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汇总十篇_第1页
数学说课稿汇总十篇_第2页
数学说课稿汇总十篇_第3页
数学说课稿汇总十篇_第4页
数学说课稿汇总十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others can make you a pair of super easy to wear shoes, but we have to walk the road by ourselves, and we have to bear everything in life.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数学说课稿汇总十篇 数学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6和7的加减法”是10以内数的分与合中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通过把几个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来认识、掌握数的组成。掌握这一内容,是理解加减法意义的前提:为掌握10以内加、减法打好基础;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起了重大作用。2、教材

2、的重点和难点教材重点:学会6与7的组成。教材难点:能从6和7的一些组成推想出相应的组成。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1)学会6与7的组成。(2)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3)培养养成交流合作,鼓励摆出多样化的分法。二、说教法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第一步,他们还不习惯小学生的生活,还保留着幼儿园的生活习惯。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还摆脱不了用实物来演示。根据这些特征,我在本节课中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第一,直观演示法第二,探索操作法第三,游戏法三、说学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

3、过观察、思考,学会“6和7的组成”,并能从6和7的一些组成推想出相应数的组成;通过实物演示和操作,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数学游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合作、实践、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四、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境,产生探究欲望(1)游戏手指对数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复习“25的组成”,让学生感觉到是在于游戏,而不是在进行枯燥的学习。(2)联系生活引入课题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情境的兴趣,我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设问引入。2、分析问题,主动探究(1)出示主题图根据学生的设问,出示挂图

4、,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并说出6的组成。(2)提问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教师驾驶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课堂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3)建立联系 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6的组成,边读边看边思考,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发现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观察问题的能力与合作的习惯。3、提供探索机会,让学生探索(1)操作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动手、实践、推想、合作与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去体会新知识的那

5、种成就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2)加深认识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为了使学生对7的组成产生更深的记忆,我让学生手指对数读一读,通过手、口、脑三者的结合,从而使教学得到良好的效果。五、巩固新知识巩固新知识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每到这个环节也是学生的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因此,我在这个环节中采用了趣味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摘星星、帮小蚂蚁找家等活动。六、全课小结通过游戏的结束画面,使学生联想到今天学习的课题,并知道学习的内容。数学说课稿 篇2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切线的判定。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重难点分

6、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六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意图。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九下第三章圆第五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二课时切线的判定。本课时内容是在学习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直线和圆相切的条件,并为探究切线长定理和切割线定理而作准备的,它在圆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初中几何学习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它是几何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工具。2、本课主要知识点(1)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2)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3)作三角形的内切圆。3、教材整改结合教学实际及中考要求,我对教材内容略作了调整。当探究出判定后,为了提高学生将

7、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我特增加了例1和例2,让学生总结出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时,常常添加辅助线的两种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达到学以致用。同时我对学案也作了调整。将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具体的体现。二、学情分析1、已有的知识能力学生已经掌握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圆周角的知识,与圆有关的性质,切线的定义,切线的性质等。2、已有的数学能力具有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基本的作图能力等。3、已有的学习能力预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讲解能力、概括总结能力,评价能力等。三、目标、重难点分析基于上述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目标分析

8、1、知识与技能(1)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2)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3)会作三角形的内切圆。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2)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作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2)经历探究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设计意图:学习目标是在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基础上设定,它的设定一定既符合大纲的知识、能力要求,又要平行你的学生的能力水平。因此,承上:它起着

9、承载知识的生长点以及与旧知识的联系;还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这些目标针对你的学生一定是最能实现和达到的;启下:它起着教师对教学过程设计中的起点在何处,这个起点是否针对了你自己将要面对的本堂课的学生,是否符合所教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还决定了你的整个教学设计如何来落实完成知识、发展过程、突破能力。本课时内容都是围绕切线的判定来展开的,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重难点:(二)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探索圆的切线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突出措施:学生通过所选取的四个图形,以问题链的形式,并结合已学过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切线的定义,以小组内交流,组间互评,老师点评等形式得

10、出判定。并全班齐读判定,勾画圈点关键词。并让学生回顾切线判定的另外两种方法,加深对判定的理解记忆。2、教学难点:由于圆这一章内容平时生活中见得比较少,切线又比较抽象,所以基于学情我确定如下为教学难点。探索圆的切线的判定方法。作三角形内切圆的方法。突破措施:主要通过将问题细化,通过在学习准备中提前抛出问题,通过学生分组学习、练习、学生板演、学生讲解等方式突破难点。四、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以学案为载体的djp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帮助学生课堂讲解,并赋以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同时还结合了启发、讲解

11、、评价综合的教法。学法上:充分发挥小组作用,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讲解,再面向全班讲解,让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体系。五、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以学案导学的djp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六个环节:教学活动设计如下:【达标检测】1、判断直线l是否是o的切线,并说明理由。2、如右图,aob=30 ,m为ob上任意一点,以m为圆心,2cm为半径作m,则当om=_时,om与oa相切。3、如右图,ab是o的直径,abt=45 ,at=ab.求证:at是o的切线。4、如右图:已知直线ab经过圆o上的点c, 并且oa=ob,ca=cb, 求证:直线ab是圆o的切线。设计意图:(1)

12、、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2)、为学习下一课时的内容作知识准备。(五)课后作业c类: 课本p129随堂练习2课本p129习题1b类: 课本p129随堂练习1,2课本p129习题1,2a类: 课本p129随堂练习2课本p129习题1,2,试一试上网查阅整理切线在判定在相关资料,特别是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布置,在完成达标的基础上拓宽和加深,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才能的培养。也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六)板书设计优美清晰、图象规范、色彩艳丽的幻灯片,不能代替规范的板书,它从静态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故而设计板

13、书如下:3.8 切 线 的 判 定一、切线的三种判定方法:1、直线与圆只有唯一的公共点;2、圆心到一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这条直线是圆的切线;3、过半径的外端并且与半径垂直的直线与圆相切二、内切圆的定义三、反思小结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活动经验,在学案的具体运用中,课前预习学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学习、思考完成学案,为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讲解做充分地准备。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学案或小组统计等方式了解学生依案自学的情况,有针对性的精讲。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案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还借助小组的量化评价体系,给每个小组打分。设计意图:学案能够帮助学生课前自学、课堂学习、课

14、后复习,是教师启发、引导、讲解、指导学生数学学习的工具与方案。数学说课稿 篇3一、教材分析本探究活动是继等腰三角形性质、判定之后探索能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的内容。学习等腰三角形,离不开线段的相等和角相等,分割等腰三角形将加深同学们对等腰三角形地认识,是等腰三角形内容的延续和拓展。同时,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二、学生起点分析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从年龄特点看: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操作,厌倦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从知识储备上看:他们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如三角形内角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等;从技能水平上看

15、:他们已经初步具有自主探索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经历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的探索过程,培养探索精神和合情推理能力;2、在活动中,体会知识的运用和数学思考的方法;3、通过探索条件的实践过程,体会数学推理的乐趣,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点: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的探索过程。教学难点:作等腰三角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图形四、教与学的方式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小组活动,探求新知3、梳理概括,形成结构4、布置作业拓展延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整节课中我始终贯彻“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主构建”的教育理念,采用“探,疑、研,悟”等环节主体探究。让学生

16、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浓厚氛围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感情。充分体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五、教学流程设计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景一、学生阅读第120页的阅读理解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初步认识图形分割的意义,培养数学阅读的兴趣和方法。也为后面的如何分割做了复习。情景二:在动听的音乐声中,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生活中有关的等腰三角形的图片。图片最后出现等腰三角形花坛。教师拿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把剪刀,提问:谁来帮老师分割这个三角形花坛,使它变成两个三角形以便可以种上不同的花?这样设计:一是用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出学习主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7、二是进一步体味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生上台演示。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两种分割方法:一种是分割线经过顶角顶点;一种是分割线经过底角顶点。这样设计:为后面的分类讨论思想打下铺垫2、小组活动,探求新知第一部分:教师追问:已知花坛的三个角分别为36、72、72,你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如果老师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改成20、20、140,你还能分吗?合作:小组合作设计两个三角形,使这两个三角形都可以被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学生展示图片,讲解分割思路。(教师反问:为何不从顶角的顶点分割?)归纳小结:当顶角小于底角时,分割线经过底角的顶点,反之,顶角大于底角时,分割线经过顶角的顶点

18、。质疑:任何三角形都能被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这样设计:从特殊的三角形出发,加上学生对这个三角形比较熟悉,学生比较好操作,再到一般三角形,从而产生质疑:不是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可以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探索能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这个等腰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关系?学生动手画顶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的等腰三角。这样设计:让学生感知等腰三角形的多样性,为分类讨论思想打下铺垫设底角为x度,小组合作作图,并求出顶角的度数(x的代数式表示):第一、二组研究分割线经过顶角的顶点的情况,后两组研究分割线经过底角的顶点的情况。这样设计:是让学生亲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

19、的学习方法。通过作图求解,学生可以求出:顶角是底角的2倍、3倍、倍。对于倍,教师适当引导。第三部分:探索能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这个等腰三角形每个内角是几度?学生根据内角和180度,求出角度。3、梳理概括,形成结构知识: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和方法;体验:探究活动中的感悟。教师适当引导补充,并对学生的表现适当评价,给予鼓励。4、布置作业拓展延伸分层作业:必做题:把一个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分成4个等腰三角形。选做题:把角度分别20、20、140等腰三角形分成三个等腰三角形。这样设计:一是想以动手操作开始,再以动手操作结束,使课堂教学浑然一体;二是让学习从课上走到课下,让一种学法得以构建,让一

20、种思想得以延续。六、教学反思:我努力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舞台,无论环节设计,还是作业的安排,都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了学生的数学体验。通过操作、观察、质疑、验证、深化等自主探索活动。丰富知识、提升能力、获得体验。使学生初步具有自主学习之法、终身学习之愿、快乐学习之情。数学说课稿 篇4一、说教材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2. 教材简析:教材先安排加法,再安排减法,意图是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十几减九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和九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二十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是学习两位数减去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知识,能为后

21、继教材的学习做好迁移准备。3.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况中提取、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计算十几减九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十几减九。数学思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情感态度: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习的自信心。4、教材重难点:根据教材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分别是: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十几减九的算法。教学难点: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并理解十几减九的算法。本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

22、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让他们学会迁移,用类推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二、说学生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浓厚兴趣的状态下,学生产生较强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望,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三、说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操作探究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学进行思维。动手操作让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如果你想儿童能够独立的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的能力,你就应该采取加强这种智慧品质的方法。”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造力的开拓型人才,在教育方法上应采取启发式。正如孔子云:“不愤不

23、启,不悱不发。”四、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想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景,活跃气氛;引导参与,探究算法;自选算法,尝试练习;分层练习,在玩中学;总结体验,扩展延伸(一)创设情景,活跃气氛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就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一开始我便用猴老板卖桃子这故事引入,激发学生求知欲。课件出示:猴老板喊:“卖桃啦!卖桃啦!又香又甜的桃,快来买呀!”小兔走过来,说:“猴先生,我买9个”。提问学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还剩多少个?)要求还剩多少个该怎么列式?又是怎么计算呢?这样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24、(二)引导参与、探究算法首先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新知的学习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迁移,学生在学习了十几和九的加法之后,已基本了解了学习的思路与方法,可大胆放手,让学生以6人小组,充分利用自己的学具,自主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同时还应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有些学生可以不利用学具,直接想出结果,也应该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寻找适当地机会用课件演示拿桃的过程,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 一个一个拿,拿了9个,还剩3个;(2) 先拿盒子外的2个,再拿盒内的7个,这样一共拿去9个,还剩3个。(3) 从盆里拿出9个,剩下1个和外面的2个合起来是3个;(4) 先从12个中

25、去掉10个,再用多拿的1与2合起来是3个。数学说课稿 篇5一、说教材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45至46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积累了用摆面积单位的方法测量物体面积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由估测三个长方形面积开始,然后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的探索活动,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最后建构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数学模型再加以运用进行编排的。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理解面积的含义。2、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3、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4、掌握长方

26、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长与每排所摆单位面积数的关系,宽与每排所摆排数的关系,面积与所包含的单位面积总数的关系。二、说学具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并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份学具:1cm2的小正方形15个,3个面积不同的长方形,表格一张,学生自备学生尺一把。三、说教学过程1、探索长方形面积估一估,摆一摆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3个常见的面积单位,那么这个长方形用什么面积单位合适呢?(出示图)请拿出图,估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估测后汇报结果,由于估测方法不同导致答案也不

27、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便有了用摆单位面积测量的需要。学生动手摆1cm2 正方形测量图面积,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根据学生汇报摆法用课件演示。生1 :一个一个摆,每排摆5个,摆3排,共摆15个,面积15 cm2 。(板书:面积 15 cm2 )生2 :只沿长边摆一排5个,沿宽边摆一列,再想象空白处,也是每排5个,3排,面积是15 cm2。比较两种摆法,使学生发现第二种摆法更为简便。请拿出图先估一估,再用第二种摆法测量面积。(板书:面积 28 cm2 )此层次的设计,是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2次摆的活动,由最原始的摆法摆满过渡到只摆一排,一列再进行空间想象,从而建立只要知道每排个数和排数就能测出面

28、积的表象,为下面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作为铺垫。量一量,算一算揭示课题。师:同学们刚刚通过摆测出了图和图的面积,下面我们来探索更为简便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面积)学生拿出先估一估,再用学生尺量一量,算一算,填一填表格,然后汇报计算方法,归纳出长方形面积公式。(板书:长宽=长方形面积)再用学生尺分别量出图、图的长和宽算一算,验证长方形面积公式。根据板书观察数据思考:长、宽、面积分别表示摆的什么。2、探索正方形面积。(1)课件出示3幅图,说出它们的面积。(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边长x边长=正方形面积)此环节教材是只给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尝试计算它的面积,我进行了重组,以计算2个长方形面

29、积作铺垫,再根据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自然联想,迁移到正方形,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而达到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的目标。3、巩固练习(1)计算身边常见物体表面的面积。计算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计算小方桌的面积。(2)课本45页14题。通过练习不断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且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使学生牢固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体会到数学_于生活4、课堂总结5、板书设计:长方形 正方形面积长 宽 面积5 3 = 157 4 = 288 5 = 40长 宽 = 长方形面积边长 边长 = 正方形面积数学说课稿 篇6一.教材内容分析:1.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概括地讲,本节课内容

30、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延续和深化,对已学习过的集合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与后面的函数、数列、三角函数、线形规划、直线与圆锥曲线以及导数等内容密切相关。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借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体现出很大的工具作用。2.教学目标定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考考试大纲说明、新课程标准精神、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状况和学生心理认知特征,我确定了四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第一层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目标: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两种解法,正确理解一元

31、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第二层面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和作图能力。第三层面是德育目标,通过对解不等式过程中等与不等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向学生逐步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第四层面是情感目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3.教学重点、难点确定。本节课是在复习了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后,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并利用其关系解不等式即可。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关键是一元

32、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二.教法学法分析: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感受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为了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师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我设计了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交流探究发现规律,启发引导形成结论,练习小结深化巩固,思维拓展提高能力,五个环环相扣、层

33、层深入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注意关注整个过程和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三.教学过程分析: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以来,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甚至失去信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老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和需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感受学习的乐趣。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我以学生熟悉的画一次函数图象、求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的解为背景知识切入,设置一个练习题组,一方面让学生总结复习已有知识,为后面学习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问题中首先获得解题成功的快乐体验,

34、然后以20_年江苏省的一道高考试题为引子,引入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对于本题,引导学生,利用上面解练习题组1的方法,画出二次函数图象来解答。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本题又给出了函数图象上许多点,相信学生画出图象应该不成问题,只要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不难得到正确答案。以高考试题为背景引入新课,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高考题就在我们的课本中,就在我们平常的练习中。2.探究交流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是我们发现问题、寻求规律、揭示问题本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把课本例题1、2编为练习题组(一),交由学生用上面解高考题的方法图象法去解,学生由于熟知二次函

35、数图象,求解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注意对比两题的异同,组织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探讨第(2)题能不能先把二次项系数化正以后再构造函数画图求解。然后达成共识,如果二次项系数为负数时,先做等价转化,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再解,课本19页例3、例4作为题组(二),继续让学生用上面的图象法,由学生自己求解,这时我及时提示学生注意这两题与题组(一)中两题的不同(例1、例2对应方程都有两个不等实根,例3对应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例4对应方程无实根)。两个题组的练习之后,可以寻求解二次不等式的一般规律。3.启发引导形成结论。前面两个题组的四个小题,基本涵盖了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各

36、种情况,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将特殊、具体题目的结论做一般化总结,与学生一起就 0,0或ax2+bx+c0)的解的情况应该水到渠成。至此,学生可以感受到,解二次不等式只须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求解二次方程 ax2+bx+c=0 的根。根据后的二次不等式的符号写出解集即可,必要时也可以结合图象写解集。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二次不等式的另外一种解法(可称为“三步曲”法)。4.训练小结巩固深化。为了巩固和加深二次不等式的两种解法,接下来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完成课本21页练习1-4题。本环节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黑板上书写解题过程,之后师生共同纠正问题,规范解题过程的书写。5.延伸拓宽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既要面

37、向全体学生,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分类推进,分层教学的原则。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个提高练习题组,共有三道备选题目,以供程度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解题能力,取得更进一步的提高。四.课堂意外预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更多的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评性。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提出让老师感到“意外”的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课堂意外预案”的探索和思考,备课时尽量设想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有备无患,以免在课堂中学生提出让自己出乎意料的问题,使自己陷入被动尴尬境地。结合以往经验,在本节课,我提出两个“意外预案”。1.学生在做

38、课本练习1(x+2)(x-3)0 时,可能会问到转化为不等式组或求解对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想法非常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与下节简单分式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有关,是解不等式的另一种解法等价转化法,不在本节课之列。2.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解(x-1)(x+2)1一类的不等式的时候,由于受方程(x+1)(x+2)=0 可转化为x-1=0或x+2=0求解的影响,有可能会出现将不等式转化为不等式组来求解的错误做法,教师要关注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指出上面的转化不是等价转化。数学说课稿 篇7一、说教材一、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内容,包

39、括教科书第24页的例题,做一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同学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2、通过观察、考虑、讨论、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自主学习意识。3、在教师的鼓励和协助下,同学对身边和数学有关的事物发生兴趣,在认识0的情景中体验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现学习的喜悦。教学重点: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教学难点:在认识0的情景中体验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关键:初步理解0的含义二、说教法,说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多种情景来经历“具体笼统具体”的认数过程。我在同学的知识、技能、心

40、理特点等因素基础上,营造情境氛围,架起实际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总是和笼统概念之间的桥梁,让同学积极参与、体验的含义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的探索,实现教学的再发明。学法可归纳为: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同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同学好学。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同学乐学。三、说教学程序创设情景,设疑引入(出示三个纸盒)教师说:“我给小朋友带来一个东西,想不想知道盒子里分别装的是什么?谁能打开并说说用哪个数来表示它?”同学感到疑惑,教师和时提出课程:我们这节课就进一步学习“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板书课题探索新知1、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出示物图)教师充沛利用实物图的同时,引导同学理

41、解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2、教学“0”表示起点的含义(出示直尺)教师引导考虑:0还可以表示什么?3、寻找“0”设计意图:从生活中你见到的0入手,带领小朋友们去生活中寻找知识的原型,不只丰富了小朋友们对0的感知体验,同时也让小朋友们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4、体会0的计算我在情景中体会0的计算,集体交流不同想法。设计意图:我为同学创设一个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同学大胆发表自身的意见并进行交流,从而亲身体验关于0的计算和在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练习,巩固新知因为小同学的学习大多以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的稳定性与耐久性较差。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富有情趣、灵活多样,要富有挑战性

42、。根据这些特点我将练习设计成小朋友们喜欢的游戏。例如:巩固练习第2题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同学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游戏中尝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结评价让同学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体会?这样让同学参与本节课的总结,既便于了解同学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使同学享受到胜利的喜悦,更激发同学数学的热情。总之,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进同学全面发展。数学说课稿 篇8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游戏中的数学”,这是一个游戏活动,这个游戏的名称叫“小鸭回家”。下面我从设计理念,活动目标和活动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设计理念因为我

43、们的孩子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迈入我们学校,对于小学,孩子们既熟悉又陌生,在这幼小衔接期间,不仅给孩子们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游戏,还注重了一些能力的培养。“小鸭回家” 这个游戏虽然动作简单,却富有趣味性,孩子们边念儿歌边行走,手、脚、口同时进行,这不仅培养孩子们的肢体协调能力,还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二、活动目标:1.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孩子团结协作的精神;3.渗透教学思想,体会数学无处不在;4.体现成功的喜悦和竞争意识。三、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孩子们,你们知道小鸭子吗?它们是怎么走路的,知道吗?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这一层次从提问到表演,选择孩子喜欢做的事,激起孩子的兴趣。

44、)(二)组织活动1.介绍玩法和规则。全班51人分成两队,比如快乐队和智慧队,各自排成纵队,每队各派四名孩子,后面的人用双手抱住前面人的腰,屈膝站在起跑线后。其他孩子原地蹲下说儿歌:“小鸭子,嘎嘎嘎,排着队伍走回家。”说第二遍时开始走。每个人都像小鸭子一样屈膝走,整个队伍要左右脚步一致,先到终点的队为获胜,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如果中途散架,要重新搭好方可继续前进。(这一层次借助讲解,演示,培养了孩子的倾听能力和观察能力。)2.四人组合游戏两队的孩子准备好,站在起跑线上,听老师口令,其他孩子念儿歌,游戏开始,比完一组,再组合后面的孩子继续比。哪一队获胜,就给那一队一朵小红花。3.五人组合游戏方法同

45、上。(这一层次让孩子自己经历,体验,培养了孩子团结协作的精神。)4.自由组合找几个你认识的小伙伴,组成一组“小鸭子”和对方比赛。(这一层次为孩子创设选择的空间,让孩子体会选择的轻松和快乐。)在每一组比完之后,有意地让孩子看一看各队得到的小红花。(三)评比总结1.评选冠军队你知道哪一个队是冠军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一层次通过数数、观察、比较等活动,对孩子渗透了数学思想。)2.推选“最佳搭档”你推荐哪一组为“最佳搭档”?为什么推荐他们?(这一层次的又一次提问,既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3.发奖品4.老师总结:孩子们,你们真棒!这节课玩得开心吗?其实在游戏中,也有很多数学知

46、识,是不是?那以后我们一起去控索数学,快乐学习,好吗?数学说课稿 篇9桑老师老师的一堂和差倍角的三角函数的公开课,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整堂课以“生”为“师”方式教学方式展开,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从课堂预设到动态形成。一环扣一环,学生活动高潮迭起,教师引导巧而得法,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一、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运用以“生”为“师”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接近学生生活,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中实施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起了深刻的变化,真正成了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关注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47、成为名副其实的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二、体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不是教书本,而是以书本教,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导入,学生兴趣浓,由学习课本的语言知识输入到延伸过程中的语言知识输出,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学会交际,学会做事情。例:角的变换、降幂公式逆用、条件中角范围的改变,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策略的渗透,情感的培养,真正朝着学生发展方向努力。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

48、团队合作精神,积极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积极学习,自主学习,积极评价,激发持续的学习热情,不断使学生体验成功,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也注意了个性的培养。把学生热情也很好的调动起来,一下子就把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了,形成良好的开端,而且这种热情教师能带入每个教学环节,使课堂气氛变得较为轻松!三、课堂教学追求实效性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并且这种务实精神贯穿始终,朴实的语言,精准的点拨,适时的启发,大胆的放手,甚至还有一点点放纵无不体现的淋漓尽致。公开课很容易上成作秀课,就像电视上“才艺表演”“舞林大会”等同时老师也很

49、喜欢成为调情高手,总想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把课堂气氛弄得活跃而热烈。不能说这不好,但数学是一门需要静思的学科,闹哄哄的课堂势必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度和质量,桑老师并不追求这些虚假的繁荣,一直将“追求实效”进行到底。数学说课稿 篇10一、说教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以及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方法与技能之后进行的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的数感以及今后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例1通过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第一层次,呈现篮球队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的统计表,并提出问题。第二层次,将表中的几个分数分别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体会百分数的特

50、点和作用。第三层次,揭示百分数的概念,介绍百分数的读写方法。在“试一试”与练习中进一步完善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初步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积累经验。教学目标:新课标的要求是“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究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3.情感价值目标:通过举例和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让学生体

51、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教学难点: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二、说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并结合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定点投篮的活动引入,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欲望。2.知识迁移,以旧带新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

52、生已有的知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巧妙的推进新课的教学。在学习百分数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所以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学习,使教学过程自然、顺畅,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学会新的知识。3.循循善诱,适时启发学生学习的是方法,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给学生指明方向,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三、说学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育要交给学生方法,交给他们终身受用的知识。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下,我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1.注重数学学习的情感化改变学

53、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合作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建立成功的信心。2.注重数学学习的活动化生活的中心是活动,课堂教学的本质也应该是活动,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需先让学生“动”起来。小组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形式之一。把数学教学与活动相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激发学习的动机。3.注重数学学习的自主化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主动进行学习,这样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其参与到新知的探索过程当中。四、说教学过程我主要以先学后教,合作探究的形式,从六个方面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自主学习。本节课我选择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篮球比赛为主题导入新课,出示学校篮球队参加的三场比赛的统计表。提问:要知道三场比赛中哪一场投篮准一些,你认为可以怎样比较?这一问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关键,连环追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