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篇四考_第1页
《大学》篇四考_第2页
《大学》篇四考_第3页
《大学》篇四考_第4页
《大学》篇四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学篇四考摘要:大学篇“大学”内涵应是“善学” ,“大学 之道”就是高明的为学之道。 “皆自明也”的“自” ,当训为 “用”。“无所不用其极”可读为“无所不用于革” 。“革”与 “新”是同义词,因此,可以换读。 “无所不用于革” ,也就 是没有不用 “新”的。换言之, 也就是处处用 “新”。“自欺” 当训为“自误” 。“自谦”当读为“自廉” ,也就是自己要有 分辨、要有原则。只有扫除这些文字上的障碍,才能真正地 读懂大学 。关键词:大学;自明;无所不用其极;自谦中图分类号: B2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5833(2016)02-0136-08作者简介: 廖名春,清华大

2、学历史系教授 (北京 100084) 现存儒学经典,原载于小戴礼记的大学篇,作 为“四书”之首,无疑影响最大。但老实地说大学篇有 些基本问题,学术界尚存疑义,难成定谳。在讲儒学、讲国 学蔚为风气的当今,我们在言必称“修齐治平”的同时,读 懂大学经、传本文,尽可能地解决其疑难和有争议的问 题,应该是大学 研究的首选。 笔者以前曾著文探讨过 大 学篇的“慎独”、“听讼, 吾犹人也”、“汤之盘铭” 等问题。 现不嫌浅陋, 再就“大学”、“皆自明也” 、“无所不用其极” 、“自谦”等四处疑难试为讨论。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批评。一、“大学”名义考 大学篇以“大学”名篇,但“大学”的涵义,各家 之说颇有不同

3、。东汉郑玄 (127-200)礼记目录 云:“名曰大学者, 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唐人孔颖达( 574-648 )疏:“此 大学 之篇,论学成之事, 能治其国, 章明其德于天下。 ” 今贤任铭善 (1912-1967)说:“据郑、 孔义,是大学 者, 博学之谓。盖此大字,犹易 大有众、大有庆 之大,谓大之也。 ”依此说,“大”是使动词, “大学”就 是使“学”“大之”,也就是使“学”广博、使“学”广大、 使“学”大成。南宋朱熹( 1130-1200 )却认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 什么是 “大人之学” ?朱子有进一步的解释: “古之为教者, 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小子之学,洒扫、

4、应对、进退之 节,诗、书、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是也。大人之学, 穷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是也。此篇所记皆大 人之学, 故以大学 名之。”依此说,“大”是名词, 指“大 人”。“大学”,就是大人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也就是 “穷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而“小子之学” ,“洒扫、 应对、进退之节,诗、书、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 则不包括在内。明清以来,以“大学”为“太学”者也不少。比如王夫 之(16191692)就说:“大小、太少 古通用。 如大宰 一日太宰,小宰一日少宰之类,不以老稚巨细分 也。大学之对小学而得名,虽程、朱未之易也。 小 学为童子之学, 大

5、学为成人之学。是小学为少学, 而大学 为太学矣。”李光地(1642-1718)也说:“其实大 学者,太学也。今人于周官 小司马、小司寇等 皆知读小为少 ,却不知大司马 、大司寇等亦 常读大为太也,如大宰之为太宰 ,小宰 只为少宰,其显然者,则大学之为太学 ,小学 之为少学明矣。 ”现今的中国教育史一类著作多认 定“大学是儒家论大学教育的”著作,其说也本于“太 学”说。依此, “大学”就是一专有名词,是一高层次的教 育机构了。以上三说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但都有不够周延、难 以服人之处。比如朱熹以“大学”为“大人之学” ,明人王廷相 (1474-1544 )、高拱( 1513-1578)就颇不以

6、为然。 王廷相说: “古人论小学,如农圃、医卜、历象、干支之类,非谓八岁 入小学也。大学即诗、书、礼、乐、修、齐、治、平之道, 故六乡三岁大比,宾与贤能而进于天子之大学,盖德行道艺 之纯者。若学其大,则自八岁至十五,其学非有二本。后世乃将年之大小歧而二之,非古人之义矣。”高拱赞曰:“兹言良是。”这是说,“小学,如农圃、医卜、历象、千支之类”, 并非是“小子之学”,也是“大人之学”。“诗、书、礼、乐、 修、齐、治、平之道”的“大学”,并非“大人”所专,也 应当“自八岁至十五”学起,也当为“小子”所“学”。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大学之书,朱熹认为它是“大人之学”, 但又引“子程子日”,以为它是韧学入德

7、之门也”。事实上, 汉人启蒙教育,主要是传授孝经和论语。这两部书的难易程度,与大学相近。后来人们读书也是如此,先 学三字经,再读“四书”,最后才读“五经”。作为“四 书”之首的大学,本来就是“初学”之书,怎能说是“大 人之学”呢?所以,从大学章句所引“子程子”之说看, 朱熹的“大人之学”说也是不能成立的。“太学”说更难以服人。不论是明德、自新、以至善为 止归,还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固然是“太学”所学的内容,但也不可能只局限于“太学”,应该更具有普遍性。如果“太学”是“王官”之 学,是高层次的教育机构,难道乡国之学、私塾、低层次的 教育机构就只能讲“洒扫、应对、

8、进退之节,诗、书、礼、 乐、射、御、书、数之文”,就不能讲修、齐、治、平之道? 更何况“诗、书、礼、乐”之类的学问,“太学”也绝不可能不讲。所以,以“大学”为“太学”、为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实在是低估了大学篇的普世价值。“博学”说突出了大学篇“治” 、“平”的一面,但 偏离了其“以修身为本”的主题。整个的大学篇,讨论 的其实是何谓善学的问题。它告诉我们:所谓善学,一是目 标要明确,这就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 “三纲领”;二是方法要得当,先后、主次要分明,这就是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表面上说 “修”、 “齐”、“治”、“平”,实质是由内而外, “以修身为本”

9、 。懂 得了大学篇的主旨,就知道“大学”其实就是“善学” , “大学之道”就是“善学之道” 。朱子所谓“三纲领” 、“八 条目”是“大学之道” ,也就是“善学之道”的具体内容。 “大”有善义、高明义,其它文献也有佐证。 周易 ?系辞传 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害 害者,莫大乎蓄龟。”唐陆德明(550-630)经典释文 本“大” 作“善”。孟子 ?梁惠王下:“大哉言矣!”杨伯峻(1909-1992) 译为:“您的话真高明啊! ”金良年译为: “说得好!”显然也 是以“大”义为善、为高明。 礼记 ?礼运“是谓大假”朱 彬(1753-1834)训纂:“大, 善也;大假, 犹

10、言善福。”所以, “大”有善义、高明义并不值得奇怪。由此可见大学篇的“大学”既非“博学” ,亦非“大 人之学”,更不可能是“太学” ,其内涵应该是“善学” ,“大 学之道”就是高明的为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 善在立意高远; 由内而外, 由近及远, “以修身为本” ,再求“齐家” 、“治国”、“平天下”,“大学 之道”高在方法得宜。 懂得这一点, 才能说是读懂了 大学。二、“皆自明也”与“无所不用其极”考 “无所不用其极”现在已成为成语了,指没有什么极端 的手段不使出来。这就颇含贬义了。但在其原出处礼记 ? 大学篇里它却是褒义无疑。其原文作:汤之盘铭曰: “苟日

11、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 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 无所不用其极。郑玄注,“极,犹尽也。君子日新其德,常尽心力不有 余也。”孔颖达疏: “言自新之道,唯在尽其心力,更无余行 也。”因此,所谓“无所不用其极” ,就是无处不用尽心力, 没有不用尽心力的。北宋程颐( 1033-1107)步武其兄程颢( 1032-1085 )的 古本大学错简说,将大学全篇的结构形式重新调整 为:三纲、八目;释三纲、释八目。由此认为“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纲”中的“亲,当作新” 。朱 熹集注全盘接受程子的说法,说: “新者,革其旧之谓 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

12、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 之污也。”这样大学篇上述“ 汤之盘铭 ”一章,就不 再是“广明诚意 之事”了,而是“三纲” 中的第二纲 “在 亲(新)民”的“传” ,是“释新民” 。从这一认识出发,朱 子认为所谓“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说的是:“自新新民,皆 欲止于至善也。 ”也就是说,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的意思, 是说“君子”“自新新民”,都要至“至善”而后止。“无所不用其极” ,据郑、孔义,是无处不用尽心力; 依朱熹说,是“自新新民” ,要至“至善”而后止。这两种 解释表面上有别,其实意思都差不多。但可惜皆未中的,训 诂未能落实。依程、朱说大学篇的“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 所止”章是“释止于至善 ”,

13、是“三纲”中的第三纲“在 止于至善”的“传” 。“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 靛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是“传 之首章,释明明德 ”,是“三纲”中的首纲“在明明德” 的“传”。而“汤之盘铭 ”章是“传之二章,释新民 ”。 这一分析,尽管泥古不化者难以接受,但确实言之有理,故 为后来学界的主流所信从。大学篇“ 康诰”章的“皆自明也” ,郑玄注:“皆 自明明德也。 ”孔颖达疏: “人先能明已之明德也。 ”朱 熹集注:“结所引书,皆言自明己德之意。 ”都是将“自” 视为“自己” 、“自身”之“自” 。现代的注本也莫不如此。 其实这是想当然耳。 “自”,当训为用。 书 ?皋陶谟:“天秩

14、 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 ”孔传:“自,用也。 ”书 ?康浩:凡民自得罪。 ”孔颖达疏:“自,用也。”荀子 ?儒效:“知之日知之,不知日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 ”王念 孙( 1744-1832)案“唐风 ?羔裘传曰: 自,用也 (大 雅 ?绵传、江汉笺及大传注并同。 )言内不用以诬 己,外不用以欺人也。 杨释下句云:不自欺人。 失之。”大 学篇此章“ 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靛天 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 ”,都是引经据典,用三 篇尚书里的“明德” 、“明命”、“明峻德”之教来证明经 之“明明德”之说。显然“皆自明也”的“自” ,就是“用”的意思,而决非什 么“自己”、“自身”之

15、义。从“康诰”章的“皆自明也”说来看“ 汤之盘铭 ” 章的“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我们就会发现, “是故君子 无所不用其极” 应该是概括 “汤之盘铭 曰”、“康诰 日”、 “诗日”的精神并用以点明、回应经之“在亲(新)民” 之教的。汤之盘铭 之“日新”、康诰 的“作新民”、诗 之“其命惟新” ,都是奔着一个“亲(新) ”字去的。作为点 睛之笔的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也应当如此。 但是, 据郑、 孔义,“无所不用其极” ,是无处不用尽心力,是以“尽”释 “极”,看不出与“新”有什么关系。依朱熹说, “无所不用 其极”,是至“至善”而后止,则是落脚“在止于至善”上, 明显不是奔着“在新民”

16、去的。因此可以说,这两说都是强为作解,难以服人程石泉( 1909-2005)看到了这些,所以说: “依本节之 文理,是故君子下应有之新民也四字。不知因何脱 落。”如此,“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就当作, “是故君子 之新民也,无所不用其极。 ”程氏是通过补字的办法来弥合 原文文不对题的矛盾。 可惜还是以偏概全, 是“新” 而非“新 民”才是本节“汤之盘铭曰” 、“康诰曰”、“诗曰” 的最大公约数。因此,程氏也是强作解人。笔者认为,“无所不用其极”之“极”字,当读为“革” 。 “极”古音为职部群母, “革”为职部见母。但“亟”古音 则与“革”全同,文献通用。比如礼记?檀弓下:“若疾革。”陆德明经典

17、释文 :“革,本又作亟。 ”集韵 ?职韵: “极,说文:急也。或作革。”清朱骏声( 1788-1858 ) 说文通训定声 ?颐部:“革,限借为亟。 ”至于“亟”与从 “戒”之字通用,而“革”也与从“戒”之字通用; “极” 与“忌”通用,而“革”与“改”通用; “亟”与“喇”通 用,而“革”也与“喇”通用,高亨(1900-1986 )古字通假会典有详细记载,可以参看。唐玄应(644695)一切经音义 卷十四引说文 :“革,更也”玉篇 ?革部:“革, 改也”易 ?杂卦:“革,去故也” 诗 ?鲁颂 ?圆宫:“新庙奕 奕。”郑玄注:“修旧日新。 ”可见“革”与“新”义近,以 致后来能以 “革新” 并称

18、。“无所不用其极” 之“其”, 则当训为“于”或“以” 。礼记 ?祭义:“夏后氏祭其圈, 殷人祭其阳。 ”“祭其圈”,即“祭于圈”或“祭以田” ;“祭 其阳”,即“祭于阳”或“祭以阳” 。又如庄子 ?达生:“不 厌其天,不忽于人。 ”史记 ?滑稽列传:“齐、 赵陪位于前, 韩、魏翼卫其后。 ”荀子 ?议兵:“故汤之放桀也,非其逐 之鸣条之时也;武王之诛纣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也。 ” 裴学海(1899-1970)曰:“其,犹以也。”“其”或与“于” 相对,或与“以”相对,都是作介词用。所以, “无所不用 其极”可读为“无所不用于革”或“无所不用以革” 。“革” 与“新”是同义词,因此, “无所

19、不用于革”或“无所不用 以革”,完全可以视为 “无所不用于新” 或“无所不用以新” , 也就是没有不用“新”的。换言之,也就是处处用“新” 。 这样,汤之盘铭之“日新” 、康诰的“作新民” 、诗 之“其命惟新” ,都全部囊括已尽;经之“在亲(新)民” 之教也扣住了;其句式与“ 康诰”章的“皆自明也”说也 相应了。由此看,不但郑玄注、孔颖达疏、朱熹集注、程石泉说 不可信,我们对“无所不用其极”这一成语的解释也只能说 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三、“诚意”章“自谦”本义考 大学篇“诚意”章又曰: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郑玄注:“谦,读为慊

20、,慊之言厌也。厌,读为羼,羼, 闭藏貌也。”这是说,“自谦”之“谦”,当读为“廉”。“谦” 又读为厌,“懔”是闭藏的样子。这样“自谦”就是对“恶臭”、“好色”自闭,也就是要求自 身“莫使惹尘埃”。孔颖达的解说是:“毋自欺也”,言欲精诚其意,无自欺诳于身,言于身 必须诚实也。“如恶恶臭”者,谓臭秽之气,谓见此恶事人 嫌恶之,如人嫌臭秽之气,心实嫌之,口不可道矣。“如好好色”者,谓见此善事而爱好之,如以人好色,心实好之, 口不可道矣。言“诚其意”者,见彼好事、恶事,当须实好、 恶之,不言而自见,不可外貌诈作好、恶,而内心实不好、 恶也。皆须诚实矣。“此之谓自谦”者,谦,读如慊,慊然 安静之貌。心虽

21、好、恶,而口不言,应自然安静也。又评论郑注“谦,读为慊”曰:以经义之理,言作谦退之字。既无谦退之事,故读为慊, 慊不满之貌,故又读为厌,厌,自安静也。云“厌读为廩” , 羼为黑色,如为闭藏貌也。孔颖达虽然认同郑玄注将“谦”读为“慊” ,“谦”又读 为“厌”的意见,却不同意郑玄“厌读为羼”说,而是以“厌” 为本字,认为“自谦(慊)”就是“自厌”,“自厌”就是“自 安静也”,“自然安静也” 。这样,就打破了“疏不破注”的 陈规,有了自己的新见。朱熹的意见则又有不同,他虽然同意郑注“谦读为慊” 说,但对“慊”读为“厌” 、或“厌”又进一步读为“熏” 的两种读法都表示反对。他说:“诚其意”者,自修之首

22、也“毋”者,禁止之辞, “自 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谦” ,快 也,足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 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 。使 其恶恶则“如恶恶臭” ,好善则“如好好色” ,皆务决去,而 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 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 此以审其几焉。朱熹之说, 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 我们今天的 大学 注本译本,几乎都本朱子而为说。比如杨天字( 1943-2012 ) 注释就明引朱熹说,其译文将“此之谓自谦”译为“这就叫 作自求快意满足” ,显然就是从朱注 “以自快足于

23、己” 而来。 王国轩的译注、宋天正的今注今译、陈榘的今释、劳思光的 新编等,也莫不如此。对郑注、孔疏、朱熹章句皆持异议者,笔者孤陋寡闻, 目前唯见台湾学者赵泽厚一人而已。他说:谦字之意义,从大学文内看“此之谓自谦” ,是紧 接“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之下,故此“谦”字,与“毋自欺”及“如恶恶臭,如好好 色”有密切关系。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二句,是“毋自 欺”之例证。其本身之意义,即是真实, “恶臭”即是要恶, 决不会内心厌恶,而表面装作不厌恶。 “好色”即是要好, 决不会内心爱好,而表面装作不爱好。此即是真实,即是不 自欺,此种态度, 即是自谦, 故这一“谦” 字,

24、似应作“敬” 字解。说文云: “谦,敬也。 ”自谦即是自敬,凡事以诚 实为本,不自欺以欺人,此即是尊重自己一一自重,亦即是 自谦。郑氏将“谦”字读为“慊” 。孔氏解为安静。朱子解 为“快”、“足”,似均与大学之文义不合。赵氏从上下的文义出发,否定了郑注、孔疏、朱熹章句 说,很有道理。 但是, 他据说文 将“自谦” 训为“自敬”, 却不无问题。 杨树达(1885-1956)认为:“敬,说文 训肃, 主从心言之。 谦字从言, 义不相副。 此许君泛训, 非胜义也。 愚以兼声声类诸字求之,谦盖谓言之不自足者也。知者:兼 声之字多含薄小不足之义。 ”是不以许慎说为然。而且“毋 自欺”与“如恶恶臭,如好好

25、色”也不是讲“自敬”或“自 重”的问题,所以,赵氏以“自谦”为“自敬”的新说并未 引起学人们的注意,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笔者认为,尽管大学篇“诚意”章的“毋自欺也”之“欺” 从孔颖达以来学人们都将其训为 “欺诳”、“欺骗”, 但其实并不可信。此“欺”字当训为“误” 。吕氏春秋 ?有 度:“贤主有度而听,故不过。有度而以听,则不可欺矣, 不可惶矣,不可恐矣,不可喜矣。以凡人之知,不昏乎其所 已知,而昏乎其所未知,则人之易欺矣,可惶矣,可恐矣, 可喜矣,知之不审也。 ”高诱注,“欺,误也。 ”所以,“毋自 欺也”即“毋自误也” 。“如恶恶臭” ,是说对待错误要像对 待难闻的气味一样不留情。 “如好好色” ,是说对待真理要像 喜好美色一样地去追求。如果反过来,好恶臭而恶好色,就 是“自欺 (误)”。 要怎样才能避免 “自欺 (误)”呢? 这就是要“自谦”。这里的“谦”当读为“廉”。两字都从“兼” 得声,通用当无问题。 “廉”有洁义,有分辨义。 鬼谷子 ? 摩:“廉者,洁也。 ”周礼 ?天官 ?小宰“一日廉善”贾公彦 疏;“廉者,絮不滥浊也。 ”大戴礼记 ?子张问入官 :“故仪 不正则民失誓,表弊则百姓乱,迩臣便辟不正廉而群臣服污 矣,故不可不慎乎三伦矣。 ”王聘珍解诂:“廉者, 洁也。” 皆是以“廉”为“洁” 。孙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