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教育方式_第1页
拷问教育方式_第2页
拷问教育方式_第3页
拷问教育方式_第4页
拷问教育方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拷问教育方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 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 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对教育方式含义的最为精彩的论断之 一,它形象而直接地说明了教育应该采用的方式是什么, 告诉教 师自己的角色定位和教育使命, 也描绘了一幅美好的、 幸福的教 育场景。 当这句名言被我反反复复诵读的时候, 心里总有一种冲 动,一种激情,还有一种沉重。教育本身是一个让人十分惬意的 活动, 无论是教育者, 还是被教育者都应该成为这个活动的参与 者和受益者。 “教学相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当教育的双方 都无法感受教育的愉悦的时候, 我们只能说这里的“教育”已

2、经 不再是本真意义上的教育,而变成了类似于杂技团的驯兽活动, 或者是现代企业的流水线 ; 当教育被赤裸裸地物化的时候,教育 已经不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途径, 而变成了人们追逐物质利 益的工具, 或者是一种纯粹的谋生工具。 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 教育方式来做教育呢?一、道德的 -道德的教育方式解放、张扬与呵护人性,让教育之美高居人性之巅教育是一种十分美妙的心灵互动。一群师德高尚的人用知 识、人格、情操、品质与智慧呵护着一群稚嫩的生命,引导他们 从无知走向智慧,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懵懂走向深邃,从他我走向自我生命在延续,文明在传承,世界在发展。达成这种美 好愿望的教育方式应该是道德的。 道德的教育

3、方式具体表现在育 人者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端正的教育心态、崇高的教育理想、 无私奉献的教育良知和诲人不倦的教育行为。非道德的教育方式已经上演了无数的教育悲剧或闹剧。 几岁的小学生因为一次所谓“盗窃”而在脸上被刺上一个“贼”字, 因为作业没有完成而被扇耳光,因为一次考试成绩“拖了班级的后腿”而被重命名为“差生”,因为在校表现不合学校要求而被戴上“绿领巾” 这些都是非道德教育方式的应然产物。 有道德的教育方式旨在促 进人与人之间的发展的公平, 帮助学生发现所长所能, 并把这种 潜能予以充分的发掘和激发,帮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和人性, 使之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而非道德的教育方式则正好

4、走向教育目的相反的一面,它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并且把这种差异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它采取的是牺牲大部分 学生的权益来成就极少数学生未来的错误的教育方法,它表现出教育的功利性和阶级性。此种情形下的教育已经变成了人们追逐 物质利益的工具,而彻底失去了它自身培育人才和传承文明的功 能。二、文化的一一具有文化特征的教育方式让知识成为社会发 展的驱动力一谈起学校,人们最容易想起的两个词语就是“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传递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方 式。中国教育史上最有意思的一个词语就是“填鸭式教学”, 我 们没有必要考证这个词语的来历, 但却可以从这个词语里形象地 看出畸形教育方式的真实模

5、样。 后来, 有一些被称为教育家的人 又给自己戴上了一个自欺欺人的面具,称之为“接受性学习”。 究其实质,我们的教育方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一一源于我们对教 育的理解出现了误差和我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扭曲教育的 功利性特征被毫无遮掩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古人在勉励学生发愤 读书的那句话“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终于被现代 人发挥得淋漓尽致。 此时,教育不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是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 ; 知识不再是丰富、传承和发展人类文 明的支柱,而是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和满足物欲的工具 ; 文化也不 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 而是被虚无化了的、 可有可无的 “廉价品”。 具有文化特征

6、的教育方式以及因其而衍生出来的社 会制度与风尚、 公民的生活态度与心理、 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等才足以构成一个和谐、公正、公平的社会和国家。与非文化性的教育方式相比, 文化性的教育方式抛弃了教育 者对被教育者的强制, 而是表现出它的教育性, 以一种“春风化 雨”的情怀呵护稚嫩生命的成长和壮大 ; 它远离了教育的功利 性,而是表现在它的革命性, 它站在人性培育和张扬的立场引领 生命的拔节和发展。形式上的“棍棒课堂”早已退出历史舞台, 但无形的课堂“暴力”依旧飘荡在校园的上空粗俗的语言、 野蛮的举止、 歧视的眼神、 畸形的管理和违背教育规律的苛求等 仍时不时地呈现在学生的精神和肉体上,网络新闻媒

7、体报道的 “怪”教育的种种现象已经说明了问题。 脱离了文化特征的教育 方式让教育渐渐失去了本质属性,一步一步地走进了无尽的泥 潭。三、人性的一一充满人性的教育方式展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里吟道:“随风潜入夜,润 物细无声。”我想,这也许正是教育的佳境所在。在这里,无论 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生命的个性得以张扬和呈现。教师用悄 悄的爱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灵, 学生则用纯洁的善回报教师的谆 谆教诲。教学相长便是这种教育十分精彩的概括和总结 ; 在这里, 教师们用心倾听每一个生命成长的声音, 学生们则用一颗奔放而 且充满了敬畏之情的心感恩教师们的辛勤付出。 但这里并非“世 外桃源

8、”, 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模样。 在师生生活的一点一 滴之中,人性之真善美都一定有所体现。 教育的作用则在于引导 学生学会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 学会辨别是非黑白, 帮助他们掌 握一把判断正误和衡量是非的标尺。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 心中的这种真善美的因子被发现、被呵护、被浇灌,它们才能得 以萌发、 生长。这种充满人性的教育方式由此衍生出来的东西就 是教育之爱!诗人张文亮曾经写过一首题目为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的诗 歌。诗中写到:“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 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 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

9、 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 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 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 唉! 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好吧!松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 管什么?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 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慢 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 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 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这里表现的就是教育的人 性之美!充满人性的教育方式让教育活动里的每一个生命都能感 受到教育的力量和神奇,都能感

10、受到生活的惬意和美好。四、社会的 -社会的教育方式才能让生命真正成为生命教育方式是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外在表现。 素质教育的思想和 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是科学的、 理性的和人文的, 而应试教育 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则是反科学的和反人文的。时 下,我们的基础教育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走应试教育之路。 所 以,我们选择的教育方式是无奈的, 是“四不像”的一道无 形的高墙把学校与社会隔离开来, 学生处于“家庭学校”两 点一线的机器上, 处于“题海战术”的“大浪淘沙”之中, 学生 远离了鲜活而真实的生活, 成为“笼中鸟”和“园中兽”。 2012 年教育部颁布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明确要求基础

11、教 育阶段的各类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开展实实在在的综合 实践活动, 其实质上是对教育方式社会性的一种强化和突显, 它 架设起学校和社会之间关联的桥梁。但在应试教育的强烈“需 求”之下,它成了一纸空文,这又是教育的悲哀之一。陶行知先 生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这一论断告诫我们, 学校的教育方式必须与社会紧密相连, 否则, 教育就成了无源之 水和无本之木,极其容易误入歧途。我们务必弄清楚教育的作用与目的何在, 务必清醒地认识到 教育的使命和宗旨。 试想,脱离了肥沃土壤的树苗如何才能成长 为参天大树呢?离开了社会这个大环境去实施培养社会所需要 的人才,岂非滑天下之大稽吗?真正的人

12、才不是用一张试卷考出 来的,而是从实际的生活里“历练”出来的。社会需要工程师, 更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 ; 社会需要科学家,更需要普普通通的环 卫工人 ; 社会需要杰出人物,更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劳动 者。所以,教育是社会的,教育方式应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 只有在社会这个大课堂才是叙述健康成长的真正大舞台, 也只有 在这个偌大的“课堂”里, 学生才可能懂得真善美, 懂得假恶丑, 才可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生活。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育要回 归社会和生活的具体要求, 这给我们选择教育方式提供了正确的 指南。教育之所以要回归社会, 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来源于社会, 而又最终回到社会中去。社会,只有社会

13、,才是学生最终的归宿 地。从这个意义上讲, 如果我们把学生个体比喻为一条自由的鱼 儿,那么,社会才是“鱼儿”成长的海洋。只有在那里,学生才 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 当我们选择教育方式的时 候,务必关注它的社会性特征,当教育实现了社会化的时候,教 育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教育!五、民族的 -民族的教育方式才可能使我们的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任何一个民族的教育都被印上深深的民族烙印, 这就是教育 的民族特色。 没有哪一个民族能照搬照抄其他民族的教育方式而 行之于自己民族公民的教育和培养。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 发展之根,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得以繁衍 不息和蓬勃发展的力

14、量源泉。 民族的教育方式体现在教育内容上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和文明是破解当前教 育难题的“杀手锏”。习近平总书记于 2014 年教师节在北京师 范大学的讲话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开启了教育方式回归 民族性的历史征程。 民族的教育方式在表现形式上强调的不是学 校要求学生必须穿“汉服”, 行“跪拜礼”, 也不是满口“之乎 者也”,而是由教育的民族性衍生出来的内在的道德修养与知行 良心,其外在表现则是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具有的, 诸如温文尔 雅、知礼知节、明理达行、孝亲敬老、热爱社会等良好品质与行 为。民族的教育方式还体现在它的开放性。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是我们变革教育方式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 我们变革教育方式一个重要的方法 ; 历久弥新、源远流长是我们 变革教育方式呈现的最佳状态。民族的教育方式不是故步自封 的,不是夜郎自大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是属于世界的。唯有如 此,我们的教育才可能抛弃形式主义的羁绊而自我注入创新的力 量; 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可能远离狭隘与自我崇拜而日益强 大起来,才可能使我们这个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时下的基础教育正渐渐失去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