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施雁萍:巧用“断藕之丝”,嫁接“文本新苗”要点_第1页
202施雁萍:巧用“断藕之丝”,嫁接“文本新苗”要点_第2页
202施雁萍:巧用“断藕之丝”,嫁接“文本新苗”要点_第3页
202施雁萍:巧用“断藕之丝”,嫁接“文本新苗”要点_第4页
202施雁萍:巧用“断藕之丝”,嫁接“文本新苗”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科小学语文序号巧用“断藕之丝”,嫁接“文本新苗”利用语文教材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的策略研究、藕断丝连:发现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从外在内容上看1 1同单元专题引领2.2.同一册息息相关3 3、 异册教材互相勾连(二)从内在目标上看1.1.体裁上的沿承2.2.表达上的改变三、嫁接新枝:巧用文本间的联系1.1.以旧导新2.2.以旧结新3.3.新旧相融4 4、平行推新5.5.新旧对照四、培育新苗:收获贯通后的成果1.1. 加深了理解2.2. 学会了运用3.3. 重视了迁移4.4. 尝试了比较引言5.5. 发现了规律6.6. 增加了底蕴巧用断藕之丝,嫁接文本新苗利用语文教材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

2、的策略研究摘要:鉴于新课程改革之后,许多教师觉得文本的深度大大增加,许多高年级的 课文下放到低年级之后无法把握的现状,教师提出利用语文文本之间的内在联 系,有效的化解难度,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双提高。本文试从发现文本之间的内在 联系、巧用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样贯通教学后的种种收获来阐述自己的观 点。关键词:文本内在联系嫁接引言舒婷的风景一诗中这样写道“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那是一种朦朦胧胧,说不清道不明 的感觉,但又似乎揭示了一个真理:世间上的万物,总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千丝万缕,切割不断。我们的语文课文也是如此,虽然一届又一届的教

3、改实验, 一次又一次的大动干戈的重审课文、重编教材。但我们总能在这些千变万化中发 现一条规律:事实上浙教版也罢,苏教版也好,还是人教版,教学的总体目标是 一致的,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服务的。“文以载道”, 课文与教材只不过是一种途径,一种载体,而语文的本质目标则是语文知识和能 力。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围绕这一本质目标设计的。 而我们呢?在教学过程 中却往往会被眼花缭乱、千变万化的课文内容所迷惑,走进感悟的泥沼,忘却了原本的目标。在我们平时的备课中,往往是就课论课的,对一篇课文的知识、情 感、技能目标了熟于心,而很少去深究此课与彼课的区别, 以及课文的目标和学 生已有的

4、知识结构有何联系,对学生即将掌握的知识、技能又有何帮助。很多时 候,在我们看来,一篇课文似乎就是大海中的一座岛屿,那么渺小、微不足道、 孤苦无依,甚至随时都有被淹没和遗忘的可能。有时候也确实如此,我们会发现 一个请假几天的孩子,即使老师不给他补课,对于他的学习也并没有造成致命的 影响。然而试想这些岛屿的深处,在他们没于海底的部分,其实是是深深相连旳 我们所看到的只是露于海面的(表象)的部分,如能潜到水底,就能发现它们的 息息相关。笔者就自己曾执教过的课文进行了细细的删选、分类,发现其规律也 并不是那么隐晦的。藕断尚且能丝连,更何况是同一棵语文树上结的果呢?文本 只不过是“龙生九子,各不相同”而

5、已,其血脉还是相连的。下面就我在教学过 程中重新审视文本后的小经验谈一点粗浅的认识。藕断丝连:发现文本间的联系潜到文本深处,寻找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我们会发现,揭开了语言文字 的外衣,发现蕴藏在其内部的奥秘。笔者将其联系分成两个层次一、从外在内容上看:文本题材上的联系是最显而易见的。 古人写不尽风花雪月,今天的作家题材 雷同的也大有人在。我们的教材编排中也经常会发现“似曾相识”的面孔,有心 的老师会帮学生融会贯通,而无意的老师却会对这样的安排视而不见。盘点文本 内容中呈现的联系,可以发现具有以下几种情况:1 1、同单元专题引领。此种联系最为显而易见。从一年级的下册课文开始,每单元课文学习前都

6、有 一段导语,告知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教参中也告诉我们教材是以专题来组 织单元。每一单元的专题不尽相同,而同一单元的课文内容,甚至于联系设计都 与本单元的专题内容是息息相关的。这些课文之间的联系是清晰可见的。但有经 验的老师却还能从这种表象中,整理出更为细致明了的线索。如魏丽君老师在研 读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后,赫然发现本单元的课文特别适合进行近义词、 反义词的教学。2 2、同一册息息相关。同一册教材虽说分成八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专题各不相同,但他们完成的是 同一个年龄段的学习目标。单元与单元之间往往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如三年级 上册的学习目标中有这么一段话:“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了解祖国

7、壮丽的山河、 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 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简而言之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纵观这一 册教材,第一单元、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的课文都与之有关。破开情感和专题, 这册教材中的第二单元和第八单元的课文都 “能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留心 观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而教材最后的选学课文,简直就是为前面 学习的文本进行辅助的。几乎都能找到与前面某一单元文本内容、 目标相吻合的 地方,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旧瓶装新酒的滋味。3 3、异册教材互相勾连朱自清、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共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一时在文坛传 为佳话。古人作诗

8、,许多题材也是雷同的,就是一个小小的春天,可诵读的故事 就有上百篇,再加上今人所作,更是数不胜数。我们总能在某一篇中的某一部分, 找到与之相似的环节。就犹如我们的教材,上册中总喜欢安排写秋、冬季的课文, 而下册中则有春、夏的影子。这些主题一致的文章,却因了文本的难易程度进行 了有梯度的安排。有时读了这篇,不免会想起自己曾学过的那一篇,如二年级下 册中的北京亮起来了VSVS二上年级的北京。有时候虽然文章的主题内容不 完全一样,可却也能让人进行牵连,如一下年级春雨的色彩VSVS三上秋天的雨,有时候也因了同一个关键人物而将两篇文章紧密相连,如一下地球爷 爷的手VSVS三上做风车的故事。在细细追究中,

9、有时甚至会发现原来前文给 后文作了铺垫,才让后来的文本这么水到渠成。二、从内在目标上看:1 1、体裁上的沿承。纵观小学六年级的所有课本,我们不难发现,在每册书(除第一册以外) 的八个单元的安排中,编者是有意识的根据根据年级高低有心安排了各类体裁的 文本,力求在教材安排中体现体裁多样性, 让学生感受到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 式。譬如在二年级上册开始就安排了一个单元“爱科学、学科学”,内有四篇文章我是什么、回声、太空生活趣事多、活化石让学生就接触了最浅显 的科普类文章,我们可将它称为“文艺性说明文”。到三年级下册又同样安排了 太阳、月球之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等这样的科普类文章,就 开始让我们

10、感受到说明文的正经范儿。到了五年级, 鲸、松鼠、新型玻璃 等文本的出现,又一次让学生领略到了说明文的魅力。除此之外,还有写景散文单元,几乎每一册书中都呈现。2 2、表达上的改变。当然,在同一体裁的文章的文章安排上,编者仍旧是颇费心思的根据学生的 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帮学生引入从内容到表达方法的习得中的。仍旧从说明文这一体裁来看,我们看到的是从完全“文艺性的说明文”(如童话内容的),逐渐过渡到“科普性说明文”的一个过程。单一比较简单的说明方式的呈现,如太 阳,到一篇文章中综合运用多种复杂说明方式(如鲸)。这样的变化是基于 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增长的,是科学的。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应深刻的把握好这样的 变

11、化,准确定位目标,内化文章与文章之间的联系,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从容 不迫。嫁接新枝:巧用文本间的联系发现文本之间原来是那么的“暗渡陈仓”,相互牵扯,那么如何运用文本之 间的这些“裙带关系”,让他们之间能互为所用,互相服务呢?在教学中,我也 进行了尝试,发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不经意中已经在使用了, 常见的为以下几 种:1 1、以旧导新旧的文本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本来就是要学生积累、背诵的,但很多学 生会背却并不会使用。其实这些语句有时候就是一些很美的导入语, 在新课导入 环节中合理的应用,既可以拉进学生和新文本之间的距离感,给他们以亲切感, 而且往往还很恰当呢!如教学三上的风筝一课时,就可带学

12、生回顾一下学过 的古诗村居,可这样设计:“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鸢就是 风筝。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喜欢放风筝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010课风筝,去找找原因吧!有时候也可以用回顾旧文本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导入新课,如导入奇 怪的大石头一课可以这样设计: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本最大的书吧!那就是一一 (岩石) 那些专门研 究这本书的人我们称他们为一一(地质勘探队员)!在我国地质学上,有一位科 学家终生都在研究这本书,他读出了书中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他就是 -(李四光)。师出示李四光的照片,学习资料袋中的小资料,了解李四光为我国地质学做出的 重大贡献。2 2、以旧结新旧课文中言简意赅

13、的语句有时候不仅是很好的开场白,更是绝佳的结束语, 巧妙运用,会感到比教师进行干巴巴的说教精彩多了。有时候,课后师生会心的共同总结,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女口:在教学二下的寓言两则的揠苗助长时,我就在课结束的时候,和学 生共悟寓意,然后让学生说说你想对那个白辛苦的农民说些什么?孩子们七嘴八 舌,总说纷纭。师小结道:是呀,看来,这个农民可真是“拔苗助长,徒劳无功”, 在我们生活中只有顺其自然才能“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大屏幕显示这几个词 语)这四个词语成对出现,正是二年级上册识字四中学过的内容。 孩子们大声地 读背,会心的点头,一切尽在不言中。3 3、新旧相融有时候旧文本既是新文本的起

14、始点,也可以成为新文本的成长点。我们可以用新文本来回顾旧文本,用旧文本来拓展新文本。三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盘古开天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传说之一。课文盈盈几百字,将人类的老祖宗盘古作出的贡献写得脍炙人口,荡气回肠。其实早在二上的时候,学生对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有所涉及了, 识字8 8中出现了 四个“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这几个故事当时在教学中 也已让孩子们了解了故事梗概。在教学完盘古开天地之后,学生自然就想到了这 些故事。在我国古代,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开创了我们的世界,那还有 哪些故事! “大禹治水、夸父逐日、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 .”让学生在课后去读这些神话故事,即

15、回顾了原先学过了解过的故事, 又能让学生去自主探究 学习,深入神话领域,领略到中国古代神话的魅力。中国的创世纪童话可以和圣 经中的故事相媲美,也为将来学生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埋下了伏笔。4 4、平行推新同为新课文,但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却有如同胞兄弟, 血脉相连。这样的课文, 在上的时候更是需要小心处理,融会贯通,理清文脉,把准方向,使他们“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在这样的“水乳交融”之后,得到的收获决不是单个文本所 能造就的。保俶塔实验学校的郑燕老师在处理四年级的文本白鹅和白公鹅时 就有颇妙的设计。白鹅是著名的漫画大师丰子恺的作品,语言充满了漫画式 的幽默,将一只高傲的白鹅刻画得栩栩如生, 令人

16、忍俊不禁。尤其是对鹅步的描 写可谓入木三分,堪称经典。同样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一文中也有 类似的片断。郑燕老师将两篇文章进行了巧妙地联系。 在教学丰子恺先生白鹅 的鹅步这一段的时候,抓住了 “净角出场” 一词。由于“净角”是京剧中的术语, 离学生的距离较远。于是郑老师就有了一下一段堪称经典的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京剧中的“净角”是什么样的人吗? 生:我想应该是一位大官吧! 生:应该是一个很威风的人吧! 师:那你们想这样的人应该怎样走路?生:师:谁来试着走一走?(请一生上来表演) 一生表演,众人笑。师:课文中将鹅步比作净角出场,还和鸭子走路的方法作了对比,让我们用手来 模拟一下两

17、者走路的不同之处吧! 生根据课文,用手摸拟出两种步伐的不同。师:是呀。鹅的步调从容,颇似京剧中的净角出场。(师出示京剧“净角出场的片断)这种与众不同的步伐在我们后面要学的一篇课文俄国著名作家叶 诺索夫的白公鹅中也做了描写。请看:师出示:“白公鹅走路慢条斯理的,仔细掂量着每一步,白公鹅把脚掌往上抬, 再合上掌蹼,就像张开的扇面一样” 生齐读这段文字,再次感受鹅的步伐。师:叶 诺索夫用了这么大一段文字来表达鹅步的特殊之处,在我们丰子恺先生 的文章中,他用了一一(净角出场)四个字就全部表达了。虽然两位作家的文字 完全不同,但我们都同样的感受到了这鹅就是一种一一“高傲的动物” 。5 5、新旧对照。在教

18、学新文本之后,和以前学过的旧文本进行对照,比较学习,发现异同,发现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与象共舞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文章行文中 的规律,并引导学生回顾:我们还在那篇文章中曾经接触到这样的写法?顺势出 示威尼斯小艇中第五自然段的写法,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发现写法上的共 同之处,然后深入感受到这样的写法带来的益处就是:条理清楚,让人对于事物的特点感受更深刻。这样在后面教学另一篇略读课文彩色的非洲时就会游刃有余了。培育新苗:收获贯通后的成长相信许多人都曾羡慕哆来A A梦能拥有穿越时光的机器,可以在时光隧道中 自由穿梭,掌握着大家都为之心动的神秘力量。当然,这只是藤子FF不

19、二雄的梦想罢了。但如果我们能拥有一把开启教材内部机构的金钥匙,学会在文本之间自由穿梭,收获还是不少的。在我的教学中初步进行了上述的尝试, 至少有以下 几点收获: 1 1、加深了理解。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发现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课文内容学生初学起来都会觉得困难和棘手。比如在 二上年级时出现的“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徒劳无功”等词语,另如像“山行” 这类的古诗,原本是高年级教材的内容, 而今却下放到低年级来了。学生在学起 来的时候,是不求甚解的,只要能意会即可,毕竟理解能力还没到那个程度。而 教师如能在授新知时相机进行回顾的话, 无疑会让学生对前文本的

20、理解达到一个 新的台阶。如在课例五中,学生对那个揠苗助长的农夫说了自己的见解, 许多语 言都是对“徒劳无功”的再诠释。而像山行之类的古诗,相信如果教师能在 教学秋天的课文时适时让学生运用一下名句“霜叶红于二月花”,相信他们对诗的意境会有新的理解。也许第一遍读红楼,你会被他的故事情节所吸引;第 二遍读红楼,你读出了他语言的精辟;第三遍你读出了封建制度下的种种悲 剧;而第四遍则读出了中华美食之精妙。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有了“红 学”,在文本中自由穿梭,既可以让学生几次回顾精妙之处,一步步加深理解, 又见不同,加深对文本的再次理解。2 2、学会了运用。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对于学习自

21、己已有一点基础的知识时,往往会充满信心,而对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知识则有些畏难情绪。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往往都是以复习旧知来引路的,然后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旧知一点一点走进 新知。我们的语文课程并不像数学那样知识之间是环环相扣的,知识的链接往往是隐性的,在表面迥异的文本之间的线索是暗藏着的。如果能找到这条暗线,学生们在学习时既能感受到前知识的用处,更能体验到收获新知的喜悦。在案例4 4中,盘古开天地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有的孩子早就拜读过了,内容 非常熟悉,而有的孩子可能是全然陌生的, 孩子之间的差异是比较大的。 而让孩 子们回忆以前学过的识字8 8其实是告诉他们,这样的故事我们早在二年级的时候

22、就已经讲到过了,每个小朋友至少知道4 4个,这样即使在请学生进行课外拓展练 习或阅读时,学习较落后的孩子也不至于什么都不知道,无从入手,每个人都能 成功的。3 3、重视了迁移。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同样也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举一 反三”,运用已学过的本领来解决新问题。但在学生看来“鱼”和“渔”的区别 并不大,甚至有些学生更喜欢直接得“鱼”,因为他们还未完全体会到“渔”的 好处和乐趣。那么就让我们教师做一示范, 带领他们畅游文本,感受到文本之间 的乐趣。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VSVS 下年级的识字8 8中的“朝看太阳辨西 东,夜望北斗知北南”,兰兰过桥VSVS赵州桥,春天的色彩VSVS

23、秋天的 雨,欢庆VSVS快乐的节日 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懂得经常翻看自己的记忆宝库,调度出已学过的各种知识,真正感受到知识就是 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当学生会用爱迪生的名言来勉励自己勤奋学习, 用稚 嫩的笔模仿春的消息写下秋的喜讯,用古人的诗句来抒情,甚至和你讨 论关于太空的种种遐想时,你会真正的感到文本已沁入了他的大脑,成为了他知 识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 4、尝试了比较。有一门学科叫比较文学,着重研究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之间的差异, 这对于我们校学生来说的确有点危言耸听之嫌了, 但文本之间适时的比较却能给 学生知识的掌握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其对于写作手法之间

24、的比较,更能让学 生感到原来“条条大路通罗马”。如课例5 5中:丰子恺的白鹅中写鹅步主要 用了对比(与鸭步)和比喻(净角出场)等方法,而叶 诺索夫则主要用了白描 的手法,一浓一淡,笔墨相当,异曲却同工。学生通过之间面对这两个不同的文 本,很快就感受到了两种不同的风味。此可,彼亦可。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增长 的不仅是阅读能力,更有写作能力的提高。5 5、发现了规律。中国古代的学子最早接触到的文字游戏,也许莫过于“对对子”了。然而 对于我们这些啃着现代文长大的孩子,早已体验不到课堂内师生共对对子的氛 围。对于“对子”,那几乎是一件很遥远的事。为了让孩子们也能粗领方法,细 心探究一下文本,便会有所发现,从一下的识字 3 3、识字7 7,二上的识字 6 6到二下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明及暗,其 实就向我们简单的揭示对子中的奥秘, 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到对仗工整的 美,再加上语文园地中出现的几幅“对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