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为何扎堆“理想国”四川_第1页
画家为何扎堆“理想国”四川_第2页
画家为何扎堆“理想国”四川_第3页
画家为何扎堆“理想国”四川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画家为何扎堆“理想国”四川 在北京798艺术街区,四川话比北京话好使,连那儿的保安都喜欢用四川话调侃,周围的川菜馆也越来越多。这有一个原因:越来越多的四川艺术家进京了。 四川艺术家虽然在全国占不了半壁江山,但其绘画艺术在全国绝对占有一席之地。相对封闭的四川盆地,为何造就了一大批全国知名绘画艺术家? “理想国”的水土 “艺术家集中在一个地方从事艺术工作非常普遍,像北京798、上海苏州河、昆明创库、重庆坦克库等。这是一种工作环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著名的艺术批评家吕澎说,成都的艺术聚落生态也渐渐形成,众多艺术家或在四川生,或到四川来,总能在这里找到一个属于他的归属地。 是什么样的水土滋养了四川艺

2、术家?这得从两方面来回答。 四川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人们生活宁静自得,更多人追求精神生活,自古以来诗人画家辈出,有着浓厚的艺术文化底蕴。长此以往,很多四川人受到艺术氛围感召,也“附庸风雅”起来,逐渐形成了艺术圈子。成都流传的一张非官方的“成当代艺术地图”,呈现了成都绘画艺术生态的格局:画廊、艺术空间、艺术街区,在城市中不起眼的背街小巷生根、组团,逐渐厘清城市与艺术的时空关联;略近郊的蓝顶艺术区、浓园国际艺术村、东郊记忆等不断扩张生长的艺术区域,又为众多艺术家、艺术爱好者提供了工作、生活、交流的平台。 另一方面,四川美术学院承载着巴渝两地自由、开放的艺术培养传统,培养了众多绘画艺术的中坚力量

3、 一代代从川美毕业的艺术家,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当代艺术界,也因为此,在全国范围内,川美享有极高的声誉。 川美毕业的艺术家,很多都有着国内外各个地方工作、学习的经历,但他们大多到最后还是会选择回到成都的艺术群落。“1993年,我刚从美国回来的时候,到处找可以画画的房子。”知名川籍画家何多苓回忆,他最终在成都玉林沙子堰找到“大板房”时很激动,觉得这是很理想的搞艺术创作的地方。在何多苓的鼓动下,周春芽、郭伟、张晓刚等一批艺术家开始聚集沙子堰搞绘画创作,也就形成了老蓝顶艺术区。 艺术家从自发寻找工作室到政府参与引导,从沙子堰、机场路的老蓝顶,到三圣乡的新蓝顶,四川绘画艺术家的理想国雏形显现。 告别“伤痕

4、美术”时代 “相比北方地区艺术家紧贴社会宏大题材,江浙艺术家崇尚严谨而工整的创作,四川画家对待创作的态度有很大不同,他们显得散漫自由,又大多关注于生活中的人或事,并且乐于不断尝试、不断挑战自己。”蓝顶艺术聚落文献部主任朱墨说。 1980年以前从川美毕业的程丛林、张晓刚、王亥、何多苓、周春芽等人,在全国范围掀起过一股“伤痕美术”的风潮。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他们的作品以写实人物油画为主,透露的多是那个时代的印记、晦涩而感伤的情绪。 1953年生于成都的王川,1979年毕业于川美,凭借着一幅再见吧!小路入选1980年的“全国青年美展”。这幅作品被公认为“伤痕美术”和那个时代四川绘画的代表之作。 获奖

5、使得王川有机会去了北京,又碰巧遇上波士顿美术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藏品展。在这个展览上,他看到了克莱因、德库宁、波洛克等西方艺术家的作品,“那么自由自在,那么有建构性,看不出来训练的痕迹,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觉得四川绘画艺术家都画得一个样儿。”的确,当时的川美深受苏联写实主义影响,其培养的学生在创作上更多关注“伤痕”和“乡土”题材。 此次经历,给王川带来了极大改变。他决定放弃具象和叙事,转而专注于抽象绘画的试验,并去深圳做美术编辑、观看西方画展、读外国杂志,刻意与“四川画派”划分界限。而此后,受西方绘画作品和观念影响的四川画家越来越多,他们在创作题材和绘画语言上都有很大改变。 然而,国内市场的开放和

6、接受度,还没有达到这些画家的前卫程度。上世纪90年代,王川在深圳做第一次个人画展,让前来观赏的人们有点“不知所措”:难以理解王川的作品从写实到抽象的急转弯。这次具有颠覆主流的革新意义的转变,尽管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但王川的新画作在市场上却遭到冷遇。 四川画家喜欢“扎堆” 喜欢扎堆,是四川画家的特点。 郭晋、赵能智、张晓刚这一拨画家进京开始,便有不少他们的朋友或者学生跟着也到了北京,形成了四川艺术家扎堆创作的格局。 不仅仅是艺术家之间,艺术机构之间的扎堆现象也很明显。除了三圣乡的艺术聚落,就连成都玉林西路的一条小街芳沁街,也聚集了不少艺术机构。十多年来,小酒馆、k画廊、千高原艺术空间等相继开业,

7、让这条充满生活气息的小街蒙上一层艺术气质,而这完全是他们自发的。一家画廊的负责人认为,“四川人是讲人情味的,四川的艺术机构之间,就像艺术家之间,是朋友,是共生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 四川画家还呈现出更加自我、个性的作品。 1975年出生的熊宇,可以说是一个“另类”。川美毕业的他,没有经历过和物质匮乏的年代,不再关注宏大的生命意义题材,而是专注发现生活中的趣味日本卡通和电子游戏,作品也呈现出很明显的个人风格,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熊宇也成了“中国新卡通”的代表性人物。 同样出生于70年代的艺术家陈秋林的着眼点,也带有明显的个人视角。她毕业于川美的版画系,作品不再局限于媒介和材料,因此开始不断尝试摄影、录像、行为、装置等“新媒体”方式,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她的作品多次在国外展览,其重要程度也为社会所认可。 传统的绘画艺术正在经历变革,更多的四川画家乐于由想法来决定作品的材料和媒介,具有交互性的装置、新媒体、雕塑、行为等表达方式,越来越多地融入进其创作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离艺术越来越近。 四川艺术家杨冕表示,“如果成都缺乏了当代艺术,这个城市是挺无聊的。除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