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统计与数理学院本科金融论文本科学年论文(设计) 题目:美国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学 院 统计与数理学院 专 业 保险(精算方向) 班 级2009级保险(精算方向)一班 学 号 20090524112 姓 名 张 琼 茜 指导教师 张 晶 山东财政学院教务处制二一一年六月 美国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统计与数理学院 保险(精算)1班 张琼茜 20090524112摘要:80年代美国储贷危机和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后果,两者的历史共同性和差异性,两者给我们的启示。关键词:储贷危机 次贷危机 q条例 货币政策 80年美国储贷危机的原因和后果20世纪30年代为了维持和恢复金融秩序,40至50年代初美
2、国政府颁布了q条例,以低成本筹措战争资金。因此战后的美国经济得以迅速恢复。q条例的内容是:银行对于活期存款不得公开支付利息,并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利率设定最高限度,即禁止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会员银行对它所吸收的活期存款(30天以下)支付利息,并对上述银行所吸收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了利率上限。当时,这一上限规定为2.5%,此利率一直维持至1957年都不曾调整,而此后却频繁进行调整,它对银行资金的来源去向都产生了显著影响。这样一来,就降低了资金的流动性,使得银行能够在一段时间内拥有大量可用资金。当时一段时间内,美国的存贷利率实行了“3-6-3”政策,3%的存款利率,6%的贷款利率。然而到20世纪
3、5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60年代之后,这一条例的弊端便暴露出来。依据当时的情形,美国通货膨胀率曾一度高达20%,而q条例执行的结果是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受到管制。这一方面使银行存款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急剧下降,公众对存款越来越没有兴趣;另一方面,银行的吸存能力受到很大影响,以致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生存岌岌可危;并且在1970年,美国国会取消了q条例中关于10万美元以上存款利率最高限额的规定,这就造成了对存款小户的利率歧视。20世纪6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率提高,市场利率开始明显上升,有时已经超过存款利率的上限。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国际化、投资多样化又导致银行存款大量流向证券市场或转移至货币市场,造成金
4、融中介的中断和“金融脱媒”现象的发生,且愈演愈烈。q条例的约束和分业经营的限制,使银行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竞争地位。各存款类机构都出现经营困难,一些储蓄协会和贷款协会出现了经营危机,银行信贷供给能力下降,全社会信贷供给量减少。此时,人们不得不考虑q条例的存废问题。从70年代起,美国提出了解除利率管制的设想。1970年6月,根据美国经济发展和资金供求的实际情况,美联储首先将10万美元以上、3个月以内的短期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又将90天以上的大额存款利率的管制予以取消。同时,继续提高存款利率的上限,以此来缓和利率管制带来的矛盾。但是,这种放松利率管制的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q条例限制带来的现实问题,
5、短期资金仍然大量从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流出,“金融脱媒”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现实要求政府和金融管理当局必须从法律上和制度上考虑利率的全面市场化。1980年3月,美国政府制订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的货币控制法,决定自1980年3月31日起,分6年逐步取消对定期存款利率的最高限度,即取消q条例。1982年颁布的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详细地制定了废除和修正q条例的步骤,为扩大银行业资产负债经营能力,还列明了一些其他与利率市场化相关的改革。1983年10月,“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委员会”取消了31天以上的定期存款以及最小余额为2500美元以上的极短期存款利率上限,并于1986年1月,取消了所有存款形式对最小余
6、额的要求,同时取消了支付性存款的利率限制。1986年4月,取消了存折储蓄账户的利率上限。对于贷款利率,除住宅贷款、汽车贷款等极少数例外,也一律不加限制。至此,q条例完全终结,利率市场化得以全面实现。然而,银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产生了另一个问题:银行的存款利率随着市场化的实现,不断提高,但是银行的贷款利率确没有进行相应的变动。这就导致了贷款利率低于存款利率,银行资本大大减少。之后,随着美国联邦政府的调控,贷款利率逐渐升高。为了保持盈利水平,银行不得不寻找有潜在风险的新业务。80代的美国存款经纪基于自身利益向储贷机构输入了大量高利息存款和高风险贷款项目,存款保险制度更引发了道德风险。投资热情的高涨,
7、投资涉及的领域随之愈发广泛。银行将资金投入到许多高杠杆交易贷款中,例如石油,房地产等。这也就在某一程度上增加了投资的风险,从而增加了银行的资金风险。因此,美国上世纪80年代爆发了储蓄贷款机构危机。美国储贷机构主要是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他们的主要职能是吸收存款,发放消费和住房抵押贷款。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长期低利率货币政策使得这些机构的住房抵押贷款基本上都是固定利率贷款。但是在里根政府上台之后,为了应对滞涨采取了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相结合的新经济政策。其货币政策就是紧缩,于是利率不断提高。美联储基金利率一度达到16%以上。存款利率的不断提高,然而贷款利率却原地不动,这就使得利率不断升高之
8、后使得储贷机构的存贷利率出现了严重的利率倒挂。原先以固定利率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变成了不良资产,储蓄贷款机构大面积倒闭。次危机共有2912家银行和储贷机构被迫关闭或接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援助,其中银行1617家,储贷机构1295家,约占同期银行和储贷机构总数的14%,平均每两天有一家被迫关闭或接受援助。倒闭机构资产总额9236亿美元,占银行和储贷机构资产的20.5%,银行平均每天要处置资产1.68亿美元。在19881992年的高峰期,平均每天倒闭1家银行和储贷机构,需处置资产3.85亿美元。大量的银行倒闭给存款保险公司带来巨大冲击,1988年联邦储贷存款保险公司收不抵支,保险基金亏空750亿美元
9、,1989年被迫关闭。对股市的影响。从19771982年的5年间,道指一直在800点之上、1000点之下作窄幅整理。从19721982年的10年间,除1974年与1975年之交有过短暂的下落外,其他时间均保持在800点以上运行。1982年,美国经济逐渐走出“滞胀”的阴影,国民经济景气指数开始上升。当年底,道指再次稳稳地站上1000点关口。1985年底,道指首次突破1500点。从1000点跨越至1500点,道指花了13年的时间。随后一路继续飙升,1987年1月8日,道指首破2000点大关。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个“黑色星期一”,道指当天狂跌508点,日跌幅达22.61%,道指从前日收市的
10、2246.74点跌至1738.74点收盘。这一日跌幅排道指有史以来的第二高。美国爆发的这一“股灾”,也引发了全球股市的同步暴跌。但当年年底,道指又重拾2000点。总体来说,由于金融创新使得银行业对实体经济之间的影响相对减弱,加上对商业银行和股市危机的处理较为合理等因素的存在,使得美国实体经济并没有受到较大的影响。 最后,美国政府出面关闭、收购和重组2900多家储贷机构以及出问题的商业银行,花了近5000亿美元的代价,用了近10年的时间才将危机的后果消化。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和后果美国经济在“911”恐怖袭击之后,曾一度陷人到增长停滞的状态。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采用连
11、续13次降息的方法来促进经济的复苏,同时也把发展房地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这一措施的确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使得美国经济又一次步入高增长的周期。但这一举措也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即流动性过剩的金融风险开始逐渐累计,它与经济增长的大环境相结合,更加快速的推动了房价的上涨。房价高企展现的巨大利润空间诱惑,以及美联低利率政策的刺激,推动了投资房地产的热情。美国次级按揭贷款是面向信用状况比较不好,还款能力不确定的人群发行的。因此,按照风险和收益成正比的原则,其相对于面向信用状况比较好的人群发行的贷款来说,利率会高一些。但是,放出这些贷款的机构为了尽快收回资金,则将这些贷款发行成债券,相应的,此类次贷债
12、券的利率也高于普通的债券。于是,很多国际投资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都纷纷投入了次级贷款债券。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因为次级贷款发放的人群本身是信用状况比较差的,出现违约的可能性比较大。在美国楼市走势良好的情况下,如果这些人出现违约现象,放贷机构可以收回抵押的房子,再将其卖掉来回笼资金。但是,从2006年开始,美国楼市开始出现下滑,房价开始下跌,于是通过次贷购买的房子难以出售或抵押获得融资。这样就造成了在次贷发放对象的违约率不变的情况下,放贷者即使将抵押的房子收回也不能完全收回其损失,而这些将导致购买了这些债券的各大投资机构的亏损,于是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的危机产生了。次贷危机爆发后,
13、美国政府对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后果认识都严重不足,采取的都是一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防御措施。在政府不断出台救市措施之后,金融危机反而有愈演愈烈的态势,所以效果很不明显。历史上严重的经济危机,生产总值曾下降2040,出现大量企业倒闭和失业后才在新的生产力推动下得到修复和发展。按照美国治标不治本的救市思路,经济下滑还会继续延续,世界的经济衰退不可避免。如果这次次贷危机是因为经济停滞导致的地产泡沫引起的,那稳定金融,制止市场变得必不可少,但如何振兴实体经济,防止通缩才是解决危机的根本。经济危机常常是传统行业的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所造成的。表现为:在生产的扩大化中,一方面富人(高收入阶层)
14、因需求满足不再增加购买,另一方面穷人(低收入阶层)缺乏购买能力,致使产品积压,引发生产下降、工人失业,又导致需求下降,并继续循环演化。解决生产过剩的路径有两条,一是提高穷人购买力,如通过转移支付和投资公益项目增加穷人收入;二是发展新兴行业,扩大奢侈品的生产,刺激富人消费。第一条路径是凯恩斯的学说,虽然目前还在学术界占据统治地位,但其效果越来越受到置疑。第二条路径是新经济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得到展现。如,1993年开始克林顿政府把光电子、信息、生物、特种材料和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部门作为重点领域加以扶持,并加大在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的投资;放手发展民间风险投资公司,鼓励银行向风险企业贷款。
15、几年来,美国信息技术投资占全世界的40%,人均投资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8倍。美国成为全球信息产业的老大,软件业年增长12.5%, 网络经济增速高达174%。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35%,从业的人数近2000万。作为奢侈消费的信息产品,通过富人的消费,为穷人提供了就业和消费需求;带动了全社会的消费和投资。信息产品功能的不断提高,使人们不断更新换代产品,推动这种需求不断持续扩大。信息革命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生产成本下降,有效抵消了扩张期工资上升而引发的通胀压力。从而造就了这段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的经济奇迹。不过发展新经济模式的模式还没有得到各国政府认同,随着小布什的上任,美国政府的经济发展
16、思路由内涵式增长转变成了外延式扩展,把相当的资源通过军火化为灰烬,虽然通过征服伊拉克控制了更多的石油资源。但在任八年国内再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新兴产业。这可能是2001年后传统行业过剩产能不能有效转移,通过房地产热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这次美国政府如果不能通过发展新兴行业,增强富人消费倾向的方式拯救实体经济,哪至少在近两三年,世界经济没有走出低迷的希望。两次危机的比较分析两者的历史共同性过快的金融创新所谓金融创新,就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满足经济发展的新需要,同时获取潜在的金融利润。因为出现利率倒挂,80年代美国的储贷机构为了保持盈利水平,纷纷采取新的金融创新产品,如金融期货、垃圾债
17、券、掉期等。但是当时的储贷协会由于长期处于美国政府的庇佑下,从而不具备从事高风险投资的经营能力 ,缺乏风险管理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再加上内部管理混乱 , 信息系统落 后等原因 ,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隐患。在08年的次贷危机中,新兴的金融产品cdo有着很大的影响。它是一类以债权资产池 为抵押的资产支持证券 ,这些债权资产包括低于投资级的企业债券次级贷款通过 cdo 的形式证券化之后获得流动性。近年来 ,华尔街的一些投资银行在原始 cdo 的基础上又开发出 cdo 平方、cdo 立方、cd s等结构更复杂的信用衍生产品。这些产品的杠杆率更高,现金流分配规则更复杂,定价也就更困难 ,而且大多在场外市
18、场交易,难以跟踪。通过cdo这样的金融产品,次级贷款发行成债券,从而为银行回笼了资金。风险虽然通过这样的形式分散化了,但是当美国房价下跌的时候,由此次级贷款而购买债券的各类基金机构都受到了波及,从而导致了危机的爆发。过松的的金融监管在储贷危机中,为了扭转利润下滑的局势,储贷协会游说国会放松监管,于1980年和1982年分别通过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和存款机构法。在新法规下,金融机构将资金按照不同的比例分别投入到商业性房地产贷款,消费贷款,商业贷款和租赁购买垃圾债券,还有的用于直接投资。此外 ,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还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规定的账户担保最高额度从每户4万美元提高到10万
19、美元 ,同时取消了q条例对存款利率 上限的规定。如此一来,储贷协会和互助储蓄银 行就可以发行大面额的、利率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可转让存单以吸引存款。尽管放松监管后的储贷协会业务发展得很快,但风险也由此聚集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银行业信贷业务日渐萎缩。为此,美国政府和美联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放松监管,鼓励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通过金融衍生品交易为主的表外业务,使得非利息收入迅猛增长。到2003年,美国商业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在银行整个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接近50%。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金融衍生品交易产生的利润,已成为大约一百家全世界最大的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在次贷危机
20、中,因为市场竞争的关系 ,一些次级贷款金融公司纷纷降低“门槛”,让一些无资格或没有偿还能力的消费者进入住房信贷市场,甚至推出“零首付”、“零文件”等贷款方式,不查收入、不查资产,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 金、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证明的情况下购房。不仅如此,美国的商业银行还通过所谓“银行债权证券化”来转嫁和扩散风险,即银行通过把贷款卖给非银行金融机构以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虽然得以大大增强 ,但银行信贷风险由此变得日益社会化、公众化、全球化。两者的历史差异性针对金融创新在储贷危机中,不断的金融创新冲击了储贷机构的“3-6-3”生存模式。于是,各类储贷机构开始进行不熟悉的,高风险的
21、衍生产品业务,从而导致了最终的覆灭。而在次贷危机中,因为商业银行将金融创新过度衍生化,在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也将风险分散化,最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像多米诺骨牌一般,金融体系各个领域都受到了损害。针对金融监管体制随着全球化和全能化的发展,以及金融市场之间产品创新的发展、交叉出售的涌现和风险的快速传递,美国伞形的监管体制已经不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在次贷危机中,监管体制的不足不仅表现在监管放松,而且还有监管重叠和监管缺位上。一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对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出台了各类法律法规,但是由于过于细致,导致监管出现了重叠,对市场的反应则过于滞后和缓慢。另一方面,在次级贷款向次级债券的转化过程中,既分散风险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管体制来监管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整体风险。针对损失评估在储贷危机中,主要是那些经营不善的储贷协会所导致的损失,一般都是他们的坏账损失,而且在此次危机中风险所波及的范围就是参与相关贷款业务的机构。因此储贷危机的损失是有限的,对于金融市场的冲击也可以被估算出来。在次贷危机中,冲击的不仅仅是银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生毕业赠言15篇
- 文艺晚会策划方案范文锦集八篇
- 产品销售合同六篇
- 团队精神演讲稿(汇编15篇)
- 校本研修工作总结
- 企业员工工作计划
- 我的拿手好戏作文500字10篇
- 数学学习计划合集10篇
- 护士个人年终述职报告4篇
- 春季开学典礼校长演讲稿合集6篇
- 借用模具合同范例
- 测绘地理信息与地图编制作业指导书
- 实验诊断学练习题库(附参考答案)
- 2024版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电线电缆采购合同2篇
- 国家药包材检验标准培训
- 肿瘤科危急重症护理
- 2024-2030年中国加速器行业发展趋势及运营模式分析报告版
- 护理查房深静脉置管
- 计算与人工智能概论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湖南大学
- 2024年度油漆涂料生产线租赁合同3篇
- 2024-2024年上海市高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