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诗歌个性化教学思索_第1页
中学语文诗歌个性化教学思索_第2页
中学语文诗歌个性化教学思索_第3页
中学语文诗歌个性化教学思索_第4页
中学语文诗歌个性化教学思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学语文诗歌个性化教学思索 目前,课堂上古典诗歌的阅读教学,还没有真正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尽管堂上也有设疑、讨论、拓展,但还是停留在老师牵着学生阅读理解的层面上。怎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提出的“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本文试以归园田居(其一)教学片断为例,从四方面谈谈中学语文古典诗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体会。 一、自主诵读逐步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师在古典诗歌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不能越俎代庖,要给学生增加诵读的空间和时间。我在开始教学这首诗时,引导学生意读、美读诗歌,让学生在赏读思辩中对

2、作品有感性的体悟和整体的认识,从而读出感觉来,读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自然地产生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情感体验。 首先,学生意读诗歌,探寻该诗的意蕴。意读诗歌,就是指读懂诗歌的基本含意。古代诗歌是通过意象来营造意境,表达感情的,而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的途径上首先接触的就是这一意象。怎么体会这些意象的组合所传达的内涵?这需要学生反复体味,而帮助理解的途径就是反复诵读。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多次自由诵读诗歌,提醒注意感受诗中的田园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引导学生边读边思,逐步深入诵读,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能较好地把握诗歌的意象,初步感悟诗意。接着,学生美读诗歌,体验该诗的情感。美读即根据对诗文的理解,

3、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言语,以声传情,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直接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前面学生在意读该诗时,已读准了字音、节奏,读懂了诗歌的大致意思和意境,这时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动情地进行美读,强化对诗歌内涵的体会。通过诵读、意读、美读诗歌,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产生对诗歌的多元理解。 二、主动探究反复感悟 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它的常读常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不应扶着学生,更不应代替他们去完成对作品的理解,而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身处其境地去品味,去自主探究。并应提供机会给学生,与同学交流自己获得的体验。自主探究,是培育学生创新灵感的途径;

4、交流,是展示学生创新灵感的平台。由于学识的限制,学生会存在体验的局限性,教师不能轻易用教辅惟一的答案去否定学生个性的感受,否则会掐灭学生思维的火花,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前面学生已初步体味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话题,请同学们“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品味诗歌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让学生自己感悟诗意,然后师生进行了后面的交流。 生3:我觉得陶渊明在写这首诗时,并没有真正开始他的田园生活。 师:哦?怎么说?生3:我觉得这首诗是他在脱离官场后,远远地展望田园生活的一种心境的体现。像第二节中他所构造的田园生活,都是相当自然、宁静、和谐的,很有一种诗意的美丽,根本尚未接触农人的那些艰苦与辛酸。

5、师:讲得有道理。生4:我不同意生3的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鸡鸣桑树巅”诗人能把这平常之景描写的如此清新美好,是融入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我读这诗,仿佛随诗人款款而行,不觉间走进了一个美丽的村落,感受到了诗人的快乐。这是情景交融的写法,诗人很享受这田园生活,所以不觉得苦。师:说得很形象,情景交融,读出诗人回归田园的愉悦心情。 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都有道理,我对学生有创见的发言给予了肯定。学生读出了自己的见解,读出了自己的思考,提高了思维水平,这正是个性化阅读教学所追求的。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课堂上要允许不同见解的伸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产生色彩绚烂、品位各异的审美效

6、果。 三、知人论世升华境界 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个性特征;要读懂一首诗,必须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对诗歌思想内涵的理解才会更加具体、全面,对情感的把握才会拿捏得更准。 学生通过阅读、品赏陶渊明的这首诗,已感受到了诗人厌恶官场生活,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为了引导学生作深一层的思考,进一步领悟诗歌思想内涵之美,最终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境界的目的。我又设计了一个话题:历史上一般人的“归隐”,并不是真的要与现实社会决绝。尤其是魏晋时代的一些“名士”,由于热心追求功名未遂,就以“归隐”为手段,曲线猎取功名。陶渊明的“归隐”是否也是如此呢?为了帮

7、助学生弄清这个问题,我给学生推荐了相关的背景阅读资料,引导学生知人论世: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宦世家,受儒家思想熏陶,曾有过“大济苍生”的宏愿。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者热衷的是争权夺利。性格耿直的陶渊明明白: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于是选择了诀别官场。 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我觉得陶渊明的“归隐”不在此例。他的“归隐”是封建时代受抑的正直文人对黑暗现实的反抗,也是他对官场生活和黑暗社会的彻底否定。刚刚从浑浊的政治旋涡中挣脱出来的诗人,更是感到田园

8、生活的舒适与美好。整首诗中的田园是与官场相对立而出现的。对田园生活的讴歌赞美实际上就是对官场生活的批判挞伐。至此,学生的认识更深入更丰富了,超过了我的预期,有的见解是教辅书所难以企及的。 四、拓展想象读写呈个性 学生通过对诗歌的自主鉴赏,做到了在思想上与作者相通,在情感上与作者共鸣,在意趣上与作者相连。这时教师又给学生创造转换角色的机会组织改写教学。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诗人,大胆想象,发表带有个人认识和情感的见解及感想,把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用规范、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实现个性化读写。我设计了这样的话题: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回归田园生活的图画,假如你是陶渊

9、明,会怎样描绘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第一人称把这首诗改写成100至300字的小散文。这话题让学生设身处地、换人为已地理解古代诗歌作品内容,唤起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大家都热情地抒写起来。有一位学生创作了下面的一个片断(节选):我决定归园田居。也许,有人会为我感到惋惜,壮志未酬,却躬耕于田野之际;也许然而,又有多少人了解我呢?我也曾想过报国,也曾想过为老百姓尽薄弱之力。不过,官场被一群趋炎附势的小人控制着,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我却无能为力理想实现无望了。于是,我选择了离去看!村里的草屋,背朝蓝天,面对大地,浸润在湿漉漉的雾里,流动的空气诉说着它的衷肠。柳树与榆树依偎在房后,守护着这村里的宁静。桃、李也不寂寞,带着秋的喜悦,收获。设计改写教学,让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