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建筑文化之屋顶分析_第1页
中西建筑文化之屋顶分析_第2页
中西建筑文化之屋顶分析_第3页
中西建筑文化之屋顶分析_第4页
中西建筑文化之屋顶分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国传统建筑在外观形态上最大的特 对传统建筑第五立面一一屋顶的探究 何佳20094224 建筑学091班 摘要:德国19世纪建筑师及学者森佩尔(Semper)所提出的建筑四要素之屋顶(the roof ) ”、围合(the enclosure )和土台(the mound ) ”,四个要素通过连接共同形成所需要的空间。屋顶的形式是建筑造型 的突岀表现,从中国屋顶的等级制到西方对拱顶、穹顶的追求和探索可以看岀,古代的建筑文化中给屋顶 赋予了很多文化内涵。木构架大屋顶是东方建筑的代表性元素。通过对中国传统大屋顶这一代表性的建筑 要素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其中的逻辑,从而能够对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有一定

2、的了解,达到见微知著的目 的,并探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大屋顶形式的继承和探索。 关键词:屋顶建构现代建筑设计传统 一、绪论 在古时候,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遮风避雨和可供使用的空间,空间通过墙围合 而成,再通过屋顶的覆盖使空间的功能得以实现。屋顶是建筑的普遍构成元素之一,没有屋 顶的建筑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建筑,因为这样的建筑不具备一座建筑的基本功能一一为人们提 供遮阳避雨的场所。最初的建筑实际上就是一个屋顶而已,中国建筑从有记载以来的“巢居”、 “穴居”开始,就对空间进行覆盖以达到使用目的,形成了最早的屋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中,在中国木构架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坡屋顶体系。

3、中国古建筑中 的坡屋顶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的营造也符合古时”天人合一“的思想,传 统木构建筑用地面、墙身和屋顶围合起来的空间,分别体现着地、人、天的关系。 在近现代的历史中,中国长期以来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使得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 对比中处于弱势的地位,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传统文化遭到了 “冷落”甚至被摒弃。在建 筑上,加之一些客观方面的原因,传统的建筑样式逐渐被“国际式”的建筑所取代,坡屋顶 作为传统建筑的代表元素,也随之消失在城市建筑的视野中,仅在落后的农村老建筑中还可 以找到。国际式建筑的“横行”让中国的城市意像变得混乱,相似的建筑遍布中国,城市失 去了文化积淀,我们常常

4、在熟悉的环境里迷失了“回家”的道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建筑师们开始回过头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的建筑 元素进行挖掘和创新, 中国木构大屋顶作为中国木构建筑体系中突出的形象,受到了建筑师 们的重视。 二、传统建筑坡屋顶 1.屋顶的构造 古代建筑体系以木构架结构为主,传 统的坡屋顶自产生、发展到基本定型经历 了漫长的过程。由于木构的建筑形式,早 起的建筑存留较少,只能从随葬的明器和 画像砖上的建筑形象中看到当时屋顶部分 的大体形象。屋顶的结构形式主要取决于 它所覆盖的结构体系,中国的木构架屋顶 依托于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的木构结 构体系形成其木构屋架。(右图为抬梁结构 示意图) 征

5、就是其“大屋顶”的形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屋脊那优美的曲线,这恰恰又是其内部木 架结构的外在体现。 在古代为了保护柱网外围的版筑墙,屋顶采用较大的出檐, 并用斗拱承 接出檐。但出檐过大必然妨碍室内的采光, 而且夏季暴雨时,由屋顶下泄的雨水往往冲毁台 基附近的地面,汉代出现了微微向上反曲的屋檐,接着晋代出现了屋角反翘结构,并产生了 举折,经过这些手法处理后,传统大屋顶巨大深远的出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化解了大屋顶 的笨重感,下面自然形成了半封闭的空间,又保护了墙基和木构架本身,同时解决了室内的 采光问题。外在形式与其功能实现了统一。 2.屋顶的艺术形象 屋顶的体量大小取决于其覆盖 的建筑空间的大小

6、,古代生产技术 水平较低,建筑空间小,屋顶多以 两坡顶为主。随着宗祠、宫殿建筑 的出现,人们所需要的空间越来越 大,随之屋顶体量逐渐增大,形成 了大屋顶,其两面坡的样式过于单 调和笨重,于是逐渐出现了其他的 屋顶样式。屋顶的样式表现了传统 文化中的礼制等级观念,在古代落 后的生产条件下,占有越多空间, 表示其地位更高,大的建筑空间自然需要大屋顶,于是大屋顶所代表的等级特征逐渐形成。 到汉代已经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重檐屋顶等多种屋顶样式。中国古代匠 师在运用屋顶形式取得艺术效果方面经验是很丰富的,唐宋绘画中反映了很多优秀的组合形 象,而北京故宫和颐和园也都以屋顶形式的主次分明、变化多

7、样来加强艺术感染力。中国古 代建筑多为横向展开,形成建筑组群的形式,在中国建筑群中限定空间的主要是院落体系, 而标识空间等级意义的却是其屋顶样式。 以北京故宫为例,北京故宫是中国传统建筑群的优秀代表,也是屋顶艺术表现力的集大 成之作。在1.6公里长的轴线上,屋顶按照重檐、庑殿、歇山、悬山、攒尖、硬山的等级次 序使用:午门、太和殿用重檐庑殿,太和门、天安门、保和殿用重檐歇山,其余殿宇相应降 低级别,起烘托作用。整个建筑群对称庄严,表现出皇权的崇高和等级的森严。 故宫建筑群屋顶组合 三、传统建筑坡屋顶的现代诠释 过去几十年,由于林业资源的匮乏和木材短缺,国家对木材在建筑上的应用做了严格的 限制,以

8、钢、塑等现代化材料代替木头,使得木结构建筑一直被排除在主流建筑之外。传统 的木构结构体系也被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取代,传统坡屋顶“枋一檩一椽”的结构体系 失去了其所依托的木结构体系后,几乎没有被采用了。对于传统坡屋顶在承重、 排水、遮阳、 保护墙基等多方面的问题,现代主义建筑经过材料技术的改进也得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也许 就是一些重建的古建项目(例如滕王阁)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原因,而仅仅在外部做 了一些传统木构的符号,结构与外在形式没有逻辑联系,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坡屋顶这种形式根植于本土文化,具有很好的地域适应性和文化内涵,当代建筑师在继 承和借鉴传统坡屋顶形式时,努力摆脱固有模式的制

9、约,用现代主义建筑手法重新诠释坡屋 顶,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坡屋顶建筑。坡屋顶形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造型处理 和材料技术上,下面介绍几种对中国建筑坡屋顶传承和创新的设计手法。 1.直接模仿 直接模仿是指对传统外形的复原式再现。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古 都西安的标志性建筑,由于其历史博物馆的功能和处于西安古都这一历史积淀浓厚的城市, 在下达设计任务时,就明确要求其应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它以盛唐建筑风格为 切入点,不仅很好的借鉴了传统建筑的院落布局,屋顶还沿用了庑殿式的屋顶,完全中轴对 称,正脊曲度明显,四条垂脊对称分布,将屋顶分为四面斜坡,并着意突出四角深远出檐

10、, 结构上在钢筋混凝土柱上承接斗拱,斗拱、椽等构件制作精美,色彩适宜,很好的再现了传 统大屋顶的艺术形象。这里设计师着重于借鉴坡屋顶的造型形式来标识特定的文化场所。 陕西历史博物馆庑殿式屋顶 2.拓扑变形 台北国父纪念馆 拓扑变形是当代建筑师经常使用的手 法,主要指变形前后的两个图形存在着一一 对应的连续函数。经过变形后的图形依然可 以辨别出原形。例如台北国父纪念馆,平面 为方形,四周环绕圆柱柱廊,上面覆盖的曲 线优美的大屋顶是纪念馆的精髓所在,看似 脱胎于传统宫殿式建筑,但是又做了变形处 理,屋顶四周各一条正脊围成方形。在正入 口坡屋面上隆起一块,用四根柱子支起,强 化了入口意向,丰富了建筑

11、轮廓。作者“复 新”而不“复古”,通过拓扑变形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屋顶形式。 3.隐喻 隐喻的手法不是套其形,而是师其意。它是通过运用现代的技术材料对传统形式进行高 度抽象简化和加工, 抓住内在精神,并保持原型的整体突出特征,达到联想隐喻的效果。在 贝律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中,将建筑屋顶设计为多面坡顶,屋脊上和屋檐下的钢结构则似脱 胎于传统建筑中的屋脊装饰和檐下斗拱。在设计中大量使用了钢和玻璃,通过精确控制的立 体钢桁架来塑造多面坡顶,忠实的继承了古代木构的结构技术所体现出的真实合理的建构精 神,在建构逻辑精确性这点上,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在某种程度上大成了共鸣。用钢结构来 表现传统坡屋顶形式,具体例

12、子还有上海冯纪忠老先生设计的上海方塔园主入口大门钢结构 坡顶的构建以及园中何陋轩精美的钢节点与稻草覆盖的铺垫的完美结合。 苏州博物馆坡屋顶形式及其内部结构 结论 从结构上说,传统木构坡屋顶因为现代建筑结构体系的 变化,已经不适用与大型公共建筑了,采用坡屋顶的大 型公共建筑多在其屋顶的形式或者结构构造上做文章, 以适应现代的建筑体系。但是在文化层面上,传统坡屋 顶依旧是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元素,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 出,在公共建筑上坡屋顶形式多用于人文景区或者大型 的纪念类建筑,用来表达空间的身份和对传统文化的传 承,在这一基础上,建筑师们通过新的手法和结构对其 加以诠释。可以预见,传统的木构坡屋顶也许不会成为 公共建筑的主流,但这一屋顶造型元素以其文化韵味而 保存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