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权的研究综述_第1页
关于环境权的研究综述_第2页
关于环境权的研究综述_第3页
关于环境权的研究综述_第4页
关于环境权的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 关于环境权的研究综述 姓 名: 杨世增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法学 班 级: 法学51班 学 号: 2265114 指导教师: 杨钦 职称: 讲师 2008年6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关于环境权的研究综述法学专业学生 杨世增指导教师 杨钦摘要:环境权理论是环境法学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从“权利生长”的视角出发,可以认为环境权是社会成员一项新生的应有权利,是基础性权利,是人类环境利益危机的产物。目前,虽然随着环境权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少国家已经承认或部分承认了环境权的存在并经其写入了宪法和其他法律规范之中。但在实际生活中,关于环境权的内容、性质、立法

2、以及具体实现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入、完善。如何真正实现环境权从应有权利上升为法定权利公民环境权并进而现实化为实有权利,还有待广大学者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关键词:环境权;主体;内容;现状;实现路径on the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rightsstudent majoring in law yang shizeng tutor yang qingabstract:environmental rights legal theory is the larger issue of controversy, from the right of perspective, it

3、that the environment is right to a new-born members of society should have the right, is the foundation of rights, is the product of the crisis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at present, although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 with the constant deepening of, many countries have

4、 already recognized or in part, recogni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right environment and with the written into the constitution and other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but in real life, on the content of the right environment, nature, as well as specific legislation to achieve the areas of theoretical

5、research still needs to be thorough and perfect. how to really achieve the rights from the right environment for increased legal rights - the right of citizens of the environment into reality and thus it is right, there are vast numbers of scholars to be the in-depth study and exploration.key words:

6、 environmentalright; subject; content; status; implementation path自1982年环境权理论的引进,我国对环境权问题的讨论已有20多年。在这场讨论中,法学界,特别是环境保护法学界的学者们大力提倡环境权(主要指公民环境权)应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明确规定在宪法这一根本大法中,他们在环境权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对环境权理论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推动了我国环境权相关立法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加强对环境权理论的研究和提倡对我国环境侵权的救济、环境立法、环境执法、环境守法、公民环境权利意识的提高、国家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解决环境权

7、一其他相关方面的冲突,真正落实、保障和完善公民的环境权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环境权概述(一)环境权的提出20世纪3060年代,相继发生了多起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如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美国诺拉烟雾事件、英国伦教烟雾事件、日本水懊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日本痛痛病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等严重的公害事件,它们被合称为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这些公害事件以及其他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的发生引起了有识之士的警觉。1960年联邦德国的一位医生向欧洲人权委员会提出控告,认为向北海倾倒放射性废弃物的做法违反了欧洲人权条约中关于保障清洁卫生的环境的条款,引发了是否要把环境权追加进欧

8、洲人权清单的大讨论川。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萨克斯教授针对美国政府行为中存在的环境管理行政决定过程公众参与程度低、环境诉讼中存在的当事人资格等问题,根据公共信托原理,从民主主义的立场首次提出了“环境权”的理论。1970年3月,国际社会科学评议会在东京召开了“公害问题国际座谈会”,会后发表的东京宜言提出“我们请求把每个人既有的健康和福利等不受侵害的环境权和当代人传给后代的遗产是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这次会议确认了萨克斯教授提出的环境权理论。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环境权理论在这次会议上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并体现在

9、该会议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中,宣言第一条庄严宜布“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贵任。”(二)关于环境权概念的各种界定著名的国际法学者亚历山大基斯教授认为环境权不应解释为很难抽象定义的对理想环境的权利,而应解释为使现有环境受到保护,使之不被破坏,以及在某些情况下使环境得到改善的权利。有学者认为环境权是指特定的主体对环境资源所享有的法定权利。对公民个人和企业来说,就是享有在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主要包括环境资源的利用权、环境状况的知情权和环境侵害的请求权。对国家来说,环境权就是国家

10、环境资源管理权,是国家作为环境资源的所有人,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而利用各种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对环境资源进行管理和保护,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吕忠梅教授将环境权定义为: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地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周训芳教授则从四个层面对环境权进行界定:第一,自然法则意义上的环境权。自然法则意义上的环境权,是自然存在的而现实的法律所设定的权利,即“天赋”的而非法定的权利。第二,法律意义上的环境权。所谓法律意义上的环境权,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一定社会的现实的法律所设定的环境权。所有宗教意义上的、道德意义上的、没有被法律认可的习惯意义上的所谓环境权,如动物的环境权,也不妨

11、称其为环境权,但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环境权。第三,法律和法律文献中具有宣言、纲领、原则性质的抽象的环境权。所谓抽象意义上的环境权,是国内宪法和国际法中宣称的、需要分别由具体的部门法和国内法加以具体化的环境权,它具有号召性质、宣言性质、纲领性质,大而抽象,如“人类环境权”、“良好环境权”等属于此类。第四,法律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具象的环境权。所谓具象意义上的环境权,是国内部门法中规定的非宪法性的可以具体操作的环境权。一定时期的一定社会的环境权,绝大多数属于具象意义上的环境权。如放牧权、狩猎权、捕捞权、清洁空气权、安宁权等属于此类。二、环境权的主体西方学者,如美国学者j.范伯格英国伦理学家彼得辛格,从环

12、境伦理学的动植物及其他自然体具有内在价值为其立论前提,大多倾向于赋予动植物以及其它自然体以环境权利,即承认它们环境权主体的地位。在我国,目前环境权主体研究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仅限于公民(此处公民既是一个单个概念也是一个整体概念,既包括当代人也包括后代人),如吕忠梅教授的主张;二是包括公民、法人、国家、人类、自然体的广泛环境权体系,如蔡守秋教授的主张。其他学者的主张,大多是或对“公民”作扩大解释,或对以上几种观点略加增减。如陈泉生老师指出,“环境权的权利主体为全体人民,它不仅包括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国家乃至全人类,还包括尚未出生的后代人。”1169有的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环境权主体加以界分

13、,指出“环境权的主体从横向上看包括公民、法人、国家、国际组织等,从纵向上看, 即包括当代人,包括后代人。”2105还有的学者认为“环境权的主体是国家、单位和个人。”3另外,对环境权的主体有人还将其具体化,如具体化为妇女的环境权、儿童的环境权、土著居民的环境权等等。可见,无论是中国的学者还是外国的学者,一般谈到环境权的主体大都涉及到以下几类中的一类或是某几类:个人(公民)、单位(法人)、国家、国际组织、人类(当代人和后代人)、生物(动物或是植物)。三、环境权的客体对于环境权的客体,也即环境权的对象,一般认为包括人类环境整体。它既包括天然的环境要素和人为环境,还包括各环境要素所构成的环境系统的功能

14、和效应,如生态效益、环境的优美舒适等。四、环境权的内容(一)、传统环境权理论所认可的环境权内容对于环境权内容的理解,学界有不同的观点和主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种观点认为,环境权的内容既包括环境权利,又包括环境义务,同时,既包括了公民环境权,又包括了国家环境权、单位环境权、人类环境权和自然环境权。如有学者提出,环境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权主体有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二是有保护环境的义务。4133-142具体为:公民环境权包括: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风景权(景观权)、环境美学权、宁静权(静稳权)、眺望权、通风权、日照权、公园利用权、享有自然权等权利和保护环境的义务。单位环境权包括:

15、依法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开发利用权),依法向环境排放其生产、生活废物的权利(排污权),依法享有适宜的生产、劳动、经营环境的权利(劳动环境权) ,同时有防治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义务,有保护和保养环境的义务,有节约和综合利用环境资源的义务。国家环境权的内容包括:对国家管辖权内的环境和资源有开发、利用的主权权利;对影响和决定该国生存、发展的各种环境条件有享用的权利;对国家管辖以外的人类共有的环境和资源,依照国际法享受开发、利用的权利。除此之外,还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人类环境权的内容包括人类有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和保护环境的义务。另一种观点认为:环境权仅指公民环境权,公民环境权的内容又包括实体权利

16、和程序权利两大部分。5具体有:(1)环境使用权,包括日照权、眺望权、景观权、静稳权、嫌烟权、亲水权、达滨权、清洁水权、清洁空气权、公园利用权、历史性环境权、享有自然权等;(2)知情权,又称信息权,是国民对本国乃至世界的环境状况、国家的环境管理状况以及自身的环境状况等有关信息获得的权利;(3)参与权,包括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预测和决策过程,参与开发利用的环境管理过程以及环境保护制度实施过程,参与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等,组成环境保护的团体,参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实施公益性环境保护行为,参与环境纠纷的调解等;(4)请求权,即公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以后向有关部门请求保护的权利。除上述观点外,

17、有的学者认为,环境权益的基本权能应包括三项内容:环境的资源权、环境的人格权和环境的精神美感权。6421还有学者认为,环境权包括两大方面的权利,即生态性权利(如清洁水权、清洁空气权等)和经济性权利(如环境使用权、环境处理权、环境资源权等)。7105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环境权包括生态性权利、经济性权利和精神性权利三方面内容。8有的学者还在公民环境权中提出了绿地权和环境自卫权932。此外,我国台湾学者叶俊荣认为:“宪法中若应有环境权,则此权应以肯认民众适度参与环境决策的程序权为妥。”10按照这一观点,该学者并不主张在现时将环境权规定于宪法之中,即使将来宪法规定环境权,也只能是参与环境决策权这一程序性权

18、利。从上述有关环境权内容的讨论可以看出,环境权内容的宽泛程度主要取决于环境权主体范围的广泛程度以及对权利的理解。如果认为环境权既包括了公民环境权,又包括了国家环境权、单位环境权、人类环境权和自然环境权,同时环境权既包括了环境权利,又包括了环境权力以及环境义务和责任的话,那环境权的范围就大,反之则小。而时至日,有关环境权的内容,尚无定论,且存在许多模糊之处。五、环境权的性质(一)环境权性质通说学者们对于环境权的性质也存在不同认识,主要有四种学说:1.人权说。11317即认为公民的环境权是一项人权,或是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日本学者松本昌悦认为:人类环境宣言把环境权作为基本人权规定下来,环境权是一

19、项新的人权,是继法国人权宣言、苏联宪法、世界人权宣言之后人权历史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2.人格权说。12293由于环境权的主体是公民,而公民的环境权益包括了人身权益,又由于侵犯环境权的后果往往表现为对公民身体健康的损害,因此,有人认为环境权属人格权。在日本的一些判例中就将侵犯环境权的行为视为侵犯人格权,如1970年大阪国际机场公害案和1980年的伊达火力发电厂案的判决。3.财产权说。1343此说认为环境权是一种财产权,如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萨克斯认为,空气、阳光、水、野生动植物等环境要素是全体公民的共有财产;公民为了管理他们的共有财产而将其委托给政府,政府与公民从而建立起委托人和受托人的关系。政府

20、作为受托人有责任为全体人民,包括当代美国人及其子孙后代管理好这些财产,未经委托人许可,政府不得自行处理这些财产。4.人类权说。14103此说认为,环境权是指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或地球上的所有居民共同享有的权利。除了上述关于环境权性质的三种学说之外,还有“非人权说”、“非独立人权说”、“反射性利益说”、“不确定说”等,以上各种学说都揭示出了环境权的某个或某些性质特征,包含着对环境权的属性认识。但是人格权说与财产权说均只反映了环境权某一方面的功能特征而失之片面,人类权说则因为难以具体化为公民权利而失之笼统,至于财产权兼具人格权或人格权兼具财产权说则本身并没有确定环境权的性质。因此,环境权应该是公民的一

21、项基本权利,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人权。首先,环境权作为一项人权已为一系列国际法文件所肯定。其次,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其核心是生存权。第三,公民环境权具有作为人权的本质属性,这些属性可归纳为:1、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二)环境权的非法律权利性质说上文分析的关于环境权性质的学说都隐含了把环境权看作法律权利的意思,并且许多学者也认为环境权就是法律权利。不可否认在一些国际法文件和各国的宪法、法律已经确认了一部分与环境有关的权利,武断地否认这些权利具有某些法律权利的特征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大多被确认的与环境有关的权利只是彰显了国家义务,而且,环境权的内容尚未被法律完全确认,仅仅由于法律规定了环境

22、权的部分内容就认为环境权是法律权利,显然是以偏概全。据此,有学者提出了环境权的非法律权利性质。(三)环境权的习惯权利性质说既然环境权不是或者说不完全是法律权利,那么它是什么性质的权利呢?这只能从法律权利之外的权利类型中得到说明。目前关于环境权的习惯权利性质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自然权利说该说把环境权的性质归纳为自然权利,即环境权是人类自然而然就能够享有的权利,它既不需要法律权威给予合法性的证明,也不需要特殊措施就能够得到保障,它既是不可剥夺又是不可转让的,这似乎接近了环境权的本质性质。2.道德权利说此说认为道德权利有时是与自然权利或应然权利是互训的概念,但是这一提法是与法律权利相对应的,可

23、以将道德权利大致概括为道德权利者基于一定的道德原则、道德理想而享有的能够使其利益得到维护的地位、自由和要求,并且要得到社会共同体一般的道德准则所承认和道德舆论的支持,它的最终目的是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障。从这一意义上讲,把对环境利益的诉求归结为道德要求有利于环境权被法律认可。3.习惯权利说持此观点的人认为:首先,环境权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其次,环境权依靠社会习惯得以保障。再次,环境权与应然权利、法定权利和实然权利的相互交叉。所以他们认为习惯权利这一概念可以很好地说明环境权的性质。六、国内外关于环境权的理论(一)英美法上的环境权宪章-公共信托理论15环境权理论是在美国兴起的,其产生有着深刻的法律

24、传统原因,发达的信托理论和制度以及广泛的财产权概念是环境权这一新型权利生长的肥沃土壤。信托是一种特殊的财产管理制度和法律行为。采用不同法系的国家,其定义有较大的差别。历史上出现过多种不同的信托定义,但时至今日,人们也没有对信托的定义达成完全的共识。我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于2001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对信托的概念进行了完整的定义: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一般认为,最能凸现信托特色的基本法观念有四个:(1)信托财产的独立性。(2)权利主体与利益主

25、体相分离。(3)责任有限性。(4)信托管理连续性。不难看出,所谓环境资源公共信托,是将环境资源作为信托财产、以全体美国人(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为委托人和受益人、以美国政府为受托人、以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的而设立的一种信托,它在本质上应属于公益信托。也符合信托的基本法律理念。以信托的基本理念构筑的环境权体系,既可以厘清公民个人与国家的利益关系、也可以解决公民个人的财产权与环境权的关系、还可以处理代际公平的关系、更为公民的环境权诉讼提供了法律依据。具体表现为:(1)公共信托解决了环境资源的双重属性所产生的利益冲突问题,并为它们之间利益的协调建立了机制。(2)公共信托解决了公民个人主张权利的依据

26、问题,为公民主张环境权利提供了双重选择。(3)环境资源的公共信托解决了个人权利的公益性问题,为公民个人间的环境权纠纷处理提供了理论与法律上的依据。(4)环境资源的公共信托为代际间的环境资源配置寻求了一种途径。环境资源的公共信托具有极大的弹性空间,是一种为了满足受益人需要而设立的自益与它益相结合的公益信托。环境资源的公共信托,符合公益信托的一般特性,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公益信托。在美国,私益信托成立生效的条件为二项:第一,委托人有明确的信托意思表示并已完成信托财产的转移;第二,信托目的或条款不违背强行法或公共政策。而对于公共信托,除了符合上述要件外,还必须具备与其本质相联系的三要件:即目的公益性(c

27、haritable nature);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s);目的排他性(exclusively)。环境资源的公共信托是符合这些条件的。所以公共信托理论也就成为了英美法系国家通行的环境权理论。(二)国内环境权理论当前国内环境权理论主要乐谱以下几种:1.“综合环境权”论代表人物是我国环境法学界的领军人物蔡守秋教授,他将环境权界定为“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有就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承担的基本义务,”16273该主张有如下特点:一是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二是主体广泛:公民、组织、国家、自然体、人类都享有环境权;三是权利不分性质,只要法律规定与环境有关都是环境权;如:国家

28、环境行政管理权、公民环境权。故称之为“综合环境权”论。蔡守秋教授从法律实有出发,提炼出“环境权”不失为一条独特的研究路径,但未考虑环境权提出的人权背景,此“环境权”已非彼环境权,不能深入揭示环境权的本质,笔者以为不如改为环境法律权利更恰当。2.“公民环境权”论“公民环境权”论是一种主流观点,又可细分为两类:(1)狭义的“公民环境权”论代表人物吕忠梅教授,她认为“环境权是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该论有如下特点:一是环境权主体限于公民;二是环境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人权”;三是环境权应私权化,并作了详细的实体法和程序法上的制度构建:“这些新的法律制度便是环境

29、保护相邻权、环境人格权和环境侵权行为及其救济制度的确立。”17(2)广义“公民环境权”论代表人物陈泉生教授,她认为“环境权是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适宜健康和良好生活环境以及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基本权利。”该论有如下特征:一是权利主体为“全体人民,它不仅包括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国家及至全人类,还包括尚未出生的后代人。”18二是“环境权是一项新型人权”。“公民环境权”论的共同之处在于承认环境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区别主要两点:一是在主体上,吕忠梅教授主张严格限于公民,故称其为狭义“公民环境权”,陈泉生教授认为主体除公民(个体)外,还包括人的各种结合形式; 二是在环境权实现上,吕忠梅教授主张“环境

30、权私化”,陈泉生教授认为可以放到各个部门法中去具体化。“公民环境权”论立足于环境权的人权背景和民法实践,有很强的现实和理论价值,以人权为立论基础,掩盖了环境权的世俗权利属性,阻抑了对产生环境权诉求的深层次社会原因的分析和解决,此外环境权的内容也显得过于宽泛。3.“人类环境权”论代表性人物为徐祥民教授,他认为“环境权是一种自得权,它产生于环境危机时代,是以自负义务的履行为实现手段的保有和维护适宜人类生存繁衍的自然环境的人类权利。”19其特征有四:一是环境权是环境危机时代新生的属于升华期人权的人类环境权;二是环境权的权利主体是人类,义务主体是人类和人类的分体及这些分体的各种形式的结合;三是人类的环

31、境权是指向不可分的环境利益,是关于人类整体的权利,没有哪一部分人是环境权的特别的受益者,都是历史注定的环境权斗士,故环境权的实现不是通过与权利主体相对的义务主体履行义务来实现的,因为根本不存在这种主体,只能通过权利主体本身的努力来实现;四是国内法都应当致力于解决环境义务的分担和履行。该主张指出了“公民环境权论”许多论证不完善的地方,强调环境权行使的整体性,环境利益的不可分和共享性,视角新颖,但也值得商榷:(1)认定环境权主体是人类,作为客体的环境利益铁板一块,不可分享,是忽视现实生活中局部环境问题与个体环境权益享有的差异(如噪声对周围居民的影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2)强调权利的整体行使

32、否定个体权利,实质是把环境权定位于一种道德权利,难以有效调动个体环境保护积极性;(3)以义务规范为主的环境法就是环境管制法,有违“义务本位”“权利本位”“个体社会权利本位”的时代立法理念的转变。4.“公民环境权与人类环境权调和”论代表人物周训芳教授,他认为“环境权是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有适宜于人类健康的环境中生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包括良好环境权和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权两个方面,其主体包括各国的公民以及作为各国公民整体的人类”。20159-169其特点:一是主体限于公民、人类(整体);二是环境权主要是良好环境权与基于生存需要的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权;三是公民只能作为权利主体,义务主体只能是错位

33、的代表全体公民的政府;四是环境权的实现有赖于国家行政权的正确行使,公民行使环境权的主要方式,从本质上是制约和监督国家行政权的行使。周训芳教授的观点具有创新性,如“权利义务主体的错位设计”、“基于生存需要的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权”。但寄希望于政府,则与“人类环境权”如出一辙,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政府职能机构的设置堪称“完善”,但却出现“政府失灵”值得深思。七、环境权理论现状考察21环境权的现状或许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学界呼声高涨,立法、司法犹豫不定。尽管仍有学者否认环境权的存在,环境权获得承认却是大势所趋。但不可否认,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法律实践中,环境权都存在诸多障碍,这些障碍正严重阻挠着环境权的

34、进一步发展。(一)环境权理论研究现状分析首先,环境权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与环境法的学科特质与发展历程密切相关。“部门法学者认为环境法无非是运用传统法学方法应对环境问题的综合体,而环境法学者则无一例外的强调环境法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学科。”22251 尽管环境法在学科分类上由教育主管部门以行政手段赋予了法学二级学科的名分,尽管环境法有着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发展速度,但环境法的地位却未因之而更具说服力,其调整对象与调整方法并未得到明确界定。环境权作为环境法内部都无法达成共识的理论,遑论得到其他领域学者的认同。环境法学者承认环境法是一门整合性的学科,但同时又基于一种私心或曰偏好总是设想能够以环境法“特

35、有”的标准和原则来制造出一个统一的、独立的法律部门,这种观念无疑会影响到对环境权理论 的研究。笔者以为,放弃“大一统”的思想,采取分而击之的策略,或许为更明智的选择。否则,当理论研究“毫无破绽”之时(假如可能),环境法也许就不再需要,而代之以“挽救地球法”了。理想主义并不能代替现实主义。其次,从环境法研究路径来说,由于目前大多数环境法研究主力都是“半路出家”,不可避免的形成一种“路径依赖”,难以摆脱原有学科印记。因而,环境法的研究路径可谓是五花八门,研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从经济学、论理学、政治学、生态学、宪法、行政法、民法乃至于自然科学,不一而足。这些研究虽大大拓展了环境法研究的视角,但也是使

36、环境权研究过于庞杂、难以协调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味的“创新”可能会成为标新立异,对环境法的研究并无良益。有学者将之概括为“乌托邦倾向”与“巫师化倾向”。 23121所谓“乌托邦倾向”是指一些研究者提出的环境权过于理想化,脱离现实而无异于空中楼阁,如某些学者从“生态人”立论,无疑是将理想与现实混同,虽其志可嘉却也注定不能得到广泛认同。“巫师化倾向”则是指某些研究者彻底脱离法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常规,一味求新求异,犹如通才,广撷各学科规范拼凑出所谓环境权的图案。与此二种倾向相对,另外一些学者孜孜以求试图从环境法的内部建立一个自足体系,对以其他学科方法研究环境权弃如敝履,但这种体系到目前尚未得见。(二)环

37、境权法律实践现状分析环境权理论自提出后,不仅在理论研究方面得以迅猛发展,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亦激起了热烈争论。在国内法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环境保护的内容写进宪法,有的国家也明确将环境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而在国际法上,相关国际组织已出台了一系列宣言性质和有约束力的国际文件,确认公民享有环境权。与此同时,一些国家通过环境权立法赋予团体或个人以环境诉讼主体资格,建立了环境诉权保障程序,开始了环境权司法审判实践并已出现了若干成功案例。环境权法律实践已经逐渐显露出这样一种发展趋势:注重和强调道德与精神取向的环境共享权,高度关注公共的环境福利,越来越严格地限制财产与物质取向的个人权利,并通过创制一系列

38、新的程序和信息工具如环境知情权、环境公众参与权、环境诉权等来保障环境共享权的实现。24330-331但不应忽视,环境权在一些国家迟迟不能得到承认。即使在那些已经承认环境权的国家,环境权多数仍是停留在一种宣言阶段的“纸面上的权利”,离进化到现实的权利仍有相当距离。而“一项权利如果不能具体化或成为一项公民可以获得的权利,那么这项权利根本不能得到保障,它也仅仅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而不能具有法律权利的实质内容。”25234即使在环境权理论研究发达的日本,立法与司法对环境权仍持保守态度。日本环境权立法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即在理念上承认它,但在立法时对它能否具体化表示怀。而司法实践中也拒绝以环境权为法律依据

39、,曾做出判决认为环境权“不仅没有实定法方面的依据,其构成要件、内容、法律效果等也极为不明确,若依此作为私法方面的权利予以确认,有害于法律的安全性”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以判例法著称的美国。有判例认为环境权条款仅是原则性的宣示,在欠缺立法者通过法律将环境权的理念具体实现的情况下,不能直接作为主张权利的依据。2632由此可见,环境权在由一项道德命题转化为一项法律制度时,虽取得了极大进展,但其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面临的障碍仍是巨大的。产生障碍的首要原因在于理论研究的贫弱不能为立法和司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无论是其概念、属性、特征,还是其主体、内容、救济途径,都没能够得到明确界定,理论研究的驳杂使得立法无所

40、适从,对于大陆法系的司法实践更是致命的障碍。其次,虽然已经有很多国家在宪法和环境法律规定了环境保护乃至环境权条款,又有国际条约的一系列宣言或规定,但宪法在多数国家尤其是大陆法系国家并不能直接作为诉讼的依据,环境法律也大多是顺应环境保护潮流而做出的政策性宣示,国际条约更是难以作为司法的法律依据。这种现状导致环境权难以进入诉讼机制,即使进入也会因为缺乏完善的法律依据而不能成功。再次,即使在宪法和环境法律中承认了环境权,但司法实践中对于公民提起的环境权诉讼予以严格限制,尤其是对于环境权的诉讼主体资格予以严格限制,否认环境公益诉讼与集团诉讼,仍旧遵循传统诉讼法中的“直接利害关系原则”。归根结底,环境权

41、法律实践的困境在于人类中心主义伦理价值观指导下的以经济效益优先原则作为制度设计的基石。“市场失败”与“政府失灵”仍是环境权法律实践陷入困境的首要经济原因。尤其是“政府失灵”,在我国这样的转型国家中更为显著。因为政府中立有限,容易为短期利益所迷惑,为追求经济发展和政绩工程而不惜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又滥用手中的行政权力来干预市场的自发调节,设置障碍阻碍公民与一些团体的环保诉求。在现代社会,这种干预更往往是披着法律的外衣来实现。体现在环境权,则如上讨论的立法上的保守与司法上对诉讼主体资格的限制。27237-238八、我国环境权的实现路径的思考与设想对于环境权实现,最根本、最权威、也是最有保障的做法就是

42、尽快将环境权写入我国宪法,赋予其公民基本权利的地位,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并且这种呼声已越来越强烈。但真正实现环境权从应有权利上升为法定权利公民环境权并进而具体化为实有权利。从而真正实现环境权的法律化、现实化。又非单纯的环境权入宪所能实现。它还需要一系列环境权相关立法以及相关制度的配套和完善。对此有学者提出了以下设想和建议:学者王良海认为,首先,应当在宪法或环境基本法中确认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民环境权,即:公民享有在不断改善的适宜环境中生活以及参与相关环境管理决策的权利。并在下位法中(特别是自然资源法)把公民的环境权具体化,如: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参与涉及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决策的权

43、利等;其次,应修改行政、民事诉讼法的相关部分,当公民的环境权利受到侵犯,公民可以直接对环境侵害者的侵害行为或政府的环境不作为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权益;第三,环境侵权一般具有影响范围广、因果关系复杂、侵害后果不易确定、侵权与被侵权主体双方实力悬殊等特点,决定了环境诉讼往往费时、耗力,有必要建立特殊的举证、过错责任制度和公益诉讼制度,在公民无力或不愿提起诉讼时,相关公益团体有主动提起诉讼的资格;第四,明确各项公民环境权的侵权标准,如清洁水权方面可以规定以下为侵权:企业排放废水超标、未超标但造成了明显的人身财产损害,并随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执行标准;最后,建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在更高的层面保障公民环境

44、权,实现社会公平。28学者张一粟则提出了在传统民事诉讼程序中设立“环境诉讼特别程序”规定的设想。具体来说,就是对于致害人不服裁决的情况,法律可特别规定以受害人为被告,以环保局做出的裁决为诉讼请求从而使其进入民事诉讼程序。对于环保局的处 理决定在民事诉讼中的效力,由法律规定人民法院有权对环保局决定的合法性予以审查,并进而将审查结论直接应用于民事损害赔偿责任的认定,即可达到制度设计的初衷。29389由于是民事诉讼,将受害人作为被告并未违反法律所遵循的公平、正义等价值,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法律的形式美,但这也是法律的稳定性在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时所必须做出的让步。学者周香湘则立足于行政程序法领域,提出

45、:1.公众参与环境决策是实施公众环境权的前提。首先,公众应具有环境知情权。其次,公众应具有更多的环境行政参与权。2.公众诉权的扩大是公众环境权实现的有力后盾。首先,应确立公民和环境保护社会团体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提倡集体诉讼。其次,建立有利于公众的环境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制度。30学者杨航征,牛广召从加强立法创设完整的公民环境权利体系的角度出发,提出除了在宪法中规定公民环境权外,还应做到:首先,在民事法律中规定公民环境权基本内容。首先,应在未来的民法典中明确环境要素的公共财产属性。其次,还要在民法体系中建立公民环境权概念,同时赋予其与人身权、财产权等相同的地位,为公民环境权的行使和救济提供法律依据。再次,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修订环境法首先,修订环境保护法和1999年以前颁布的单行法,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引入环境法。其次,要改变中国现行环境法政府管制型立法性质,明确赋予公民以环境权。最后,健全和完善公民环境权实现方式和救济途径完善公民环境权的实现方式,要从立法上和制度上两个层次来保障。31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环境权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并在呼唤我国环境权正式写入宪法的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我国环境权理论必将更加丰富和完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