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友送别诗习题_第1页
赠友送别诗习题_第2页
赠友送别诗习题_第3页
赠友送别诗习题_第4页
赠友送别诗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送杨君之任永康【宋】欧阳修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注】承明: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此处代指皇帝。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 题目内涵颇丰,“送”点明事件,“永康”杨君所往之地。“任”暗示其 身份。B. 首联表明杨君不曾到过永康,看到去永康道路的图画就吃惊,暗示其 有畏难之意。C“折腰”暗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然该句是劝慰杨君不要学 阿渊明。D. “为政”句嘱咐杨君要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因地制宜,多为当地百 姓造福。

2、E. 尾联表达了对杨君才能品行的肯定,并告诉他,到时候自己会把他推 荐给皇上。2 .请赏析颔联的妙处。(6分)A. 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 迈”、“别交亲”既悲既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B. 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 和慰勉。于此同时,还流露出一般羡慕之情。C. 作者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于边塞的“多雨雪”和“风尘”的描写并非 夸张之笔,而是作者实写出关塞的景物特点。D. 诗的三、四两联把雨雪风尘之苦和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放一 起写,运用对比手法,使诗歌顿生波澜。E. 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

3、”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 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2. 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送董判官高适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一餐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 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 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 鞮

4、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门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 ),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 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 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 的惆怅。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 笔如椽。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

5、友谊的珍惜 与赞美。2. 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B. “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式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 担忧,望其早归。D. “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 游漂泊的凄苦。3.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 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6分)1.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

6、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氏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 非常相似。B.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 自居第一。C.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 君主扣留。D.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 君子风度。E.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 平安归来。2.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

7、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已然为之震惊。写的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 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诗歌鉴赏4答案一、1 . B. E ( B. 2分;E. 3分。多选不得分)【解析】B项,首联下句的意思是,曾经看到图面,是去永康的道路难行,突出杨君此次赴任路途艰险,反衬其精神可敬。E 项,末句的意思是“相信不到一年,推荐你升职的奏章就能送到皇上那里”, 不是作者推荐。2.答案要点: 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

8、写道路的高峻。(2分) 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道路高险,比如“登天” “鸟道”“无地”。(2分) 用词生动。“悬”字写出栈道悬在空中令人股栗,“泻”字写出听到江水 声令人心惊肉跳的感觉。(2分)(如答用典(下临无地),可酌情给1分)【参考译文】送杨先生到永康上任如宝剑般直刺云霄的山峰,高得好像架在云端的栈道,始终未曾行走过。 曾经在图画中见到过,已经令人心惊。道路危险得如同登天般悬在空中, 只有鸟能飞过去,下面就是千仞绝壁、万丈深渊,只能听到谷底江水流泻 的涛声。做官不要以官小为耻,为政还必须通晓边远地区的风俗人情。何 况你才能杰出而且又有美好的德行,我相信不到一年,推荐你升职的奏章 就能呈送到皇

9、上手里。二、答案:(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B “即受重用”夸大或无中生有。 D “对比”手法错,应为“先抑后扬”。)2.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策,为 祖国立功奋不顾身;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 神。(6分)译文听说你要出门远行 幕府之中堪为才子 边关一带常多雨雪 安边良策应当贡献仗剑辞别朋友亲人 将军作主任用贤能 出塞途中风沙阵阵 男儿报国莫惜生命注释:1.2.3.4.5.6.7.8.背景:董(dong)判官:名字事迹不详。行迈:远行。倚(y 丫)剑:仗剑。交亲:交结很深的亲友。幕(ma)府:军队出征施用帐幕,故将军的府署称为幕

10、府。 将军:指董判官的上级将领。长策:好计策。莫顾身:不顾惜自身。此首赠别诗,不写惜别之情,多激励慰勉之词,是天宝十一载(752 ),高 适在长安所作。赏析:送友人赴边,这是高适边塞诗中常见题材。这篇作品以极朴素的语言、极 深厚的情谊,慰勉友人莫辞旅途艰辛,施展才略,立功边关。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 “行迈”、“别交情”既悲且壮,而且暗示了友人的身分是从戎,交待了 友人行迈辞亲的原因是御边。“行迈”,已可见旅途遥远;辞亲,更不免 心中眷恋,然而用“倚剑”二字,不仅点出此行为投身戎旅,而且使辞亲 远行带上慷慨之气。次联写友人赴边作判官,供职幕府,将军以主人身份

11、盛待才子。这两 句承接首联,预言友人此次赴边,可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文才,必受主将的 赏识,而得真诚接待。如诗人在别冯判官一诗中所写道的:“才子方 为客,将军正渴贤,遥知幕府下,书记日翩翩。”董判官以才子之能,投 奔渴贤之将军,必以其翩翩之姿,得意于将军幕府。诗人在预祝之中,流 露出一股羡慕之情。这是诗人对友人赴边后的设想,也是对董判官的赞誉 和慰勉。颈联仍承上两句设想友人赴边途中的情景。先“近关”,再“出塞”, 紧扣“行迈”,具体写出路途遥远;“多雨雪”,“有风尘”,遥领末句, 如实描绘边塞苦寒。可见旅途之苦辛。诗人多次出塞,对边地苦寒有切身 体验,曾不止一次在诗中提到。如“关山唯一道,雨雪近三

12、边”(别冯 判官),如“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如 “北使径大寒,关山饶苦辛”(答侯少府)等等。因而“近关多雨雪, 出塞有风尘”两句并非夸张之笔,不过是实写关塞景物,从而逼出诗的结 尾两句:“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尾联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 策,为祖国立功奋不顾身。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是一种先抑 后扬的笔法,使诗歌顿生波澜。“男儿莫顾身”是对友人的慰勉,但也反 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以高昂的情调回答开 头“行迈”的问题,结束全诗,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 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首联实写

13、眼前,稍露惆张;次联预言今后,情调陡转;三联写旅途情 况,凄苦不堪;尾联劝友人立功,文势高扬。全诗先扬后抑,跌宕有致, 胸襟抱负,令人钦佩。三、1. (3分)D ( “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有误, 梅花花开、大雪纷飞是眼前之景,并非回忆之景。)2. ( 3 分)A3. (6分)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 诗人通过“诸葛表” “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希 望他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 病” “儿女泪” “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 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此为“和缓”。译文蜀道攀登

14、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践行。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 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希望借着这首喻巴蜀檄让金 人闻风心惊。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君莫要流泪伤心,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 襄阳的明月。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 传递消息。注释满江红:词牌名;李正之:李大正,字正之;提刑:提点刑狱使的简称, 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监察事务。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他们身着绣衣, 以示尊贵。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诸葛表:诸葛 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

15、师表上蜀汉后主。西南:川蜀地处西南。檄(xi席):檄文,即告示。相如檄:司马相如有 喻巴蜀檄。功名: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 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如椽(chu a n传)笔: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指大手笔。休:不要。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稼轩曾官湖南、 湖北,故谓“吾能说”。要:请。赤壁矶: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苏轼以为是当年周瑜破曹之 地,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赤壁赋凭吊之。铜親(di):铜親在今湖北襄阳。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古代把子时作为 三更,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正:正值,正当时。相忆:相思;想念。鉴赏南宋淳

16、熙十一年(84年),稼轩以“凭陵上司,缔结同类”的罪名, 罢居上饶已经将近三年了。所以词中处处把李之入任,与己之罢闲,双双 对照写来,一喜一忧,缠绵怫恻,寄意遥深,感人心肺。起两句,“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点出李之入蜀与己之送行, 双双入题,显得情亲意挚,依依难舍。“登天”虽借用李白诗句:“蜀道 之难,难于上青天”,其实却暗含此行之艰难;虽是王命,何尝又不是小 人的挟嫌排挤,有如远谪?所以他这阕词写的极其沉郁,这开头无异已定 下了全词的基调。“一杯”,何其简慢;看似淡语,然而却是至情的无间; 流露出君子之交,一杯薄酒足矣。没有华筵歌妓,也没有清客的捧场;只 有两个知心的朋友一杯相对,则这

17、“一杯”二字,不仅写出了友情之深, 亦且写尽了世态之薄。笔墨之力量如此,则这“一杯”也就不少了。“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汉武帝时,派使者衣绣衣巡视天下, 操有生杀之大权,称为绣衣直指。李正之提点刑狱公事,也负有司法和监 察的任务,所以稼轩也借以称他为“绣衣使者”。三、四句:“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点出“中年”,是时 稼轩45岁,正是“不惑之年”,大有作为的时候。然而“多病”,这一 “病”字,包含就多了,更何况“多病”。稼轩正当中年,而一放就是三 年。又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 此,内忧外患,不能不“病”。所以他才用“还自叹”三字领起下面两种 难堪

18、:已是自己闲置生愁,怎当堪用的同志又遭远调,离开了中央,这一 来抗战派淘汰将尽矣。所以这种离别,不止友情,更关系国家的命运,才 是最大的痛楚。五、六两句,按词律要求,是要用律句的对仗格式。他巧妙地安上了 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都是关于蜀的故事。切 题已难,而寓意得妙更难。他却举重若轻,正是有一肚子的学问。“东北 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 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着一 “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 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怕(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 T o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 据史记司

19、马相如传载:“唐蒙使路通夜郎西萸中,发巴蜀吏卒 万余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 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这里着一 “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 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 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字非常生动而有力。七、八两句,“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正是双方的小结。自 己废置无聊,而李又任非其所。而“把功名收拾付君侯”的,是因为他毕 竟还是有土有责的,和稼轩自己只能耕种以自适的“稼轩居士”不同,终 究还是可以期望以“功名”的。然而稼轩之所以期望于李的功名,不是铁 马金戈,不是临刑的鬼头刀,而

20、是如椽之笔!因为李正之是提刑,他那红 笔一勾,是要人命的,虽不能法外开恩,也要慎之又慎。所谓“况钟之笔, 三起三落”。在这六年前,稼轩也曾有过“按察之权”,而他当时却向皇 帝上过论盗贼札子,他就曾非常精辟地说过剿“贼”之害。他说:“民 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今年剿除,明年扫荡,譬之木焉,日 刻月削,不损则折,臣不胜忧国之心,实有私忧过计者。欲望陛下深思致 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恃其有平盗之兵也。”用笔,即亦“无恃其有 平盗之兵”。能如此,那于国于民也就算是功名了。言来令人欲泪。过拍起首四句:“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儿女泪” 是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末二句:“无为在岐

21、路,儿女共沾巾” 之意。“能”,这里读去声,宁可的意思。这里是说:与其有作儿女哭泣 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吧?以此换头,过 度到下阕,一荡上阕愁闷的情绪。用“要新诗准备”贯串“庐山色”、“赤 壁浪”、“铜堤月”。不过这看似闲情逸趣,何等潇洒。其实这正是上阕 的“表”与“檄”的内含。下阕怜南,也正是上阕的思北。“荆楚路”这 一带是没有被敌人占领的,如此美景,宜爱宜惜。爱,就要珍重它;惜, 就要保护它。特别作为北方的游子,当提到这些南方的美景时,不能不有 一些思乡的酸楚夹杂于胸中。总之,只因是一个分为两片的祖国横亘在胸 中,所谓“新诗”,当也是长歌之恸。以此相勉,是轻松的

22、调侃,其实正 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不仅见趣,亦且见志。多么委宛而深厚有致。最后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所以他说“正梅花万里雪深 时,须相忆!”是彼此双方的互勉,仍以双双作结。这一段看似白描,似乎没有多少深意。其实如果联系历史背景,是仍 然可以感到话外之音的。“正梅花万里雪深”,“梅花”是他们,又是传 递消息的暗示。所谓“折梅逢驿使,送与陇头人”。“万里雪深”是写彼 此的间隔,也是彼此的处境。所以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但不论地理的 或心理的,造成可以间隔而寂寞的,终归是政治的原因。是投降派对于他 们的打击。那么,在这样个废弃与远戍的道路上,他形象地即情即景,用 “万里雪深”,彼此的一

23、切,俱足以包之了。而要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 传递消息的,那当然是人,所以“须相忆”是彼此的。既是人,又是事。 而这人事,正是他们“志”的结集,所“须相忆”者,仍是祖国恢复之大 业。因此,这是一场特殊的斗争,即抗战派在被迫流离失所时,仍在呼喊 着团结。甚至可以说,通篇都是在告诫着不要忘了抗战的事业。这样分析 是有心理依据的。在共同斗争中因失利而不得不分手的战友,临岐执手勉 励莫相忘时,他们思想里起作用的第一要素应是斗争失利的耻辱与磨砺以 须的豪情。战友在一起当然比分散开好。他知道,投降派又何尝不知道。以是他 们之间的“离别”就成为“不堪”的了。“不堪”二字,伤心之至:已不 成军,不堪遣散。通篇都

24、是对于抗战事业的悼念与惋惜。甚至连那一滴儿 女泪,也要他收起,这样的心肠,要以江山为念,真正是情深意厚。 答案:四、【答案】BD B. “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 这应是对苏辙的告诫,不是不敢自居第一,而是不能自居第一。D. “而要 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不准确,苏轼是在告诫苏辙不可追求盛名。2.首联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 路,儿女共沾巾”之句,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此次也 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译文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 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 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注释 适:往。驿骑:犹言“驿使”,传驿的信使。凌:冲冒。天骄:汉时,匈奴自称“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后泛指强盛的边 地民族。此处指契丹。凤麟:凤凰与麒麟,比喻杰出的、罕见的人才。 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山名,即今杭州西灵隐山,后多用武林指杭州0苏轼时知杭州0 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借指辽国国主。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其时,苏轼54岁,以龙图阁学士 出知杭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