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学习归纳总结_第1页
公务员学习归纳总结_第2页
公务员学习归纳总结_第3页
公务员学习归纳总结_第4页
公务员学习归纳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二章 言语理解与表达1. 主旨概括题(关联词微观性) (一)递进关联词不但.而且. 不但.而且.甚至 除了.还.不及.还. 不只.也. 不单.也.与不但同义相等的不但=不仅=不单=不独=不只=不光=除了与而且同义相等的而且=并=并且=也=还=甚至=更=特点=尤其=重要的=关键的=核心的。总结:递进关联词句子重点在递进之后,双重递进在双重之后. (二)转折关联词 虽然.但是. 与虽然同义相等的 虽然=尽管=虽说=固然=虽是 与但是同义相等的 但是=可是=不过=然而=却(强转折) 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当然(弱转折)而=但=可遗憾的是 总结:强弱转折同时出现时 (1)弱前强后,重点在强

2、(2)强前弱后,重点在对策句 (三)必要条件复句关联词 只有A.才B.(A是B结果的重点) 比如:只有努力,才会成功。意思就是努力是成功的重点,努力是必要条件。 显性词与只有相等的 只有=必须=需要=应该=应当=务必=除非=如何=怎么样=影响等(后面引导对策句,为总句式。) 隐性词:才总结:必要条件引导对策,常为文段主旨句。只有A.才B.=B必须A=(成功必须努力)=不A则不B(不努力则不成功。)=除非A否则不B=没有A就没有BA是B的必要条件=(必备要素=不可或缺=必不可少=前提=基础=保障=保证=先决条件=必须的=必须的)=B以A为必要条件=B以A为前提等等。都是等于只有.才.(4) 并列

3、复句关联词(1) 并存 单用:而=又=同样=同时=与此同时=另外=此外=再说=并且=加上=和=与等。 双用:也.也. 又.又. 即.又. 一边.一边. 有点.有点. 一方面.一方面. 首先.另一个. 既然.又. 有时.有时. 那么.那么. 一会儿.一会儿. 有时候.有时候. 即是.也是(2)相反相对关系(句前句后表达意思相反,好与坏。)不是.而是. 是.不是. 不仅仅是.而是.(3) 标点符号:顿号、分号、逗号(句式一致)总结:(1)并列复句没有重点,主旨句应概况全文不可偏颇。 (2)并列复句没有语序要求,分句间可以调整前后。(五)因果复句关联词因为A.所以B. 之所以B.是因为A.与因为同义

4、相等的因为=由于(引导表原因的语句)与所以同义相等的所以=因此=因而=可见=由此可见=看来=照此看来=导致=造成=使得=致使=总之=故而=言而总之=综上所述=概而论之=概而言之=正因如此=最终=终于=影响(引导表结论的语句)(1) 正常语序下原因为结论服务,结论是重点。(2) “之所以.是因为.”通过倒装句的形式来强调原因,符号汉语核心语义置后的原则。(3) 注意不能因果倒置。(4) 解释原因=是因为(6) 假设关系如果.那么.与如果同义相等的如果=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那么=就即使.也.即使=就算=哪怕=纵使也=仍然=还是要是.那么. 无论.都. 不管.也. 哪怕.也. 假使.使.(7

5、) 承接关系先.再. 首先.然后. 先.然后. 接着.最后. 首先.其次.再次.2、 细节理解题主要偷换形式:范围、程度、数量、话题、逻辑关系、时态、情态等。(1) 偷换范围容易扩大的范围:一切、所以、都、完全、各个、全部、历代容易缩小的范围:没有、无、微乎其微、几乎没有、只有、唯一、仅仅(2) 偷换程度如原文表“较容易”而选项偷换为“很容易”表程度的词语:较、很、非常、最(3) 偷换数量表示较多量的词语:大多数、大部分、广大、较多的表示较少量的词语:少数、少部分、一点儿、较少的、个别、稍表示中间量的词语:有些、某些、部分(4) 偷换话题(5) 偷换关系(逻辑关系)A. 原文表并列关系,选项变

6、为其他关系。B. 原文表必要条件,选项变为充分条件。C. 原文特定因果关系,选项把因果颠倒。D. 原文为肯定,选项为否定。E. 原文为否定,选项为肯定的肯否矛盾,混肴是非的错误。(6) 偷换时态表示过去时态(已然):已、已经、曾经、过表示进行时态(现在):现在、目前、正在、在.中、着表示将来时态(未然):将、要、将要、不久、很快、趋势(7) 偷换情态(选项一般会将“可能性”偷换成“确定性”的错误)表可能性:可能、也许、大概、几乎、不一定表确定性:是、有、总是、绝对、一定、永远(8) 无中生有一是强拉关系,即原文甲和乙没有联系。而选项中将二者强拉关系。一般表述为“甲决定乙”“甲导致乙”“甲比乙更

7、”。二是主义见臆断,即过度引申,做出材料并未提及且与材料无关的判断。3、 片段阅读选项中的同义替换和精简压缩同义替换:即通过同义替换语句进行替换的方式来增加考生思考的复杂度与辨识正确选项的难度。如:第一位=首位 消极=负面 能否=也许 差异=多样性 比较简单=不那么复杂精简压缩:即将原文中表述较长的命题语句进行主要成分的提炼与压缩,将长句的主要意思用更为精练的短句进行概括归纳,变为选项,此时考生应主要对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的有效提炼。4、 语句背景的铺垫 形势分析:随着.的变化/提高/下降/紧缺/发展/日益突出/等,在这样的背景/趋势/形式/情况下.语句重点。 时间状语:近年来/改革开放以

8、来/目前/日前/当下/当前.的变化/提高/下降/紧缺/发展/日益突出/尤为明显,在这样的背景/趋势/形式/情况下.语句重点。5、 表示正反两个方面的词:“可否”“是否”“好坏”“优劣”“高低”“强弱”“能否”.当语句中出现偶数否定是,结论为肯。奇数否,结论否。此时应该重点阅读反面论证之前的正面论点,反面论证可以快速浏览或绿读。6、 表反面论据的词:否则、不然、如果不七、问句表达(1) 设问句:设问句是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其特点是“自问自答”。(2) 反问句: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其特点是“问中有答”。(3) 疑问句:在向对方发问不知道答案,需要对方来回答

9、,“我问你答”。8、 逻辑推理 S(前件)P(后件) 充分条件:如果.那么. 为了.一定. 凡是.否则不. 只要.就. 具有.必须. 倘若.必须. 倘若.一定. .离不开. P是Q的充分条件 如果.则. 凡是P都是Q P需要Q 必要条件:只有.才. 不.不. P才Q 除非P否则不Q P是Q的必要条件 没有P就没有Q (1) 肯前必肯后(2) 否前,结论不确定 比如:北京人中国人 李四不是北京人,这样李四“可能”是中国人,也可能不是中国人。(3) 肯后,结论不确定 王五是中国人,这样王五“可能”是北京人,也可能不是北京人。(4) 否后必否前原命题等价于逆否命题9、 (1)“或者”表示的是至少满足

10、一个,而不是只能满足一个。 比如:办理入学手续需要持身份证或者户口本。 表示为“身份证V户口本”满足条件的有三种情况:只带了身份证 只带了户口本 两者都带了(2) “或者”的否定其一原则 比如:办理入学手续需要持身份证或者户口本。 表示为“身份证V户口本”=PVQ 1.假如张三可以入学,但没有身份证,那么必定得有户口本。 2.假如李四也可以入学,但有身份证,那么不确定其到底有没有户口本。(3) 总结:“或者”=“V”的推理只能是否定一部分来肯定剩余的部分,而肯定一部分的话不能得出确定结论。10、 逻辑中的“有的”指的不是仅仅一部分,而指的是“至少包含一个,也可以是全部的”意思。三个串推出如下:

11、所有的S都是P某个S是P有的S是P所有的S都不是P某个S不是P有的S不是P必然P会发生某次P会发生可能P会发生三个换位如下:所有S都是P=有的P是S有的S是P=有的P是S所有S都不是P=所有P都不是S有的S是P = 四个反对关系:“所有S都是P”和“所有S都不是P”“所有S都是P”和“S中的S1不是P”“必然P”与“必然并非P”总结:以上两句话关系必有一假(至少有一句话为假),两个命题不能同真可以同假,必有一假。“有的S是P”与“有的S不是P”总结:以上两句话必有一真(至少有一句话为真),两个命题可以同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矛盾关系如下:“所有S是P”与“有的S不是P”“所有S不是P”与“有的

12、S是P”“A且B”与“-A或-B”“A或B”与“-A且-B”“AB”与“A且-B”总结:以上两句话关系,必须一真一假。10、 矛盾与等价(1) 与P构成矛盾的语句“并非P”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把最前边的“并非”去掉之后将变成什么样?(2) 并且任何一句话,在最前边加一个表示否定的“并非”,与原来的话就构成了矛盾关系。(3) 规律:句子中的词“所有变有的”“必然变可能”“并且变或者”“是变不是”(4) 例子:1.“并非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将最前边的“并非”去掉,“所有变成有的”“叫变成不叫”。得到的将是“有的牛奶不叫特仑苏”。 即:“并非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有的牛奶不叫

13、特仑苏”。将“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理解为P,则“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与“有的牛奶不叫特仑苏”就构成矛盾关系。 形式化后为:“所有的S都是P”与“有的S不是P”互为矛盾关系。同样的道理,:“所有S都不是P”与“有的S是P”互为矛盾关系。2. “并非金属必然是固态的”将最前边的“并非”去掉,“必然变可能”“是变不是”,得到的将是“金属可能不是固态的”。 即:“并非必然金属是固态的”=“金属可能不是固态的”。将“金属必然是固态的”理解为P,则“金属必然是固态的”与“金属可能不是固态的”就构成矛盾关系。 形式化后为:“必然P”与“可能不P”互为矛盾关系,同样,“必然不P”与“可能P”互为矛盾关系。

14、3. “并非甲和乙都是团员”=?这里的“和”在逻辑中的表示为“并且”,将前边的“并非”去掉,“和变成或者”“是变成不是”,得到的将是“甲或者乙不是团员”。 即“并非甲和乙都是团员”=“甲或者乙不是团员”。将“甲和乙都是团员”理解为P,则“甲和乙都是团员”与“甲或者乙不是团员”就构成矛盾关系。 形式化后为“P和Q”与“-P或者-Q”互为矛盾关系,也即:并非(P和Q)=并非P或者并非Q。同样的道理,“P或者Q”与“-P和-Q”也构成矛盾关系。也即-(P或者Q)=“-P和-Q”。4. “不可能所有人都考上公务员”=?将最前边表示否定的“不可能”去掉,“可能变成必然”“所有变成有的”“能考上变成不能考

15、上”,得到的是“必然有的人不能考上公务员”, 即“不可能所有人都能考上公务员”=“必然有人不能考上公务员”.同样的道理,“并非有的人必然不爱跑步”=“所有的人可能都爱跑步”。5. 另外,否定“PQ”得到的是“P并且Q”,即-(PQ)=P并且Q。如“并非只有通过笔试就能考上公务员”=“存在通过笔试但没有考上公务员的情形”。由于-(P并且-Q)=-p或者Q。因此,可以得出结论:PQ=-P或者Q。11、 削弱加强性论据、论证、论点(1) 论点:是一些人的观点,主观性的。(因此、据说、说明、认为、推测、建议.这些词后面往往是论点)(2) 论据:而是一些统计观察或通过实验得出的数据是客观性的。(因为、由于、假如、理由是、调查显示、统计结果说明、实验表明、研究.这些短语后面跟的事例往往就是论据)(3) 论证方式:就是要在论据与论点之间建立联系。(4) 求同法:比如一台电脑网上打不开某A网站,哪其他电脑同样打不开,可以说明是网站本身问题。(5) 求异法:如果不同电脑对同一个网站有不同结果。举例说明:论点:小王能考上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