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合参治疗胃下垂并62例病例分析_第1页
病证合参治疗胃下垂并62例病例分析_第2页
病证合参治疗胃下垂并62例病例分析_第3页
病证合参治疗胃下垂并62例病例分析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病证合参治疗胃下垂并62例病例分析 【关键词】胃下垂;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6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54-02 胃下垂是消化科的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临床较为多见,且病程较长,治疗比较复杂。笔者数年来采取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胃下垂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机抽取113例临床患者,对胃下垂的治疗进行总结如下: 1病例介绍 113例病人,男57例,女56例,平均年龄39.2岁,病程2-10年,113例病人皆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基本治疗原则,同时根据个体差异及伴随证候加减药物及剂量

2、。以8周为观察周期,痊愈76例,有效37例,总有效率100%。 2总结分析 胃之位置就祖国医学而言位居中焦,常在岐骨陷处。医宗金鉴胃脘病总括说“心痛岐骨陷处痛”,此处心痛即指胃痛言。医学正传中云“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 胃与脾同属中焦,且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有水谷之海之称,太仓之喻。脾虚可致胃气不足,受纳腐熟不能,升提无力而出现胃体下陷。中藏经云“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也”。医宗必读说“安谷得昌,绝骨则亡胃气一败,百病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六腑而气至,和调五脏而血生,而人之以为生者也。” 胃下垂是西医病名,是指胃的位置低下,不在岐骨陷处,胃体下垂

3、至脐部或更低而命名。从运动解剖学看来,胃不在原位,必然会影响到胃的排空、消化、吸收功能,久之就会出现营养不良、乏力、食欲降低、上腹饱胀等症状体征。 2.1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胃下垂多由气虚升举无力所致,或由先天体质虚弱元气不充,或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胃,或大病久病后失于调养,损耗中气,以致中气不足,升提无力而致胃体下垂。饮食伤胃是致病之标,中气不足为致病之本。 2.2临床表现本病的临床表现多由脾气不足,胃气不降所致。症见脘腹不适,嘈杂,腹胀,嗳气,时有疼痛,饭后坠胀感,上腹饱闷,纳差,特别在站立或劳累后,症状加重,舌淡胖,苔白,脉细弱无力。 2.3证候分析胃因中气虚弱及饮食失调,损伤中气而下垂,纳化

4、失调,气失升降而脘腹不适嘈杂,胃失和降,气滞中宫,故腹胀,胃气上逆故嗳气,食气壅滞。胃失通降,不通则痛,故时有疼痛,胃体下垂在饮食之后,食积胃中而下垂更甚,故饭后有坠胀感,中气虚胃气弱失于受纳腐熟之职,故纳差,脘腹饱满而闷。中气本虚,气虚下陷,胃体下垂,人站立时下垂更甚,同时劳则气损,中气更虚,故劳累或站立时症状加重,舌质淡胖,苔白,脉细软无力,皆为中气不足,脾胃虚弱之象。 2.4疾病特点通过笔者多年来的观察,本病在临床上尚有二大特点:一是当腹部坠胀嘈杂不适时,经卧床休息片刻后,症状即有所缓解。这是因为下垂之胃在卧床后,下垂之势立缓,故症状有所减轻。二是胃下垂后,当跳动或扭转身体时,可闻及腹内

5、有拍水声。这是因为人体脏腑接壤,各脏腑均占有一定的位置和相应得空间,当胃下垂时,势必影响和挤压其他脏器,大小肠首当其冲,盖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大肠主传导排泄,大小肠被下垂之胃挤压,功能失权,水谷糟粕留滞,故转动身体时可闻及腹内有拍水声。 2.5治则方药本病成因为中气不足,胃气失和,胃体失于约束所致。根据内经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旨,治疗当补益中气,升提胃腑为主,佐以调脾胃,导引水湿,即调其胃气,因胃气是消化系统整体功能的概括1,故胃气和顺,脾胃就可恢复其正常功能。拟补中益气汤以补益中气,辅以羊肠线包埋脾俞、胃俞、上脘、中脘、下脘五穴以助其功。 药物组成:黄芪30g、力参10g、炙甘草10g、升

6、麻10g、柴胡9g、当归10g、白术10g、陈皮10g、大腹皮10g 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人参、白术、黄芪三味名曰保元汤,专治一切气虚之症,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活血养血;气乱于中,清浊相扰,用陈皮以理气,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气下陷,用升麻、柴胡气之清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升腾,复其本位;以大腹皮以利水气,兼以健脾益胃。更可配以羊肠线包埋脾俞、胃俞、上脘、中脘、下脘五穴助其醒脾健胃,导引外浮生长之功,共奏奇效。 加减:食欲不振者加谷麦芽、陈曲、内金;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砂仁;脘腹胀满者加苏梗、川朴、大腹皮;脘腹疼痛者加甘松、元胡、赤芍;兼胃阳虚者可用升阳益胃汤。 3临床体会 胃下垂即祖国医学

7、中之胃下病,灵枢本脏早有记载:“胃下者,下脘约束不利” 胃下垂的病机多责之于脾胃运化失职,中气下陷。故采用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之补中益气汤,以调节胃液分泌,促进消化,达到益气健脾、升阳举陷2。胃下垂的治疗应参照“胃痞”病治疗,正如朱震亨丹溪心法痞中所说“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景岳全书痞满明确指出“痞者,痞塞不开之谓”。然又与“胃痞”不完全相同,此满张是由于中气不足,脾虚运化无力所致,而胃痞可因饮食积滞而成。故治疗本病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用“胃下垂”为病,用脾虚升举失职为机,中气不足为其证,治疗既要补其中气之不足,又要升举下陷之胃器,还要通畅胃肠之道路,正所谓“胃以通为用也”。通过辩证与辨病结合治疗113例病人的临床效果观察,笔者认为,在脾胃病的临床治疗中,要师于古而不拘泥于古,结合临床实际灵活掌握,方能取得奇效。在其他系统的临床治疗中,我们也应该多方实践,总结经验,与古方验证,从单病种到系统性疾病,从临床治疗到日常调养,去糟粕取精华,早日形成完整、系统、适应面广、效果突出的中医临床标准体系。 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