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自然辩证法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体系构造、与科技学科的关系 学科定位:属于马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高度相关,是共产党和社会主 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主导学说。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 相交叉的哲学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等多个侧面方面,研 究科学技术活动全过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而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 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新形势下,它的研究论题、内容和范围 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体系构成:“四大块”一一自然观、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科技观、科技政 策;在自然观方面,系统科学和横断科学的发展,催生出系统自然观,它是辩证 唯物主义自然
2、观的丰富和发展。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发展,提出了 生态自然观念,它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在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方面,依 据“实践第一”的观点,从科学与技术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角度入手,深入地阐 明了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科学技术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科学技术的社 会建构,特别是科技创新和髙技术产业化的问题。 与现代科技的关系:各有侧重、双向互动、相辅相成.与时俱进;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发展与哲学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因而自然辩证法必然 会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然辩证法是开放发展、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体系。 2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发展及历史渊源,与现代中国的联袂变化 自
3、然辩证法的创立发展及历史渊源: 自然辩证法是西方自然哲学发展的产物:辩证法哲学在古希腊时期已经创立,强 调运动发展变化,思想素材丰富 1. 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博大精深,是马列哲学的直接来源 2马恩共同创建马主义哲学:恩格斯撰写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阐述辩 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基本思想;列宁撰写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发展自然辩证法 在近代工业革命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概括总结17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成 就.批判分析德国古典哲学和西欧机械论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不仅如此,马恩还断定科学技术是极为 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了它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4、 20世纪30年代以后,苏联学者发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手稿,编译出版 后引发巨大反响,开辟了自然辩证法这一全新学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 学体系。此后的数十年中,自然辩证法在苏联、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纳 入主流意识形态之列。 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时期,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和观点启发了科学社会学、技 术社会学、科学学和技术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正在形成科学技术学这一广阔的研 究领域。 与现代中国的联袂变化: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 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 .建国之前:20世纪30年代,自然辩证法理论从苏联和日本传播到中国,中国 学
5、人和革命领袖们开展译介、学习、运用。 2建国初期:科学技术工作者学习自然辩证法,明确科学技术工作中存在着世界 观和方法论问题。 3工业化时期:自然辩证法发展规划是国家科学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制定科技政策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时期:自然辩证法紧密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研究科技发展战略、科 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科技政策、科技工作管理、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批判分析 当代西方各种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潮。 第二章马恩创立自然辩证法 1古代唯物辩证法自然观,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的比较分析 古希腊只有自然哲学,还没有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 学。它的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是人类历
6、史上自然观的最初形态。古希腊朴素辩证 法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 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 消失。它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并且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 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这种自然观蕴含在当时关于自 然研究和探索的自然哲学中,尚未建立在科学的实验和分析的基础上,因而这种 自然观带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它只是直观地勾画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 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自成一派,与古希腊哲学全然不同。中国古代自然观萌生 于商周时期,确立在春秋战国
7、时代。中国古代自然观讲求“物我一体、天人合 一”,注重意会体悟。周易、阴阳、五行.八卦.元气等学说深受辩证法思想侵 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深远。 2.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利弊得失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兴起:16、17世纪,实验和理性方法逐渐紧密结合起来,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牛顿在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 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科学的颠峰之作o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 动规律,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
8、微粒 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运动都是物质 在绝对、均匀的时间和空问中的位移,都严格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 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于是,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种不是能动的实在,而 是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灵操纵的庞大机器。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 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 利弊:1与自然科学发展相适应,引发自然哲学的巨大变革;2形而上学性; 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相适应,形成了观察、实验、分析、还原等科学研究的 基本方法。这些方法,是近几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步的基本条件。 但是,它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
9、来,撇开广泛 的总的联系去考察,堵塞了人们从事了解部分到把握整体.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 早期自然科学的这种研究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中后,就造成 了近代哲学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3. 辩证唯物自然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 观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 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它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 长的基础;人类也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客观产物;在自然界和人类以外,不存在
10、任何神秘的东西。 它的方法是辩证的,认为: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它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 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 和发展;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 界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中” O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 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有重要的 意义。 第三章自然界的运动、联系和发展
11、1运动、发展和联系的自然观念,及其近现代科学依据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 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 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上。 1. 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时空和物质及其运动、 质量和能量之间存在的辩证联系。 2. 量子力学标志着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揭示了连续性与间断性.波动性与 粒子性的辩证统一,突现了量子现象的整体性,打破了机械决定论的观念。 3. 分子生物学由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在生物大分子层次上揭示了生物界 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髙度一致性。 4. 系统论以系统的观点看待
12、自然界,提供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 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 5. 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不仅指出自然界的演化是自组织的、自己运动的,而 且揭示了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6混沌理论则提供了一种关于系统演化的分叉和混沌方式,它把简单性与复杂 性、有序性与无序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等统一在新的更为深广 的自然图景中。 2进化一退化的辩证关系,(注意,进化是有条件的)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有 进化,又有退化:马哲强调:自然界有进化发展的本性,四大演化就是例证; 进化发展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多样性;开放体系、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 用和系统涨落,是自然演
13、化的内在机制。 自然界長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进化和退化都是客观存在的,两者具有辩证 关系:对立性:有质的区别,物质基础.发生条件、发展方向截然不同;统一 性:都是物质客观属性,相互包含、共生依存.融合交替、此起彼伏;进化是 有条件的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有有序和进化,又 有无序和退化。有序性就是对称性的破缺。对称性破缺导致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 自然界不仅在空间上展开其多样性,而且有时间上的历史。时间是与不可逆过程 (有时间箭头方向)相联系的。现实的自然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局部的、暂时的、 相对的可逆过程,并不否认自然界系统演化的不可逆性。进化是指复杂性与多样 性的
14、增长。自然界的系统进化,大体是由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 人类的起源这“四大起源”所构成,是微观系统与宏观系统的共济进化。分叉和 突现是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体现了稳定性与不稳定性、连续性与间断性、 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一般认为,非线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是复杂性的根 源。确定性的非线性系统能够内在产生出随机性,即所谓“内在随机性” o它体 现了随机性存在于确定性之中,从根本上消除了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可预测性的幻 想。 7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 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稳定有 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
15、髙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 和系统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的走向有序和演化,也不是单调的走向无序和退 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 循环之中。 第四章人与自然(重点) 1人类是如何超越自然界的 答:(1)人类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自然演化创造了人类,劳动的作用居功至伟(唯物史观)。 从人类的产生到人类的演化发展整个过程可以称为人类超越自然界的过程,而重要的中介是 劳动和实践。 (2).社会实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践就是多样化的劳动,“去粗取精,为我所 用”是最重要的实践;.实践全面体现了人与
16、自然的关系,既改变了自然,也改变了人类 自身。 (3).自然界和人类的进化发展没有止境:现代人的体质、心智、行为仍在进化,社会形 态的进化也与此同步。 2. 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化解和摆脱这种危机 形成原因: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对自然界产生了 巨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类命运的生态危机问题。当代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口 问题、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在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下,传统工业生产方式 加深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类开始了大规模的征服自然以及改造自然的活动,是造成生态危 机的最主要原因。工业社会高投入、高产出
17、、高消费的生产消费方式把人与自然的对立推向 顶峰,造成“人类生存困境”。 化解方法: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 和实践形式,生态产业的建立,将大大缓解人工环境、人工自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解决 人与自然矛盾的最佳选择。 总结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 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有、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提出了稳定低生育水平,合 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等重大战略措施。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以生态产业为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走生态化的农业一知 识业一信息业一工
18、业一服务业”道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日 益突出的矛盾。 3. 结合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说明谋求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答:纵观古今可知,人与自然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古代一人类被迫屈服自然,近代一人类 力求征服自然,现代一人类屡遭自然惩罚,当代一人类力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基于这一演化 阶段,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理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指,在 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 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社会,在确保生态平衡和环境良好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持续 稳定増长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安康。尤其实在当今环境、能
19、源、粮食等问题日益严重的形势下, 我国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际社会环境保护战略演变的重 大成果。20世纪的科技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工业的 发展却又严重地干扰了生态系统,过度消耗和浪费资源,严重的环境污染,破换了人类赖以 生存的生物圈,从而使工业发展丧失后劲。其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国实现可 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结构比发达国家要紧张得多,资源 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 展,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20、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最后,统筹人与自然的 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载体。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 然的和谐。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求生态文明。 第五章科学认识与科学价值(考试重点) 1. 科学认识的基本特性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检验是科学划界的标准,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伪科 学的根本标志。科学认识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特征:.可检验性:科学知识是在观察 和实验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它的内容与客观实在的过程和现象相联系
21、, 它的具体命题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在科学知识中不承 认任何超自然的、神祕的东西。.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用逻辑 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力求做到完整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把 握事物的客观属性,虽然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必须有全面性、系统性的要求,以防止片 面性和僵化。.主体际性:科学知识具有客观真理性,它的基本概念反映事物固有的本质 属性;基本定律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 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这就是主体际性。 2.
22、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答:科学价值是科学认识及其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体现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 学方法三个方面。科学精神主要是求真务实精神、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 科学思想主要是影响人们世界观的、重大的科学观念,如牛顿力学的机械论思想、达尔文生 物进化论的进化观念等;.科学方法主要是观察和实验方法、逻辑方法(包括比较、分析 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非逻辑方法(直觉、想象、灵感等)。 科学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学技术进步可以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变革哲学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等,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3. 两种科学价
23、值观的分析对比 答:两种科学价值观的论争,体现了当今时代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差异,都有实践体验和现实 依据。科学价值中立说认为,科学是关于各种事物是怎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知识,属 于是什么的问题。伦理是关于人们行为的目的,属于“应当怎样”的问題。科学追求真 理,价值追求功利。科学负载价值说认为,在理论方面,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或其过 程的规律性,是人们从迷信中解放出来;在实践方面,应用科学认识去改造自然,便人们从 自然力的束缚下荻得自由。 第六章科学理论的形成 1. 科学问题的来源,科学课题的原则 答:科学问题的来源主要是: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理论自身的非自洽性; 不同理论或科学学派
24、之间的分歧;已有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科学家的兴 趣偏好等。 科学课题的原则:社会需要原则,理论创新与创新性原则,科学逻辑性原则和现 实可行性原则,适度超前和冒险原则。 2. 实验观测与科学理论的关系(两条腿走路). 答:实验观测与科学理论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不是简单的反映关系,“白板说”并不成立; 实验观测与科学理论相互渗透,随时要进行相互转化。科学理论都有观察实验依据,但都 经过了科学思维加工处理,蕴含了人的主观创造。观察实验也渗透着科学理论,即观察和 实验而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观察实验的价值取决于科学理论。科学活动是依据 人的认识和实践水平,设计观察实验,构造科学理论。 3
25、. 科学假说产生条件,科学假说的特征. 答:科学假说的产生条件:出现前所未有的科学事实(科学发现、反常实例)。原有理 论的推广和衍生。协调理论内部的矛盾。纯粹的思维创造(实际意义若有若无)。 科学假说的特征:假说的特点是科学性与假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 有科学依据,合乎逻辑规范。思维创造的能动性,个体认知差异较大。科学认识的探 索性,多数是昙花一现,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少数幸存下来,过渡进化为科学理论。构造 科学假说是科学认识的必经之路。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和假定性的双重待征。 第七章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1. 科学理论的逻辑检验和经验检验进行分析比较 ? 答:逻辑评价是指科
26、学理论是否合乎逻辑,它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 相容性评价是通过与相关理论的比较,评价该理论是否与相关理论相违背。自洽性评价 就是分析理论本身是否自相矛盾。没有发现自相矛盾的理论,具有自洽性,反之不具有自洽 性。简单性评价就是分析理论的形式结构是否简单。如果两个理论都能够同样好的解释类 似的现象,那么,形式结构简单的理论被称为简单性的理论。 经验检验实质上是要解决科学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題。在这个问题上,科学哲 学研究已经提供了有价值的问题和方法。经验检验的实质是指直接诉诸经验来检验理论的真 伪,但是经验检验原则尚未取得共识。逻辑经验主义认为,科学理论中的经验和理论的关系
27、就是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的关系,通过对应规则把二者联系起来。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 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经验 假说 证实”,其中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原 则是归纳主义和实证主义。 批判理性主义提出:假说是理性的猜测,不是从经验归纳中得 来的,假说是可错的。科学理论形成和确立的途径是通过对假说的猜测和反驳,即从发现问 题开始,提出猜测性的解答,然后通过经验证伪,这就是:“问题 假说 证伪”,其 中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是演绎主义和证伪主义。 2. 科学理论的社会评价(外在评价)会涉及哪些因素 答:科学理论的扩散传播和社会确认是科学社会学问题,这属于科学理论的外在评价。 科学创见具备主体际性即
28、主体间性,科学知识的主体际性主要表现在:科学理论在形成的 过程中,要经过讨论、交流和正式发表,最终才能成为科学文献或资料(科学社会学意义上 的档案里的知识”)。科学理论讲求“修辞技巧”、合时分用”。科学理论的社会确认 主要取决于社会文化环境。 第八章科学理论的发展兴替 1. Z 2科学理论的三种发展模式(三种发展观) 答:关于科学理论的发展,西方科学哲学先后提出过多种模式,体现了对科学发展问題的不 同认知策略。 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注重归纳一演绎模式。科学假说是从经验事实中归纳得来,再借助 演绎法推出理论预见,预见经受新的经验检验;预见与新的经验不符,则对假说进行修改; 如果符合,则假说被证实
29、。这个模式的特点是强调归纳法和证实原则,对相互竞争的不同假 说,通过判决性实验决定取舍。 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对归纳一演绎模式提出批评:第一,经验证实只是科学理论知识量 的积累,而科学理论知识质的飞跃必须是经验证伪;第二,从经验事实到假说、从特殊到一 般并没有逻辑通道,假说是思维的自由创造”,因此科学发展应该是假说一演绎模式。科 学进化论认为:科学始于问题,为回答问题提出假说。人们根据假说演绎出一系列预见,再 根据这些预见设计观察和实验方案,并将其付诸经验检验,然后依据经验检验的结果调整理 论或假说。科学理论的发展就是不断经受证伪检验的过程。 科学社会学观点。历科学认识活动是在科学共同体的组织
30、协调下进行的。科学的发展模式 就是:“前科学一常规科学一科学革命”,循环往复的过程。 2. 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时期,科学理论的结构性变动 答:科学理论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其中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两种 形式最为常见,这两种形式互为前提、交替出现。但是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时期,科学理 论的结构性变动全然不同。 科学理论由“硬核”和保护带”组成。“硬核”是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理论的核心部分, 不容反驳。保护带”是由一些辅助假设和初始条件组成,可以适当调整或变动。 ) 常规科学时期,科学理论结构微调,是原有理论的应用、深化、完善和修改,相当于调整 “保护带”。 科学革命时期,科学理论
31、结构更新,反常”冲击此起彼伏,理论饱受冲击,无法自圆其 说,假说激烈竞争,保护带”失效,“核心”丧失权威。最终胜者为王”,重建全新”核 心和”保护带“,导致理论更替变革。 第九章技术结构与技术认识 1. 三种技术结构形态和技术演进变迁 答:(1)三种技术结构: 经验型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由经验知识、手工工具和手工 劳动技能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并以手工劳动经验和技能为主导要素。这是农业社会的主导 技术结构。 实体型技术结构。由机器、机械性经验技能和半经验半理论的技术知识等技术活动 要素组成,并以机器等技术手段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它在工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知识型技术结构。由理论知识、自控装
32、置和知识性经验技能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 并且以技术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它在后工业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2)技术结构的潢化变迁,基本线索是经验型一实体型一知识型。制约技术变革演化的诸 因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技术基础;社会制度、社会 文化和统治阶级意志。 2. 技术认识特征 答:技术认识论是以人们的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为研究对象,从认识论角度考察技术认识的 特征和过程、技术研究和技术活动的方法论、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关系等问題,是人们对 技术认识的自觉反思。 技术认识的基本特征:a,科学性。这是指技术认识要以科学规律为依据,这是实现技术认 识目的的必要前提。 价值
33、性。这是指技术认识是按照人的需要去认识和改变自然的活动,当人的需要 改变时,人们创造的人为事物也会随之改变。 实践性。这是指技术认识过程最终要落实到改造现存事物,以适合人的需要,具 有明确的实践指向性。 综合性。这是指技术认识一般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技术实践问题,这种综合 性和复杂性反映出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前者偏重综合,而 后者偏重分析。 实用性。这是指技术认识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实践需要,目的”是技术认识的内 在要素,成为技术能否达到要求的必要指标。 3. 技术方法和科学方法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旨在认识世界,是精神生产力;技术是改造世界,是现实生
34、产力。 技术认识和科学认识作为两种独立的认识形式,在认识的原则、目的、对象、成果、过程、 方法和评价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 技术方法是技术活动中使用的各种方法、程序、规则和技巧的总称。技术与科学是辩证关系。 其统一性表现在:应用已有的认识成果,与可操作性嗯好规则性选題的原则类似,要有信 息资料的搜集和调研。检验的方式相同,要有数据处理、分析、综合和类比的研究。构 思的途径相同,要利用想象、猜测和灵感。 其对立性表现在:科学方法是认识自然的方法,是客观见诸于主观。技术方法是改造自然 创造人工自然的方法,是主观见诸于客观。科学方法注重定理、原理和学说的建树,崇尚 理性,扬弃经验,力求解释因果性,解释规律性。技术方法注重规则、程序和手段的确立, 崇尚实践技能,重视经验,力求合理有效的解决问题。科学方法强调从特殊到普遍、从整 体到分析,科学实验是为了实现从经验到理论的过渡,要通过对科学假说的证实或证伪来确 立科学理论。技术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转向系统:齿轮投资申请报告
- 2023年洁厕剂资金申请报告
- 2024年智能电能表及配件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一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集锦
- 国庆节放假前校长安全教育讲话稿
- 方舱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育儿嫂全天候服务劳动协议
- 2024年企业劳动派遣协议
- 2024年化博物馆建设协议样本
- 2024年度封山育林工程承包协议样本
- 20世纪时尚流行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理工大学
- (高清版)JTGT 3331-04-2023 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 增值服务具体方案怎么写范文
-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英语常用方位介词和短语巩固练习
- 机器人学课程教学大纲
- 基于PLC的谷物烘干机控制系统设计--程序代码-附 录
- 社区治安巡逻队工作方案
- GHTF—质量管理体系--过程验证指南中文版
- 信用社(银行)借新还旧申请书(精编版)
-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 lampsite LTE 站点配置指导v1.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