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隐逸思想产生的根源_第1页
先秦隐逸思想产生的根源_第2页
先秦隐逸思想产生的根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先秦隐逸思想产生的根源【摘要】隐逸行为能上升至思想上的高度, 使隐逸不止为理智的叛逆 与理性的纠结,不止为精神的片断与花絮,使一个人的政治命运与生 活命运相通融,这些都要归功于老子。而庄子的贡献,即是赋予隐逸 以更加丰富广大的宇宙观照,进一步去明确隐逸的终极意义。这才有 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先秦隐逸哲学。但是,我们同时不能忽略先贤隐士 德行人格的典范意义,不能忽略自然崇拜、生命崇拜在先秦隐逸思想 产生中的理性铺垫。【关键词】隐士隐逸思想 人格崇拜 自然崇拜 生命崇拜考察中国隐逸文化传统,无可否认的是:老子才是隐逸思想真正 的奠基人。无论对先秦隐逸思想产生的根源做何种追溯, 我们都不能 轻易将某一早

2、期隐士或者像孔子那样以道德担当的方式存在的特例 作为隐逸思想的注脚来看待,他们所显示的仅仅是解码的意义、 是元 素的意义。隐逸行为能上升至思想上的高度, 使隐逸不止为理智的叛 逆与理性的纠结,不止为精神的片断与花絮,使一个人的政治命运与 生活命运相通融,这些都要归功于老子。而庄子的贡献,即是赋予隐 逸以更加丰富广大的宇宙观照,进一步去明确隐逸的终极意义。 这才 有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先秦隐逸哲学。然而这样的逻辑依然受到了责难。有不少论著从孔子的人格理想 出发,通过对“安贫乐道”等诸多道德意识展开辨析,来试图理清孔 子维护“道统”的隐逸精神,进而抬高孔子在隐逸文化史上的思想地 位。但不管怎样看待,却

3、都不应该把孔子直接视为隐士,把孔子的 道德原则视为隐逸思想的范本的。文青云博士是一名严谨的文化学者,曾经致力于中国传统隐逸思 想的研究,在文献梳理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可是他对孔子角色的定 位,同样陷入了误区。他说:“因而,除了他们先于孔子在隐逸观念 和态度的发展史上出现而外,伯夷、叔齐的意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他们最多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承诺道德原则的孤立的样板, 这种对道德 原则的承诺受到孔子的赞赏并成为孔子哲学的核心。 我们可以在更普 遍的意义上得出结论,曾有几个生活在孔子之前人,他们表达的某些 观念后来被孔子发展了,或者他们的行为后来被孔子视为启示或典 范;但是仅就隐逸思想而言,没有证据表

4、明任何有意义的观念范畴在 孔子之前被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这里,文青云博士 抬高的是“道德原则”,焦点过分集中在了孔子“道德自主观念”建 构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却一再忽略孔子哲学的政治意义。他把“道 德中的孔子”和“现实中的孔子”割裂来看,撇开了孔子政治哲学与 生命哲学的关系命脉,因此,看到的是一个偏激的孔子。况且,伯夷、 叔齐的意义也是不可以忽略不计的,他们应当和孔子“道德自主观念” 的追寻一样,同时成为孤立的样板,成为研究隐逸思想的很好启示和 典范。所不同的是,孔子在道德理论探索的道路上要走得更远、更深 邃。我们由此得到启发:在探讨先秦隐逸思想产生根源问题之前, 要 陈洪著高

5、山流水一一隐逸人格(东方出版社2009年12月)一书,书中直言:很奇怪,极少有人把孔子视为隐士。其实,孔子大半生都在隐逸,只不过是人们还不真正理解孔子的隐逸方式而已。(P9) 澳大利亚学者 Aat Vervoorn在岩穴之士一一中国早期隐逸传统(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年9月)中就孔子在隐逸思想起源中的关键角色展开了大篇幅论证。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隐逸观念的起源在多大程度上正确认识到儒家先贤在精神世界中的承担使命和德行自觉意识。他们的出现,在思想领域是一个大跨越,同样,他们关于道德的不少知识、 对于人格的担当,也渐渐渗透在了后期隐士的道德原则之中。 特别是 秦汉以后的中国隐逸文化演变,其中就出现

6、了许许多多即隐即仕、即 出世即入世、隐逸与事功并存的复杂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道德” 这一儒道兼具的精神纽带在反复拉扯着贤士们的灵魂。后汉 书逸民列传、嵇康的圣贤高士传赞、皇甫谧的高士传等均 对此做过很好的叙述。理清了这样一个思路,文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从人格崇拜、自然崇拜、生命崇拜三个方面来解答先秦隐逸思想产生的根源问题。一人格崇拜中国文化其实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形成了“人物品评”的传统,这 在魏书、世说新语中表现尤其明显。要考究先秦隐逸思想产生 的根源,同样也不能忽略“人物品评”这一传统因素在早期隐逸哲学 “人格理想”构成中的积极作用。今文尚书尧典有记载,尧是十分注重对一个人德行的考察 的,他会时常向“四岳”询问:“畴,咨,若时登庸”?尔后引来不 少人对是时人物展开品评。大凡被品评的对象,其优劣主要集中在德 行、功绩、责任等内容上,即是尤其看重一个人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 望。譬如尧对舜的让贤,就包含着“人物品评”在道德考察与道德典 范树立中的意义。“帝曰:咨!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