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_第1页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_第2页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_第3页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_第4页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摘 要本研究以某学院大一至大四学生为被试,采用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为研究工具,随机抽取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家庭情况、家庭经济情况、是否学生干部和是否独生子女这八个方面做了差异性检验,此检验涉及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父母教养方式三个变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 大学生人际信任处于中下水平,在性别,年级,专业等八个维度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 大学生社会支持情况较好;大学生社会支持在年级,家庭状况,是否独生,是否学生干部存在显著性差异;(3) 大学生的父母教

2、养方式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家庭经济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4) 大学生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得分,社会支持得分与人际信任得分呈显著负相关,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对人际信任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关键词】 父母教养方式 社会支持 人际信任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Trust,Social Support and Parental Rearing StyleAbstractThis paper by A Teachers College four grades college students as rese

3、arch object, using questionnaire an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in the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social support and parental rearing style questionnaire as research tools, mak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300 college students. From gender, grade, professional, origin of students family situation, family e

4、conomy, whether student leaders and whether the one-child this eight aspects to do the difference test. Then, the conclusions are drawing as following:(1)Interpersonal trus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t the middle level, it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grade, specialty and other five aspec

5、ts.(2) the social suppor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better; the social suppor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grade, family status, whether the only child,and wheher student leader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3) The parental rear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grade,

6、place of origin, whether the only child, the family economic situation;(4) The scores of positive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social support scores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scores of college student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positive parental rearing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had significant positiv

7、e predictive effect on interpersonal trust.【Key words】interpersonal trust,social support ,parental rearing style目 录1 引言11.1 研究背景11.2 概念界定21.2.1 关于社会支持的定义21.2.2 关于人际信任的定义21.2.3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21.3 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21.3.1人际信任的研究现状31.3.2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31.3.3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41.3.4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现状 41.3.5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

8、信任的关系研究现状51.3.6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的研究现状51.4 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意义51.4.1研究意义51.4.2研究创新之处62 研究方法62.1 被试62.2 测验工具72.2.1 人际信任量表72.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72.2.3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73 结果73.1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分析73.1.1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总状况分析73.1.2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差异分析83.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 103.2.1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状况分析103.2.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差异分析113.3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分析143.3.1 大学生父

9、母教养方式的总状况分析143.3.2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分析153.4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分析 203.4.1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相关分析203.4.2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20 3.4.3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和的回归分析214讨论224.1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讨论224.1.1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总体状况讨论224.1.2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差异讨论234.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现状讨论224.2.1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讨论224.2.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差异讨论234.3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讨论234.3.1

10、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总体状况讨论234.3.2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讨论254.4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关系讨论254.4.1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相关讨论254.4.2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讨论254.4.3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回归讨论265 结论276 关于教育的建议285.1 增强社会支持,提高人际信任285.2 改善不良教养方式,维持良好人际关系29参考文献30致 谢32附 录33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大学生这个群体在社会所占

11、的份额越来越大。大学作为一个步入复杂社会的一个缓冲期,人际交往相对中学而言更为复杂,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近几年,大学生之间发生矛盾而产生的命案日渐增多,这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问题,而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人际信任度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国内研究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信任度与初高中生相比是最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虽然生活经验增加,但是心态却不容乐观,这就需要我们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注。在心理学研究中,遗传和环境是决定个体发展的两大因素,而家庭环境是环境中相对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并不单单指父母的教育方法和立场,也应该包含由此形成的家

12、庭氛围内的各种隐性教育因素。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儿童通过接受父母的教育方式给他们的教育影响,形成并获得了社会的价值观和传统的行为习惯,并对将来的发展做好心理学的准备2。可能有部分人认为家庭教育对儿女的影响仅仅局限在小时候,但事实上,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女的影响是一辈子的。父母教养方式受到父母性别、受教育程度、子女所在年级和学校类型等影响。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女的个人成长必然有积极作用,相对而言,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也会导致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父母教养方式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是值得深究的。社会支持对于身心健康影响主要有两大模型。一是主效果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

13、支持广泛具有增益效果,无论个体是否面临压力情境,无论个体因素差别有多大,只要能增进社会支持,就可以提高抵御心理压力的能力,从而帮助其整体健康的提高。二是缓冲器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支持仅仅存在于应激情况下,社会支持往往都是通过人的内部认知系统发挥作用的。不管是缓冲器模型还是主效果模型,都说明了社会支持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作用。1.2 概念界定1.2.1 关于社会支持的定义 社会支持通常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个体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的系统3。社会支持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4。 本文对社会支持的定义为:社会支持是

14、指个体从他人或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一般或特定的支持性资源以帮助自己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或危机,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还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5。1.2.2 关于人际信任的定义自“信任”一词概念的提出后,一批心理学家开始了对人际信任的研究。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等可靠程度的一种心理期望6。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自古以来就受到学者们的重视7。本文对人际信任定义:人际信任(Interpersonal Trust)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对对方能够履行他所托付之义务

15、及责任的一种保障感8。 1.2.3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在子女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9。本文采取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为: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抚养与教育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孩子的相对稳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是父母传达给子女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集合体10。1.3 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1.3.1 人际信任的研究现状大学是处于建立良好人际信任的关键期,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对其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

16、响。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基本情况,给高校开展心理健康课提供理论依据,提高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有利于以后更好的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我国学者王昭光、刘欣以信任作为自变量,总结出了信任的四种类型,主要是亲人间的信任、朋友间的信任、熟人间的信任以及社会的信任。人际信任有一特点,就是脆弱性。我们建立彼此的信任可能要一段时间,但是破坏彼此的信任可能就因为一件小事,这跟个体的认知判断有关。关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研究主要有有以下几点,国内研究发现,相对于初高中学生,大学生对社会的信任度是最低的,表明大学生随着社会经验的增多,对于社会表现出一种迷茫跟怀疑的心态,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应得到关注;人际信任与父母养育方式存在

17、着相关,父母积极的养育方式可使子女增加人际信任度,特别可增加子女乐于助人的行为9;大学生人际信任与自我价值感存在正相关;心理控制源的内外控与人际信任也相关,表明了内控者相比于外控者有更高的信任度。1.3.2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 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人身心健康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很多研究开始选取社会支持作一研究变量。社会支持研究对象也十分的广泛,青少年,老年人均为研究对象,后来逐渐细化为具体研究对象,例如农村留守妇女,艾滋病病人等等。但是单一研究社会支持的研究并不多,更多的是采取多研究变量为一体相对较多。按以往研究来看,对于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1)提供社会支持人数,但现在社会

18、支持人数多少适合暂且没有一个合适的定论(2)支持来源,Kriegler等(1985)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核心家庭成员支持是十分重要,但wong(1997年)对香港大学生进行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是从朋友处寻找支持(3)支持性质,Winer(1971)研究得出个体获得朋友的情感支持多于工具支持,而父亲提供的工具支持较多,母亲是两者双持平。 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性别差异。性别不同支持来源也会不同。(2)年级差异。程虹娟(2002年)研究发现大一社会支持最多,大二最少,大一的社会支持以朋友同学支持最多。(3)家庭因素。Holmbeck & Wandrei(1993)证实了父母

19、的社会支持可预测进入大学的适应状况。1.3.3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父母教养方式对于个体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个体的成长是离不开父母的引导,教育。在父母的教养方式相关研究主要对象是婴幼儿,后来逐渐扩大为小学生,中学生到大学生。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不同的青少年,其身心发展状况也不同,通过改进父母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儿童更加健康或缓解儿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11。前苏联、捷克、匈牙利等国一些心理卫生专家经过多年额跨国协作研究后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对保持和巩固青少年心理健康有最为直接的作用,因为它能积极影响青少年性格和个性12。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研究表明专制性的家庭中的青

20、少年独立性较低,社会责任感不强;宽容型家庭中的青少年缺乏自我控制力,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性,在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中缺乏主动性13。国内研究主要对象是青少年,钱铭怡、肖广兰(1998)通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发现,当父母对儿女表现关心温暖和理解的时候,有利于子女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健康心理的建立,相对的,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成长有各种消极的影响。1.3.4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现状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初中生的社会支持源主要来自同性朋友,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父母的教养方式逐渐趋向消极。马存燕研究

21、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存在一定的关系。父母教养方式不同的初中生,对社会支持感受也不同13。父母教养方式属于接纳性的学生的社会支持程度较高,与他人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少。相对而言,父母教养方式属于惩罚性的初中生,社会支持程度低且冲突更多。胡军生对父母养育方式和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做了研究,发现除了情感温暖与理解可以正向预测个体的主观支持外,父亲的过分干涉也可以正向预测个体的主观支持。父亲的惩罚与严厉可以负向预测个体的主观支持。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可以正向预测个体对支持的利用度,而过度保护可以负向预测个体对支持的利用度14。1.3.5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现状

22、 应湘等人对外来工子女人际信任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做了研究,发现相对本地居民而言,外来工子女的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联系更为密切。但是本地初三学生的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更为密切。父亲的保护与关心可以有效预测外来人口子女的人际信任。父母关心理解因子、父亲保护因子与男生人际信任呈显著正相关,父母关心理解因子与女生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15。 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因素之一。马长征16发现,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P0.01),而父、母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因子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P0.05

23、)。其次,父母过度保护与人际信任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通过研究发现,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助于提高人际信任,相对而言,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妨碍人际信任的发展。1.3.6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现状李巧巧等人对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通过回归分析显示,社会支持三个维度都影响着个体的人际信任水平。人际信任总分与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即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人际信任度就越高。换言之,大学生遇到困难时,得到各种社会支持解决其物质和心理诉求,有益于他们建立较高的自我价值感。但陈晓云,卢艳绯1对高校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相关

24、性研究发现,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呈显著相关,这与李巧巧17所做的研究结果不一样。陶婉18也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相关作出研究,发现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均与人际信任程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查阅更多资料,学者对于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存在负相关给出这样的解释: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在大学阶段处于不稳定状态,社会的个人利益为中心的功利想法和行为,使大学生一时不能接受和适应,这时他们的人际信任态度和社会支持都会受到一定冲击1。1.4 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意义1.4.1研究意义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作为迈入社会的过渡期,如何培养良好的人际信任是个体进入复杂社会前的必修课。近年来,大

25、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日渐显现,从马加爵事件到今年四川师范大学杀人案,杀人手段都是十分残忍,都让人唏嘘不已。让我们不禁感叹到现在学生心理素质处于一个劣势,如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成了一大问题。越来越多的校园伤人杀人事件也从侧面反映出现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当中存在各种问题。而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中的基础,如何培养良好的人际信任度是大学心理健康的必修课。近年来,研究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的参考文献虽多,但是主要集中在个人影响因素,但是人际交往并不是个人可以完成的事情,我们除了从个人层面出发,我们也可以在群体层面来了解个体信任度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所以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除了从个人因素来考虑人际交往问题,且从各种

26、人际因素来考虑人际信任,了解现阶段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从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考虑与人际信任关系,结合父母教养方式,多方面了解影响大学生信任度的因素,从而提出各种提高大学生信任度水平的解决方案。1.4.2研究创新之处 近几年对于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是主要研究对象是初中生,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较少。而本研究使用研究群体为大学生,且在当中加入社会支持这个研究变量,可以多方面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抽查的方法进行调查。查阅资料发现,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的调查都是比较旧的数据,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不断更新资料是有必要的。从多方面考虑影响人际信任程度是有利于增加提高大

27、学生信任度的手段,以便于大学生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2 研究方法2.1 被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盐城师范学院本科学生325名作为被试进行调查,最后有效问卷一共有300份。其中有79名男生,221名女生;大一学生118人,大二学生76人,大三学生74人,大四学生32人;文科学生117人,理科学生183人;农村户口154人,城市户口146人;学生干部125人,非学生干部175人;双亲家庭277人,单亲家庭23人;家庭经济偏上9人,家庭经济中等227人,家庭经济偏低64人;独生子女166人,非独生子女134人。2.2 测验工具2.2.1 社会支持量表运用肖水源,杨德森等的社会支持评定

28、量表该问卷包括10个题目,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评分。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社会支持越好。问卷总分重测一致性R=0.92(P0.01)各条目一致性a系数为0.8882.2.2 人际信任量表 人际信任量表用于测试受试者对他人行为、承诺或陈述之可靠性的估计19。共25个项目,采用五分对称评定分法,1分为完全同意,5分为完全不同意。其中12题采用正向记分,13题采用负向记分。量表总分从25至125,中间值为75,测查时间1015分钟。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76,男为0.77,女为0.75,间隔7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56。得分越高,人际信任程度越低。2.2.3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父母

29、教养方式(EMBU)是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中国医药大学岳冬梅20等进行本土化修订后的中文版包括66个条目,分别由58和57个条目组成父亲量表和母亲量表,包括6个父亲因子分和5个母亲因子分。每一条目分为1-4个等级记分,同一条目中按照幼年时的实际情况对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分别进行回答。3 结果3.1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分析3.1.1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总状况分析通过对300名被试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出其人际信任的总体情况,如表1:表1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总体情况MSDMaxMin得分75的百分比人际信任77.848.4191014837.3该量表在计分时采

30、用的是五分评定分法,其中“同意与不同意”这一选项记为中等水平,赋值为3,人际信任量表共有25个项目,分值范围为25至125分,其中75为中间值。 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300名被试中,人际信任低于中间值的占总人数的37.3%,总体人际信任的平均分为77.84,最小值为48,最大值101,说明在研究群体中,人际信任的总体情况并不是特别糟糕,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大学生人际信任度。3.1.2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差异分析3.1.2.1 性别差异 对男生和女生的人际信任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下表2为所得结果:表2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男女差异(MSD)男生(n=79)女生(n=221)t人际信任总分78.73

31、8.9577.528.221.10 根据表2结果可知,人际信任在男女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1.2.2 年级差异 通过对不同年级被试在人际信任量表的得分进行ANOVA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表3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年级差异(MSD)大一(n=118)大二(n=76)大三(n=74)大四(n=32)F人际信任总分77.738.3178.378.3078.038.6376.538.850.37从表3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总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1.2.3 专业差异 通过对文科生和理科生的人际信任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表4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专业差异(MSD)理科(n

32、=183)文科(n=117)t人际信任总分77.288.4578.708.34-1.42从表4中可以看出,理科生和文科生在人际信任总分上无显著差异。3.1.2.4 生源地差异 通过对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表5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生源地差异(MSD)城镇(n=146)农村(n=154)t人际信任总分78.418.9277.297.911.15从表5中可以看出,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人际信任得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1.2.5 是否独生子女差异通过对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的人际信任进行独立样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6:表6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是否独生差异(MSD)独

33、生(n=166)非独生(n=134)t人际信任得分78.198.4977.408.340.82 从表6中可以看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信任总分上无显著差异。3.1.2.6 是否学生干部差异通过对是否是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的人际信任进行独立样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7:表7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是否学生干部差异(MSD)学生干部(n=125)非学生干部(n=175)t人际信任得分76.839.0978.557.86-1.75从表7中可以看出,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在人际信任总分上无显著差异。3.1.2.7 家庭情况差异 通过对家庭情况的大学生的人际信任进行独立样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8:表8 大学生人际信任

34、的家庭情况差异(MSD)双亲家庭(n=277)单亲家庭(n=23)t人际信任得分77.878.4277.398.540.26从表8中可以看出,双亲家庭和单亲家庭在人际信任总分上无显著差异。3.1.2.8 家庭经济情况差异 通过对家庭经济情况的大学生的人际信任进行ANOVA检验,检验结果见表9:表9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家庭经济情况差异(MSD)偏上(n=9)中等(n=227)偏下(n=64)F人际信任总分74.224.5277.938.6378.038.50.858 人均收入低于2000家庭判定为家庭经济情况偏下,人均收入高于2000低于7000的为家庭经济情况中等,人均月收入高于7000的为家庭

35、经济情况偏上。 从表9中可以看出,家庭经济情况在人际信任总分上无显著差异。3.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3.2.1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状况分析通过对300名被试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出其社会支持的总体情况,如表10:表10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体情况 MSDMaxMin客观支持总分7.432.13163主观支持总分19.883.602910对支持的利用度7.681.49124社会支持总分34.985.435318该量表包括10道题目,主观支持总分为34,中间值为17,样本所测的主观支持平均分为19.883.60。对支持的利用度满分为12,中间值为6,样本所测的对支持利用度总分为7.681.4

36、9。对支持的利用度与主观支持的平均分都略高于与中间值,说明所测样本的主观支持与对支持的利用度相对较好。3.2.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差异分析3.2.2.1 性别差异 对男生和女生的社会支持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下表11为所得结果:表11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男女差异(MSD)男生(n=79)女生(n=221)t客观支持总分7.532.587.391.950.45主观支持总分19.323.8920.083.48-1.62对支持的利用度7.421.587.771.44-1.84社会支持总分34.276.0635.245.17-1.27根据表11结果可知,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在

37、男女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2.2.2 年级差异通过对不同年级被试在社会支持的得分进行ANOVA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2:表1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MSD)大一(n=118)大二 (n=76)大三(n=74)大四 (n=32)F客观支持总分7.091.887.182.107.462.049.162.508.99*主观支持总分19.833.5119.593.5319.743.6121.034.001.30对支持的利用度7.751.607.671.197.681.567.471.520.29社会支持总分34.675.4534.455.1034.885.2237.666.043.03*注:*

38、表示p.05,*表示p.01,*表示p.005 (下同) 从表12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客观支持总分和社会支持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观支持总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检验结果如下:表13 不同年级大学生客观支持与社会支持总分差异检验的事后检验(I)年级(J)年级均值差(I-J)p客观支持大一大四-2.060.000大二大四-1.970.000大三大四-1.700.000社会支持总分大一大四-2.990.006大二大四-3.210.005大三大四-2.780.015从表13可知,在大学生客观社会支持中,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在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中,大四学

39、生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年级。3.2.2.3 专业差异 通过对文科生和理科生的社会支持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4:表14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专业差异(MSD)理科(n=183)文科(n=117)t客观支持总分7.452.277.381.910.28主观支持总分19.933.6219.793.580.31对支持的利用度7.661.467.721.54-0.35续表14 理科(n=183)文科(n=117)t社会支持总分35.045.5634.905.250.22从表14中可以看出,理科生和文科生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上无显著差异。3.2.2.4 生源地差异

40、通过对生源地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5:表15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生源地差异(MSD)城镇(n=146)农村(n=154)t客观支持总分7.482.207.382.070.42主观支持总分19.573.5620.173.64-1.45对支持的利用度7.771.497.591.481.07社会支持总分34.825.4335.145.44-0.50 从表15中可以看出,生源地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上无显著差异。3.2.2.5 是否独生子女差异通过对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进行独立样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6:表16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是否独生

41、差异(MSD)独生(n=166)非独生(n=134)t客观支持总分7.342.197.532.07-0.75主观支持总分19.113.4020.833.64-0.43*对支持的利用度7.541.337.861.64-1.88社会支持总分33.995.0836.225.61-3.61*从表16中可以看出,是否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上显著性差异。非独生子女的主观支持总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的得分,非独生的社会支持总分明显高于独生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与对支持的利用度无显著性差异。3.2.2.6 是否学生干部差异通过对是否是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进行独立样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7:

42、表17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是否学生干部差异(MSD)学生干部(n=125)非学生干部(n=175)t客观支持总分7.612.167.302.111.25主观支持总分20.263.5819.613.611.55对支持的利用度7.901.367.521.552.22*社会支持总分35.775.4234.425.382.13*从表17中可以看出,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在对支持的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上有显著性差异,学生干部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总分都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客观支持总分与主观支持总分无显著性差异。3.2.2.7 家庭情况差异通过对家庭情况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进行独立样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8:表18 大

43、学生社会支持的家庭情况差异(MSD)双亲家庭(n=277)单亲家庭(n=23)t客观支持总分7.452.177.091.540.80主观支持总分20.003.5918.353.472.13*对支持的利用度7.681.497.701.43-0.05社会支持总分35.145.4833.134.501.71从表18中可以看出,是否单亲家庭在主观支持总分(p0.05)上有显著性差异。双亲家庭在主观支持总分得分显著高于单亲家庭,客观支持总分,对支持的利用度与社会支持总分无显著性差异。3.2.2.8 家庭经济情况差异 通过对家庭经济情况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进行ANOVA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9:表19 大学生

44、社会支持的家庭经济情况差异(MSD)偏上(n=8)中等(n=227)偏下(n=64)F客观支持总分9.112.327.372.057.392.322.94主观支持总分18.114.8919.883.6320.123.281.24对支持的利用度8.111.177.681.487.621.550.42社会支持总分35.336.4034.935.4734.985.430.06 从表19中可以看出,家庭经济情况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上无显著差异。3.3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分析3.3.1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总状况分析通过对300名被试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出其社会支

45、持的总体情况,如表20:表20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总体情况MSDMaxMin父情感温暖51.779.607319父惩罚严厉18.396.053712父过分干涉20.563.973310父偏爱被试10.823.69205父拒绝否认9.873.13206父过度保护10.492.57175母情感温暖41.077.125621母过度干涉、保护34.776.175222母拒绝否认12.834.20268母惩罚严厉12.964.58299母偏爱被试11.053.63205该问卷按照14等级记分,父母的情感温暖总分都为76,中间值为38,父母的情感温暖都高于中间值,但父亲的情感温暖得分明显高于母亲。父亲的

46、惩罚,严厉因子总分为48,中间值为24,所测样本得分明显低于中间值,父亲的过度干涉因子总分40,中间值为20,所得样本的平均值与中间值相近。父母偏爱被试因子,总分为20,父亲的平均分与中间值相近,母亲的偏爱得分略微高于父亲,父亲的拒绝因子总分为24,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总分为32,样本平均值都低于中间值,父亲过度保护因子,总分为24,样本平均值低于中间值。母亲的过度干涉因子总分为64,平均分为32,样本的平均值高于中间值,母亲的拒绝因子总分为32,惩罚因子的总分为36,样本的得分都明显低于中间值。3.2.2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分析3.3.2.1 性别差异 对男生和女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的进行独

47、立样本T检验,以下表21为所得结果:表21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男女差异(MSD)男生(n=79)女生(n=221)t父情感温暖49.8810.4052.449.23-2.02*父惩罚严厉21.736.7217.205.335.25*父过分干涉21.834.1320.113.823.32*父偏爱被试10.153.7911.063.64-1.83父拒绝否认10.813.459.542.943.10*父过度保护11.172.6310.252.502.73*母情感温暖39.327.5841.706.85-2.56*母过度干涉、保护36.586.5934.125.893.07*母拒绝否认13.844.

48、4012.474.082.50*母惩罚严厉15.315.4312.123.915.54*母偏爱被试10.483.8311.253.54-1.58根据表21结果可知,除了父母的偏爱被试这个因子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上,女生的情感温暖得分高于男生,父母的过度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父亲的过度保护这七个维度中男生的得分都高于女生。3.3.2.2 年级差异 通过对不同年级被试在父母教养方式上进行ANOVA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2:表22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MSD)大一(n=118)大二(n=76)大三(n=74)大四(n=32)F父情

49、感温暖52.339.7253.979.7250.469.2247.538.304.07*父惩罚严厉18.375.8918.946.1717.946.5818.125.290.34父过分干涉20.743.7220.863.7220.314.6419.783.880.73父偏爱被试10.743.5511.133.6211.093.999.843.661.05父拒绝否认9.893.1010.043.229.973.139.193.060.61续表22大一(n=118)大二(n=76)大三(n=74)大四(n=32)F父过度保护10.792.4810.682.469.832.7410.442.552.

50、29母情感温暖40.617.4143.097.0641.146.5437.756.184.69*母过度干涉、保护34.985.8235.496.1434.636.5932.596.201.74母拒绝否认13.124.4012.553.9912.764.0012.594.530.33母惩罚严厉13,464.6013.054.8112.234.3312.624.431.15母偏爱被试10.713.4711.753.5711.393.839.843.592.63从表22中可以看出,父母的情感温暖这两个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九个因子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检验如下:表23 不同年级大学

51、生父母情感温暖因子差异检验的事后检验(I)年级(J)年级均值差(I-J)p父亲情感温暖大一大四4.800.011大二大三3.510.026大四6.440.001母亲情感温暖大一大二-2.480.017大四2.860.041大二大四5.340.000大三大四3.390.023 从表23可知,大四学生的在父亲情感温暖因子得分低于大二和大三学生,大二学生得分低于大三学生。大四学生在母亲情感温暖因子得分低于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大二学生得分高于大一学生。3.3.2.3 专业差异 通过对文科生和理科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4:表24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专业差异(MSD)理科(n=183)文科(n=117)t父情感温暖51.749.5551.829.72-0.07父惩罚严厉19.156.2317.225.602.71*父过分干涉20.883.9620.062.961.72续表24理科(n=183)文科(n=117)t父偏爱被试10.653.7111.083.67-0.963父拒绝否认10.163.179.413.012.02*父过度保护10.522.7510.442.260.27母情感温暖40.827.4241.466.63-0.75母过度干涉、保护35.206.3934.095.761.52母拒绝否认13.264.3012.163.982.20*母惩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