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互动关系研究_第1页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互动关系研究_第2页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互动关系研究_第3页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互动关系研究_第4页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互动关系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互动关系研究 内容摘要:既有研究仅关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单向关系,本文利用我国1978-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使用var模型对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两者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互为格兰杰长期因果关系;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产生促进作用,且长期影响较强,而农民增收对劳动力转移产生的促进作用较弱。由此得出启示:应进一步加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 农民增收 var 引言 “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解决好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农民增收。只有以农业劳动力转移为发展的主要目标,留在农村的劳动力才有可能增产增收

2、,传统的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着眼点的农村发展战略才能真正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林毅夫,2002)。 阳俊雄(2001)认为,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会从两个方面对农民增收产生影响:一是转移劳动力获得的较高收入,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收入水平,直接对农民增收产生影响;二是农业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农业劳动力总量的增长速度,甚至减少了农业劳动力总量,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间接地对农民增收产生影响。白书祥(2006)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三大规律:动力规律、流动规模有限规律、推拉“双反”规律,分析了其对农民收入增加的影响,进而提出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实现农民增收的途径。一些学者使用微观调查数据证实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

3、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李实(1999)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95年居民收入抽样调查农户调查数据估计得出:外出劳动力的边际劳动报酬率要高于非外出劳动力,且其流动还会对家庭其他劳动力的劳动报酬率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因而具有收入增长效应。张鹏和王婷(2010)对重庆市开县38个乡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调查表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非农就业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 另外一些学者使用宏观数据计量验证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谭泰乾(2006)分析重庆市宏观数据认为:有序转移富余农业劳动力对农民增收有巨大促进作用,并就推进农业劳动力转移以促进农民增收提出了关于劳动力

4、具体流向的三点建议。杨渝红和欧名豪(2009)采用1998-2005年全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广义最小二乘法(gls)估计得到:农民纯收入和非农收入随非农劳动力比重的提高而增加。彭岚等(2009)利用江西省1995-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计量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显著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量每增加1%,将导致农民收入增加1.214831%。关于农民增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张雅丽和张莉莉(2009)考虑到政府政策和制度,将推拉模型改进为合力模型,并利用1983-2005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经验验证后发现:提高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李勋

5、来和李国平(2005)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视角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经验分析发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每提高1%,可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增加0.321%。 由此可见,无论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还是农民增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学者们都得出了一致的肯定结论。但对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至今无人涉及。本文拟使用中国时间序列数据从经验上检验两者是否存在双向互动关系。 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关系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单位根检验 本文将采用var模型来检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之间是否存在双向互动,建立如下多变量var模型: (

6、1) 式中,yt=(lnm,lndh),m为农民收入水平,为体现家庭作为农民获得收入基本组织的特点,同时避免家庭人口规模不同带来的差异,选取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衡量农民收入水平。dh为农业转移劳动力百分比。所有变量数据来自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且所有变量均取自然对数,其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为避免时间序列变量的不平稳性而产生伪回归,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对各变量做单位根检验,经多次尝试,选定合适的检验形式和滞后阶数后,得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看出,lnm、lndh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非平稳的,而其一阶差分lnm、lndh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是平稳的,即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7、和农业转移劳动力百分比的对数时间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一阶单整过程,因而可以对其进行协整分析。 (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及格兰杰因果检验 基于var模型残差的无自相关性和正态分布检验,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由此确定johansen协整检验的滞后阶数为1。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看出,变量lnm、lndh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其中第一个协整关系式为: lnm=0.401901lndh+5.234076+ec (2) (3.56421) 从上述协整方程下括号中数字(为系数的t统计量值)可看出,变量通过了5%显著性检验。由此可得出,从长期来看,农民家庭人均纯

8、收入和农业转移劳动力百分比之间存在稳定关系,且与理论模型的预期结果相一致。具体来讲,在长期中,农业转移劳动力百分比每提高1%,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将增加0.401901%。 基于协整方程,可估计出误差修正模型: lnm=-0.057414ec(-1)+0.734661lnm(-1) -0.193273lndh(-1)+e1 (3) lndh=-0.145413ec(-1)+0.119828lnm(-1) -0.111423lndh(-1)+e2 (4) 其中,ec(-1)为误差修正项。将式(3)、(4)的系数依次记为i、i,其中i=1,2,3,则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9、。 从表4可看出,原假设1、2都被拒绝,说明农业转移劳动力百分比同时为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短期因和长期因,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这一理论结论;原假设3被接受,说明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是农业转移劳动力百分比的短期因,但原假设4被拒绝,则说明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农业转移劳动力百分比的长期因。 (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通过cholesky分解使误差项正交,本文建立了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农业转移劳动力百分比的脉冲响应函数模型,并得到相应的脉冲响应曲线和脉冲累积响应曲线(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 从图1、图2、图3可看出,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其自身的一

10、个标准差冲击第一期就达到0.036335,之后上升并于第三期达到最大值 0.063461,随后迅速下降震荡收敛于零,基本表现为正效应;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农业转移劳动力百分比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在第一期没有响应,第二期达到最小值 -0.008753,之后迅速上升并于第十期达到最大值 0.049933,随后下降并逐渐趋于零,基本表现为正效应,且存在较长的持续效应,即便到第三十期仍为0.011752,其累积响应值第一期为0,然后逐渐下降并于第三期达最小值-0.014198,之后不断上升,第三十期时达到0.674802,表明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最先存在较弱的抑制作用,但之后则表现为较强的长期正效应。 从

11、图4、图5、图6可看出,农业转移劳动力百分比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第一期就达到最大值 0.078331,之后下降并逐渐趋于零,始终表现为正效应,且存在较长的持续效应;农业转移劳动力百分比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第一期就达到0.012187,之后上升并于第四期达到最大值 0.017072,随后波动下降,但效应始终为正并逐渐趋于零,且存在较长的持续效应,其累积响应值第一期较小,之后不断增加,第三十期时达到 0.197874,强度较弱,表明农民增收对劳动力转移具有较弱的长期正效应。 本文基于sims方差分解法,采用渐进解析法,得到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农业转移劳动力百分比的方差分解结果如

12、表5、表6所示。 由表5可看出,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第一期只受其自身波动的影响,农业转移劳动力百分比对它的影响到第二期才有所体现,且强度较小,仅为1.680908%,但随后其影响迅速增强,至第十七期时基本稳定,其影响强度达到52.08066%。结合脉冲效应分析和协整方程可知,农业转移劳动力百分比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产生促进作用,且长期影响较强,但存在滞后期。 由表6可看出,农业转移劳动力百分比在第一期就同时受到其自身和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农业转移劳动力百分比的影响强度较小,第一期仅为2.36345%,随后虽有所增强,但其影响强度一直较弱。结合脉冲效应分析可知,农民家庭

13、人均纯收入对农业转移劳动力百分比产生促进作用,但其影响较弱。 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利用我国1978-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使用var模型发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农业转移劳动力百分比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弹性为0.4;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互为格兰杰长期因;农业转移劳动力百分比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产生促进作用,且长期影响较强,但存在滞后期,而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农业转移劳动力百分比也产生促进作用,但其影响较弱。由此得出启示:鉴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应加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

14、.林毅夫.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需要有新的战略思路评世界银行新的“惠及贫困人口的农村发展战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2.阳俊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j.统计研究,2001(5) 3.白书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征、规律与农民增收j.人口与经济,2006(1) 4.李实.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增长和分配j.中国社会科学,1999(2) 5.张鹏,王婷.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对重庆市开县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6.谭泰乾.重庆市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实证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6(4) 7.杨渝红,欧名豪.土地经营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关系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