事很简单, 但是让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结果;你评价人物时虽然只说了一句, 但是,却下了一个正确的结论。总之,要尊重那些自卑的孩子, 让他自信起来,并且有自豪感。教学实践证明:孩子们会在自信中忘掉自卑,在互动中使自信

19、立正,让自卑稍息。自强让自卑“下课”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公式:少年强,则国强我要强 , 则国强,让每个学生都把这句话写在一张大纸上,挂在自己的床头,每天默读六遍,形成一个不断强化的心理暗示的信号,以11便养成自强不息的精神信念 . 为了激励孩子们自强,我们还设表六)计了一个表格: (如下) 日期星期情境情绪自我否定思想应对思想让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每天按上面的表格填写,对自己的经历,行为和思想进行监测和反思,最终找到 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肯定的应对思想。 这种监测和反思的过程, 是 出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从自卑到自强的构建 过程,也就是所谓: “认知重建”的运作过程,

20、在运作中,不良 情绪和习惯性思维会导致自卑的思想, 而应对的过程, 将就 “做 什么?怎样做?结果怎样?” “有无必要?”“怎样改变?”等问 题进行筛选、过滤、排列、组合,以便达到一个新的认知框架。开始学生不知怎样把事情、情绪和思想整理出来,总是不得要领,或者束手无策,经过教师必要的辅导和演练,他们很 快就能独立操作起来, 这本身就已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当他们 能从情境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中找出与之不相容的积极思想来, 他 们便逐渐感觉到自强的体验, 这时的“自卑” 便只好“下课”了。三)理解和交流化解忧郁的良方。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你是否觉得没有人十分了解你?” 。回答“是”的

21、,占 44 ,回答“不是”的,占33 ,回答“说不清”的,占 23 。这说明,大部分学生与家长、老师、同学缺乏理解和交流。12因此,彼此出现了理解危机或是理解误区,所以,导致相当一部 分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忧郁、苦闷、冷漠和失落等心理问题。他们的表现往往是:关上自己房间的门,拒绝家长进入;有的不愿家长检查作业和监督自己的学习; 对家长的要求和目标 拒之不理;有的把父母的叮咛视为“唠叨” ;有的甚至把家长送 到身边的水果,扔在了一边。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表现出厌烦、反 感;或冷言相对;或拒不应答;更有甚者认为教师故意和自己过 不去,因此拒绝教育,导致情绪更加低落,心情更加忧郁,甚至 出现严重“自闭”的状

22、态。造成这种理解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主客观和学生心理上的诸多因素。 但是造成这种 “爱的营养不 良”的主要矛盾方面,是家长和教师。因此,化解学生忧郁的良 方,就是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真正理解和有效沟通。事实证明,有的孩子之所以患有“拒爱症” ,是因为家长和教师所给予孩子的“爱的食品”有问题。也就是爱的内容和方法 不切实际。我们的做法是:1、换位法:当理解危机出现时,家长、教师和孩子彼此向自己的对立面 转换,在假定的心境和情境中演示自己的言行和思想, 并简单记 录下来, 然后把双方的记录进行对比, 共同分析造成结果异同的 原因,逐渐形成共识或达成谅解。2、书面表达法口头交流往往受语气、节奏、

23、表情、动作、环境、心情等主13客观因素的影响, 因此, 使双方的交流容易受对方的影响而带有 较强的主观性,结果,双方不但不能正常交流,反而愈加对立。在此情况下,我们尝试用书面表达的方式,把我们对学生的 看法、意见和批评,写成文字的形式,在适当的时间地点交给对 方。并要求他们也以书面的形式表达他们的意见和见解。 并以他 们的形式交给我们。 这种无声的交流和沟通, 是情感和思想的磨 合,是使炽热的矛盾尽快“冷处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尤其适用于那些有苦闷、冷漠、烦躁、厌学而又不愿与人交流 的学生。)3、表格自诊法有忧郁、苦闷和烦躁等心理问题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每天填写一张表格(见表七) ,

24、以便自我诊断,从积极的方面暗示或反省自己。表七)日期情境情绪自我暗示或自省宣泄方式四)共情中和孤独,反叛的溶剂我们的学生, 80 是独生子女,从小在长辈的呵护下,自律自制能力较差,依赖心理很强,养成了自私任性等不良品性。因 此,他们往往会变得不能理喻,难以沟通,形成孤独、反叛等性 格特征。对于有以上症状的学生 , 必须建立共情关系, 开始进行全方位调适治疗。141、以情为本 , 建立共情的促进条件共情就是从学生的角度,而不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去理解学 生,是尝试与学生一同思考,而不是代替其思维,例如一个学生 说:“我快被母亲逼死了,我想和她交流思想,但是没有用,她 根本听不进去。 ”共情的反映是“

25、对于试图与母亲沟通而又不成 功这件事,你感到很苦恼。 ”调查结果显示,建立共情的促进条件至关重要。因为关系到共情的目标能否达到。下面是我们调查的几个问题(见表八) 。(表八)问题答案百分比当别人认为你想法古怪不正常时,你是否仍依己行事?依已行事56.7不依已行事16.7不一定26.6你上学时是否总感到处处不如意总不如意10有时感到不如意53.3比较如意36.7你是否愿意让家长检查作业愿意检查15不愿意检查44从不在意41调查结果说明教育者用真诚去关爱和尊重孩子,树立以情为本的思想,是促进共情建立的重要条件。否则,会使孩子更加孤独、 苦恼 ,甚至反叛。2、设法传递共情的言语手段。1 ) 表示理解

26、意愿。我们强调老师能够对学生的情感准确理解,而且还表示我们 愿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包括他们的世界观、情绪、性格和 心理背景, 并尽量适时适地通过语言准确表达出来, 以便沟通情15感。2) 讨论学生认为重要的事情。通过问题和话题,主动向学生表达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事情, 如足球赛事、歌坛新秀,这样,教育者的关注与学生的爱好建立 起联系,当然,你的关注点要有重点,并关系到他对“热点”问 题的思考和解决。3)肯定促进性行动。共情也包括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和观点,尤其是这些想 明理解了学生隐含的思想情绪的信息,并向他们做出指导和行 动。法和观点没有表达或难以表达出来的时候。教育者要通过言语表如上所例

27、:一个学生说: “我快被我妈妈逼死了,我想和她交流思想,但是没有用,她根本听不进去。一般的教育者:我相信将来总会听进去的。 其中有安慰和否定或者:你应该理解母亲的爱。 建议 或者:为什么你们不能交流?(问题) 可见,一般的教育者缺 乏共情作用,没有指导。理想的教育者:你似乎不能与母亲沟通,所以很苦恼。你希 望她对你理解。 你可以采取一个行动, 设法向母亲表达出你的这 些情感。理想的教育者既有对学生的安慰,否认或建议,又有理解、 指导和行动措施, 体现出对建立共情的促进条件的运用, 即在尊16重和真诚的前提下,肯定其促进建立共情的愿望: “你希望母亲 理解”,并“愿意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这其实

28、是隐含着的思想情 绪,当言语共情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并中和了孤独,苦闷和反叛 心理时,共情的指导作用便会显示出来。3、写共情日记。结合语文的周记训练,我们建议某些因家庭等原因造成孤独、忧郁、反叛心理的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共情日记,简要记录 从情境中产生共情, 达成共识和理解的经过, 最后还要写出自己 的感想。我们要求学生每星期一上交,我们在阅读共情日记的时候,也十分注意学生对共情的理解, 产生共情的情境, 共情言语手段 的运用,等促成共情的因素。同时,我们把批语看作传递共情的 言语手段, 从而建立师生间的新的共情, 用我们积极有效的关注 和真诚的情感促进其共情的行动。调查结果显示:因父母离异、单亲

29、、家庭专断或暴力而造成孤 独、忧郁、反叛心理的学生。通过写共情日记与家长有了一定的 理解和亲和,在有些问题上,能够达成谅解或共识,大大削弱了对立情绪,缓解了心理痛苦。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成绩。五)竞争给自卑者施肥。1、评选“最佳搭档”让自卑“破壳”,让自信萌芽。综上所述,自卑的成因有其主客观的诸多原因,而缺17乏友谊和竞争的养料,是导致自卑的原因之一。因此,我 们在数学教学中,采取了“一帮一”评优活动,评选“结 对子”的“最佳搭档” 。同时,努力发现“自卑者”的微小 进步,并给予“放大”表扬,使他们在人们友好而充满期 盼的目光注视下,不由地振作起来。由于受到人们的信任和关爱,他们感到了锻炼和展示

30、自己的可能性,因此“表现欲”也随之倍增。他们也要体现一下自我的价值,不能让别人看不起自己。由此可见,促使自卑者振作的原因, 是评优活动产生的催化反应,是竞争活动输送了亢奋的养料。这时,因自卑而形成的一个较为封闭的外壳”,在友谊之手的温暖之下, 自卑破壳出土, 萌发出自信的幼芽。2 、竞赛和互动让自卑投降,让自信开花。结合语 文和历史课的教 学内容,我们利 用朗诵比赛,历史故事会” ,“话说我自己”等竞赛和互动活动,让那些“自卑者”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营造一个有 使其“破壳出土” 的土壤和条件, 使他们把学习之外的 “说 学逗唱” 、“琴棋书画”等长项充分发挥出来,从而突出其最大优势”

31、,激励其学习自信心。我们还多次组织辩论会,激发自卑者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每个人都参与到选择辩题,确定主要辩手,写发言提纲等过程中,而且使正反方的成员里都有“差生”参与,18以便使他们发现自我,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大胆地去尝 试实现自我。不管辩论的结果怎样,也不管那些自卑者表 现怎样,我们都认真地分析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优点,以 激发他们参与竞争的热情,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打败自 卑心理,让他们的自信之花开放出夺目的光彩。有的家 长反映: “现在 孩子太爱上辩论 课啦!经常 跟家长谈论辩论题,到处查找资料。”“一说起上辩论 课就高兴地手舞足蹈,简直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六 )共情交融置换”苦闷和反叛以

32、情为本,建立共情的促进条件,即真诚地关爱、尊重和理解孩子,才能使共情成为双向的交流。这是尝试着 与对方一同思考,而不是代替其思维的一个建立情感的过 程。这种“共情交融”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孩子)建立起主动的“共情观” ,我们通过“做一日母亲”等换位法心理 调适活动,经过反馈分析和辅导,让孩子能有真正的共情 反应,有对母亲的“置换”体验,即真正从母亲的角度去 理解母亲。这样,才能最终置换出苦闷和反叛心理。七) 孤独感的防治对策1、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己的优势。2、指导学生加强同理心,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3、指导学生学会爱别人。19结合实际进行系列班会课活动,举行“我真烦”、“我的心事” 、“他

33、(她)使我快乐” 、“笑比哭好” 、“我真的很 不错”等系列主题班会,从而,指导学生学会交流,学会表情达意,学会理解他人,学会爱别人。4、指导学生学会接受别人的爱我们通过班会课、活动课、游戏、文娱活动等方式,创设教育情境,构建和谐氛围,让学生在和谐互动中,关注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学会接受他人的爱。四、心理调适对后的效果经过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对比。 同时追踪其日 常行为和心理动态,并对其人生观进行定位设计,描绘出其“生 涯设计”的理想蓝图。 通过“表格自诊”、“写共情日记” 等手段, 使学生在思想品德, 意志品质和认识水平, 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有 较好的改观。具体表现如下:一)学习成为自

34、觉的行动。六年级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 便不断接受这样的教育, 即: 加强纪律性,无往而不胜。从班会课到常规教学;从举行升旗仪 式到课间操; 从日常行为到劳动卫生, 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 行自觉性和规范化的教育和训练。 利用系列主题班会, 团队活动、 社会活动等形式。进行自主管理的培养和训练。经过长期的系列化的教育和训练, 现在六年级学生的学习自 觉性大大加强。无论是课上纪律 ,还是课下作业,不管是学习态20度还是学习习惯,都有了很大改变。教育从“心”开始,改变也 是从“心”开始,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学生认识到了“为什么 学?”,“为谁学?”等基本问题,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动。心理 调适前后的

35、对比情况见(表九) 。问题或表观百分比(心辅教育前)百分比(心辅教育后)上课走神,注意力很难集中5929不完成作业并经常找借口57.716.3作业有错时主动改正25.963喜欢的科目就好好学,否则就不好好学18.57.8六年级学生学习心理调适前后对比情况统计表九)以六年四班为例,按时完成作业的占 90 ,主动学习的占 84% 。从考试情况来看,语、数、外三科平均 71 分,比入学 时提高 6.4 个百分点,数学平均 89 分,比上半学年提高了 13个百分点,当年位居油田第一。二)自律成为习惯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我们坚决贯彻自主管理, 养成教育等思想教育原则, 结合学校自主管理的有关制度, 制

36、定班级的自主 管理制度。如班委自主选举,轮流选举等。把自主管理,养成教 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和各项活动中去,使学生在课间操,活动课, 劳动卫生等活动中,自觉参与,自律要求。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还利用“表格自诊法” 、“写共情日记”等方法,从心理上自诊, 从思想上自律。 我们以六年四班为实验, 进行了多次监测, 结果格外喜人, 他们可以在无人监考的情况下,21自始至终严格遵守考纪,完成 90 分钟的学科考试,而无一人作 弊现象。三)时刻想到责任我们从教育教学上,心理调适上,都注重个性的尊严,注意 知识,情感和心理的和谐发展,使学生敢于提出疑问, “不唯书, 不唯上。”通过共情活动,破除“师道尊严” ,

37、让学生消除自卑, 增强自信,把思考、发现、质疑、批判的权力交给学生,从而建 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责任 感。调查显示:上学期“盼望早点离开学校,以求解脱”的学生 占 14.8 ,现在仅占 5。愿意帮助同学共同进步的占 87.6 , 时刻想到对自己负责的占 91.3 。四)学习动机更加明确为了检验以上心理调适策略的效果,我们把两个实验班的学生分成六大类型,进行了调适前后的对比分析和调 查统计。从学习动机的测评统计来看:多重性、盲目性选 择较之一年前明显减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明显 地增强;学习“无动机”的现象消失。厌学现象大为减少, 学生的责任感增强, 学习的

38、被动局面已经扭转。 (参见表三-2 )。22七年级学生学习动机测评统计表(表三 -2 )所占 项比例 目 学生类型升学压力为个人 前途为祖国为父母迫于家庭 压力迫于社会 压力无动机备注(可多 项选 择)自律型28.2%88.5%52.8%27%38.5%13.5%无此表为 心理调 适后的 情况自卑型42.6%72%23%28.4%46%24%无多动型23.7%59.5%23%25.4%45%10%无懒惰型21%67%18.3%32.6%27.5%无无浮躁型45%88.2%16.5%15%25.2%无无反叛型无80%无无无无无五)学 习习惯大有改变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贯彻自主管理,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