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RB/T 190-2015 化矿金专业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程序》是针对化矿金(化学品、矿物及其制品和金属材料)领域内,用于指导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的标准文件。该标准旨在确保所采用的化学分析方法能够准确可靠地应用于样品检测中,以满足特定的应用需求。

根据此标准,化学分析方法的验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适用性:确认所选方法是否适用于预期的样品类型和分析目的。这包括但不限于样品基质对结果的影响评估。
  2. 性能特性:通过一系列测试来评价方法的关键性能参数,如精密度(重复性和再现性)、准确性(偏差或回收率)、线性范围、检出限及定量限等。
  3. 稳健度:考察分析条件微小变化时,方法能否保持其性能不变的能力。例如,略微改变pH值、温度等因素后,观察这些变动对最终测定结果的影响程度。
  4. 不确定度评估:基于上述性能特征的数据,估计由该方法产生的测量结果不确定性,并报告出来。
  5. 记录与报告:要求详细记录整个验证过程中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实验设计、操作步骤、数据分析方法以及结论等,并据此编写完整的验证报告。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2015-12-17 颁布
  • 2016-07-01 实施
©正版授权
RB∕T 190-2015 化矿金专业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程序_第1页
RB∕T 190-2015 化矿金专业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程序_第2页
RB∕T 190-2015 化矿金专业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程序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RB∕T 190-2015 化矿金专业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程序-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ICS03.120.20A00

RB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行业标准

RB/T190—2015

化矿金专业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程序

Procedureforvalidationofchemicalanalysismethodsforchemicals,

mineralsandmetallicmaterials

2016-07-01实施

2015-12-17发布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

RB/T190—2015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出人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宇艳、周明辉、强音、程欲晓、马明、李丹、刘曙。

化矿金专业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程序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化矿金专业化学分析方法进行验证方案设计、实验室内验证、独立实验室验证、协同试验验证、及验证数据统计分析与应用的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化学品、矿产品、金属材料等领域标准方法制定过程中的验证,其他类型方法的验证可参考本标准的技术内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379.1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1部分:总则与定义

GB/T6379.2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2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重复性与再现性的基本方法

GB/T6379.3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3部分:标准測量方法精密度的中间度量

GB/T6379.4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4部分:确定标准測量方法正确度的基本方法

GB/T6379.5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5部分:确定标准測量方法精密度的可替代方法

GB/T27025检測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3术语和定义

GB/T6379.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方法验证methodvalidation

在标准方法制定过程中,通过测试并提供客观证据,证明所制定方法的工作特性满足预定分析用途要求的过程,

注:方法验证是指方法开发过程中进行的方法学验证,不同于GB/T27025中的“方法确认”,

3.2

方法开发方 methoddeveloper

实验室负责开发并建立方法的技术人员或技术团队。

3.3

方法工作特性methodperformancecharacteristics

判断方法满足预定分析用途要求的参数,包括检出限、定量限、正确度、精密度、选择性等。

3.4

定性方法qualitativemethod

识别物质化学、生物和物理性质的方法。

定量方法quantitativemethod

测定物质浓度和成分的分析方法。

3.6

筛选方法screeningmethod

用于检测一种物质或一组物质在所关注的浓度水平上存在与否的,具有髙效处理大量样品能力的方法。

3.7

确证方法confirmatorymethod

提供目标物全部或部分信息,依据这些信息可以明确定性,在必要时可在关注的浓度水平上进行定量的方法,

3.8

检出限limitofdetection,LOD

样品中的被分析物能够被检测到的最低量,但不一定要准确定量。

3.9

定量限limitofQuantitation,LOQ

样品中的被分析物能够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3.10

正确度trueness

由大量测试结果得到的平均值与参照值间的一致程度。

注:正确度的度•&通常用术语偏倚表示.

3.11

偏倚bias

测试结果的期望与接受参照值之差。

3.12

精密度precision

在规定条件下,独立测试结果间的•致程度。

3.13

选择性selectivity

在杂质、辅料等其他成分可能存在的情况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鉴定、检出被分析物的特性.

3.14

稳健性试验ruggednesstest

考察环境或其他条件变量对分析方法影响的一项检验程序。

3.15

实验室内验证in-housevalidation

方法开发方通过在本实验室内对方法工作特性的测试,初步判断方法的适用性。

3.16

独立实验室验证independentlaboratoryvalidation

独立于方法开发方的实验室,通过重复測试方法工作特性,以审核方法工作特性满足方法的预定分析用途。

3.17

协同试验验证collaborativestudyvalidation

多家验证实验室通过对同样的样品进行測试,获得分析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

3.18

重复性条件repeatabilityconditions

在同一实验室,由同一操作员使用相同的设备,按相同的测方法,在短时间内对同一被测对象相互独立进行的测试条件。

3.19

重复性repeatability

在重复性条件下的精密度。

3.20

重复性标准差repeatabilitystandarddeviation

在重复性条件下所得测试结果分布的分散性的度量,

4验证方案

4.1方法文本

通过验证所考察的分析方法是一个预期标准化的方法,方法的文本应是明确的和完整的。在开展验证前,方法规定的实验条件应已经过优化,且所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操作,例如所需试剂和器具、设备的初始检査、测试样品的制备等都应包括在方法文本中。

4.2方法的预定分析用途

方法开发方应根据分析实际,在验证方案中说明方法的预定分析用途。预定分析用途的描述应当包括制定方法的目的或目标,如方法将来要分析的样品种类,被分析物的形态、存在形式及其分布的介质、浓度水平,现有法律、法规限量要求等相关信息;必要时,还应包括方法应用的时域、地域、行业等信息。

4.3验证参数的选择

方法的预定分析用途决定了对方法工作特性的具体要求。方法开发方应根据所开发方法的预定分析用途(4.2)选择合适的验证参数,形成验证方案,对方法工作特性进行验证。典型的验证参数包括但不限于方法的选择性、检出限、定量限、线性、范围、稳健性、正确度、精密度等。对于不同类型的化学分析方法,典型验证参数的选择见表1.

表1典型验证参数的选择

方法类别

检出限

定兑限

正确度/

回收率

精密度

选择性

稳健性

线性/范围

定性

S

+

+

+

方法

C

4-

-

+

+

-

定a

S

+

+

+

+

+

+

方法

C

+

+

+

+

+

+

+

注:“S”表示筛选方法(Screeningmethods){"C"表示确证方法(Confirmatorymethods)丨“"表示必选参数》“一"

表示非必选参数。

4.4验证步骤

选择验证参数后,方法开发方应按照实验室内验证、独立实验室验证、协同试验验证的顺序设计验

3

证步骤,验证流程图见附录A。实验室内验证及独立实验室验证主要验证方法的选择性、检出限、定量限、线性、范围、灵敏度、稳健性、实验室内正确度、实验室内精密度等参数。协同试验验证主要验证方法的正确度与精密度。

5实验室内验证

方法开发方应按照第4章的验证步骤,首先完成实验室内的验证,初步判断方法的适用性,各参数的具体验证步骤参见附录B。在实验室内的验证过程中,若某一参数的验证结果表明分析方法工作特性不能满足方法的预定分析用途,应对该方法进行必要的修改并重新进行实验室内验证,直至证明其满足检测要求。

6独立实验室验证

由1〜2家独立于方法开发方的验证实验室,按照第4章的验证方案进行独立实验室验证,验证实验室通过重复测试实验室内验证参数,以审核方法工作特性是否能够满足方法的预定分析用途。若独立实验室验证结果无法满足方法的预定分析用途,则应将验证结果反馈给方法幵发方,要求其对方法进行必要的审査并重新进行实验室内验证及独立实验室验证流程;若验证结果能够满足方法的预定分析用途,则完成独立实验室验证流程。

7协同试验验证

7.1协同试验验证实验室

7.1.1验证实验室数

参加协同试验验证的实验室数目应取8〜15,应获得不少于8个有效数据报告。若存在参加验证的实验室确实不足,或弃测试费用非常昂贵,或者验证样品难以获得等情况,可采用较少实验室(获得不少于5个有效数据报告)进行验证实验。

7.1.2验证实验室的选择

验证实验室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例如,选择的实验室地域分布广,覆盖将使用该分析方法的地域,选择验证实验室时考虑其对待验证领域的熟悉程度,验证实验室不宜仅由在方法建立过程中巳获得专门经验的实验室组成。验证前,验证实验室需对待验证方法进行确认,确认具有开展验证所需的环境、设施、仪器设备、人员等条件。

7.2验证样品的准备

7.2.1验证样品的均匀性与稳定性

方法开发方应进行验证用样品的准备,对样品进行均质化,并对其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测试,均匀性与稳定性检验方法参见附录C.

7.2.2验证样品水平

应使用5种不同水平的验证样品。验证样品的选择既应确保其能代表该分析方法将来使用中測定的样品,又应满足方法的预定分析用途。如为评估对技术法规的符合性而开发的化学分析方法,在进行协同试验验证时,验证样品中至少应包含一种目标分析物浓度(含量)接近于法规限量的样品。

7.2.3骏证样品数量

准备的验证样品数量应满足测试之用,且允许适当的冗余供验证中出现偶然的操作过失时使用。验证样品数量宜取测试所需样品量的2〜5倍。

7.2.4正确度验证样品

正确度验证过程中所用验证样品可以是:有证标准样品;按巳知特性试验目的生产的控制样品》其特性根据另一測量方法測量,已知偏倚可以忽略不计的样品.应优先采用有证标准样品进行验证,只有在实在无法获得有证标准样品或控制样品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在一个空白样品基质中添加已知浓度标准物质的办法获得验证样品。

7.3协同试验验证的实施

7.3.1验证样品和作业指导书的分发

经协同试验验证实验室进行方法确认后,方法开发方根据协同试验验证方案将验证样品和作业指导书分发给各参与实验室。由各实验室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协同试验验证。

7.3.2毎个实验室在每个测试水平需要进行的测试次数

每个实验室在每个測试水平进行测试的次数应为3次。若认为存在可疑测试结果的危险性较小时,可取測试次数为2。

7.3.3精密度的协同试验验证

精密度的验证方法依据GB/T6379.2。必要时,可通过GB/T6379.5进行确认。

7.3.4正确度的协同试验验证

正确度的验证方法依据GB/T6379.4。

8验证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应用

8.1精密度验证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应用

方法开发方间收协同试验验证数据,并根据GB/T6379.2对方法的精密度验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数据可列于所制定方法标准中,作为方法的精密度数据。

使用实验获得的方法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与预估的方法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的比值(以

HORRAT.值表示)评价方法的再现性精密度是否可接受,如式(1):

H0RRAT^W

式中:

PRSDr=2c韻

5

HORRAT,―协同试验获得的方法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与预估的方法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的

RSDr

PRSDr

比值;

——协同试验获得的方法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用%表示》——预估的方法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用%表示。

其中,预估的方法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计算如式(2):

式中:

prsdf——预估的方法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用%表示;

c ——待分析物在样品中的浓度。

HARRAT,值的可接受范围在0.5到2之间,若超出该范围,说明分析方法的再现性精密度需要改进,则需对分析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后重新开展验证。

8.2正确度验证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应用

方法开发方回收协同试验验证数据,并根据GB/T6379.4对方法的正确度验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当测试样品中的一个使用标准物质时,使用式(3)、式(4)的检验可将方法的总体平均值与标准物质

的定值进行比较:

a)若|戸~y|<2[jr—(1—l/n)5R]/p (3)

则认为该方法测试结果的总平均值与标准物质的定值差异不显著。

b)若|^t—y[>2</[sr—(1— (4)

则认为该方法测试结果的总平均值与标准物质的定值差异显著。式中:

{JL 标准物质的定值;

y——方法的总平均值;

Sr 再现性方差的估计值;

n——每个协同试验实验室平行测定的次数|

P-一-协同试验实验室的个数,

当二者差异显著时,又有式(5)、式(6)两种可能:

c)若I (5)

则没有证据表明该分析方法的偏倚是不可接受的;

d)若\p—~y\>8m/2 (6)

则表明该分析方法的偏倚是不可接受的,分析方法需进行优化改进后重新开展验证。

式中:

8m——方法开发方根据所建立的方法测试结果,能以髙概率检测出的测试结果期望值与标准定值之差的最小值。

库七七提供下载

RB/T190—2015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化学分析方法验证流程图

NoQ

方法开发方

7

库七七提供下载

图A.1化学分析方法验证流程图

RB/T190—2015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化学分析方法部分验证参数的验证方法

B.1选择性

B.1.1验证目的与要求

成分鉴别类、杂质检测类、主成分含S测定类等分析方法建立过程中均应考察其选择性,应使用从单纯的目标分析物到具有复杂基体的混合物等各种样品来验证选择性。验证中,应确定被分析物的分离情况,并充分说明可疑干扰的影响。若通过验证发现分析方法的选择性不能满足预订分析要求,则应采用其他辅助分析方法予以补充,对分析方法选择性的任何限制都应在方法文本中有文件化的规定•

B.1.2验证方法

B.1.2.1成分鉴别类方法的选择性

成分鉴别类方法应能区分可能存在的结构相近的化合物.该类方法的选择性可通过测试含有被分析物的样品获得阳性结果、测试不含被分析物的样品获得阴性结果、测试与被分析物结构相似或相近物质获得阴性结果来验证。应依据合理科学的判断来选择潜在干扰物。

B.1.2.2含量测定和杂质測定方法的选择性

用于纯度、杂质测定的分析方法应可检出样品中杂质的含量。对该类方法选择性的验证,在杂质可获得的情况下,可向样品中加人一定ii的杂质,证明杂质与共存物质能得到分离和检出,并具有适当的正确度与精密度I在杂质不可获得的情况下,可通过与另一种巳经验证但分离或检测原理不同、或具较强选择性的方法进行结果比较来验证.

例如,对于色谱分析,可用稀释至相近浓度的两个化合物的分离度来验证方法选择性,应给出代表性色谱图,且在阁中标识出笮个组分。必要时,进行色谱峰纯度检査,验证色谱峰中不包含其他成分。

B.2检出限

B.2.1验证目的与要求

对杂质限量试验类分析方法,需验证方法具有足够低的检出限。检出限的验证方法有多种,根据不同分析方法的类型选择合适的验证方法。无论采用何种验证方法,均应使用被分析物浓度为近于或等于检出限的样品进行分析,以可靠地验证检出限。

B.2.2验证方法

B.2.2.1直观法

直观法可以用于非仪器分析方法,也可用于仪器分析方法,检出限的验证是通过对一系列已知浓度被分析物的样品进行分析,并以能准确、可靠检测被分析物的最小量或最低浓度来确定,

B.2.2.2信噪比法

倌噪比法用于能显示基线噪声的分析方法,即把已知低浓度样品测出的信号与空白样品噪声信号8

进行比较,计算可检出的最小量或最低浓度。一般以信噪比为3:1时对应的浓度或注人仪器的量作为可接受的检出限估计值。

B.2.2.3基于晌应的标准偏差和斜率的检出限确定方法

检出限LOD可用式(B.1)表示:

LOD=— (B.1)

m

式中:

o 响应的标准偏差J

m 校正曲线的斜率。

m可通过被分析物的校准曲线估计得到hr的估计值可通过多种方法得到。例如:

a) 基于空白的标准偏差:分析一些空白样品(大于或等于6个)并计算空白样品响应的标准偏差。

b) 基于校准曲线:校准曲线轴截距的标准偏差可作为标准偏差a的估计值。

B.2.2.4其他方法

对检出限的验证方法还包括以下:

a) 对分光光度法,以扣除空白值后的与0.01吸光度相对应的浓度值为检出限。

b) 对气相色谱法,最小检测量指检测器恰能产生与噪声相区别的响应信号时所需进人色谱柱的被分析物的最小量,一般为恰能辨别的响应信号。最小检测浓度指最小检测量单位体积所对应的浓度。

c) 对离子选择电极法,当校准曲线的直线部分外延的延长线与通过空白电位且平行于浓度轴的直线相交时,其交点所对应的浓度值即为该离子选择电极法的检出限。

B.3定堡限

B.3.1验证目的与要求

对杂质定量试验类分析方法,需验证方法的定量限。方法定量限的验证方法有多种,根据不同分析方法的类型选择合适的验证方法。无论采用何种验证方法,均应使用被分析物浓度为近于或等于定量限的样品进行分析,以可靠地验证定量限。

B.3.2验证方法

B.3.2.1直观法

直观法可用于非仪器分析方法,也可用于仪器分析方法。定量限的验证是通过对一系列含有已知浓度被分析物的样品进行分析,在正确度和精密度都符合要求的情况下,确定被分析物能被定量的最小量或最小浓度。

B.3.2.2信噪比法

信噪比法用于能显示基线噪音的分析方法,即把已知低浓度样品测出的信号与空白样品噪声信号进行比较,计算出能可靠定量的最低浓度或最小量。一般取信噪比为10:1.

B.3.2.3基于晌应标准偏差和斜率的定最限确定方法

定量限LOQ可用式(B.2)表示:

LOQ=— (B.2)

m

式中:

a 响应的标准偏差j

m—校正曲线的斜率。

m可通过被分析物的校准曲线估计得到w的估计值可通过多种方法得到。例如:

a) 基于空白的标准偏差:分析一些空白样品(大于或等于6个)并计算空白样品响应的标准偏差。

b) 基于校准曲线,校准曲线;y轴截距的标准偏差可作为标准偏差a的估计值。

B.4线性与测量方式

B.4.1线性验证方法

涉及定量测定的分析方法,如杂质定景和含量测定分析方法均需要验证线性。验证分析方法线性的步骤如下:

a) 将储备液经精密稀释、或分别精密称样制备一系列被分析物质浓度系列进行测定,应保持校准曲线实验点不少于5。

b) 线性考察的范围应包括可能遇到的被分析物浓度的0〜150%或50%〜150%,校正点应尽量在考察范围内均匀分布。

c) 校正标样应以随机顺序至少运行2次。

d) 以测得的响应信号对被分析物浓度做图,观察是否呈线性,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必要时,响应信号可经数学转换,再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并说明依据。

B.4.2基质效应验证方法与测量方式的选择

基体对待测组分的影响称为基质效应。若分析体系不存在基质效应或基质效应不影响测定结果,测量方式貧采用校准曲线测量法。若存在基质效应,但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太大时,宜采用标准加人测量法。若存在基质效应,并对测定结果影响显著,宜采用预先分离基体的测量法(即校准曲线测量法与标准加人测級法的结合〉。

通过下述步骤验证基质效应和选择测量方式:

首先绘制出标准溶液的校准曲线,然后测定实际样品,吸收值为A,从校准曲线上查得浓度为再向实际样品中加入标准样品S,再进行测试,吸收值为B,从校淮曲线上査得浓度为y。用式(B.3)计算实际试样中的含量Q

式中:

c——实际样品中被分析物的含量;

S 向实际样品中加人标准样品的含量;

y——向实际样品中加人标准试样后,测定吸收值,从校准曲线上査得的浓度;

x——测定实际样品吸收值,从校准曲线上査得的浓度。

当不存在基质效应时=1,于是C=X,此时可用校准曲线测量法。当存在基质效应时,

)乓1,当(一在o.5-1.5之间时,可用标准加人測量法。当基质效应明显时,)超\y一X/ \y—X/ \y—xf

出0.5〜1.5范围时,可预先分离基体后进行测定。

10

库七七提供下载

RB/T190—2015

B.5范围

范围是指能够达到一定的正确度、精密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样品中被分析物髙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通常取方法的定量限为方法适用范围的定量检出限,取工作曲线弯曲处作为方法适用范围的

圈B.1方法适用范围示意图

B.6正确度

B.6.1采用有证标准物质验证正确度

优先采用有证标准物质在实验室内验证分析方法的正确度。使用分析方法测试一系列典型样品,样品中待分析物浓度应能覆盖分析方法实际测试的浓度范围.采用t检验法(B.6.5.1)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测试结果与有证标准物质的标称值敁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B.6.2采用标准物质验证正确度

若无法获得有证标准物质,或作为有证标准物质的补充,可使用按已知特性试验目的生产的物料作为标准物质,用以验证正确度.例如:标准物质生产商制得的已知特性物料,伹其标准值不带有不确定度;物料制造商制得的已知特性物料I某一实验室制得的用作标准物质的物料。使用分析方法测试一系列典型样品,样品中待分析物浓度应能覆盖分析方法实际测试的浓度范围。采用t检验法(B.6.5.1)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测试结果与标准物质的参考值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B.6.3采用另一标准方法验证正确度

当核査已经过验证的标准方法的可替代方法或修改方法时,在方法的验证过程中,采用另一标准方法验证正确度。使用两个方法测试一系列典型样品,样品中待分析物浓度应能覆盖分析方法实际测试的浓度范围,采用t检验法(B.6.5.2)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两个方法获得的测试结果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11

库七七提供下载

RB/T190—2015

B.6.4使用添加/回收率验证正确度

在无法获得有证标准物质或标准物质时,通过添加和回收率验证正确度,采用完整的分析方法测试一个原始的样品及添加已知量分析物的样品。两个测试结果之间的差异用添加分析物景的百分比表示,称为回收率。好的回收率并不能保证方法的正确度,而差的回收率肯定表明方法正确度差。

回收率的验证步骤如下,

a)选择3组、每组6份共18份空白基质样品,每组中添加1、1.5和2倍定量限被分析物或0.5、1和1.5倍限量被分析物,

b)测试样品并计算每个样品中被分析物的浓度。

c)按照式(B.4)计算平均回收率。

p=£lx100^ (B.4)

Cl

式中:

P——被验证分析方法的回收率,用%表示;

c2——使用分析方法测试加标样品获得的被分析物的浓度;

c:——添加入空白基质样品的被分析物的实际浓度。

可接受的回收率范围与被分析物在样品中的浓度有关,可参考不同分析方法或法规的要求进行调整,通用的要求见表B.1。回收率低于60%〜70%说明应对方法重新加以考察以改进回收率,回收率髙于110%说明需要对样品进行更好的分离。若方法中采用某一溶剂对基质中的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则需要通过对残留物进行再次提取并测定残留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来确定方法的提取效率。

表B.1可接受的回收率范围

分析物在样品中浓度

回收率范围

100%

98%〜101%

10%

95%〜102%

1%

92%〜105%

0.1%

90%~108%

0.01%

85%〜110%

10pg/g(ppm)

80%〜115%

1pg/g

75%〜120%

10^g/kg(ppb)

70%〜125%

B.6.5正确度验证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

将一系列典型样品测试的平均值与有证标准物质的标准值或标准物质的参考值进行比较,按式(B.5)计算t值。若f小于显著性水平《(a=0.05〉、自由度(n-1)下的临界值ra(._n,则平均值与标准值或参考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B.5)

#

库七七提供下载

RB/T190—2015

$中:

x n次测试的平均值j

ft标准值或参考值j» 测试次数;

s——n次測试结果的标准偏差。

B.6.5.2双总体t检验

采用两种方法分别测试典型样品,获得的2个平均值,考察二者之间的一致性,按式(B.6)计算t值.若t小于显著性水平a(a=0.05).自由度Gh+n,-2)下的临界值则2个平均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t= (B.6〉 /(»1_l)3l4-(«2—1)SJ”1+\ +nt—2 n!X”2

$中:

第一种方法测试数据的平均值》

x2——第二种方法测试数据的平均值I

S.—第一种方法测试数据的标准偏差J

52——第二种方法测试数据的标准偏差J

n:——第•种方法测试的测试次数;

n,——第二种方法测试的测试次数。

B.7重复性精密度

分析方法的重复性精密度通常用重复性标准差来衡量,即用在重复性条件下同时测试的双平行值或多个平行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表示。分析方法的重复性精密度验证步骤如下:

a) 制备一组带基质样品,添加分析物浓度至1、1.5和2倍定量限,或0.5.1和1.5倍限量*

b) 毎一水平分析应至少包括6个平行样|

c) 测试样品》

d) 计算毎个样品中测得的被分析物浓度I

e) 计算添加样品的浓度平均值、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

f) 重复上述步骤至少两次。

g) 计算添加样品的分析物浓度的总平均值和相对标准偏差RSDro

重复性标准偏差随浓度改变,可接受的重复性标准偏差值近似于表B.2中的值或近似于通过式(B.7)计算的RSDr值:

RSD^c^-15 (B.7)

式中:

RSDr——同时测试的双平行值或多个平行值的相对标准偏差》

c ——待分析物在样品中的浓度。

表B.2不同浓度条件下重复性精密度

被分析物在样品中的浓度

重复性精密度(RSDr)

100%

1%

10%

1.5%

表B.2(续)

被分析物在样品中的浓度

重复性精密度(RSDr)

1%

2%

0.1%

3%

0.01%

4%

10/Xg/g(ppm)

6%

1pg/g

8%

10/Ig/kg(ppb)

15%

若用式(B.8)中的HORRAT,值表示测得RSD,与算得RSDr的比值,这一比值的可接受值为

0.5〜2:

HORRATr—RSDr((ouixD/RSDr(calculated) ••••••••• •••••(b.8)

式中:

HORRATr——HORRATr值,用以评价方法的重复性精密度f

RSDr((ound) ——通过验证实验测得的重复性精密度值,用!^表示>

RSDM砧——通过式(B.4)计算所得的重复性精密度值或根据被分析物浓度水平在表B.2中査得的重复性精密度值,用%表示。

B.8稳健性

B.8.1验证冃的与要求

进行稳健性验证的目的在于鉴别分析方法中需仔细控制的实验条件,并在方法文本中予以明确的书面说明。例如,实验室环境温度或试验中使用的某一加热装置的温度,这些温度条件在某些情况下对检測结果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影响很小,进行稳健性验证可引人温度自由变量以建立温度控制允许范围。

B.8.2验证方法

B.8.2.1方法的稳健性是通过对方法引入某些小的改变并检査其影响结果来验证的。方法稳健性验证的第一步,确定需要评价的7个变量。这些变量可以是:试样量、干燥温度、干燥时间、试剂浓度、搅拌速度、滤纸类别等。每个变量取两个不同的水平,如试剂浓度选取推荐浓度的±10%,加热时间选取推荐时间的士10%,或者取两种不同类型的滤纸等。两个水平应具有方法常规使用的类型和大小的代表性。如表B.3所示,列出环境等方面的七个因素A、……G,每个因素2个水平,即A、a、B、b、C、c、D、d、E、e、F,f、G、g,例如,A表示1.2g试样,a表示0.8g试样,然后按照表B.3中8种组合方式可得8个测定值做8次测定可求出7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如若只需5个因索,则删去表B.3中F行和G行。

表B.3稳健性验证方法

七因素值

(二种水平)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A或a

A

A

A

A

a

a

A

a

B或b

B

B

b

b

B

B

B

b

C或c

C

c

C

c

C

c

c

c

D或d

D

D

d

d

d

d

D

D

E或e

E

e

E

e

e

E

E

E

F或f

F

f

i

F

F

f

F

F

G或g

G

g

g

G

g

G

G

g

測定值

S

t

u

V

w

X

y

z

B.8.2.2将8个测定值按因素字母的大写和小写分成两组,计算各个因素的影响,如第一个因素从A到a变化的影响可由l/4(s+f+«+tO和lAKw+ar+jy+z)之间的差值给出。应当指出的是所有其他因素在上述两组的毎一组中两个水平都出现了两次,这样由B到G所带来的影响都被由b到g的影响相抵消了。以此类推,按照下列步骤可求得环境因素变化而引起影响的大小:

a)选择5至z中的4个测定值为一组平均值减去剩余4个测定值的另一组平均值,如:

l/4(j+f+W+V)—l/4(w+x+y+z)=A—a=<ii

1/4(j+/+w十j:)—l/4(tt+v+;y+2)=B—b=d2

l/4(s+tt+w+y)_l/4(t+v+x4-«)=C一c=d3

—1/4(u4-t/+w+x)=:D—d=^4

1/4(j+u4-x+«)一l/4(i+v+w+j»)=E—e=ds

l/4(s+v4-w-+-«)—1/4(t4-u+x+>)=F—f=d6

l/4(s+v+x+3»)—1/4(t+u4-w+z)=G—g=c/?

b)逋过将差值<与该分析方法在相同条件下承复测定的标准偏差相比较,可判断闶索的影响是否显著。如果差值的绝对值大于2倍标准偏差,则该因素的影响是&著的,对影响显著的因素,在最后描述分析方法时,应当特别注意这些变量,并在分析方法文本中指出它们要非常小心地控制,且在协同试验验证的方案中应作出严格的规定。

15

库七七提供下载

RB/T190—2015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验证样品均匀性与稳定性检验方法

C.1均匀性检验

C.1.1均匀性检验方法

对验证样品进行均匀性检验的方法如下:

a)对验证方案所制备的每一个样品加以编号,

b)从样品总体中随机抽取10个或10个以上的样品用于均匀性检验,对抽取的毎个样品,在重复条件下至少测试2次,重复测试的样品应分別单独取样,且样品的所有重复测试应按随机次序进行。

c)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法对检验中的结果进行统计处理,若样品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则表明样品是均匀的。

d)如果CT是某个验证方案中评价标准偏差的目标值,S,为样品之间不均匀性的标准偏差。若S,<0.3〜则使用的样品可认为在验证中是均匀的。

C.1.2单因子方差分析

C.1.2.1为检验样品的均匀性,抽取i个样品(£=1,2,3……《),每个样品在重复条件下测试j次(>=1,2,3 ”)。

C.1.2.2每个样品的測试平均值用式(C.1)计算。

Xi= /«< (C.1)

J-l

式中:

^7——第i个样品的测试平均值》

——第i个样品的第j次测试值>

n—第i个样品在重复条件下测试的次数。

C.1.2.3全部样品測试的总平均值用式(C.2)计算。

m

J=X]Xi/m (C.2)

式中:

r一全部样品测试的总平均值t

—-第£个样品的测试平均值*

m——抽取样品的个数。

C.1.2.4测试总次数用式(C.3)计算。

m

N= (C.3)

■••1

式中:

N——测试总次数》

第i个样品的测试次数》

m——抽取样品的个数。

C.1.2.5样品间平方和用式(C.4)计算,均方用式(C.5)计算.

16

库七七提供下载

RB/T190—2015

(C.4)

(C.5)

ssi= —xY

»«■1

式中:

ss,——样品间平方和>

n.——第i个样品的测试次数;

——第i个样品的测试平均值J

x——全部样品测试的总平均值;

m——抽取样品的个数,

SSi

J1

式中:

MS!——样品间均方;

SS!——样品间平方和|

——反映样品个数的自由度。

C.1.2.6样品内平方和用式(C.6)计算,均方用式(C.7)计算,

SS2=W”,(工ij—工;)2 (C.6)

式中:

SS,——样品内平方和》

n(——第i个样品的测试次数*

——第i个样品的第j次测试值《

T,第f个样品的测试平均值》

m——抽取样品的个数;

n——第i个样品在重复条件下测试的次数。

MS2=^ (C.7)

J2

式中:

MS,——样品内均方;

SS2——样品内平方和》

/)=m—1

(C.8)

ft=N—m

(C.9)

MS,

MSz

(C.10)

ft——反映样品测定次数的自由度。C.1.2.7自由度用式(C.8)和式(C.9)计算。

式中:

f广反映样品个数的自由度;m——抽取样品的个数。

式中:fz反映样品测定次数的ft由度;N——测定总次数I

m—一抽取样品的个数。

C.1.2.8统计量F通过式(C.1O)计算。

式中:

F——统计量》

MSi 样品间均方»

MS2——样品内均方。

C.1.2.9若F小于自由度为(/.,/:)及给定显著性水平a(通常a=0.05)的临界值F.(/,,/:),则表明样品内和样品间无显著性差异,样品是均匀的。

C.1.3s.<0.3a准则

若计算的F值〉,F检验结果表明样品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若满足s,<0.3a准则,则可认为使用的样品在本验证中是均匀的。a是验证计划中评价标准偏差的目标值,可通过Horwitz经验公式式(C.11〉给定.

tf=2l-O.SI«e (c.ll)

式中:

a——验证计划中评价标准偏差的目标值,单位为百分比(%)»

c——待测组分的浓度。

样品之间的不均匀性标准偏差通过式(C.12)计算。

s.=^(MS!-MS2)/n (C.12)

式中:

——样品间均方;

MS,——样品内均方:

n——每个样品的重复测试次数。

若s.<0.3a,则使用的样品可认为在本验证中是均匀的。

C.1.4单因子方差分析例

以塑料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均匀性检验为例,随机抽取i=10个样品,每个样品重复测试^=2次,测定总次数N=2Q次,测定结果见表C.1,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见表C.2。査表得F«#fflF0.0S(9,10)=3.02。计算的F值=1.17<F3SFffl,表明在0.05显著性水平时,样品中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是均匀的。

表C.1塑料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酿测试结果(mg/kg)

样品号i

测试次数j

1

2

平均值7

1

251.4

252.1

251.75

2

243.9

235.1

239.50

3

242.9

255.0

248.95

4

252.9

255.3

254.10

5

242.2

254.3

248.25

6

249.1

255.3

252.20

7

247.0

252.5

249.75

8

251.3

256.4

253.85

表C.1(续)

样品号i

測试次数j

1

2

平均值7

9

267.2

249.2

258.20

10

254.4

248.8

251.60

总平均值苫

250.82

表C2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

方差来源

自由度(/i、/*)

平方和(SS^SSt)

均方

F

样品间1

/广m—1=9

SS>=434.34

MS,eSS!//!=48.260

F=MS,/MS,

F=1.17

样品内2

SS,=413.28

MS,=88^//,=41.328

C.1.5s.<0.3<r准则应用示例

以铜矿中铅含量的均匀性检验为例,从验证计划制备的样品中随机抽取12个样品,每个样品重复测试2次,测试结果见表C.3,统计分析结果见表C.4。

表C.3铜矿中铅含通测试结果(mg/g)

样品号i

测试次数j

1

2

平均值i

1

4.45

4.45

4.45

2

4.45

4.35

4.40

3

4.45

4.45

4.45

4

4.45

4.55

4.50

5

4.35

4.35

4.35

6

4.35

4.45

4.40

7

4.35

4.25

4.30

8

4.45

4.55

4.50

9

4.25

4.25

4.25

10

4.35

4.45

4.4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