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风建设理念与路径_第1页
高校学风建设理念与路径_第2页
高校学风建设理念与路径_第3页
高校学风建设理念与路径_第4页
高校学风建设理念与路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校学风建设理念与路径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关系开始从主体性关系向主体间性关系转变。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反映了新媒体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真实形态,对于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新媒体环境下,要提升高校学风建设的实效性,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互动交流、创新网络载体。 【关键词】新媒体;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新增青少年网民1028万,增长率为3.7%,青少年在家里通过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达到89.9%。通过互联网

2、,新媒体已经深入到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不仅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方法,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班团建设”“新媒体+学风建设”“新媒体+核心价值观培育”等一系列新的命题,考验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创新应变能力。2014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积极应对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紧要

3、任务。与此同时,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塑造良好的学风,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人生观教育、成才教育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开展学风建设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提升教育实效具有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分析新媒体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对象、客观环境等要素发生的变化,根据学风建设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措施、树立科学的理念,最终达到推进学风建设的目的。基于此,本文拟借助主体间性理论,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所发生的转变,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特点与主体间性的新理念,提出新媒体环境

4、中推进学风建设的思路与具体路径。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变 互联网技术应用所导致的信息传播泛化,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传统主客体关系中,主体的主体性被削弱、客体的主体性得到增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关系由传统主体性关系向主体间性关系转变。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导致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已经难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真实状态,而主体间性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与认知路径。(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变。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主体客体”的关系,思想

5、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而受教育者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体。教育者根据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要求、受教育者的特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在这种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支配权和主导性,而受教育者作为客体则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主客体关系,以教育者为代表的传统主体的主体性不断地被削弱、以受教育者为代表的传统客体的主体性不断地得到增强。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新

6、媒体环境中,信息的传播因其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而备受青年学生的青睐。青年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体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表达自身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利被极大地削弱。另一方面,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在网络空间中,青年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点赞”“转发”“打赏”等成为他们表达诉求、参与互动的重要方式。青年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理解和内化更加地多元主动,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的局面,个人的能动性与主体性不断增强。网络环境的去中心化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活动,运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已经很难完全理解和认识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而主体间性理论为理解、认

7、知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理念和方法的指导。(二)主体间性对新媒体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由胡塞尔提出,经海德格尔、马丁布伯等人发展完善。主体间性理论克服了传统哲学以自我为中心的单一主体的缺陷,超越了“主体客体”的关系模式,从而形成“主体主体”的关系模式。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而形成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是一种以共同客体为中介的主体关系,即“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人的主体性是交互主体性而非占有性个人主体性。主体间性理论较好地回应了新媒体环境中传统主体性关系理论所受

8、到的冲击,反映了新媒体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本形态。一方面,它回应和尊重青年学生日益发展的主体意识,将青年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构建了“主体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超越了信息交流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快捷性、交互性、兼容性的特点,为信息的沟通和共享提供技术手段。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这一技术优势,进一步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性,将主体间的互动对话作为主要特征。同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将网络媒体等教育手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反映了新媒体技术的工具属性。新媒体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将网络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用先进的文化手段占领新的阵地,将

9、网络工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发展的有效载体加以应用。 二、基于主体间性的高校学风建设理念 高校学风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媒体环境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真实形态的真切反映,也是在新媒体环境中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一种方法论,对于高校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基于新媒体环境中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实际,提升高校学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树立尊重学生主体性、增强互动交流、创新网络载体等三种理念。(一)尊重学生主体性。主体间性的产生是以个体的主体性为基础的,这就要求在高校学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承认和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性,要引导青年学生主体性

10、的健康发展。对于学风建设的整个过程,青年学生有参与、表达主体意见和诉求的权利。诚如前文所述,新媒体环境中的青年学生受对话模式、信息接受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主体性、参与意识日益增强。学风建设作为一项实践活动也应体现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青年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状况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产生的前提,新媒体环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虽有较大发展,但具体情况参差不齐,存在主体指向的离散、主体利益的复杂化、主体价值的虚无化等问题。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要承认不同主体间的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监督和纠正影响学风建设的不良行为,消除不利影响。(二)增强互动交流。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

11、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青年学生作为共同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高校学风建设)是连接两者的中介。围绕高校学风建设这一实践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青年学生展开积极的互动对话。通过互动对话建构平等的师生关系,了解青年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个体需求、存在的问题等内容,提升青年学生的参与度和教育的针对性,促使学风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从“我”“他”向“我”“你”转变。通过积极互动、相互理解,消除两个主体间的矛盾,使青年学生从学风建设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成为学风建设的促进推动力量,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实践的发展。(三)创新网络载体。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12、两者是“主体主体”的关系,当他们作为共同主体时,教育资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客体,形成“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在新媒体环境中开展学风建设,教育资源成为学风建设的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生成为学风建设的共同主体。一方面,要注重对新媒体资源的加工整理。将青年学生的需求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要求相结合,开发青年学生喜欢的新媒体内容。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客体资源的选择。新媒体资源种类众多,有微信、QQ等互动交流工具,有网络公开课、网络教学平台等学习资源,也有易班、爱班级等管理资源。共同主体要根据利于学风建设、增进主体交流的原则,选择学风建设的客体资源。 三、主体间性视角下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

13、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为在新媒体环境中推进学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路,转化为具体措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青年学生等共同主体的主体性,促进两者的交流互动。(一)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新媒体环境中青年学生日益发展的主体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将青年学生作为高校学风建设的主体。一是挖掘青年学生成长的内部动力。高校学风建设要融入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谈心谈话、班会等形式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规划学习生涯、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二是培养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尊重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同时,培养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青年学生合理地表达诉求。西北政法大学于2015年成

14、立学生事务管理服务中心,秉承“以生为本、服务至上、畅通渠道、高效便捷”的宗旨,实现学校管理服务与学生意见需求的对接,在引导青年学生理性表达诉求等方面发挥明显作用。三是注重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观察者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习得认知技能和新的行为模式”,新媒体环境中价值多元,主体价值虚无化趋势严重,要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为青年学生提供价值指引。西北政法大学连续八年举办“优秀学子学风报告会”交流活动,分享优秀学生在学习、考研、就业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校报等媒体工具宣传、强化榜样的示范效果,在广大学生中引起较好的反响。(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作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

15、教育工作者与青年学生共同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这并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体性的削弱,而是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在高校学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发挥引导与监督的双重作用。一方面,通过新媒体工具与青年学生展开积极互动。传统的互动交流方式是面对面,一对一或者一对多。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青年学生积极对话与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通过百度贴吧、微信公众平台、QQ空间等方式,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新媒体环境中互动交往的特点与方式,如微信点赞、好评等,提升与青年学生互动交流的实际效果。如建立本科生导师制,通过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个别指导与集体辅导相结合的互

16、动联系,本科生导师在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科学研究等方面指导帮助青年学生,使青年学生强化专业思想、端正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做好外部的监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筛选网络信息,要积极回应、驳斥不利于学风建设、易对学生形成误导的信息观点。如“必选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观点极易对学生形成误导,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挥能动作用。(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工具。推进高校学风建设,既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新媒体技术应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影响,也要发挥新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应有的作用,推动学风建设的创新,提升学风建设的实效。一是塑造学风建设的新媒体环境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借助新媒体手段,嵌入学风建设的相关内容,如以学风建设为内容的视频、动漫等,使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接纳和认可。二是发挥新媒体的工具属性,开发青年学生喜欢的学习资源。通过思想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