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规划管理条例_第1页
莱芜规划管理条例_第2页
莱芜规划管理条例_第3页
莱芜规划管理条例_第4页
莱芜规划管理条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编规划编制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一条城乡规划编制应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并有利于发挥规划的引导、调控等作用。第二条编制城乡规划应当符合上层次法定规划,遵守国家和省、市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 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及时提供符合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第三条城乡规划编制成果文字表达应当规范、准确、肯定、含义清楚,包括纸质和电子文件(包含 CAD格式)两种形式。CAD格式文件要求如下:(-)应采用如实反映地形地貌信息的基础地形图,绘图坐标必须与地形图坐标一致,不得移动、增减、 旋转、缩放地形图;(二)字库、线型必须采用CAD自带字库、线型,各类标注必须采用CAD

2、标准功能自动产生,如需 文字补充说明(属性数据),请另行定义文字,并保证内容的完整性、可读性;(三)设定统一的图层命名标准,图层分层清晰、准确,图例与图层应保证一一对应,除作为插入块的基 准层外不能存放任何数据。第二章其他规定第四条【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指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莱芜市城市总体 规划还应包括 分区规划。具体分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组团布局,结合城市的区、街道等行政区划,以及河流、 道路等自然地物划分。第五条【镇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编制应按镇规划标准(GB?50188? ?2007)要求编制,在此基础上,应对镇区不同功能分区的人口容量、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提出控制指标,确定

3、道路(包括主干路、干路)规划红线位置及控制点坐标、标高,并对重 要公共设施、公共工程设施的位置和规模进 行布置。镇总体规划应根据城镇性质和职能,结合历史文化保护,制定城镇景观规划实施要 求,塑造城镇特 色。第六条【专项规划】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主要包括综合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 气、热力、环卫及综合防灾等基础设施规划和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规 划。总体规划阶段的各专项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一)预测需求量,进行供需平衡分析;(二)确定其发展目标及水平;(三)确定其发展布局及规模;(四)提出近期建设项目及时序;(五)提出有关发展和管理政策的建议。第七条【控制性详

4、细规划】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依据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结 合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管理要求,以及社区边界、城乡建设要求等,将建设地区划分为若干规划控制单 元,先组织编制单元规划,再按规范标准编制地块规划。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与镇总体规划编制相结合,在总体规划中提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定的相应要求和指标第八条【修建性详细规划】符合以下条件的必须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修建性详 细规划:(一)面积在2公顷及以上的居住用地;(二)面积在1公顷及以上的工业、仓储用地;(三)面积在0.5公顷及以上的商业用地;(四)重要的市政设施用地;(五)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用地;(六)涉及

5、安全、景观或有其他特殊规划要求的用地。第九条【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应明确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内实施的重点和建 设时序;确定 城市近期发展方向、规模和空间布局,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提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 设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安排的意见。镇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参照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的有关标准和 技术规范。第十条【村庄规划】村庄规划指城市、镇总体规的城区、镇区规划建设用地之外符 合城镇、村镇体 系规划的居民点的规划,一般包括中心村规划、基层村规划。村庄规划应坚持因地制宜、有利生产、方便 生活、节约用地的原则,综合考虑村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需要,科学布局各类基

6、 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明确其用地规模和范围、建设时序和要求,为居民提供舒适、和谐、适合当地特 点的人居环境。第三编建设用地规划第三章用地性质及用地范围第十四条【用地性质分类】本规定中的城乡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 行,规划管理以中类为主,大类、小类为辅。第十五条【兼容原则】规划用地性质兼容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规划公益性设施用地不得用于商业经营开发;(二)规划用地性质属同一中类的用地原则上可以在符合一定条件时兼容;(三)根据项目需要,规划的各类用地可以调整作为交通、通讯、供水、供电、卫生、消防等城 市生命线工程用地;(四)规划的各类用地经确定应调整作为文物古迹用地的

7、,可调整作为文物古迹用 地;确定的文 物古迹用地不得用于其他建设;(五)规划的公益性设施用地在满足规划要求的情况下,为便于为民服务、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可适当兼容建设其他公益类设施。第十六条【兼容条件】申请按兼容用途进行建设的,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并按程序申报:(一)保证城市用地结构平衡;(二)满足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配套要求;(三)不对城市环境产生负面效应;(四)不对城市交通产生较大影响;(五)不影响公共安全;(六)不影响周边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第十七条【工业用地布局】工业用地布局原则为:(-)工业用地宜集中布局,组成相对独立的工业区或工业组团。有气体污染物排 放的工业不应 布置在城市上风向,有水

8、污染物排放的工业不应布置在城市上游地区;(二)二、三类工业用地不应与居住、公共设施及其他功能区相混合;并与其他非 工业用地之间 保持一定的卫生距离,符合相关工业门类的防护距离规定;(三)三类工业用地严禁在水源保护区和旅游区内选址,并不应设置在主要河流两 岸。第十八条【用地范围确定】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应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城市规 划要求,结合用 地现状合理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建设用地应按照城市路网格局成片使用,形成完整的用地单元。零星地块不宜单独使用, 应综合考虑,与周边用地统一规划建设;(-)沿城市道路建设用地,用地边界必须与道路红线相衔接;周围已有建成单位的,应与已有单位用地边界相

9、连接;其他情况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参照以上原则,根 据实际情况确定;(三)建设用地内包含的保留建筑、管线,需明确他项权利用地时,应依据建筑间 距、消防安全及 室外管线等要求,明确用地边界线,符合公共退让的要求。第四章地块控制标准第十九条【建筑容量依据】在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中,地块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容积率和 建筑密度,下同)宜按照本规定执行。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地块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宜符合表3-1 的规定;城市重点地区和特定区域内地块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结合地块的区位、基础设施条件、空间 环境条件、城市设计要求、土地经济等因素综合分析后确定。各类建设项目应满足经批准的详细规划中建筑

10、容量控制指标的规定。第二十条【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对单一类型的地块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按表3-1执行表31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指标表建筑容 量类型建筑密度容积率住宅建筑多层(4-6) 30% 1.5中高层(7-9) 27% 2.0咼层(10-33 25% 3.0低层 45% 1.3商业、办公建筑(含旅馆建筑、公多层 40% 2.4禺式办公建筑)高层 40% 0.6 (具体项目执房)、行国家控制指标)普通仓储建筑第二十一条【其他用地容量控制】对未列入表3- 1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 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根据相关规定执行。不宜超过表31 相应住宅

11、建筑的控制指标。第二十二条【混合用地容量控制计算标准】对混合类型的地块,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地块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地块,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 积比例,结合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第二十三条【工业用地配套】工业用地配套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一)一类、二类工业用地内可配套建设一定规模的职工宿舍,三类工业区内及相邻地区严禁建设职工宿舍;(二)工业项目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o严禁在工业 项目用地范围内建设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第二十四条【其他用地配套】物流仓

12、储用地内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3%;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用地等用地内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2%o第五章地下空间利用第二十五条【基本要求与原则】鼓励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应符合下列要求与原 则:(-)地下空间开发建设须保证规划以及现状城市市政、水利、交通等设施建设空间和安全使用要求,履 行地下连通义务;(二)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应与地上空间相结合,与地上空间功能相协调,统一规划,科学解决地上及地 下空间的承载、震动、污染及噪音等问题,避免对既有设施造成不利影响;(三)注重地下空间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合理安排地下空间建设时序,预留与未来设施 连

13、接的条件,实现 互联互通,发挥综合效益;(四)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应遵循平面分区、竖向分层、综合利用、公共设施优先、分期 建设的原则。城市 地下空间的利用应注重保护空间资源,在浅层空间得到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再向深层空间发展第二十六条【竖向分层】地下公共空间按竖向开发利用的深度可分为以下层次:浅层空间:地下015米(含);中间空间:地下1530米(含);深层空间:地下30米至更深范围。第二十七条【规划条件】有地下空间开发要求的建设用地的规划条件还应包括地下 空间使用性质、水平投影范围、垂直空间范围、建设规模、公建配套要求、通风口、排水口位置、连通方式等内容。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之间、地下空间之间可按垂直

14、空间深度分层确定规划条件,分别开发建设。第二十八条【覆土深度】城市道路、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下地下空间覆土深度不应小于3米,并符合植被生长、市政设施建设等相关要求。第六章基地出入口第二十九条【一般规定】基地出入口设置除满足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外,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建筑基地相邻道路为两条或两条以上时,应向低一级的道路上开设出入口,如需在不同等级的道路上开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动车出入口时,应当按照道路等级由低到高的顺序安排;在同一条道路开设出入口时,在满足功能需要情况下,尽量只开设一个出入口。二)基地机动车出入口的距离要求:1、在城市道路交叉口附近开设机动车出入口时,不得设置在交叉口展宽段

15、和展宽渐变段 范围内,受地形 限制或交叉口无展宽段时,主干路上距离平面交叉口(自道路红线直线 段起点)不应小于70米、次干路 上不应小于50米、支路上不应小于30米;2、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米;3、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米;4、距人行过街天桥、人行过街地道、人行横道线的最边缘线不应小于20米;5、距铁路道口、桥梁、隧道、引道端点等不应小于50米。(三)基地机动车出入口应有良好通行条件,当出入通道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用地外道路连 接。基地配置的机动车停车库出入口不宜直接与城市干道连接,若机动 车停车库出入口坡道终点面向城市道路时,坡道终点与城市道路红线的

16、距离不应小于12米,平行城市道路或与城市道路斜交时,停车库出 入口坡道终点应后退基地的出入口不应小于5米,转弯半径不应小于7米。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大 型公共设施,其临城 市主、次道路的主要出入口退让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5米,经批准的详细规 划另有规定的除外。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确有困难的,经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减少后退距 离,但不得少于应退距离的80%,且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的场地,控制人行出入口数量,避免对道路 的影响。(四)地下行人出入口的数量,应根据吸引与疏散客流的需求设置,但不得少于两个。当出入口开 向城市主干道时,应有一定面积的集散场地。地下出入口通道力求短、直,通道

17、的弯折不宜超过三处,弯 折角度宜大于90度。第七章绿地与停车第三十条【绿地率控制标准】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建设项目必须在用地范围内设置相应的绿地,并与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投入使用。其绿地率应按表3-2规定执行。第三十一条【公共绿地要求】居住区内公共绿地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mf/人,小区不少于1m2/人,居住区不少于1.5m2/人。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 的要求。表3-2建设用地绿地率控制指标表用地类型绿地率备注居住用地 30%行政办公用地 35%商业金融业用地 20%医疗卫生用地 35%教育、科研、文

18、化、体育设施用地 35%工业用地 15%且一般应10%特殊项目以相关规范要求为准物流仓储用地 L 35)城市主干路(L40)城市次干路(40 L25)城市支路(25 L 15)多、低层建筑(H24 米)道路南侧20181510道路北侧1715129道路东西侧1512108高层建筑(H 50米)道路南侧25242015道路北侧25221713道路东西侧25201512注:L指道路红线宽度,H指建筑高度; 高层建筑退线指主体部分,裙房按多、低层建筑控制(裙房低于24米时); 建筑沿路有主出入口或建筑位于道路交叉口时,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应不小于 表中道路南侧 退让距离; 建筑次要朝向后退道路红线最

19、小距离应不小于表中相应退让距离的0.9倍;建筑沿路无出入口的可按次要朝向的标准后退道路红线;4-1中的规定;商业建 住宅建筑和教育卫生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应同时满足表 筑的最小退让道路红线距离应在相应数值基础上适当加大。第六十条【高层建筑退让道路红线】高层建筑退让道路红线应充分考虑城市景观要求,其沿路的建筑累计长度不宜超过沿路地块宽度的一半。高层建筑在道路南侧时,其大寒日三小时遮荫线最远点须不超过道路北侧红线。超高层非居住建筑的退让应在不小于前款规定的 前提下,综合考虑安全及城市设计等要求,合理确定建筑退让距离第六十一条【商业、办公、大型公建退让道路红线】主要出入口面临城市道路、有大量人流与车

20、流集散的大型公共设施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的裙房) 道路红线距离,不得小于15米,并应留有足够的、与城市道路连通的集散场地。第六十二条【建筑退让铁路线】建筑物后退铁路最近一道轨道中心线的距离按表4-3的规定执行表43建筑物后退铁路轨道中心线最小距离铁路等级建筑物后退距离(米)铁路干线30铁路支线15第四节建筑退让“四线”(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第六十三条【退让蓝线规定】当建筑临河布置时,建筑退让河道蓝线的距离应根据防洪要求及河道管理部门的规定划定,且最小退让距离不小于7米。第六十四条【退让绿线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退让城市绿线的距离不得小于4米(不包括居住小区级以下的绿地)。其中退

21、让边缘种植乔木的绿地绿线的距离不得小于5米。第六十五条【黄线规定】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 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退让黄线距离应严格按照各专项规划相关要求执行。第六十六条【紫线规定】城市紫线,是指本市城市规划确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经 市级以上人民 政府公布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及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退让紫线距离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 行。第十章建筑高度第一节建筑高度通则第六十七条【高度通则】建筑高度除必须满足安全、通风和日照等要求外,还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控制建筑高度。第二节高度计算标准第六十八条【建筑高度计算】确定建筑间距、退界距离

22、和后退道路距离时,建筑高度按下列规定 计算:(_)平屋面建筑。有挑檐屋面的,自室外地面计算至檐口顶;有女儿墙的,自室 外地面计算至屋 面面层,但确定建筑间距、后退道路时,自室外地面计算至女儿墙顶;(二) 坡屋面建筑。确定建筑间距时,分别以屋脊顶面和檐口顶进行模拟测算,以影响大的计算, 即采用较大值;确定其他情况时,屋面坡度小于或者等于45度的,建筑高度自室外地面计算至檐口顶;坡度大于45度的,按室外地面至屋檐与屋脊平均高度计(三)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局部突出屋面的辅助用房,水平面积之和小于屋顶平面面积四分之一的,不计入建筑高度;通风道、烟囱、装饰构件、花架、通信设 施等其他屋面突出 部分

23、,不计入建筑高度。第六十九条【建筑高度控制】建筑高度不应危害公共空间安全、卫生和景观,下列地区应实行建筑高度控制:(一)对建筑高度有特别要求的地区,应按城市规划要求控制建筑高度;(二)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应根据道路的宽度控制建筑物裙楼和主楼塔楼的高度:H 1 _5X ( W+S)式中:H为建筑物的控制高度;W为道路红线宽度;S为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建筑物临接两条以上道路的,可按较宽的道路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三)机场、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接收站、军事要塞工程等周围的建筑,当其处在各种技术作业控制区范围内时,应按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四)当建筑处在国家或地方公布

24、的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内,应按国家或地方指定的保护规划和有关条例进行;(五)其他有关规定对建筑高度有限制的,从其规定。第三节层高计算标准第七十条【居住建筑】当居住建筑标准层层高大于4.9米(27米+22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当居住建筑层高大于7.6米(2.7米检+22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 按该层水平投 影面积的3倍计算。第七十一条【商业建筑】当普通商业建筑标准层层高大于6.1米(3.9米+2.2米)时,不论层 内是否有隔层,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

25、当普通商业建筑层高大于10米(3.9米*2+22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按该 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第五编道路交通规划章城市道路第七十二条【道路交叉口控制】城市主次干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进出口双向均应设置或预留展 宽段。进口段加宽长度为50 80米,出口段加宽长度为3060米,展宽段 的宽度不应小于3.5米。图中:w进口段加宽长度(m)Lt过渡段长度(m)L1 d车辆减速所需长度或相邻停候车队长度(m)L* a出口段加宽长度(m)L* a车辆加速所需距离(m)第七十三条【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平交路口路缘石最小转弯半径,为20米30米,次干路为15米20米,支路为10

26、米15米第七十四条【快速路出入口设置】城市快速路交通宜采用全部或部分封闭式,禁止开设基地机动车辆出入口,进入快速路的道路出入口的数量应加以限制,出入口之间的 距离宜大于1公里;快速路和城 市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出入口。第七十五条【地下通道的规定】地下通道应符合下列规定:(-)人行地道1、 人行地道宜连接主要交通站点。人行地道宜采用简明的形式,宽度不应小于6米2、人行地道的长度不宜超过2 00米;如有特别需要而超过200米时,宜设自动人行 道。通道 内每间隔5080米应设置防灾疏散空间以及不同方向的2个以上直通地面的出入口。(二)地下商场(街)1、地下商场应考虑消防、

27、人防、疏散等公共安全的要求,与公交枢纽等地面公共交通的衔接协 调,其出入口、通风机等设施设置不得妨碍地面公共设施的使用及管理。2、地下商场(街)的选址及建设应符合区域商业配置及发展趋势,并保证相应规模的水、风、电 和防火等设施。3、地下街内商业设施的布置不应妨碍人行交通及视线的通达性,公共人行通道宽度不应小于8 米。地下街内部各功能分区应保持合理的比例,商业设施总面积不宜超过交通设施总面积。第十二章站场工程第一节公交站场第七十六条【公交停靠站设置】新建城市主、次干路及有条件的城市主、次干路上应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停靠站站台可设置在道路绿化分隔带或慢车道内侧,长度为3台标准公交车车位,长度仍

28、不满足要求的可纵向间隔50米后增加设置停靠站站台。第七十七条【首末站设置】首末站建设规模应根据相应的营运线路所配车辆数量确定,一般用地 面积宜为3000平方米左右。在城乡主要客流集散点应设置枢纽站,用地面积宜在6400平方米以上。 在个别场地受限制地区,可适当减小首末站规模,相应缩减用地面积。第二节公共停车场(库)第七十八条【公共停车场(库)位置】公共停车场(库)应主要设置于市中心、商 业区、体育中 心及主要交通枢纽处。公共停车场的位置和规模,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或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市交通 管理部门确定。第七十九条【公共停车场(库)基本规定】在城市规划区内建设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库),除满 足

29、第六章基地出入口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公共停车场(库)与居住建筑、公共建筑之间应有不小于10米的绿化隔离带,与其他建筑 之间应有不小于5米的绿化隔离带,同时满足相关环评要求(二)室外公共停车场内应按停车方式和间距种植高大乔木,停车场地面宜选择网 格式绿化铺地。(三)独立建设室内公共停车库时,绿地率不宜小于20%o(四)当以室内公共停车库为主与其他性质的建筑合建时,停车库面积不得小于总建筑面积的 50%,绿地率不宜小于20%o第三节加油加气站第八十条【加油加气站服务半径】城市内加油加气站平均服务半径宜为0.91.2公里,镇区范围内平均服务半径宜为1014公里,公路间隔宜为78公里。第

30、八十一条【加油加气站位置】在进行加油加气站布点时,应避开道路交叉口(一般要求离开道路交叉口 100米以上),尽量安排在路段中间。同时符合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 范GB 50156-2002 (2006年版)的规定。第六编市政工程规划第十三章一般规定第八十二条【管线布置的一般原则】管线布置的一般原则:(-) 城市工程管线应结合城市的发展合理布置,优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并与现状工程管线相衔 接。(二)工程管线一般应当沿道路敷设,并与道路中心线平行。(三)路径选择应尽量做到短捷、顺直,减少与河渠、道路、铁路的交叉。第八十三条【道路单双侧布置要求】红线宽度小于30米的道路,应当单侧布置各类市政管

31、线。红线宽度大于或者等于30米的道路,可以双侧布置电力电缆、给水配水、燃气低压管线;红线宽度 大于或者等于40米的道路,还可以双侧布置通信管线、排水管线;其他市政管线应当单侧布置。第八十四条【道路横向布置要求】各类市政管线从道路红线向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南 北向道路西侧依次宜为电力、热力、雨水、污水,东侧依次宜为:有线电视与电信、燃气、给水、雨水; 东西向道路南侧依次宜为电力、热力、雨水、污水,北侧依次宜为有线电视与电信、燃气、给水、雨水。第八十五条【道路纵向布置要求】各种工程管线交叉布置时,自地面向下排列的顺序宜为电 信、热力、燃气、给水、雨水、污水、电力。第八十六条【支管预留】道路两

32、侧用户的专用管线不应在其用地界线外设置。道路上排水管 道、电力电缆、通信管道、燃气管道应预留支管并延伸至道路两侧红线外。支管位置按现状实际需要预留 或按规划预留,规划预留支管间距一般采用120米;污水管预留支管管径不宜小于250毫米,雨水管 预留支管管径不宜小于400毫米。第八十七条【管线与铁路道路交叉布置要求】工程管线穿越铁路、道路时宜垂直穿越。特殊情 况下,可倾斜交叉,其交叉角不得小于30度。第八十八条【管线与河道关系要求】河底敷设的工程管线应选择在稳定河段,管顶埋设深度应 按不妨碍河道整治和工程管线安全的原则确定,一般应在规划河底高程1米以下。一般不能平行于河道在 河道蓝线内敷设。第八十

33、九条【安全净距要求】各种工程管线相互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水平净距、各种工程管线交叉时的垂直净距应符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o第九十条【综合管沟规划】积极推广使用综合管沟。下列地段的管线,宜采用综合管沟敷设:(一)交通运输繁忙、管线复杂、管线安排有困难的快速路、主干路以及地下铁道、立体交叉口等 大型工程;(二)重要城市广场及道路交叉口;(三)道路与铁路、河流的相交处;(四)开挖后难以修复的路面以及某些特殊建筑物下;(五)不允许挖掘路面的路段;(六)新建道路必须预留横穿道路交叉口的综合管沟。一般情况下,综合管沟内可以敷设电信电缆、电力电缆、给水管、热力管。通信电

34、缆与高压输电电缆应当设置在不同空间。热力管应当设置在单独空间。第九十一条【管线安全防护】高压(次高压)燃气管道、输水管道、通信光缆安全防护范围为管道中心线两侧不小于5米距离。在安全防护范围内,禁止建设建筑物和构筑物、埋设线杆、挖坑取土、种植树木、堆放物品等危害管线安全的活动。第九十二条【架空线控制】规划区内应严格控制新建各类架空线。城镇规划区内现状10千伏以下供电架空线和电信、路灯、有线电视等架空线,以及穿越建设地块的各种线路,应当与 道路改造和旧区改造相结合,逐步改为地下敷设,220千伏以上电压等级 线路应逐步迁出规划区。临 时管线和特殊情况下确需架空的,在不影响其他设施的情况下,同一性质的

35、线路应同杆架设。电信与电力 线路不应同杆架设。第九十三条【灵活性原则】当管线间距受道路宽度、断面以及现状工程管线位置等因素限制难以满足要求时,由新建管线设计、施工单位分别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适当缩减相关距离。第十四章?给水、排水第九十四条【给水体制】城镇应当集中给水,并逐步采取生活、工业分质供水。第九十五条【水源保护】严格保护水源,对城镇规划确定的水源地做好水源保护。小(I)型以上水库淹没线以内严禁进行与水利设施无关的建设。其他河流水域应当按照 城镇规划的具体要求做好防护工作。第九十六条【水厂泵站规划控制】新建水厂、加压泵站用地规模应当按照规划供水量确定,用地指标应当符合

36、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Z98)的要求。水厂、加压泵站用地 外围应当设置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绿化防护带。第九十七条【输配水管设置】配水管一般应建在人行道下,输水管一般应建在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 下。第九十八条【排水体制】城镇应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新区建设应当采用雨污分流;旧区应当结合改 造逐步实现雨污分流第九十九条【污水处理方式】污水处理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城市、小 城镇 宜采用集中式的污水处理方式,独立工矿点、农村居民点宜采用分散方式的污水处理方 式。村镇污 水处理宜以生化处理为主,山区可结合地形采用生化塘处理。第一百条【污水厂规划控制】污水处理厂规划用地规模应当按照最终

37、处理规模确定,用地指标应当符合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 2000)的要求。污水处理 厂周围应当设置宽度不 小于10米的绿化防护带,并满足环保指标要求。第一百零一条【污水排放要求】禁止设置向水库、塘坝排放污水的管道。作为城镇集中供水水 源地的河流,其取水口上游不得设置排水口;取水口下游1000米范围内不得设置排水口。第一百零二条【中水回用】按照山东省城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规定要求,下列项目必须配套 规划建设中水设施:(一)建设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宾(旅)馆、饭店、商店、公寓、综合性服务楼及高层住宅等;(二)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大型综合性文化体育设施等

38、;(三)规划居住人口 3万人以上的住宅小区;(四) 优质杂排水的日排放量超过200立方米的建筑、企业或工业小区。城市中水系统必须保持其系统的独立性,禁止与城市自来水系统连接,严禁使用中水的设备和器具 与城市自来水管道系统连接第十五章电力、通信第一百零三条【架空电力线要求】架空电力线路在技术条件允许情况下,应采取单塔多回的方式架设,尽量减少走廊占地面积,宜结合道路隔离带、城镇绿化带进行建设。架空电力线路(单杆单回水平排列或单杆多回垂直排列)走廊宽度,应结合实际情况参照卜表执行。架口空线路由压等级(kV)走廊宽度(m)架、线路电压等八级k kVJT走廊宽度m)ouro33035-4522030-4011015-2516615-25351220架空电力线路走廊内除电力配套设施外,不得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构筑物第一百零四条【设置方式要求】在城镇规划区内,新建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电力线路应采用地下电缆敷设。在确定的城镇标志性地段、主要景观区域,所有电力线路不得架空敷设;居住小区配电网10千伏及以下电力线路须采用地下敷设,并应采用环网 供电。第一百零五条【配电所规划设置要求】变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