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研究的创新之作-评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一)_第1页
传播理论研究的创新之作-评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一)_第2页
传播理论研究的创新之作-评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一)_第3页
传播理论研究的创新之作-评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一)_第4页
传播理论研究的创新之作-评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一)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播理论研究的创新之作 :评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一 ) 内容提要传播学教程是一本在传播理论研究上有所创新之作, 它显示出理论著作独特的丰采和作者分析思辨的深厚功力。本书的逻 辑框架结构,反映了作者试图使传播理论体系化的有益尝试。作者还 在书中提供了许多传播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如深入剖析传播学基本概 念,阐发因此而起的研究导向;如从宏观着眼,中观剖析,微观入手 等。本文还就传播学宏观、中、微观理论研究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传播学理论体系创新 Abstract:ThebooktitledJournalism&Communicationisonecreativeworksinco mmunicati

2、ontheorystudyfield.Itslogicalstructurereflectstheauthorsinstruc tiveattempttosystemizethecommunicationtheory. KeyWords:CommunicationTheoreticalsystemCreation 郭庆光教授新着传播学教程已于去年年底面世。读后,深感这是 作者多年来深入、系统地研究传播学基础理论的一本力作,是一本在 传播理论研究上有所创新之作。它虽然是一本面向大学生的教材,但 仍处处显示理论著作独特的丰采和作者分析思辨的深厚功力。 一、首先,值得重视的是本书的框架与布局,它是经

3、作者精心考虑后 所作的周密安排。全书以横向论述为主,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从 而形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逻辑框架结构。1.以“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为指导思想重新整合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把不同的传播方式划分为自我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等,在中外很多同类的书中都曾有过,但作者没 有简单地重复这些内容,而是以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为依据,予以重 新组合,使之更臻合理。书中,作者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动物传播,并 把人内传播 (即自我传播 )与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分别归为一 类,深入探讨了这些内容。 “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 播系统”,正因为二者之间联系如此紧密

4、,才把它们当成一类;又如群 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作者认为它们在本质上并无根本的差异,因而也 把两者归为一类。因而,这不是一般的归纳整理,而是使理论研究系 统化的一种体现。2.从探讨传播制度入手,带出对传播过程相关因素的分析 以探讨传播制度牵头,再引出传播媒介、受众与传播效果等的研究, 这也是作者力图使传播理论系统化的表现。并且为了突出备受关注的 热点课题,本书还加入了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和“传播学研究史和主 要学派 ”两章,最后以研究方法结尾。 其中, 最值得称道的是 “传播效果 研究”这一章(第 11章)。作者在详细分析戈尔丁等所划分的传播效果类 型之后,并没有拘泥于前人见解,而是很有见

5、地地提出了传播效果研 究的五个课题,即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讯息载体、传播技巧和传 播对象等视角探求它们和传播效果的关系。作者清楚地表明,传播效 果不是孤立的研究客体,而应当从不同的理论视角予以剖析。这些理 论视角,实际上就是传播效果研究的不同方向。以上这种对传播理论研究的逻辑归纳,反映了作者试图使传播理论体 系化的有益尝试。这种带有原创性的学术见解,明显不同于一般教材 的论述,说明了作者在着力探求传播效果研究的新架构与新方向。 在这里,为什么我们要对本书的结构详加分析呢 ?主要是因为传播学具 有多学科集纳而成的边缘学科的特点, 它影响 (不是妨碍 )着自身理论架 构的形成。一方面,它有着很强

6、的开放性,几乎所有社会学科和部分 人文学科都可以介入传播研究,因而传播理论丰富多采,不断翻新, 短短半个多世纪就从零散的理论观点变成一门显学;另一方面,传播 理论毕竟显得枝多叶蔓,头绪纷繁,怎样才能使之形成既开放又相对 稳定的体系,至今仍无定论。施拉姆有志于此久矣,但这位受到尊重 的集大成者终其一生仍然未能达此目的。可见,传播理论体系化是一 个带根本性的问题。逻辑框架就是传播理论的体系,是研究中 “排兵布 阵”所必需,唯纲举才能目张之。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理论架构, 不仅令初学者茫茫然毫无头绪,而且对研究者来说,也难以做到 “独上 高楼,望断天涯路 ”。所以,我们要在这里谈到这个问题。当然,

7、我们 还不能说郭庆光已经完成了这一目的, 但这种力图使之体系化的努力, 至少会给同行们带来不少启迪。二、其次,作者还在书中提供了许多传播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作者学 有素养,且负笈东瀛,浸淫日本学术多年,因而在传播理论探讨中会 给读者在研读中带来了新鲜感和满足感。日本学者有很好的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的传统,从松本君平到小野秀 雄,都对我国新闻学研究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松本君平于 1899 年问世的新闻学,1903 年即被译成中文出版, 这也是我国最早推介 的外国新闻学专着, 它“介绍了欧美新闻事业及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 ”; 被认为 “标志着西方新闻学在中国的传播,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二战

8、以后,日本学者又很快接受了传播理论,加入了环太平洋地区以 美国为首的传播学主流学派 经验学派。日本人研究学术历来有其传 统。他们往往先大量引进, 予以 “克隆 ”翻(译 )或模仿,然后再逐渐消化、 创新并为我所用。对传播学、大众传播社会学的研究也不例外。郭庆 光在书中对日本学者的创新、拓展之处做了许多详细的介绍与分析。 应当看到,这种介绍与分析,同样是取其精华和结合我国国情的科研 成果。况且,作者不限于此,他的视野还偏及欧美的最新研究趋向, 并能时时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科研指针。 大体上说,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有: 1.深入剖析传播学基本概念,阐发因此而起的研究导向 如在第一章中, 对“传播”和“

9、传播学”这一对耳熟能详的概念, 作者使之 联成一气,展开了学术式的长篇探讨。他没有限于对概念作一般的描 述和分类,而是从分析库利、皮尔士提出的传播概念入手,认为他们 开创了界定这一概念的两个传统 (社会学传统和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 并根据这两个传统的融合, 指出传播 “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接 着,又引向概念对传播概念的影响,并且把这种论述进一步和传播学 概念的阐释结合起来,在肯定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 律的科学 ”的前提下,详细讨论了社会传播学的系统性、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运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种从传播概念到传播学概念、 并把传播学纳入信息论和社会系统理论的论

10、述,既一气呵成,挥洒自 如,又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又如在第七章中, 对“大众传播 ”这个比较容易解释的定义, 作者在分析 前人的不同理解之后,对大众传播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作了深入的剖 析,使有关章节显得相当丰满。其中,认为 “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 社会传播 ”的新见解,颇有现实意义。作者论证说,既然大众传播是从 事信息大量生产和传播的信息产业, 并且大众传播的内容与社会观念、 价值和行为规范有直接关系, 加上它的巨大影响力, 所以,任何国家 “都 会把它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 ”。目前,在我国,人们对媒介产业化的议 题仍有争论,而作者的这一见解虽然没有直接触及这一争议,但却根 据其基本概念提出了中肯的看法。反过来说,既然大众传播是一种制 度化的社会传播,我们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