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优秀课件(1)精编版_第1页
兰亭集序优秀课件(1)精编版_第2页
兰亭集序优秀课件(1)精编版_第3页
兰亭集序优秀课件(1)精编版_第4页
兰亭集序优秀课件(1)精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文体知识I v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 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 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v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 作目的、主要内容或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 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v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 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 评价的内容。 文体知识II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 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 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如兰亭集序。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 赞许之辞

2、。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 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如送 东阳马生序。 v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 (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 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 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 “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 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 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 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 今莫二”的高度。 v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 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 “书圣”。 v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 都是摹本。王羲之楷、

3、行、草、飞白等体皆 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 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 帖、丧乱帖等。 v 行楷兰亭集序最具有代表性。 生生 词词 注注 音音 v癸癸丑(丑( u ) v会稽会稽山(山( kui j ) v禊禊事(事( x ) v激激湍湍( tun ) v流流觞觞( shn ) v骋骋怀(怀( chn ) v放浪形放浪形骸骸( hi ) v一一契契( q ) v嗟悼嗟悼( ji do ) v彭彭殇殇( shn ) 课文研读课文研读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 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 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 为流觞曲水,列

4、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第第1 1自然段自然段 uu 介词结构介词结构“于会稽于会稽 山阴之兰亭山阴之兰亭”后置后置 春季的末春季的末 一个月一个月 一种祭礼一种祭礼 高高的竹子高高的竹子 都都 县名县名 映衬、围绕映衬、围绕 酒杯酒杯 排列排列旁边旁边 乐器乐器 繁盛繁盛 作诗作诗 省略动词宾语省略动词宾语 举行举行的的 都都 流觞曲水 畅叙幽情 中国书法圣地中国书法圣地绍兴兰亭绍兴兰亭 被称为中国书法 圣地的“兰亭”,位 在浙江省绍兴县的西 南部,春秋时越王勾 践植兰于此,汉代时 建有驿亭,因而得名, 这个古朴典雅的园子 虽然不大,却为中外 游人所瞩目。 “

5、兰亭兰亭”两字系清康熙手迹,两字系清康熙手迹, 文革期间碑被红卫兵砸断,劫文革期间碑被红卫兵砸断,劫 后余生,遂成残字。后余生,遂成残字。 茂林修竹 流觞曲水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 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 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 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 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 (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 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 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 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

6、怀。 第一段 段落大意 v时间时间:永和九年,岁在 癸丑,暮春之初。 v活动活动:群贤在风光秀美、 曲水环绕的会稽山阴兰 亭举行禊事。流觞曲水, 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第第2 2自然段自然段 之:定语后之:定语后 置的标志置的标志 和风和风 用来用来放开、放开、 敞开敞开 穷尽穷尽 实实 在在 自然万物自然万物 值值 得得 这这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 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v这句话,是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作者的 什么感情呢? v“乐”。 v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

7、。这实 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 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v 参考译文: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 情舒畅。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 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 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v 第二段 段落大意: 这天风和日丽,世间万物风光无限,举目四 望,开阔胸怀,尽视听之乐,实在快乐啊!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 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 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 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

8、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第第3 3自然段自然段 助词,引起下助词,引起下 文文 取消句子独立取消句子独立 性性 一俯一仰之间一俯一仰之间 之于之于 通通“晤晤” 有的人有的人 通通“趋趋”趋趋 向向 不一样不一样 一时一时高兴的样高兴的样 子子 满足满足 对对事事 情情 到到 达达 等等 到到 到、到、 及及 过过 去去 附附 着着 因因指指“向之向之” 句句 自自 然然 v“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作者在这里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 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9、:就着 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 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社会背景 v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 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 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 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v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 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v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 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 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v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 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 知老之将至”。 v“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10、”。 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 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 分。 v“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真是“胜景 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v“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 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 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 拒,因而个体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 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 v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的痛惜。 v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

11、何? 汉武帝 v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 v乐往哀来,怆然伤怀。 曹丕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讲 自己的抱负志趣,(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 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 束放纵地生活。尽管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 好动各不相同,但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 时很自得,快乐而满足,竟不觉得衰老将要到来;等 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 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兴趣的事, 转眼之间,已成为陈迹了,还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 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尽。古 人说:“死

12、和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么不叫人悲痛 万分呢? 第三段落大意 v这段话主要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世事无 常的痛惜之情。虽然各人有各自的生命态度, 但时光匆匆,最后都得面对死亡。作者认为, 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更应活出人生的意义。 第第4 4自然段自然段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 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符契。两半,符契。两半, 可合在一起可合在一起 面面 对对 悲悲 伤伤 明明 白白 本本 来来 一、齐,作动词。把一

13、、齐,作动词。把看做一样看做一样 (相等)(相等) 未成年而死去的未成年而死去的 人人 无根无根 据据 情情 趣趣 一个一个 个个 纵纵 使使 这次(集会)这次(集会) 的诗文的诗文 生死观 v庄子的生死观 v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 -庄子齐物论 v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 子,而彭祖为夭。 -庄子齐物论 v王羲之的生死观 v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 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 v死生亦大矣。 -论语 v对庄子的这个观点,王羲之是极力反对的。 v他认为生即是生,死即是死,二者不可等量齐观。他先引用 孔子的话“死生亦大矣”,说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别 写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对生死这

14、一人生大事感慨万端,对 人生无常悲恨不已,那么既然古往今来人们无一例外都为人 生无常兴叹生悲,庄子的死生一样、寿夭等同的说法还是虚 妄荒诞之辞吗? v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 “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 感人。 v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 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 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 “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 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 文章而嗟叹感伤,心

15、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 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 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 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 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 思想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 于生命这件大事吧。 第四段 段落大意 v 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对生命短暂、世 事无常的感慨。同时表达了作者认为“死生 亦大矣”的生命观。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 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 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 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中心思想 v兰亭集序的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 “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 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 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 痛惜之情,在深沉的感慨中抒发了对人生的眷恋和 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v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生 命虽短,但要活得积极有意义,他自己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