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东山地貌_第1页
苏州东山地貌_第2页
苏州东山地貌_第3页
苏州东山地貌_第4页
苏州东山地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州东山地貌太湖的形成河流淤塞说认为,距今 2.0 1.5 万年的第四纪更新世末玉木 冰期时,海水东退,古太湖海湾消亡,太湖地区与东海陆架 相连,成为极其宽展的广泛被覆着黄土的古长江三角洲冲积 平原,平原植被为温带草原或疏林草原。全新世中期(距今 75002500 年),随着气候转暖,海面回升,到今海平面附 近。由于长江和钱塘江沙嘴的形成,太湖平原成为大型集水洼 地。西部山区原向东北注入长江的荆溪和东流入海的苕溪 等,因河流下游被淹,比降减少,入海河道宣泄不畅,河口 泥沙淤积严重,而改道汇集于这碟形洼地中。海潮倒灌及平 原地下水位抬升,致使低洼地积水沼泽化,形成分散的小型 湖泊群。后湖泊扩大而

2、汇集成统一的太湖。其后因东岸出湖 河道渐趋淤塞,太湖腹地沉降,湖水蓄积量的增加及湖中风 浪潮流对湖岸的侵蚀, 太湖面积进一步扩大 (东汉时约 1600 1700 平方公里, 宋代约 2000 平方公里, 建国前 2500 平方 公里),遂成今状。 太湖的形成还有泻湖说,构造湖、陨石 撞击成湖等观点。东山半岛的形成 东山本是屹立在太湖中的一个呈长条状的基岩岛屿,历经更 新世早、 中期的剥蚀、 侵蚀作用, 至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早期, 在山地东南麓的溪流谷口堆积了数个小型冲积扇(洪积锥) 。 在全新世仰韶温暖期 (距今 8000-3000 年),湖水浸淹至冲积 扇中部,其时冲积扇(东山岛上平原的前身)

3、真高在 5-10 米的坡积裙平原区。当全新世中后期,太湖面积还较小时, 东山岛与陆地之间,隔着浩渺水域。随着三江淤塞,太湖面 积扩大,沙洲遽涨,沙坝发育,终于使东山岛与陆地相连, 成为今日的湖滨半岛。据隋唐书十道志 、南宋吴郡志以及唐诗宿湖中 等记述,在隋唐之际,湖水直逼潭山、穹窿山、清明山、尧 峰山、七子山等山麓。东山与陆地之间的水面辽阔,宽达 15 公里。渡村、 浦庄、 横泾还是一片汪洋。 随着太湖淤浅日盛, 洪涝灾害频繁。为抗御自然灾害,自唐天祐元年( 904 年) 起,官府开始募卒,组成撩浅军,在太湖下游专事撩浅、治 河筑堤、疏浚吴淞江及自急水港(今黄浦江)水系的入海河 道。此后,历代

4、官府士民差不多每隔三、五年,就在太湖下 游撩浅疏浚河道一次。这说明,自那时起太湖淤浅加快。 北宋时( 960-1127 年)东山岛一侧的沙坝,大致伸展到今新 西村、 新东村、 渡桥一线。 太湖东北岸沙坝大致在今新珠村、 东村、石巷桥、马舍里、寺前附近。到了明代,太湖北沿岸 胥口一带的滩地开始发育,并陆续伸展到横泾、浦庄附近, 形成了横泾、浦庄平原。与此同时,洞庭东山东南面的滩地 也扩展到西泾山、 吴巷山附近。 而那时,东山岛两侧真高 2.5-5 米的平原,基本上已经堆积形成。由于泥沙的继续淤积和滩 地的不断伸涨,使洞庭东山与胥口之间的湖面逐渐缩窄,形 成了太湖洪水东泄的通道之一,称为“大缺口”

5、 。18 世纪 30 年代,王维屏在江苏地名分析一文中有“东 洞庭山与横泾平原之间的距离还很远,两者之间有菱湖、大 缺口,东西太湖来往船只,经常通过这里” 。说明相向堆积 的连岛沙坝还没有衔接。以后,大缺口逐渐淤浅,由于水生 植物的繁生和人工围垦的结果,加速了相向面积的连岛沙坝 的形成。据 1750 年太湖备考 载:“大缺口内, 雍正初年 (1723 年) 忽涨一洲,广百余亩,茭芦丛生名曰金家洲”。清乾隆十四年( 1749 年)元月,东洞庭山士民大缺口水利条陈 称:“大缺口在武山、渡村之间,北太湖水泄入南太湖必由 此口而出, 乃湖水咽喉要道, 往时口阔二三百丈, 水行通畅, 后被居民种植菱芦、

6、泥淤滩涨,水口渐狭,仅存五十余丈, 又因张捕鱼虾,绝流设簖,泥随簖积,中流亦长芦洲,阻遇 水势”。又吴门补乘言: “除墅村(即今渡村)出新泾港 至东山,本水程九里。近来,芦洲日涨,湖面一帆可渡也。 ”“西自渡村新泾港,东至犁头嘴,为太湖浊流所注,本 易停淤。” 其后, 清道光十年 (1830 年)请疏雕鄂河奏章中称 “黄洋湾、 大缺口一带河道久已淤塞,极应认真挑办” (见民国吴县 志)。时曾对大缺口加以浚治。据太湖备考续编记载: “大缺口长一千二百四十四丈,宽六丈,口加阔三十一丈, 长四十一丈。”可见,当时这一区域泥沙淤积之盛。尔后又 继续淤淀,“大缺口”终于逐步封淤而成为一条小浜,而洞 庭东

7、山亦相应成为半岛,并把太湖东部与广阔的西部湖面分 隔开来。此年代大致在 19 世纪中叶( 1830 年后)。由此可知, 在漫长的亿年历史中,洞庭东山半岛的形成距今只有 1 百多 年的年轻历史。山脉走向 东山半岛三面临湖,山脉北东高西南低,其势雄伟。走向: 自北东而西南,偏居西部,绵延起伏,连续不断。 全山最高部位,偏于北东端,其主峰为莫厘峰(俗称“大尖 顶”)。海拔 293.5 米,面南背北。余脉三支:一支自北而东为芙蓉峰、翠峰。历翠峰而南,为 金牛岭、吟风冈。一支南向为九峰、小莫厘(即箬帽峰) , 其下为庙山。 一支自北而西为丰圻、 小长湾、 尚锦、吴湾(洪 湾)诸岭。主脉自北东延绵西南去,

8、中出另一支余脉。自平岭而南为白 沙岭、虾蝃岭(俗称二十四湾) ,稍西而高者为荷盘顶(或 称“蠖蟠”),又南为嵩峰。虾蝃岭之东为栲栳墩,再过东为偃月冈,折而南为屏风山, 又南为干山岭。逾干山岭而南为俞坞、西坞。其东南有丘陵 之珠为葑山(俗称“龙头山” ),又南为重亨山和塘子岭,岭 之下为大戟嘴。越岭而西为玉笋峰、蒉家山。南出之支至此 而止。在荷盘顶、嵩峰间又西出一支陂陀,而下者为寒山。自嵩峰 而南为白豸岭、碧螺峰。西为桯公墩(本名铁拐峰,以叶桯 而得此名)、演武墩。西峙者为饭石峰,王舍山在其右,格 思山在其左。迤逦而西讫于长圻而止。东山境内之东有武山一脉,中隔渡水港,由渡水桥相连接。 武山之主峰

9、名西泾山。其东为锦鸠峰,即濮公墩。其南为目 青山。北为凤凰山、翔翅山(一名“樯子山” )。又南为射鹗 山、鸡山,与武山似连而断。东山境内之北数里的东太湖中有余山,一名徐侯山。 东山境内之西太湖中为三山,与东山半岛相距 3.5 公里,因 大山、行山、小姑山三峰相接而得名。境内大鼍山亦在东山之西太湖中, 其邻近一山为小鼍山。 太 湖志作大箉、小箉。今人亦呼为箉山。在两鼍之间又有一 山,名惊篮山,亦称香篮山,与西山石公相近。东山境内在西太湖中最遥远一山为小雷山,此为江苏水域的 标志山。此外,小丘、岛屿有: 1、笔架山,在东山之西,此山中高而旁下,以形而得名。 2、箭浮山,在东山西北麓寒山之外3、扁担

10、洲与二鼍山相连。 4、苧浮,一名叶家浮,在北望山 外湖中。 5、王舍浮,原在王舍港外湖中,今淤涨已与王舍 港岸相连接。 6、箬帽山,亦名箬浮,及石牌,一名相公牌, 原在长圻之南湖中,今淤涨相联与长圻接成一片。7、猫鼠山,原在葑山之外水中,今与葑山一样涨连陆地,中有港可 出太湖,曰猫山港,俗呼猫口港。 8、炼药洲,一名炼墩, 在东山与武山之间,今已与陆地联片。 9、余洲在余山西北 太湖中。 10、利市山在丰圻外里许的太湖中。除此,还有暗 礁,俗称石蟹,在长圻嘴外湖中,水涸时露出石骨,断续直 接三山。地形 按形态分,东山半岛的地形可分为平原与山地两类: 一、平原 根据平原地形形态与高度的不同,以及

11、平原形成过程的差 异,东山境内主要有五种平原: 第一种,低洼圩田平原。分布在山麓西南向的新潦片6 个村以及杨湾片部份村。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海拔一般在3 米以下,大部份处在洪水位以下,边缘由水利圩堤,其内湖荡众 多,河湖相通,鱼池成片。地面由小圩、大圩、东西大包圩 联片。地面高度在正常水位上下,地面组成为河流冲积,湖 积相物质围湖造田,土壤以湖相一一沼泽相沉积粘性土为 主。第二种,滨湖水网平原。自木渎T东山公路以东,先后由东 太湖淤积成陆, 大部分地面成陆仅数百年, 沉积物为湖沼相, 由灰黄色粘土夹粉砂组成。第三种, 山前冲积平原。 境内位于半岛四周。 平原相对狭窄, 从平地到山麓地段地面坡度为

12、 2­3 。平原上,自然河 道稀少短小、弯曲浅窄、水网不发育、环山河流呈放射状。 地面组成为河流冲积相物质,山前冲积平原土质一般为棕黄 色粘质壤土,成土母质为下蜀黄土,地表又接受地面河流的 再沉积,同时承受周围山丘冲积物的影响。自山麓至平原, 随地势由高到低,沉积物的颗粒相应由粗变细。石英砂岩山 丘周围的土质,以棕黄色粘壤土为主,呈微酸性反应;花岗 岩丘陵周围的土质,以棕黄色砂壤土为主,呈酸性反应;石 灰岩丘陵附近的土壤,则以棕红色粘壤土为主,呈微碱性反 应。第四种,山麓平原。是在山谷出口的开阔地带,地面高程在5 米以上,不受湖相冲积母质的影响,是坡积堆的地段,其 土质基本与以前冲积平

13、原相同,由山麓平原再发展则为冲积 平原。第五种,滨湖滩地。一般地面高程在 3 米以下,因常年受湖 水涨落和近代湖相沉积母质的影响,土壤质地多粉砂,发育 为小粉砂土,土壤在沼泽化过程中,植物残体很多,发育成 带渣土或青泥土,俗称浮墩土。二、山地 境内山地分为低山、丘陵与山坞三个类型。低山沿主峰莫厘峰山脉自北东向西南均系低山。由泥盆系石英砂 岩组成,岩浆以浅棕、紫灰及灰白色石英砂岩为主,夹杂色 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薄层泥岩。山顶成背状长条形,山地 坡度一般 20-30 ,其上部可达 30,山脚在 15左右。 坡 形上凹下凸,在山麓与平原过渡处有明显坡折。山体 200 米 以上,土质瘦瘠,土壤为薄层

14、风化残积层构成的粗骨土,植 被为稀疏的马尾松白栎灌丛和草本群落; 200 米以下,坡 度减缓土层增厚; 50米以下, 土壤为残积坡积层组成的山地 黄棕壤,厚 0.1-1 米,土壤肥沃。在优越的地形部位 200 米 以下, 形成了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栽种柑桔、 杨梅、 板栗、茶树、毛竹等各种果林。丘陵 境内三山岛为石灰岩丘陵。石灰岩山顶浑园,山坡为平缓微 凸形坡,坡度为 15左右。山坡上溶蚀微地貌“石芽” 、“溶 沟”、“溶洞”就是灰岩经溶蚀形成的。山体灰岩裸露,仅裂 隙间有薄层土壤,山麓地带土层较厚,属石灰性黄标壤,棕 红色,质地粘重,夹有灰岩碎屑,呈微碱性反应。当地灰岩 质纯而坚硬,

15、主要作化工原料及建筑材料。少数受溶蚀形成 奇特形态的灰岩,称“太湖石” ,用于建园林假山。山坞 在山丘形成过程中,山体受流水侵蚀形成一系列沟谷,后来 山体基底下沉,沟谷沉溺,成为湖湾,或在谷底堆积较厚的 冲积物,形成谷底宽平,向外微斜的谷地。其谷底与两侧山 坡有明显的角度转折,而与后面山坡逐渐过渡,整个沟谷形 态如若船坞,称为“山坞” 。按其规模、形态特征可分为深 坞、浅坞两类。1、深坞 坞底长在 500 米以上, 与周围山地的高差大于 100 米,坞底倾斜在 5上下, 两侧坞坡在 15-25间,坞头坡度 可达 25-30 。深坞一般由一条主坞与数条支坞组成,平面 呈树枝状。如绿化村(今碧螺村)的俞坞、西坞,星光村的 曹坞等。深坞坞口两侧和坞口外侧坡麓的地形部位,水土条 件优越,利于柑橘、枇杷等常绿果树生长,但坞底、坞头的 地形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