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近代技术引进的前提与背景比较_第1页
中日两国近代技术引进的前提与背景比较_第2页
中日两国近代技术引进的前提与背景比较_第3页
中日两国近代技术引进的前提与背景比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日两国近代技术引进的前提与背景比较【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与日本在近代几乎同时进行的引进西方技术的前提与背景的对比,说明了由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异,致使日本成功的走向现代化,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更证明了改革开放才有出路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关键词】中国;日本;技术引进;明治维新;洋务运动;比较自十八世纪英国产业革命以后,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在这一背景下,中日两国各自进行对西方技术的引进并相应对本国的政治经济进行了改革,本文主要从科技史外史角度,把科学技术发展同其得以孕育、产生和繁荣的社会条件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采用比较的方法,对中日两国近代技术引进的前提背景进行分析

2、。探讨两国在技术引进中的经验和教训,为落后国家技术引进和发展给予启示。一、政治比较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后,清政府的中央集权已是风雨飘摇,在内忧外患中,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以此为开端开启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但是在清王朝统治阶级上层,“洋务运动”的思想并没有被完全的接受,清庭内部顽固派和洋务派围绕着要不要固海防、修铁路等问题进行了长期激烈的争论。同治帝死后慈禧掌权,进一步加强对清庭的控制,反对社会改革。虽然洋务派在引进近代技术,发展近代企业,兴办近代教育方面作了积极努力。但从整体上缺乏统一的改革纲领和强有力政治基

3、础保障。1898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一次很有希望走向现代化的契机,由于缺乏群众与政治基础,把改革希望完全寄托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致使运动在封建势力的绞杀下失败。1911的辛亥革命从形式上结束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力量薄弱,使得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封建势力加强,最终使中国陷入封建割据与军阀混战之中。种种事实说明在近代中国,从来就没有形成对外来技术发展的政治基础和近代技术得以成长的良好社会条件。相比之下的日本,1853年“佩里”率舰队到达浦贺港,迫使日本结束了自1663年颁布的锁国令,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运动,成功确立了“门户开放”,“富国强兵”的政策。维新派的领导人

4、大多目光敏锐,见识远大,比如“大久保利通”是明治维新的领导人之一,他在扶植产业上煞费苦心。在明治四年之后,他43岁旅行欧洲,对英国的运河,工厂道路,赞叹不已,痛感日本的差距,以致感慨的说:“像我这样年过半百之人,今后已经无能为力了,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隐退了。”更为重要的是日本改革是在天皇的带领下自上而下的改革,通过倒幕运动扫清了走向现代化的政治上的阻力。他们在“置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的口号下实行了强有力的社会动员,加速了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871年颁布了废藩置县令消除了封建割据,1872年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改革土地制度,为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相比日

5、本和中国的一些改革政策措施,且不比较内容实施情况如何,仅从政策提出的年代就可以看出中国明显的滞后。二、经济比较在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的观念,限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社会产生不了与封建地主相抗争的市民阶层,遏制了发展科学技术需要的社会力量的增长,限制了手工工场和商人向海外发展的可能性。19世纪后半叶中国封建经济在内忧外患中处于崩溃的边缘,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大量的战争赔款加剧了中国经济的凋敝,“从鸦片战争到清王朝的灭亡,中国的对外赔款共计13亿两白银,这比甲午战争前18851894年10年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的总和还多4亿两,”为了缓解经济拮据的状况,清政府必然向人民横征暴敛,使得人民

6、生活更加困苦,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从而无法实现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型。清政府的经济体制状况的典型特点是内地封建农村自然经济与沿海的外国在华的殖民地经济交相辉映,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缓慢。国内的统一市场难以形成。即是“洋务运动”时期所办的近代企业从根本上也很难摆脱封建经济的这种弊病,现代先进的资本主义管理模式很难在洋务派的企业中推行。对先进的西方近代技术没有借鉴创新的能力,一味的“拿来”。所以说,中国近代经济体制缺乏对外来技术消化吸收的能力。日本在“明治维新”过程中大力推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通过国家政权力量,通过各种手段加速扶持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明治政府采取废除国内关卡和行会,

7、开办“模范工厂”供私人资本主义仿效等措施加速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1870年日本的武士特权被废除后,武士积极投身于近代经济发展之中来,“他们之中有像大隈重信那样担任官职,有像涩泽荣一样进了产业界,或者像福泽谕吉那样从事培养现代人才的教育事业,他们都是传统的武士”。和清政府的八旗子弟形成鲜明的对比。先进经济制度的保障使得日本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得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日本同步交叉进行。20世纪初日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在一战以前就跻身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行列。三、教育与文化的比较中国历来统治者推崇儒教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圣化和宗教化。与这种儒教文化相匹配的就是封建科举制度,科举制

8、度已存在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在创立相当长的时间内,起到了为封建统治者培养文官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下层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机会。19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传统儒家理论为基础的科举制度已经发展成为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桎梏。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西文化产生了尖锐的冲突。统治阶级提出的对待西方技术与文化的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烈反应了传统文化排外性的客观现实,是一种既想固守传统文化,又想对西方先进文化技术引进这样一种“二律背反”。直到19世纪初,在内忧外患中不得不对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1905年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并鼓励出国留学。不管从留学生的规模还是组织化程度以及

9、学成归来留学生的数量上明显不及近代日本。归国留学生虽然在某一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始终没有改变外国技术人员对本国技术控制的现状,中国近代技术始终难以走向自立。日本的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对外来文化易于借鉴和吸收。统治阶级提出“脱亚入欧”的文化理念,并把发展教育作为文化变革的国策,“明治集团”的上下一心,使得日本的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史称“明治三杰”之一的“木户孝允”率先提出“确立牢不可破之国基者,唯在于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无穷者,唯真正在于教育而已。”的口号。1871年设立“文部省”,负责教育改革的有关事宜。1872年颁布学制规定国民的义务教育。80年代起日本实行了四年的免费义务教育。同时兴办师范教育,培养师资。1887年成立东京大学,隶属于文部省。1886年更名为帝国大学。到20世纪初日本大学增至东京、京都、东北等5所。注重开展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本国的各类技术人才。明治政府也采取派遣留学生的办法培养国家紧缺人才,“1868年到1912年共派出留学生683名”。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很快替代本国企业中的外国技术人员和大学中的外籍教师,大多成为日本企业界的第一代技术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