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农业志种植业专题_第1页
涟源农业志种植业专题_第2页
涟源农业志种植业专题_第3页
涟源农业志种植业专题_第4页
涟源农业志种植业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种 植 业概 述涟源属丘陵、中低山地貌,境内人多地少,为了提高农业总产,满足市内农产品需要,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 “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采取全党抓农业,全民办农业的举措,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使境内种植业位居全省先进行列。1987年,境内总耕地43195.93公顷,其中水田28577.53公顷,旱土14618.40公顷,粮食总产38万吨,亩产586千克。农业人口96.42万,农业人口人平耕地0.75亩,人均占有粮食393.67千克。茶叶种植面积4260公顷,总产干茶4676.1吨,是全省茶叶主产区,居全国茶叶百强县

2、市之一,是境内主要创汇产品。主要水果产品柑桔种植面积1075公顷,总产7119吨。1988年,农业局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990年,全市春粮收获面积15800公顷,总产34430吨,在全国夏粮生产会议上被评为夏粮生产县(市)先进单位。茶园面积下降到3743.1公顷,总产4101.2吨。1991年,提出开发丘岗山地,发展名、优、特水果,引进奈李、金秋梨、巨峰葡萄等优良品种。1992年,春粮总产56867.9吨,成为湖南省第一个春粮过亿斤的县(市),连续八年位居全省榜首。是年,双季稻田成建制过吨粮,列入全省吨粮田开发重点县市。1997年,粮食总产达到45.43万吨,全省排名第17位。奈

3、李发展到1000公顷,总产量1.8万吨,梨园发展到270公顷,葡萄发展到133公顷。1999年,实现吨粮市目标,粮食生产出现持续高产稳产局面。是年开始,利用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综合治理项目的机会,发展和引进“东魁”等优质杨梅品种,种植面积突破万亩大关,达到667公顷。并实施柑桔品改工程,早中熟品种比例扩大,引进脐橙、椪柑、柚子等新品种。2000年,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扩大优质稻和优质饲料粮生产。2001年,优质稻播种面积2.13万公顷,其中早稻8000公顷,中稻3333.34公顷,晚稻1万公顷。玉米播种面积2720公顷,总产9355吨,亩产229千克。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至2002年达到100

4、0公顷。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到77290公顷。2004年,涟源列入粮食主产区重点县市,受“一减三补”(减免农业税、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粮食直补)政策的影响,境内粮食生产恢复增长。2007年,总耕地41210.00公顷,其中水田27880.00公顷,旱土13330.00公顷,农业人口98.12万,农业人口人平耕地0.63亩。总产461365吨,亩产746千克,人均占有粮食470.20千克。总耕地面积,人平耕地面积分别比1987年减少4.59%、17.33%。总产、亩产、人均占有粮食分别比1987年增长21.6%、27.30%、19.44%。杂交玉米种植面积8980公顷,总产5.2万吨,亩

5、产385千克,由小宗杂粮作物上升为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柑桔种植面积1110公顷,总产7197吨。茶园种植面积1510公顷,总产1131吨,分别比1987年下降64.55%、75.81%。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466公顷,形成南部龙山山脉、西北部雪峰山余脉两个中药材生产带。第一章 机构演变与职能转换第一节 机构演变1987年,涟源市农业局设有办公室、人事股、计财股、科教股、粮油站、经作站、土肥站、植保植检站(包括病虫测报站)、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场管理站、纪检组,下设荷叶、四古、伏口、桥头河、杨家滩、山塘、白马七个区农技站,北部山区农技站,珠梅试验站,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种子公司。畜牧站、水产

6、站从农业局分出设立畜牧水产局。下辖园艺示范场、茶叶示范场、农业科学研究所,局办企业包装箱厂。全局干部职工人数146人,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12人,大学专科学历的38人,中专学历的82人。有农艺师8人,助理农艺师20人,农业技术员19人,助理会计师2人。1988年,成立农业服务站。1990年,涟源市农业技术培训中心更名为涟源市农校。1995年,撤区并乡,区农技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成立20个乡镇农技站。全局干部职工人数为15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人,本科生14人,大专生35人,中专生62人。有高级农艺师7人,农艺师37人,助理农艺师24人,技术员12人。1997年,增设法制股、审计股

7、、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加挂市农业科技教育管理站牌子)、种子管理站、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管理站。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涟源市分校加挂市农校牌子。1998年12月,成立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办公室。2000年,增设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01年,成立涟源市农业行政执法大队,设立工会、机关党委、老干办公室。2002年,办公室加挂市农业信息中心牌子,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加挂政策法规股牌子,农业技术推广站加挂良种繁育推广站牌子,植保植检站加挂农药管理站牌子,增设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管理站、农业场所国土管理所,取消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办公室,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归口农办。2004年,撤销审计股,增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包装箱

8、厂按照全市企业体制改革要求,予以破产。2006年,乡镇企业局、蔬菜管理局并入农业局,属财务独立的二级机构,乡镇企业局加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牌子。2007年,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站加挂外来物种管理办公室牌子。全局干部职工17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人,本科生23人,大专生80人,中专生37人。有高级农艺师6人,农艺师35人,助理农艺师26人,会计师4人,助理会计师3人,会计员9人,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5人,政工师2人,经济师3人,助理经济师3人,统计员2人,高级技工7人,中级技工10人,初级技工15人。19872007年,历任局长为梁伦坚、萧腾桂、卢伍文、张良龙、吴快如、萧明贤、吴伟庭、严雄。第

9、二节 职能转换1987年,农业局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职责是: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粮食、经济作物和副业等生产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法律、条例,进行调查研究,当好市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参谋;负责农、副业的技术指导,提出生产技术措施,总结、交流、推广新技术,传播农村致富新法;加强农业科学宣传教育,办好农校、农业广播学校,做好各种技术培训工作,开展各项农业科技活动;做好植保植检工作,种子鉴定,良种引进繁殖推广;督促国营场所搞好经营管理、财务收支以及科学试验,做好示范工作;负责局属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计划财务管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工作需要,工作职能得到转换。1997年,市直机构改革确定农业局的主要职能为:

10、参与制订本市农业发展战略、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投入、农产品收购、生产资料管理、农业税收、财政补贴等政策;编制全市农业发展规划,搞好农业内部各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查,资源配置与综合平衡;根据市场需求制订农业生产调控方案;负责农业信息统计和农业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调查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制定和落实增产的各项生产技术措施;组织实施国家行业产品的技术标准;贯彻执行农业科技教育方针和规划管理,负责对境内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推广、引进以及病虫防治等工作。负责对农作物种子、苗木、化肥、农药、微肥等生产资料的管理、监测与经营;搞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对乡镇农技站实行业务指导,管理农业小三场(茶场、园艺场、农科所)。2002年

11、9月,农业局的职能进行调整,取消指令性的年度农业生产计划;强化加强农业产业政策研究;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研究提出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并组织实施;研究拟定推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方针政策;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强化植物检疫和耕地保养、保护和改造,对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检验检测;负责全市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的保护、建设和管理。2006年,乡镇企业局和蔬菜局并入农业局,乡镇企业局的职能有:依法对全市乡镇企业进行规划和指导,维护乡镇企业的合法权益;研究提出发展乡镇企业及农村第三产业的有关政策,指导乡镇企业进

12、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研究提出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负责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协调、服务工作;组织指导乡镇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负责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指导乡镇企业经营管理、财务会计、内部审计、资产评估;会同有关部门为乡镇企业提供融资技术、人才培训、信息服务;会同有关部门监督管理政府扶持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负责组织全市乡镇企业的统计汇总上报工作。蔬菜局的职能是:贯彻落实上级蔬菜产业政策、法规,研究全市蔬菜生产和供应的有关调控措施,负责有关蔬菜产销的调查分析、论证并向上级呈报;负责组织实施湖南省城镇蔬菜基地管理条例,抓好全市城镇蔬菜基地的规划、建设、保护工作

13、,办理有关占用专用菜地的审批、呈报工作;负责加强蔬菜质量监督、组织对上市的蔬菜进行抽检,负责监督处理不符合食用安全标准的蔬菜;负责征收管理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掌握使用上级有关部门拨给的蔬菜价格调节基金、蔬菜生产资金及物资;指导全市蔬菜生产,为菜农提供生产、销售、信息等社会化服务,引进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引导发展规模经营和无公害化蔬菜生产;会同有关部门指导蔬菜市场流通工作,平稳市场蔬菜价格。第二章 耕地、土壤第一节 数量消长 1949年,境内有耕地51346.7公顷,其中水田38460公顷,旱土12886.7公顷,农业人口平均耕地1.38亩。1987年,全市耕地下降到43193.93公顷,38年

14、共计减少耕地8152.77公顷,农业人口人平耕地0.75亩,减少45.65%,成为湖南省人平耕地最少的县(市)之一。由于国家建设用地、乡村集体建设用地、村民建房占地、灾害毁地、退耕还林等多种因素,2003年,全市耕地减少到26205.27公顷,其中水田25360公顷,旱土10845.27公顷。比1987年减少耕地6990.66公顷,减少16.18%。人平耕地减少到0.57亩,是人均耕地最少的时期。2004年开始,耕地逐年增加。至2007年,境内耕地为41210公顷。其中水田27880公顷,旱土13330公顷,人均耕地0.63亩。比2003年增加5004.73公顷,增长13.82%。198720

15、07年,境内耕地共计减少1985.93公顷,减少4.59%,其中水田减少697.53公顷,旱土减少1288.4公顷。详见表2-1表2-1 涟源市19872007年耕地增减情况表面积:公顷年份总耕地其中增(+) 减()水田旱土总耕地水田旱土198743195.93 28577.53 14618.40 198843094.47 28527.07 14567.40 -101.47 -50.47 -51.00 198943021.33 28485.40 14535.93 -73.13 -41.67 -31.47 199042898.07 28405.80 14492.27 -123.27 -79.60

16、 -43.67 199143087.00 28514.33 14572.67 188.93 108.53 80.40 199243007.00 28494.60 14512.40 -80.00 -19.73 -60.27 199342998.33 28495.47 14502.87 -8.67 0.87 -9.53 199442978.33 28485.47 14492.87 -20.00 -10.00 -10.00 199542908.33 28450.07 14458.27 -70.00 -35.40 -34.60 199642763.13 28403.40 14359.73 -145.2

17、0 -46.67 -98.53 199742031.33 27717.80 14330.87 -731.80 -685.60 -28.87 199841353.80 27261.27 14092.53 -677.53 -456.53 -238.33 199941055.27 27094.13 13961.13 -298.53 -167.13 -131.40 200040905.27 27810.00 13095.27 -150.00 715.87 -865.87 200140555.27 27880.67 12674.60 -350.00 70.67 -420.67 200238675.27

18、27400.00 11275.27 -1880.00 -480.67 -1399.33 200336205.27 25360.00 10845.27 -2470.00 -2040.00 -430.00 200438420.00 26750.00 11670.00 2214.73 1390.00 824.73 200539430.00 27580.00 11850.00 1010.00 830.00 180.00 200641660.00 28184.40 13475.60 2230.00 604.40 1625.60 200741210.00 27880.00 13330.00 -450.00

19、 -304.40 -145.60 第二节 质量变化1982年5月,第二次土壤普查查明,境内耕地成土母质以灰岩、砂岩风化物为主,占耕地的84.2%(其中灰岩61.2%,砂岩为23%)。其余为板页岩风化物、紫色页岩风化物、第四纪红土、河流冲积物。全市耕地土壤分为7个土类、15个亚类、41个土属、103个土种。砂壤土占37.2%,壤土占43.2%,粘壤土为19%,其余为粘土与粗砂土。水田ph值在5.5以下的占2%,ph值在5.57.5之间的占56.5%,ph值大于7.5的占41.5%。旱土ph值小于4.5的占1%,ph值在4.57.5之间的占92.8%,ph值大于7.5的占6.2%。全市水稻田有机质

20、含量平均为4.23%,属1级,普遍含量较高,旱土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29%,属3级,34级的占81.38%。全市水田全氮平均含量为0.207%,属1级, 12级的占87.43%。水田速效氮平均含量为141.5ppm,属2级。旱土全氮平均含量为0.122%,属3级,34级的占76.14%,速效氮平均含量为86ppm,属4级。水田速效磷平均含量为7.8ppm,属4级,旱土速效磷平均含量为6.1ppm,属4级。水田速效钾平均含量为94.8ppm,属4级,旱土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08.7ppm,属3级。全市有低产田8378.2公顷,占水田面积的24%。低产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高,潜育化或次生潜育化严重,

21、受碱、酸、毒、旱、涝、冷、瘦等障碍因素的影响。全市低产土9243.77公顷,占旱土面积的40.6%。主要是耕层浅薄,养分贫瘦、抗旱条件差,跑水跑肥现象严重。20052007年,涟源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对70个不同类型的土种进行检测,全市耕地有机质平均含量为51.4克/千克。与1985年比较,平均增加14.20克/千克,其中水田有机质含量为57.5克/千克。含量在40克/千克以上的占水田面积的81.7%。旱土有机质含量33.9克/千克。含量在30克/千克以上的占旱土面积的49%,含量在2030克/千克之间的占旱土面积的40.8%。由于秸杆还田数量增大、农田冬闲、冬泡和免耕等因素,水田通透性变差,还原

22、性增强,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与1985年对比,耕地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由于大量施用氮素化肥,造成土壤中的氮迅速积累。全市耕地碱解氮平均含量为195.3毫克/千克,其中水田为214.8毫克/千克,含量大于150毫克/千克的占水田面积的86.5%。旱土碱解氮含量为138.6毫克/千克以上的占旱土的26.6%,耕地土壤含氮量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与1985年对比,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磷肥施用量增加,耕地速效磷平均含量为11.8毫克/千克,其中水田10.8毫克/千克,旱土14.5毫克/千克。与1985年对比,呈上升趋势,但整体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耕地速效钾平均含量为81毫克/千克(水田73毫克/千克,旱

23、土101毫克/千克)。含量大于100毫克/千克只占耕地的23.4%,小于100毫克/千克占耕地的76.6%。耕地含钾量处于较低水平。与1985年相比,耕地速效钾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全市耕地 ph值平均为6.3(水田为6.4,旱土为6.1),检测70个土种,与1985年比较,土壤中的ph值略有下降。第三章 作物生产第一节 粮食作物1987年, 境内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薯、马铃薯、大麦、小麦、荞麦、燕麦、黑麦、高梁、大豆、蚕豆、豌豆、绿豆、豇豆、饭豆、粟子、糁子18种。以水稻为主,玉米、红薯次之。粮食总播种面积75297.67公顷,总产粮食379572.6吨,亩产336千克。此后,粮食播种

24、面积、总产逐年增长。1990年,全市春粮收获面积15800公顷,比上一年增长13.29%,总产34430吨,比上一年增长48.9%。8月,在全国召开的夏粮生产会议上,被国家评为夏粮生产县(市)先进单位。位于全国151个先进夏粮生产县(市)行列。1992年,全市春粮收获面积22733.3公顷,总产达到56867.9吨,面积、总产分别比上年增长19.9%和41.9%,成为湖南省第一个春粮过亿斤的县市,连续8年列全省榜首。涌现出许多高产典型,龙塘乡的春粮示范片,经省、市专家鉴定验收,收获面积1066.67公顷,亩产198千克,总产3267吨,成为全省十个万亩春粮示范片中搞得最好的示范片。是年,双季稻

25、田成建制过吨粮,连续巩固发展7年。1997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84970.67公顷,总产454256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全省排名第17位。1999年,湖南省吨粮田开发办验收,涟源实现吨粮市目标。此后,由于粮食价格低,种粮积极性受挫,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逐年减少。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77290公顷,总产355088吨,是1987年以来产量最低的一年。2004年,涟源市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定为全省重点产粮县(市)。属于国家对粮食生产实行“一减三补”(减征农业税,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粮食生产恢复增长,播种面积、总产逐年增长。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3470公顷,比

26、1987年增长10.85%,总产461365吨,比1987年增长21.54%,是1987年以来产量最高的一年。表3-1 涟源市19872007年粮食和大豆生产情况表面积:公顷;亩产:千克;总产:吨年份粮食和大豆播种面积亩产(按播种面积)总产量亩产(按耕地面积)198775297.67 336379572.6586198876486.33 322368898.3571198979345.87 330392483.9608199080587.53 315380663.1592199184943.80 317403409.9624199292379.87 311430892667199391963.

27、27 327450422.8698199488540.87 330437993.8679199589855.60 329443001.5688199686350.87 350452554.6705199784970.67 357454256720199884311.87 339427710.4689199984270.00 349440971716200083100.00 345430006700200179866.13 352420965.8692200280220.00 320384498662200377290.00 307355088653200476450.00 3504010326

28、96200578870.00 359424129717200683260.00 361450893721200783470.00 369461365746一、水稻1987年,全市水稻播种面积51252.7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68.06%,总产306766.3吨,亩产716千克,占粮食产量的80.81%。由于实施吨粮田开发,引进推广水稻优良品种,双季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单产提高,总产增加。1990年,全市杂交水稻面积3.44万公顷,其中早稻杂交9400公顷。1992年,杂交水稻发展到3.64万公顷,亩产802千克。1996年,水稻播种面积虽减少到50396.4公顷,总产则增加到349414吨

29、,亩产达到819千克,是单产最高年份。2000年后,水稻生产经济效益下降,农民种田积极性受挫,青壮劳力大量涌向城市打工赚钱,水田季节性抛荒现象严重。种植业结构调整,玉米生产和经济作物面积扩大,水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逐年减少。2003年,水稻播种面积下降到43030公顷,总产减少到258613吨,是历史最低的一年。2004年,国家对粮食生产实行“一减三补”政策,实行保护价收购,水稻出现恢复性增长。2007年,水稻播种面积48340公顷,总产326394吨。分别比2003年增长12.34%和26.2%。表3-2 涟源市19872007年水稻生产情况表面积:公顷;亩产:千克;总产:吨年份播种 面积水稻

30、 总产水稻亩产早稻中稻晚稻面积亩产总产面积亩产总产面积亩产总产198751252.7306766.371623571.9365128891.42579.945317544.025100.9426160330.9198850717.0294345.368823340.3382133692.02670.031112465.424706.7400148187.9198951125.3309499.172523401.0391137260.22742.943617934.624981.4412154304.3199050817.3297391.169823337.9399139612.72798.13

31、6615352.324681.3385142426.1199150874.6313189.673523399.5410143878.02774.840316766.124700.3412152545.5199250666.7342756.080223332.1437152957.22835.335415051.324499.2476174747.5199351100.0343200.080323100.0424146653.33500.941421766.024499.1476174780.7199450645.0346682.981122757.4435148517.03288.945822

32、595.824598.0476175570.1199550414.7342007.680122877.3431147873.33262.144921963.124281.2473172171.2199650396.4349414.081922912.9435149374.53203.944921600.924279.6490178438.6199750340.0348876.081922910.0441151617.03270.046422748.024160.0482174511.0199849689.3315916.676022576.7361122118.53211.440919687.

33、523901.3486174110.6199949260.0330903.081022230.0388129216.03080.043920266.023950.0505181421.0200049380.0320435.078922420.0366123202.03200.045421804.023760.0492175429.0200148230.0295010.470821630.0358116021.13200.046622360.323400.0446156629.0200247240.0291986.069917940.0373100482.06100.042639010.0232

34、00.0438152494.0200343030.0258613.063017330.037397048.08000.039547400.017700.0430114165.0200445460.0298188.078417500.038099750.08800.048063360.019160.0470135078.0200548490.0313543.078219850.0370110167.07140.049052446.021500.0468150930.0200648780.0324084.078420190.0385116597.06830.049650815.021760.048

35、0156672.0200748340.0326394.077219750.0393116426.07270.049854225.021320.0487155743.0(一)品种1987年,境内早稻以常规稻为主,主要有二九丰、湘早籼系列、鄂早7号、鄂早6号、浙幅802、v优48、v优49、v优35等品种和组合,中晚稻主要有余赤231-8、余红一号、v优6号、v优64、汕优6号、汕优63、汕优64、协优64等品种和组合。杂交水稻得到迅速发展,双季杂交稻面积不断扩大。1988年,杂交早稻收获面积9060公顷,占全市当年早稻面积的38.7%,总产61547吨,占当年早稻总产的45.6%,平均亩产452

36、.9千克,比常规水稻亩增111.9千克,增产32.8%。20世纪90年代初,水稻品种以杂交水稻为主,早稻主要有威优402、威优56及湘早籼系列等组合和品种;中晚稻主要有汕优桂99、汕优桂33、汕优77、汕优晚3、汕优46、汕优64、威优46、威优64、威优77、威优晚3、威优644、新香优80、新香优207、金优207、金优桂99等组合。20002007年,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增加中鉴100、金优402、中优早81、中优早5号、香两优68、株两优02、t优705、株两优83、金优974、株两优819和湘早籼31号等组合和品种;中晚稻增加金优117、优晚86、t优207、丰优9号、金优63、两优

37、培九、红良优166、t优82、金优38、两优0293、d优158等组合,还有高蛋白饲料稻威优56、中早18、汕优647、d优63、湘早籼19号、24号等组合和品种。(二)育秧育秧时间 境内早稻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抢冷尾暖头天气播种,前作大麦、小麦、油菜田的一般在4月58日播种。中稻一般在4月1520日播种,特迟熟杂交晚稻一般在6月57日,迟熟杂交稻在6月1014日,中熟偏迟杂交稻在6月1618日,中熟杂交稻在6月2024日,早熟杂交稻在7月5日左右播种。育秧方式 1987年,早、中、晚稻一般以湿润育秧为主,早稻加薄膜覆盖,防止低温烂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进水稻塑料软盘育秧和地膜旱育秧技

38、术。杂交晚稻推广两段育秧,在三叶期进行秧田寄插。秧田播种量 常规早稻每亩秧田播种50千克左右,杂交早稻每亩播种20千克左右。晚稻秧田因品种而异,一般迟熟杂交稻每亩播7.5-10千克,中熟杂交稻每亩播10千克左右,湘晚籼系列每亩播20千克。秧田施肥 秧田要施足底肥,以腐熟人畜粪、栏肥为主。在二叶期左右追施断奶肥,在插秧前57天追施送嫁肥,以氮素化肥为主,一叶一心时喷施多效唑溶液,促进分蘖,培育矮壮苗。(三)大田管理稻田整地 20世纪80年代以前,水稻大田采取多犁多耙的整地方法,做到泥烂如浆,田平如镜。1982年开始,逐步实行一犁多耙,做到上糊中细下粗,有利根系发育。90年代后,大量青壮劳力外去打

39、工,务农人员大量减少,耕作比较粗放,加之栏肥施用量减少,逐渐以稻草还田代替有机肥,晚稻大田开始推行稻草还田免耕法。移栽密度 19872007年,境内常规早稻插秧密度46寸,每蔸插57苗,杂交早稻以56寸为主,每蔸插34苗。晚稻杂交插56寸或57寸,超级稻以58寸为主,实行宽窄行移栽的以5(6+10)寸为主。稻田施肥 1987年,全市绿肥播种面积达到10651.4公顷,一般每亩施农家肥(以栏肥为主)1250-1500千克、磷肥30-40千克、碳氨20-25千克为底肥,每亩施碳氨15-20千克或尿素10千克、钾肥8-10千克为追肥。90年代后,早稻田施用量一般每亩底肥(栏肥)1250千克,水稻专用

40、肥50千克,晚稻田实行稻草还田,每亩施专用肥50千克、尿素10千克 、钾肥10千克。以后化肥施用量继续大幅度增加,2007年,每亩平均施用氮、磷、钾、复合肥(实物量)分别为64.2千克、28.2千克、11.82千克和27千克,亩平施用量分别比1987年增加18千克、6.2千克、8.33千克和24.2千克。氮、磷、钾比例失调问题得以改进。管水 20世纪80年代,稻田一般都是采取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有水打苞抽穗、干湿壮籽的管水方法。90年代以后,灌溉以露田为主,干湿交替,移栽到返青期浅水灌溉,分蘖期间隙灌溉,做到后水不见前水,有水抽穗,湿润壮籽。中耕除草 1987年前,采用人工除草,以后逐步采用化

41、学除草。2007年,稻田化学除草面积达到95%以上。二、旱粮境内旱粮作物主要有玉米、高梁、红薯、马铃薯、小麦、大麦、荞麦、大豆、绿豆、蚕豌豆等。1987年,境内旱粮作物播种面积为23736.3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2.32%,总产72355.5吨,占粮食总产的19.06%,平均亩产203.22千克。1992年开始,旱粮总产连续7年过“亿斤”,位居湖南省县(市)之首。19962000年,年均旱粮播种面积34814.53公顷,占同期粮食总播种面积的40.5%,年均总产104835.6吨,占同期粮食总产的23.63%。2007年,旱粮播种面积30970公顷,总产量126736吨,平均亩产272.8

42、千克,比1987年分别增加7233.7公顷、54380.5吨、69.6千克,分别增长30.47%、75.16%、34.25%。(一)玉米玉米在境内又称苞谷,原为小宗杂粮。 1987年,玉米播种面积227公顷,总产407.2吨,亩产120千克,在十一种主要粮食作物中位居第九位。1992年,实施温饱工程,在山区推广杂交玉米,播种面积达到606.53公顷,是1987年的2.67倍,总产1232.1吨,是1987年的3倍。1995年开始,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玉米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由单一的春播玉米发展到夏播玉米,由饲料玉米发展到鲜食玉米。为发展玉米生产,市农业局派技术干部下乡,推广农大108、登海1号

43、、蠡玉6号、临奥1号等优良品种,指导栽培技术。无偿提供玉米种子30吨,玉米专用配方肥500吨。在伏口镇、龙塘乡、六亩塘镇、渡头塘乡、枫坪镇、石马山镇、荷塘镇、水洞底镇、斗笠山镇和娄涟高等级公路沿线举办玉米成片高产示范点。2002年,枫坪镇枫树村种植玉米高产示范样板27公顷,平均亩产415千克。湖南省农业厅厅长余英生、粮油生产处处长李克勤在该村视察时,给予高度评价。2004年,石马山镇川门村杂交玉米新组合示范,平均亩产513千克,湖南省农业厅农技推广总站组织全省各市(州)农技专家到川门村召开玉米新品种展示推广现场会。2006年,省农业厅推广总站、粮油处、娄底市农业局有关领导与专家到石马山镇万亩玉

44、米示范基地检查指导,基地被做为全省典型加以宣传。2007年,播种面积增加到8980公顷,比1987年增加8753公顷,增长39倍。总产51860吨,比1987年增加51452.8吨,增长126倍。亩产385千克,比1987年亩增265千克,增长221%。由过去的小宗杂粮作物上升为主要旱粮作物,位居全市旱粮作物第一位。从粮食作物排名第九位跃居第二位,仅次于水稻。(二)薯类1、红薯红薯又称甘薯、番薯、地瓜。1987年,境内主要种植广东白皮薯、红皮薯、湘薯6号。种植面积8523公顷,亩产320千克(折稻谷),总产41079吨,占粮食总产的10.82%,占旱粮总产的56.77%,位居旱粮之首,是境内的

45、第二大粮食作物。1989年,试种湘薯12号、湘薯8号和南薯双八。其中南薯双八增产效果显著,播种面积为9354.53公顷,总产49544吨,占粮食总产的12.62%,占旱粮总产的60.01%。红薯生产的发展在境内达到顶峰,播种面积、总产和单产均居全省之首,为解决境内人们的温饱问题立下汗马功劳。1995年,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红薯种植面积和产量俳徊不前。2001年,引进湘辐1号、豫薯868、川山紫、湘黄1号、湘红2号、紫金薯、南薯88、橙色之恋、sl-9、ys86、ys14、徐双等高产、高淀粉、药用型、水果型等特色红薯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推广高垄双行栽培技术,斗笠山镇塘溪村

46、试验,比平插的每亩增产鲜薯540千克,增产24%。是年,全市红薯总产量达到75525吨,比1987年增产34446吨,增长83.85%,是1987年的1.83倍。此后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逐年减少。境内通过招商引资,红薯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花蕊粉丝厂”、“景龙食品有限公司”和数以百计的家庭式小作坊,年加工量在1万吨以上。2005年起,红薯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又逐年上升。2007年,红薯种植面积达7780公顷,亩产330千克,总产38511吨。但比1987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减少8.7%和6.25%,占是年粮食总产的8.34%,占旱粮总产的30.38%,退居旱粮生产第二位。2、马铃薯马铃薯又称洋芋、土

47、豆。1987年,境内栽培的主要品种有东农303、荷南7号、克新1号、克新4号、克新11号、春薯4号,种植面积524.6公顷,亩产157千克,总产1239.5吨,以旱土种植为主,多作为蔬菜食用。此后,根据市场需求,压缩麦类、红薯种植面积,马铃薯播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从旱土种植发展到水田种植。1997年,种植面积达到1720公顷,总产量5854吨,分别是1987年的3.28倍和4.72倍。2000年,引进鲁引1号、东农303等脱毒马铃薯新品种,推广秋马铃薯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栽培技术,每亩增产130.9千克。2004年,在古塘乡砂托村建立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33公顷,以保证境内良种供应。2007年

48、,播种面积2210公顷,总产7956吨,比1987年分别增加1685.4公顷、6716.5吨,分别增长321.3%、541.87%,创历史最高水平。播种面积与总产分别是旱粮的7.13%和6.27%。位居旱粮生产第五位。(三)麦类1、小麦1987年,全市种植小麦9064.13公顷,占旱粮的38.18%,居第一位。总产量19566吨,占旱粮的27.04%,居第二位。1988年,推广小蔸密点播,密度为10厘米2023厘米,每亩2.53万蔸,并相应推广早施苗肥、增施保蘖肥、巧施药隔肥、压麦防倒、新法防治病虫等综合栽培技术。小麦密点播比常规栽培每亩增产50千克以上,全市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如六亩塘镇秀溪

49、村,是年32公顷连片小麦密点播,平均亩产257.57千克,比1987年每亩增产108.22千克。该村高产示范户谭实余1.43亩旱土密点播小麦,亩产425.19千克。此技术以后逐步推广,小麦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88年,农业局被湖南省农业厅评为麦类密点播高产综合技术推广先进单位。1995年,播种面积扩大到13341.6公顷,比1987年增加4277.47公顷,增长47.19%,总产量91720吨,比1987年增加12154吨,增长62.11%,小麦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以后,由于南方小麦退出国家保护价收购,种麦效益下降,播种面积与产量逐年减少。2007年,播种面积5250公顷,比1987年减少3

50、814.13公顷,减42.08%,退居旱粮生产第三位,总产量10868吨,比1987年减少8698吨,减44.45%,退居旱粮产量第四位,平均每年递减2.1%。2、大麦大麦又称谷麦,在境内为传统粮食作物。1987年,种植的主要品种有沪麦4号、潼麦1号、丹麦一号、川大麦1号等。实行小蔸密植、重施底肥、早施追肥、适施保蘖肥、巧施穗粒肥、压麦防倒的栽培技术。是年播种面积为1042.7公顷,总产量2216.2吨。以后,主要推广稻田麦稻稻种植模式和板田密点播栽培技术。1989年,涟源市政府大兴冬季农业之风,农业局34人在杨市镇7个村办冬季农业示范点,种植标准田大麦200公顷,为全市发展稻田大麦做出样板,

51、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逐年增加。1992年,播种面积增加到13037公顷,是1987年的12.5倍,总产28211.3吨,是1987年的12.37倍,居旱粮产量第一位。此后,由于种植效益下降,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1年,种植面积只有2006.7公顷,总产仅3186吨。到2007年,境内仅有零星种植。3、其它麦类境内还有荞麦、燕麦。荞麦本非麦类,缘于籽粒磨粉如面粉,故称荞麦,种有春荞秋荞之分,味有甜苦之别。1987年,境内种植秋荞100.9公顷,总产量137.8吨,2001年达到198.8公顷,总产280吨,以后逐年减少。2007年,荞麦和燕麦境内只有少量零星种植。(四)豆类1、大豆大豆是粮油兼用作

52、物,古称五谷之一,在境内有黄豆、黑豆、褐色豆、青豆四种,以黄豆为主。主要有六月白、矮架早、曹青、湘豆5号、虎皮豆、湘春豆等品种。有春豆、秋豆之分。1987年,境内种植面积3313.7公顷,总产量6366.6吨,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旱粮的13. 96%和8.8%,在旱粮生产中居第三位,仅次于红薯、小麦。1998年,种植面积达到5361.9公顷,是1987年的1.6倍,属历史最高年份。2000年,推广稻大豆模式,产量高、效益好,是年亩产274千克,总产18146吨,是1987年的2.85倍,亩产与总产属历史最高年份。以后逐年减少,2007年,播种面积4440公顷,总产量12787吨,退居旱粮生产第四

53、位。2、蚕豌豆蚕豌豆分蚕豆和豌豆两种,蚕豆又名胡豆、弯豆,豌豆又名雪豆、白豌、麦豌等。1987年,种植面积589.9公顷,总产量796.2吨,分别占旱粮的2.5%和1.1%,在旱粮生产中居第五位。境内集中成片种植的有伏口、古塘、湄江等乡镇,其余为零星分散种植 。1994年后,种植面积扩大,总产量不断增加。2007年,境内种植面积1680公顷,总产量3654吨,分别是1987的2.8倍和4.5倍。3、绿豆绿豆既是粮食,又是豆芽菜原料。境内各地多为零星种植。1987年,种植面积为231公顷,总产337.4吨,分别是旱粮的0.97%和0.46%,居旱粮生产第七位。以后10多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徘徊不前

54、。直到2005年,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才有较大增加。2007年,播种面积570公顷,总产881吨,分别比1987年增长147.18%和160.96%。(五)高梁境内高梁栽培历史悠久,但种植面积不大。1987年,播种面积为120公顷,总产210.1吨,分别占旱粮的0.5%和0.3%。从1996年开始,种植面积下降,单产提高。2007年,播种面积60公顷,总产219吨。此外,境内还有粟(又称小米,粟米)和糁子等作物,仅有零星种植。第二节 油料作物一、油菜油菜古称胡菜,又名芸苔,为境内主要油料作物之一,以水田种植为主,旱土次之。主要有胜利油菜、中油821、湘油5号、湘油11号、湘油13号、湘油15号、秦

55、油二号、湘杂油1号、湘杂油5号、湘杂油7号、中油杂4号等品种。有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方式。直播油菜一般在10月20日前后播种,每亩播种0.150.2千克,在晚稻收割后开沟分厢播种。育苗移栽一般在9月20日前后,每亩苗床播种0.40.5千克。苗龄30天左右。1987年,全市种植油菜368.6公顷,亩产65千克,总产359.4吨。此后,油菜生产发展缓慢,19881998年,年播种面积在500800公顷之间,年总产量在500850吨之间徘徊。1999年,播种面积达到950公顷,亩产89千克,总产量1270吨,是1987年以来的最高年份,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是1987年的2.58倍和3.53倍。2007年,播种面积720公顷,亩产86千克,总产929吨。播种面积和总产分别比1987年增长95.33%和158.48%,总产量平均每年增长7.5%。 二、花生花生在境内俗称“落花生”,多以旱土种植。1987年,主要栽培品种有芙蓉花生、新城早、湘花生系列,种植面积1227公顷,亩产112千克,总产2245.2吨。以桥头河、渡头塘、伏口、古塘、石马山等乡镇种植较多,约占全市总产量的60%左右。以后,花生生产发展缓慢。19881997年,年播种面积在1200公顷左右徘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