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桥 流水 人家长江与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长江下游有 7000 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中游有 9500 年前的江西仙人洞遗址、 8500 年前的湖南彭头山遗址, 上游 的三峡有著名的巫山大溪文化遗址和巫山猿人遗址。长江 ,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探寻人类文明走向 ,峡江的山水间的石刻、 古桥、 寺庙吟 唱着古老的歌谣 ,而沿江而建的古民居 ,则向我们诉说着峡江 先民的山水情结和生存状态 三峡湖北库区地面文物特征三峡水库所涉及的长江干流长度为 600 多公里,将淹没 陆地 560平方公里,形成的水库总面积 1080 平方公里。其 中涉及湖北省的巴东、 秭归、宜昌、兴山 4 县,淹没陆
2、地 108.37 平方公里。该地段历史文化悠久,从地理环境看是崇山叠岭 的大巴山、巫山、武陵山脉和险滩激流的长江上游与长江中 游江汉平原的交接地,湖北入川的咽喉。从人文环境上看, 巴东境内的清江流域是早期巴人的活动地,而兴山相传为楚 始封地,这里是巴文化与楚文化接壤、交汇融合的地区。经调查论证,确定了三峡库区湖北段 4个县 175 米水位以下地面文物共 118 处,包括有古城址城门、庙观祠堂、古民居、古桥梁、栈道、石刻碑记、古井等类型(见表 1)。这些地面文物中,秭归和巴东的文物数量所占比重较 大,各占 45%左右。在各种地面文物类型中又以民居为盛, 占总数量的 30%以上。其次为石刻碑记、古
3、桥梁、庙观祠堂 等。这样的空间分布是地区地形地貌特点及地方经济和文化 发展的反映。古民居建筑开敞与封闭的理念在峡江地区,大量的古民居虽具有南方山地建筑的共同 特征,但仔细体会,就其布局与立意看,可以初步分为三种 类型:带有强烈土家族吊脚楼特点的开敞式板屋民居、商贾 士绅的封闭式天井院民居和店铺与居住混用的天井院民居。 它们分别以巴东楠木园民居、秭归新滩民居和郭家坝民居、 巴东官渡口和宜昌黑岩子民居为代表。巴东县地处川鄂交界,地势在库区各县中最为陡峭,高 程跨度较大,行政归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江穿流县 境 38 公里,沿长江转弯处或长江与支流交汇处地势较平坦, 多有行船停泊,因而形成聚落和
4、码头,楠木园即是一处顺岸 式码头。这里分布的民居群,随地形簇集式布局,并不强调街道的平直和建筑的紧密排列,与沿江那些商业繁盛的一字 街古镇相比,显得更为灵活自由。楠木园民居多为板屋和吊 脚楼形式。因为建筑平面吊脚楼的建造方式表现出对山地陡 峭地势的亲密回应,实际表现了人对自然的顺应态度。建筑 下部的柱子根据地势的起伏而架空,有“天平地不平”之称这种的建造方式不需过分的伤害地形,而上部挑出的吊脚部 分则可以尽量的争取空间,同时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远眺 的平台。在结构方面更多的发挥了木材纵向受力的性能。这 种形式的民居在理念上是开放的,提供了使用者与自然,与 周围熟人或生人充分交流的机会。秭归县雄
5、居西陵峡上游,当山高水险,水陆之要冲。境 内新滩、泄滩都是因为滩险形成的集镇。广志绎卷五有:“秭归城外,盘涡转毂,十船九溺。”的记载,历史上新滩 一带冬季枯水季节“沿岸夫马络绎不绝,以载运往来客货” 行船为过滩险,除必须请“滩师”外,还要请力夫、纤夫。 新滩也因此成为沿江的重要运输业集散地。新滩南岸的古民 居群虽然也是随地形簇集式布局,但是每组建筑各自都有很 强的封闭性,表现出商贾士绅的豪华和守财避外观念。高大 的青砖封火墙、象征福禄寿的灰塑和彩绘、讲究风水立贴式 大门,以及精致的木格扇和雕花斜撑,一方面体现了主人的 财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秩序与防范心理。建筑在理念上是 封闭的,为使用者提供了
6、一个与社会暂时隔离的自我的私密性空间在官渡口、黑岩子,以及诸多的古场镇沿街道两侧为店 铺与居住混用形的民居,这种民居在沿江的各个古场镇都可 以见到。沿街一面为一楼一底,底部板条可全部卸下,成开 敞的店面。也有下部为木柜台,上部窗板全部可以拆卸的。 后部天井内的两厢房和正屋则用于居住。这种开敞与封闭的理念在峡区各县的民居中都可以看 到。可见,虽处在同一个地区,有着同样的地貌和气候条件, 相同的建筑材料,但是住屋的形式还是会有一定的区别。由 此可以体会到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对住屋形式的影响。祠庙建筑长江情结与水运文化沿长江三峡的祠庙建筑有很强的地域特点,突出表现在 其祭祀对象方面,既以纪念地方英烈人
7、物的祠庙、水运祭祀 祠庙和各地的会馆为主体,可以说是一种长江情结。例如新 滩古镇的江渎庙又名杨泗庙,建筑群面对急流滚滚的江水, 是祭祀长江的神庙。香溪与长江交汇口的水府庙,也是供奉 镇江王爷的庙宇,即便是秭归沙溪的流来观内也少不了镇江 王爷殿。巴东楠木园王爷庙、官渡口龙王庙(已毁)、绿竹筏村的地藏殿都面对江水,更是构成了水运祭祀文化的整体:古时船出巫峡后,船老板先在楠木园王爷庙拜求平安; 如果没有翻船,返航时要到官渡口龙王庙进香致谢;而因翻 船而溺水的亡者的尸体要在地藏殿前的江面打捞,并将尸体 放入地藏殿的白骨塔中超度亡灵。在三峡地区的每一个县都 有王爷庙,并且不止一处。除了祠庙外,沿江绝壁上
8、的一些 题刻也与航运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也反映了古代峡江水道 的艰险和人民祈求平安的强烈愿望。而屈原祠、昭君庙(未 淹没)则是纪念地方人物的祠庙。这些祠庙在选址上尤其讲 求地标性,多建于水陆结合的显要地点。寺庙建筑的门坊较 高,多用高大的封火山墙、立贴大门,建筑的色彩以灰白黑 红相衬,十分醒目。石刻与题记历史与水文的真实记录巴东县和秭归县的摩崖石刻及题记在长江三峡库区湖 北地面文物中占据了较大比例,这充分表现出峡区山川地势 的影响。这些石刻和题记记录了先人在艰险的自然环境中生 存的勇气和点染河山的情怀,与自然山水共同构成了长江三 峡的历史文化景观长廊。摩崖石刻和题记多分布在长江两岸 险峻陡峭或
9、风光秀丽的崖壁上。其中相当一部分与航运和水 文有密切的关系,如楠木园对岸的“浪陶英雄”、绿竹筏村破水峡北岸的“化险为夷”、官渡口对面的“我示行周”等。 另有大量石刻和题记是对长江风光的赞美,或是带有教化意 义,例如西陵峡江边大石上的“灵山圣境”、官渡口镇青龙山的“楚蜀鸿沟”、信陵镇的“川流悟道”等。这些石刻题 记多为历代官宦和文人墨客所题。长江两岸巨大的题字,构 筑了人与自然的交流,有很强的点景作用。古桥梁艺术与技术的综合表现古桥梁也是三峡库区文物中数量较多的一类,是地貌之 始然。长江三峡两岸,岭谷纵横,溪河密布,古桥梁成为跨 越河谷连接陆路,沟通巴楚、秦巴以及相临地区的重要交通 设施。因为该
10、地区石材的开采极为方便,多用石砌拱桥。该 地区石拱桥始建于何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从两汉时期带拱 雏形的墓室和沿江地区大量汉墓中砖券或石拱的作法可以 推断应在汉代就已具备了建造石拱桥的技术。长江干流是峡 区的与外界交流的主要水路交通枢纽,因水流湍急,江面宽 阔,可见栈道,未见古桥。但是在长江支流的峡谷和激流之 上索桥、栈道和石桥很多。目前保留下来的古桥多为明清时 期建造,由以清代为多。这些古代石拱桥主要有单孔拱券和三孔拱券。其中以单 孔拱券为最多。桥面主要有凸曲面,即常说的锣锅桥;中段 微凸曲面; 平面的形式。 经近景摄影测绘, 并用计算机拟合, 可知这些古石桥以双圆心拱为数最多,少见半圆拱和弧
11、形 拱。拱形多为两点圆心,有时粗看是半圆,实际是微尖的锅 底券,有人也称桃形拱。拱石的排列多为横联无铰式拱券, 这与常规的“明清石拱桥大多是有铰石的”定式不同。拱石 相互接触面以比较粗糟的斩刻痕迹相叠压,用灰浆砌筑。多 数桥基直接坐于岩石基础上,如河岸为岩石的便不再砌筑雁 翅和泊岸石。与环境以及建筑的巧妙结合是峡区古桥梁的一个特 色。许多桥梁设在镇口村头,与其周围的祠堂寺庙相呼应, 比如江渎庙前的江渎桥。许多古桥也是路人休息的好地方。地面文物保护方法长江三峡库区湖北段 119 处地面文物是根据其地面高程 (淹没程度),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现状保存情况来确 定保护方案的。 保护的方法分为四类:
12、 原地保护、 搬迁保护、 留取资料、异地复制(表 2)。留取资料保护从总体看,留取资料的文物数量占保护对象的60%,共 71 处。事实上留取资料对于各种保护方式都是必须进行的关 键一步。也就是说 119 处地面文物,不论采取哪一种保护方 式,都必须留取详尽的现状资料。 只不过对于仅 “留取资料” 的文物相当于物质实体的放弃,仅将对象的各种特征以文 字、图像、数据的方法仔细的记录下来,以为后人(主要是 研究人员)使用。而文物本身将与库区其它构筑物一样被清 除,或是没于水中。在我国 50 余年的文物保护中,常规的“四有”中包括 留取资料的工作,但是因为文物对象不会消失,即使一次留 取资料不够详尽,
13、还有弥补的机会。目前,文物管理部门还 没有关于留取资料的行业规范。因此,三峡库区文物的留取 资料一项十分特殊的工作。库区留取资料的工作需要十分全 面和细致,除以往常规的工作内容外,应当引用新的技术手 段,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留取资料一般包括各种文献资料搜集、当地居民采访、 手工及近景摄影测绘、照片记录、影像记录,以至三维激光 扫描动画记录等手段。文献资料搜集包括历史沿革、水文工程地质情况、地区 经济环境、民风民俗影响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资料的出处有 地方各级政府和档案馆、省市图书馆、长江水利委员会、北 京各图书馆等。将这些分散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可以 更为准确的探明文物对象的
14、历史起源、形成、发展演变、社 会作用和价值。其中特别应注意对民间族谱或民间文字记载 资料的收集。在秭归新滩桂林村对其民居群进行调查时,曾 找到了郑氏家族族谱,这对古民居群的形成有了深入的了 解。在长江水利委员会收集的西沱镇、洋渡镇、石宝寨等地 的航片资料,对沿江古镇的整体空间环境有了总体的把握。 这些资料,对今后的研究也是十分珍贵的。在地方民众中开展调查以补充文字记载资料的不全十 分必要。三峡淹没区的地面文物多是民居或民间建筑,正式 的文字记录较少,民间的采访调查可以补部分内容。例如, 在对石柱县沿溪镇“古衙署”建筑遗址调查时,曾查阅过不 少资料,但始终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这样偏僻的地方会有衙 署
15、?最终在地方调查时,问到近一位八旬老人,才知道因该 处为顺岸式古码头,川盐运输口岸,曾经十分繁华。 “古衙 署”为盐商管理运盐、储存盐和居住使用的建筑,储盐和管 理部分直对码头,称为“上衙” 。紧邻的居住部分称为“下 衙”。因为由管理盐的官所使用,百姓称之为“衙署” 。通过 民间走访调查而更为深入了解文物历史和使用情况的例子 还有许许多多。手工测绘是古建筑保护的常规工作。除此以外,运用手 工测绘与现代信息采集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能够使留取的资 料与对象更为贴近,工作更为科学化。近景摄影测绘、 GPS 定位和数字地形测绘技术的使用,为留取资料以至其它各种 保护方法提供了有力的空间数据支持,也为今后
16、建立三峡文 物数字信息管理系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近景摄影测绘主要 是针对体量较大,或立面较为复杂的建筑,例如酆都陈兰亭 公馆、延生堂的立面; 还针对需要忠实反映空间形态的对象, 像古桥梁、题刻、摩崖造像等。 GPS 定位和数字地形测绘主 要用于古遗址、古村镇、古建筑群和需要严格确定高程的文 物对象。例如西沱云梯街、 洋渡老街、 石宝寨以及各处古桥、 宁河古栈道等。与常规的地形测绘不同,文物信息测绘更为 强调文物特征的信息采集,如古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古 建筑地平与台明高程、街道铺装方式、古树等。照片与影像留取工作则需要特别详细和全面,特别不能 忽视文物对象的细部和其周边环境的拍摄。主要问题是
17、相当 一部分文物对象周边环境很差,没有拍摄角度,为全面留取 资料带来困难。如果能够在周围找到制高点,俯瞰拍摄也会 取得更好的效果。最近在屈原祠的留取资料工作中,采用加 拿大 3D 激光扫描系统设备(一种当今国际最先进的对大型 室外场景直接生成 3 维数字系统的工具)对主体建筑进行了 测绘。当前,还有一项迫切的工作是将近 10 年来,由几十家 科研及工程单位完成的文物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并建立长 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数字信息管理系统。原地保护 原地保护的方法主要针对三种情况。一是文物对象虽然 未被淹没或极少部分被淹没,但需要对其下部基础以及周边 地层实施加固保护,例如白帝城、石宝寨等建筑群。二是从
18、 文物的性质看不宜搬迁,而且可以在水下长久保存的,例如 多数的水文石刻、题刻。三是虽被淹没,但是当水位半年在 145 米运行时仍然可以出露,并且可以发挥功能作用的,例 如部分古桥梁。原地保护的具体方案是针对各文物对象的具体情况而 确定的。主要方法包括结构体覆盖保护,围堤保护、岩体及 地基加固保护、化学封护保护等方法。搬迁保护搬迁保护项目为总量的 34.75%。遗憾的是以这样的搬迁 数量并不足以在新移民区中充分展示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搬迁保护即是将文物的每一个构件搬迁到新地,然后按 原样重新建造。国际上因为修建水库而将文物搬迁的实例并 不多,像三峡库区这样一次性涉及如此多的单体和群体文物 搬迁的
19、情况根本没有。在搬迁保护工程中的确遇到了许多的 问题和困难。主要问题是搬迁总体方案的确定、用地位置的 选择、搬迁后的环境与原环境的类似性与差异性关系、文物 原真性的保护以及搬迁后如何利用等问题。文物搬迁用地的选址方案有多种,如就地后靠搬迁?异 地搬迁?随城镇搬迁?相对集中搬迁?各自分散搬迁?整 体搬迁?威尼斯宪章指出:“古迹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所产生的环境分离,除非出于保护古迹之需要,或因 国家或国际之极为重要利益而证明有其必要,否则不得全部 或局部搬迁该古迹。”为了国家的重大利益,三峡工程的建 设使众多的文物古迹不得不搬迁。按照国际文物保护的理 念,理想的搬迁用地应选择与文物原环境极为接
20、近的基址。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文物对象较为分散,且单项规模 不大,如果就地后靠或单独进行选址,将为搬迁工程的实施,以及今后的管理和有效的利用带来较多的困难和问题。在经 过多方的探讨后,沿长江各县基本米取了相对集中搬迁,个 案特殊处理的方案。这些集中搬迁用地基本选择了邻近新移 民城镇,面对长江的风景旅游地内。 其优点是便于集中管理, 可以充分发挥文物对象在建成地区的社会文化作用,利于在 今后新三峡文化景观长廊的建设中发挥集团效应。但问题是 这些文物建筑几乎全部改变了原使用功能,而且多数与原环 境有较大的差异,这一点似乎有悖于文物保护的精神。这种 集中搬迁的方式更注重的是社会使用功能。新滩古
21、民居群采 取了随新县城集中搬迁的方法,以使搬迁用地与原基址在环 境景观上有极大的差异。但是,因为搬迁后的民居群位于新 城风景区内,又与三峡大坝相望,将会有较高的利用率,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较少的搬迁文物采取了尽量尊重和模仿原有环境的方 案,如云阳张飞庙。张飞庙的搬迁选址保持了建筑群原来背 山面江,与县城隔江相望的格局,地势也与原址较为接近。 这样的选址更多的考虑了文物保护的原则和环境的因素,同 时兼顾了社会文化作用。由于文物保护的总体规划滞后于移民的各项工作,出现 了多数区县在新城镇建设中没有预留文物搬迁用地,或是对 预留用地缺乏充分的论证,这使文物搬迁实施和搬迁后的景 观环境建设受到一些影响
22、。以秭归为例, 24 处搬迁保护的地面文物均迁入茅坪 新县城的凤凰山观光旅游区。搬迁文物以新滩民居为主体, 但是凤凰山的地形地貌与原新滩民居所处环境差异很大,新 的用地大于 25%度的坡地占 50%以上,相对高差大,山脊瘦 窄,且地质为厚 525m 全风化带和 515m 强风化带,这给 搬迁建筑的布局带来较大难度。尽管在规划中,努力考虑模 仿原新滩民居的建筑布局和空间关系。结合地形以组团的方 式组织建筑,每一组以一座祠堂和三座民居组成,布局上采 用原新滩民居中的方法:几幢建筑并列于高台上;几座建筑 以侧山墙夹持出入口等。规划希望在照顾单体建筑的情况 下,创造与原格局接近的组群空间, 再现历史的
23、环境。 但是, 当不得不推平强风化层,并避开恶劣的地质条件时,原规划 中的空间关系,以及山体植被都被破坏了。巴东县的地面文物随新县城集中搬迁至博物馆用地内。 搬迁用地地形相对平坦,因各文物是从不同的地方集中起 来,其之间原本没有关系,各建筑按功能和游人行进的路线 布置,似乎各文物点之间的内在关联较弱。不能够充分体现 作坊、民居、祠庙原来与环境的相依关系。原真性保护尽最大的可能保存文物对象的原真性是国际共同遵守 的基本原则,也是三峡文物搬迁保护的初衷。实施的方法除 对已有部分原物搬迁外,对已损害部分和遗失部分添配的程 度十分关键。秭归县的文物搬迁中采用了尽量收购当地传统建筑材 料的做法,即收购与文物建筑同时期的其它建筑的薄砖、小 青瓦、石料添配在搬迁建筑中,有助于保留“旧”的时间感 受。此外保持传统的施工方法和工艺十分重要。秭归文物的 搬迁中,封火山墙和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企业清算注销及税务筹划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供配电设施安全风险评估与治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锅炉安装与能源审计服务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阿拉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建筑推广应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高职高专土建专业校企合作项目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二手车买卖纠纷处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公益项目合同担保法合规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专业打印设备升级与维护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电子商务平台食品农产品溯源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建筑材料租赁合同质量检测与验收标准合同3篇
- 2025年工程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融媒体中心招聘全媒体采编播专业技术人员10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宜宾人才限公司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KAT1-2023井下探放水技术规范
- 驾驶证学法减分(学法免分)题库及答案200题完整版
- 竣工验收程序流程图
- 清华经管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 口腔科诊断证明书模板
- 管沟挖槽土方计算公式
-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住宅工程配电设计技术规定
- 烟花爆竹零售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