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马原》复习提纲(终).doc_第1页
(完整word版)《马原》复习提纲(终).doc_第2页
(完整word版)《马原》复习提纲(终).doc_第3页
(完整word版)《马原》复习提纲(终).doc_第4页
(完整word版)《马原》复习提纲(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绪论1、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 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 以反对资本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基本原理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 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马克思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来源是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

2、宣言的发表1848.2)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社会根源: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思想根源: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6、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马克思毕生两个伟大科学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7、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 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集中体现:(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

3、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

4、生的有益启迪9、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化作自觉的行动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存在和思维, 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 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标准)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标准)2、

5、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基本依据物质决定意识 ,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具体的物质当做世界的本原,如金木水火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做本原的东西 ,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 ,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如王阳明的:眼开则花开 ,眼闭则花寂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

6、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如:各种宗教所崇拜的神佛.5、物质的科学定义、共同特性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6、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7、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运动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 ,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静止是运动的相对状态 .是相对的 ,不是永恒的。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8、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及其特点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

7、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既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10、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起源于物质世界,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的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

8、律12、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13、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14、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15、联系的含义及特点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16、发展的含义及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

9、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7、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含义,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 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1、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 结构和功能, 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2、就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 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 又要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

10、内容。18、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五对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和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19、矛盾的含义、基本属性矛盾含义:矛盾是反应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基本属性是同一性与斗争性。20、矛盾普遍性的含义、矛盾特殊性的情形矛盾普遍性的含义: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一切事物中。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1、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2、矛盾

1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第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意义: 1、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事物。 2、有助于我们学会应用科学的工作方法 3、有助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3、质、量、度(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可以用量来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 他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2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25、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2

12、6、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27、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28、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需要增强5 种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2、科学的实践观: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类型,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

13、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 认为人是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的东西。5、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征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二是不了解

14、认识的辩证本性, 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特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6、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摹写性和创造性)7、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形式及特点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直接性、具体性理性:间接性、抽象性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两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9、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基本条件一、勇于实践, 深入调查, 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

15、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10、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1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社会实践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们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不会完结, 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的深化,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12、真理的含义、本质属性、一元性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质属性:客观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 ,真理只有一个 ,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13、真理的绝对性、相对

16、性真理的绝对性, 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14、绝对主义真理观与相对主义真理观15、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真理与谬论是互相对立的, 这是就认识确定的对象和范围来说的。 同时真理与谬论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16、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非科学观点17、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因从真理的本性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从实践的特点看,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18、价

17、值的含义及其特点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样性。19、价值评价的特点、功能特点:一、评价以主客体的戒指关系为认识对象,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联系,三、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功能: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20、创新的重大意义21、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一

18、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22、认识过程第二次能动飞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另一方面,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存在的含义、基本构成,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存在的含义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19、 基本构成: 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5、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产关系的内容、上层建筑的基本构成(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劳动者、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

20、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 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 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等。)6、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基本矛盾 ,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有规律的 .其一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其二是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7、社会形态的含义,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

21、态、政治形态、 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表现在:一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 是指各个国家和氏族的历史,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二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交和氏族的历史发展既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 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氏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各国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 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度形式各有特点;有些国家和民族, 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

22、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个社会形态不同国家所处社会形态具有复杂性。)8、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含义,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群的集团, 其中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斗争指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9、社会革命的作用 (革命对社会的发展其巨大作用,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力)10、社会改革的作用 (是在一定成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11、科技革命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对生产方式的产生了深刻影响影响。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

23、大的影响。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12、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13、社会历史发展的五种动力及其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 “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动力 )14、人民群众的含义、主体部分(人民群众 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看,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 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从量上看, 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1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16、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内容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