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_第1页
黑龙江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_第2页
黑龙江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_第3页
黑龙江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_第4页
黑龙江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黑龙江省地方标准黑龙江省建设工程施工操作技术规程土方与基坑支护工程DB23/ -2014主编部门: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部门: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施行日期: 2014 年 月 日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告第号关于发布地方标准黑龙江省建设工程施工操作技术规程的公告现批准黑龙江省建设工程施工操作技术规程为黑龙江省地方标准,编号为DB23/(xxx-xxx) -2014,自2014年 月 日起实施。原黑龙江省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 DB23/ (702716) -2002同时废止。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4年 月 日11、/. 前言按照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

2、建设厅关于对修订 黑龙江省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操作 规程的批复要求,黑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总站组织省内有关单位对原黑龙 江省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了全面修订。黑龙江省建设工程施工操作技术规程土方与基坑支护工程,在修订过程中,力 求反映我省土方与基坑支护施工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认真总结了我省 的工程实践经验, 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标准,重点对土方与基坑支护工程的施 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和质量控制作出了规定。本规程在征求省内部分地基基础 专家和有关单位意见基础上经反复修改而成。本规程本次修订纳入了土方工程,增加了信息化施工、季节性施工和安全与环境保 护内容

3、,调整和修改了基坑支护工程和地下水控制内容。修订后规程名称为黑龙江省 建设工程施工操作技术规程土方与基坑支护工程。本规程修订后共 9 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土方工程、基坑支 护工程、地下水控制、信息化施工、季节性施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等。本规程应与 经本次修订后的黑龙江省建设工程施工操作技术规程其它专业规程配套使用。本规程由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具体技术内容由主编单位负责解 释。本规程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有意 见和建议, 请寄送至 黑龙江省东煤建筑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理治街 33 号,邮政编码 150

4、008。本规程主编单位: 黑龙江省东煤建筑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本规程参编单位: 黑龙江省第七建筑工程公司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刘德明 张旭明 杨 飚本规程参加编制人员:王锐曹震刘春梅徐毅刘伟红吴秀洪谷文渤翟宇思付跃华李永刚吴强朱兴财邵利波王盼伟张楠景慧媛孙志涛孙建华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王公山王景军王树仁左宏亮王吉良唐榕滨屈振彬李会义宋国刚目录1总则 12术语 23基本规定 83.1 土方工程 83.2基坑支护 94 土方工程 114.1 一般规定 114.2施工机具 124.3测量放线及场地平整 134.4基坑排水 144.5基槽、管沟、小型基坑的开挖 164.6无支护大型基坑开挖 184.7有支护基

5、坑开挖 254.8土方回填 284.9大型场地机械回填与平整 304.10质量检查 365基坑支护工程 395.1 一般规定 395.2施工机具 425.3排桩支护结构施工 435.4水泥土搅拌桩支护结构施工 485.5锚杆支护结构施工 505.6土钉墙支护结构施工 525.7钢或混凝土支撑支护结构施工 555.8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施工 586地下水控制 666.1 一般规定 666.2真空井点降水施工 676.3喷射井点降水施工 696.4管井井点降水施工 706.5截水施工 716.6回灌施工 726.7集水明排 726.8质量检查 737信息化施工 747.1 一般规定 747.2监测点

6、布置和监测主要方法 757.3巡视检查和监测频率 778季节性施工 809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849.1 一般规定9.2 土方工程安全生产 849.3基坑支护工程安全生产 859.4施工机械安全操作 869.5 环境保护附录A 土的分类及鉴别方法 92本规程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1.0.1 为了提高黑龙江省建设工程土方与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水平,统一施工操作方法,保 证工程质量,编制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黑龙江省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土方与基坑支护施工操作和质 量检查。1.0.3 土方与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应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施工条件和环境等因素,坚持 信息化施工原则,精心施工,严格监

7、测,确保安全。1.0.4 土方与基坑支护工程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2.0.1 场地平整 ground leveling施工高度在(土)300mm以内的场地土方挖、运、填、压实等工作。2.0.2 基槽 foundation trench 宽度在 3m 以内,长宽比大于 3 的基础、管沟沟槽。2.0.3 基坑 foundation pit 为进行建(构)筑物基础、地下建(构)筑物施工所开挖形成的地面以下空间。2.0.4 小型基坑 small foundation pit 底面积在20卅以内的基坑。2.0.5临时性边坡 temporary slope安全使用年限不超过

8、 2 年的边坡。2.0.6信息施工法 information technique of construction根据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和监测数据, 对地质结论、 设计参数进行验证, 对施工安全性 进行判断并及时修正施工方案的施工方法。2.0.7 逆作法 top-down construction method 在逆作面处先形成竖向结构, 以下各层地下水平结构自上而下施工, 并利用地下水平结 构平衡抵消围护结构侧向土压力的施工方法。2.0.8 基坑周边环境 surroundings around excavations 与基坑开挖相互影响的周边建 (构) 筑物、 地下管线、 道路、 岩土体与地下

9、水体的统称。2.0.9 基坑支护 retaining and pratection far excavations 为保护地下主体结构施工和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 对基坑采用的临时性支挡、 加固、 保 护与地下水控制的措施。2.0.10 支护结构 retaining and protection structure 支挡或加固基坑侧壁的结构。2.0.11 排桩 soldier pile wall 沿基坑侧壁排列设置的支护桩及冠梁组成的支挡式结构部件或悬臂式支挡结构。2.0.12 地下连续墙 diaphragm wall 用专用机械成槽、浇筑钢筋混凝土所形成的连续地下墙体。亦可称为现浇地下连续墙。

10、2.0.13 锚杆 anchor 由杆体(钢绞线、预应力螺纹钢筋、普通钢筋或钢管)、注浆固结体、锚具、套管所组 成的一端与支护结构构件连接, 另一端锚固在稳定岩土体内的受拉杆件。 杆体采用钢绞线时, 亦可称为锚索。2.0.14 内支撑 strut 设置在基坑内的由钢筋混凝土或钢构件组成的用以支撑挡土构件的结构部件。支撑构件采用钢材、混凝土时,分别称为钢内支撑、混凝土内支撑。2.0.15 冠梁 capping beam 设置在挡土构件顶部的将挡土构件连为整体的钢筋混凝土梁。2.0.16 腰梁 waling 设置在挡土构件侧面的连接锚杆或内支撑杆件的钢筋混凝土梁或钢梁。2.0.17 土钉 soil

11、 nail 植入土中并注浆形成的承受拉力与剪力的杆件。2.0.18 土钉墙 soil nailing wall 由随基坑开挖分层设置的、纵横向密布的土钉群、喷射混凝土面层及原位土体所组成 的支护结构。2.0.19 复合土钉墙 composite soil nailing wall 土钉墙与预应力锚杆、微型桩、旋喷桩、搅拌桩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复合型支护结构。2.0.20 重力式水泥土墙 gravity cement-soil wall 水泥土桩相互搭接成格栅或实体的重力式支护结构。2.0.21 地下水控制 groundwater control 为保证支护结构、基坑开挖、地下结构的正常施工,防

12、止地下水变化对基坑周边环境 产生影响所采用的截水、降水、排水、回灌等措施。2.0.22 截水帷幕 curtain for cutting off drains 用以阻隔或减少地下水通过基坑侧壁与坑底流入基坑和控制基坑外地下水位下降的幕 墙状竖向截水体。3 基本规定3.1 土方工程3.1.1 土方工程开工前应具备下列资料:1 实测地形图(包括测量成果 ) ,比例为 1: 500 或 1: 1000;2 原有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的竣工图及相邻建(构)筑物的基础竣工图;3 土方施工图,方格网边长可取 20mX 20m或40mX 40m;横断面间距根据地形、地质 复杂情况,可用10m或20m最大不大

13、于loom单体建筑物土方工程应有建筑物基础的平面 图和剖面图;4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和气象资料;5 平面控制桩和水准点;6 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专项施工方案;7 需办理施工前安全、环境评估的,应提供相应的安全、环境评估资料。3.1.2 土方工程施工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拆迁障碍物。在施工区域内,有碍施工的原有建(构)筑物、道路、沟渠、管线、 坟墓、树木等地上、地下障碍物应予以拆除或搬迁,因拆迁遗留的坑槽宜回填夯实;2 设置防洪排水设施。在施工区域内设置临时或永久性排水沟,或在场地周围地段修筑挡水堤坝。山坡地段,可在较高处(离坡顶5m 6m)设置截水沟或排水沟,阻止地面雨水流入施工区

14、域内;3 修建运输道路。施工机械运行的主要干线宜结合永久性道路修建;4 修建临时设施。铺设现场供水、供电、供压缩空气管线(开挖石方时) ,并试水、试电、试气。 搭设必要的临时工棚 (工具库、 材料库、 油库、 维修棚、 休息棚、 爆破器材库等 )。 临时设施与建筑材料的间距应符合有关技术标准。 现场使用的组装式活动房屋应有产品合格 证,并经验收合格后,方能使用;5 进行设备试运转。对拟进场的挖土机械、运输车辆及各种辅助设备进行维修检查、 试运转,并运往现场;6 修建场内外临时道路。推土机和汽车行驶道路宽度:单行道3.0m3.5m,双行道5.5m6.0m;铲运机行驶道路宽度:单行道为4.0m,双

15、行道为8.0m。3.1.3 山区土方施工,应事先了解场地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情况。 如土石方施工可能产生滑坡现象,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陡峻的山坡下施工, 应事先检查山 坡坡面情况,如遇危岩、孤石、崩塌体、古滑坡体等,应采取可靠措施处理。3.1.4 土方工程应根据项目特点和场地条件,合理选择施工方案,采用机械化施工。3.1.5 土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应根据设计文件进行土方平衡计算。按照土方运量最小、 运程合理的原则以及各个工程项目的施工顺序做好优化调配, 减少重复搬运。 土方 的平衡计算,应综合考虑土方量的各种影响因素,如土的松散率、压缩率、沉降量等。3.1.6 施

16、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和施工组织设计,逐级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施工前应组织 全体操作人员接受技术交底。交底时,应重点交清以下各项内容:1 施工平面布置图、方格网图,包括挖填分区界线、挖填深度和高度、工程量、土方 平衡调配计划、施工方法、机械行驶路线、作业程序及现场清理情况等;2 质量标准根据设计要求和土壤试验结果,确定填方应达到的密实度要求、测定方法 和保证达到质量要求应采取的相应技术措施;3 安全技术措施包括各类机械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冬、雨季及夜间施工安全技术措施;4 各工种、单位之间协作配合和交叉作业的部位、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5 在现场交清实地设置的各种测量标识,如控制点、水准点及桩号等;

17、6 施工计划、劳动定额、机械台班、材料消耗、进度控制等。3.1.7 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应与设计工况相一致,开挖前应做好挖土方案,并遵循“开 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分块,对称、均匀和严禁超挖”的原则。3.1.8 土方开挖过程中,遇到下列情况应暂停施工,并与建设、监理单位和有关部门共同 商定处理办法:1 文物、古墓、古井或暗河;2 测量永久标桩或地质、地震部门设置的长期观测标识;3 地上或地下管道、电缆、电线;4 土质类别与地质勘察资料不符;5 降水、排水、基坑支护、边坡稳定、周边道路、管沟、建筑物等位移、沉降变形监 测数据不能满足设计或规范要求;6 出现突然渗水、管涌等危及施工安全的现象。3

18、.1.9 明挖法地下工程的混凝土和防水层的保护层在满足设计要求、验收合格后,应及时 回填。回填土中不得含有石块、碎砖及有机土。回填土施工应防止损伤防水层。3.2 基坑支护3.2.1 基坑支护工程的岩土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1 勘探范围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及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确定。基坑外宜布置勘探点, 其范围不宜小于基坑深度的 1 倍。当需要采用锚杆时, 基坑外勘探点的范围不宜小于基坑深 度的 2 倍,当基坑外无法布置勘探点时, 应通过调查取得相关勘察资料并结合场地内的勘察 资料进行综合分析;2 勘探点应沿基坑边布置,其间距宜取15nx- 25m当场地存在软弱土层、暗沟或岩溶等复杂地质条件时,应加密

19、勘探点并查明其分布和工程特性;3 基坑周边勘探孔的深度不宜小于基坑深度的 2 倍,基坑底面以下存在软弱土层或承 压水含水层时,勘探孔深度应穿过软弱土层或承压水含水层;4 基坑工程勘察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规定进行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并提出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和参数。对主要土层和厚度大于3m 的素填土,应进行抗剪强度试验并提出相应的抗剪强度指标;5 当有地下水时,应查明各含水层的埋深、厚度和分布,判断地下水类型、补给和排 泄条件;有承压水时,应分层测量其水头高度;6 应对基坑开挖与支护结构使用期内地下水位的变化幅度进行分析;7 当基坑需要降水时,宜采用抽水试验测定各含

20、水层的渗透系数与影响半径。勘察报 告中应提出各含水层的渗透系数;8 当建筑地基勘察资料不能满足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要求时,应进行补充勘察。3.2.2 基坑支护设计前,应查明下列基坑周边环境条件:1 既有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层数、位置、基础形式和尺寸、埋深、使用年限、用途等;2 各种既有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的类型、位置、尺寸、埋深等。对既有供水、污水、 雨水等地下输水管线,尚应包括其使用状况及渗漏状况;3 道路的类型、位置、宽度、道路行驶情况、最大车辆荷载等;4 基坑开挖与支护结构使用期内施工材料、施工设备等临时荷载的要求;5 雨季场地周围地表水汇流和排泄条件。3.2.3 支护结构选型应综合考虑下列

21、因素:1 基坑深度;2 土的性状及地下水条件;3 基坑周边环境对基坑变形的承受能力及支护结构失效的后果;4 拟建工程地下结构和基础形式及其施工方法、基坑平面尺寸及形状;5 支护结构施工工艺的可行性。6 施工场地条件及施工季节;7 经济指标、环保措施和施工工期。4 土方工程4.1 一般规定4.1.1 土方工程应优先采用机械化施工,对不具备机械施工条件的土方工程,可采用人工施工。采用机械施工时,必要的边坡修整、清底和基坑边角的挖、填土等宜采用人工或小型机具配合进行。4.1.2 除开工前的测量放线外,施工过程中还应对排水、降水系统平面位置(包括控制边 界线、分界线、边坡的上口线和底口线等)、边坡坡度

22、(包括放坡线、变坡等)和标高等经 常进行测量,校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测量的基准平面控制桩和水准控制点应定期进行 复测和检查。每完成一个开挖层,应测量、检查至少一次。4.1.3 基坑开挖应防止对地基土的扰动。人工开挖基坑,如结束后不能立即进行下道工序,应预留厚度为15cm30c m的土层,待下道工序开始前挖至设计标高。采用机械开挖,应在 基底设计标高以上预留土层由人工清理。使用铲运机或多斗挖土机时,宜保留土层厚度20cm;使用正铲或反铲挖土机,宜保留土层厚度30cm。4.1.4 挖土区域距离原有建(构)筑物过近时,应防止原有建(构)筑物、道路、管线等发生沉降或位移。如开挖的基坑(槽)深度超过

23、原有建(构)筑物基础时,应保持足够的安 全距离。开挖安全距离,应满足图4.1.4要求。原有基础与新建基础底标高之差( H)与相邻距离(L)之比应小于等于0.5(淤泥质土除外),若不能满足此要求,应采取可靠的支护措施。开挖过程中,应加强监测,做好监测记录,发现异常应及时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安全监管部门联系,共同研究处理方案。L图4.1.4相邻基础距离要求4.1.5 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应与设计工况相一致。4.1.6 不具备放坡施工条件时,土方开挖前须在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中确定支护方法, 没有支护方案不得破土开挖。4.1.7 基坑(槽)、管沟的挖土应分层进行。基坑(槽)、管沟坡

24、顶不得有载重车辆行驶, 堆积物不应超过设计荷载取值。4.1.8 基坑土方开挖应采取措施,有效保护支护结构、排水和降水系统、工程桩等设施。4.1.9 基坑(槽)、管沟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应对坑底进行保护,经验槽合格后,方可进 行垫层施工。对特大型基坑,宜分区、分块挖至设计标高,并及时浇筑垫层。4.1.10 设备基础埋深与建筑物基础相近时,应与建筑物基础同时施工。如设备基础深度超过建筑物基础深度 1.0m,应先行施工设备基础。4.1.11 塔吊安放的位置应考虑其对基坑边坡的影响。当距边坡上口较近时, 必须进行土体边坡稳定性验算,并采取加固措施,必要时塔吊下可设桩基础。4.2施工机具4.2.1 人工挖

25、土工具宜按表4.2.1选用。表421人工挖土工具挖土类别土质名称主要工具一类土砂土、种植土、淤泥锹、锄、镐二类土潮湿的黏性土、黄土锹、锄、镐三类土中密黏性土、含碎石黄土镐、锹、撬棍四类土含碎石黏性土、密实黄土镐、撬棍、锹、锤、楔子注:土的分类及鉴别方法见附录 A4.2.2 土方开挖机械宜按表 422选用。表422挖土机械机械 名称适用条件主要功能辅助机械推土机1 一类四类土2最大下坡坡度为35,最大横坡坡度为101场地平整2开挖深度不大于1.5m的基坑(槽)3运距100m内的开挖回填,基坑(槽)、管沟回填推挖三类四类土, 应用松土机预先翻 松铲运机1含水率27%以下的一类 四类土2不适用于砾石

26、层、冻土地 带及沼泽地区3纵向坡度20以内1大面积场地平整、压实,运距800m以内的挖运 土方2开挖大型基坑(槽)、管沟开挖三类四类土, 应用松土机预先翻松 20cm 40cm,自 行式铲运机开挖需 推土机配合助铲正铲挖 掘机1含水量27%以下的一类 四类土2经爆破的岩石和冻土碎夬1大型场地平整土方开挖2停机面以上,工作面高度1.5m以上的基坑(槽)、管沟及边坡土方开挖1 土方外运应配备自 卸汽车2工作面应有推土机 配合平整或集中土 方反铲挖 掘机一类三类土停机面以下,经济挖深1.52m,最大挖深为4-6m 的基坑(槽)、管沟及其边坡的土方开挖土方外运应配备自 卸汽车拉铲挖 土机一类三类土1基

27、坑(槽)、管沟土方开挖2基坑(槽)、管沟水下挖土土方外运应配备自 卸汽车抓铲挖 土机1作业现场能满足停机点距 离边坡上口 2m以上2吊杆倾角45以上1基坑(槽)、管沟土方开挖2桩孔、直井或沉井土方开挖土方外运应配备自 卸汽车长臂挖 掘机一类三类土停机面以下,一次挖土深度较大的基坑(槽)、管沟及其边坡的土方开挖土方外运应配备自 卸汽车夯平机1大型场地土方开挖2场地平整4.2.3 运土工具和机械宜按表423选用。表4.2.3运土工具和机械运土方式工具或机械人力挑抬扁担、筐、簸箕、铁线网兜人力车单轮车、双轮车机动车机动翻斗车手扶拖拉机自卸汽车其他塔式起重机悬臂拨杆424 回填夯实机具宜按表424选用

28、。表424回填夯实机具项目机具回填人力手推车、锨、锹、锄、耙机械推土机、机动翻斗车夯实人力木夯、石夯、铁夯机械蛙式打夯机、振动打夯机碾压人力石碾、铁碾机械压路机、推土机、履带式拖拉机4.2.5 其他器具根据需要选用,一般有照明器材(电缆、电杆、碘钨灯、探照灯 )、安全器材(防护栏杆、警戒标识、警戒灯 )、抽水机具(潜水泵、离心式水泵)、检测工具(经纬仪、 水准仪、全站仪、GP定位系统、坡度尺、样棒、钢尺、棉线)及木板、路基箱等。4.3测量放线及场地平整4.3.1 测量放线和场地平整的一般程序:引测施工区域测量控制网一一设置龙门板一一设置方格网,测量标高一一计算挖填工程量一一平整土方一一场地碾压

29、一一验收。4.3.2 施工区域测量控制网包括控制基线、轴线和水平基准点,应根据国家永久性控制坐标和水准点,按总平面图设计要求引测到现场。施工区域测量控制网要避开建 (构)筑物、土方机械操作及运输路线,并有保护措施及明显标识。4.3.3 基础土方施工前,龙门板应根据施工区域测量控制网引测,龙门板应设有定位轴线、基坑(槽)上口和底部边线及水准标识, 并经复核无误。龙门板(或控制桩)的位置应在坡顶堆 土区域以外,如坡顶无堆土,距离基坑 (槽)上口边线宜为1.5m2.0m。4.3.4 场地平整标高和表面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要求,宜按挖填平衡、运量最小、减少重复、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并考虑土

30、的可松性、压缩率、沉降量等因素确定 场地标高和土方调配方案。场地的表面排水坡度不应小于2 %o。4.3.5 土方施工前,应对施工区域内场地进行必要的清理,提出清除(拆迁)现场障碍物方案。将施工现场区域内所有障碍物如高压线、电杆、塔架、地上和地下管线、电缆、坟墓、枯井、防空洞、树木、沟渠以及旧房屋、基础等进行拆除、搬迁、改建或改线。对保留的建 筑物、电杆塔架等采取防护措施。场地平整前的场地清理应符合以下规定:1 在一般施工区域内平整场地,应先清除地表的杂草、灌木和农作物。对有积水的浅沟、低塘,应先排水、清淤,再回填平整。对于地下水位高且水量丰富的沟塘及潜流、泉眼等,应查明情况,与设计部门研究制定

31、处理措施。个别水量不大的坑塘, 可用中、粗砂回填,高出水面20cm后,再用土回填夯实。对高出地面的孤丘、土埂应予刨除铲平;2 场地上的树木应尽量保留或迁移,施工区域残留的树根,应预先挖除后填平;3旧建(构)筑物拆除前应对室内地窖、水井等进行处理。拆除时根据需要将旧基础清 除干净,并作记录备查。对可能影响桩基、降水等后续工作的残留旧基础,应在现场用木桩做出标识。清除的建筑垃圾应运出场外,遗留的坑槽应先填平后再统一进行场地平整。436机械平整场地应预先挖除土丘,填平坑沟。用推土机平整场地, 可先在场地中间(或一侧)推出一条直道为标准,依次向两边(另一侧)逐渐推平。场地内高低差较大或旧建筑遗迹较多处

32、,可分几次推平。4.3.7场地平整宜结合修筑临时便道及地面排水沟、挡水堤坝等工作进行。4.4基坑排水4.4.1 基坑开挖前应排除地面积水,并应设地面排水、防水措施,避免地面水流入基坑。地面排水应符合以下要求:1 地面临时排水设施应与原有排水设施相结合,充分利用天然排水通道,并预先对其 进行疏通。如利用市政污水管网排水,污水应经过沉淀或粗过滤后方可排放;2 坡地施工应根据地形设置挡水堤坝或截水沟;平地施工可利用基坑挖土设置挡水堤;3 临时排水沟的纵向坡度,平坦地区不少于2%o,沼泽地区不少于1%o,其他地区不少于3%。坡向应结合地形,并有利于利用现有的排水设施或通道;4 临时排水沟断面尺寸应根据

33、当地气象资料,按施工期间的最大流量确定;5 临时排水沟的出水口应设置在远离建(构)筑物的低洼地点,并保持排水畅通,冬期施工时排水暗沟的出水口应防止冻结;6 临时排水沟不得损害农田和道路,并不得破坏附近建(构)筑物的地基和挖填方的边坡。临时截水沟与边坡的上缘距离应根据土质确定,一般不宜少于3m临时排水沟内的最高水位应低于坡脚 0.3m;7 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有可能发生滑坡、坍塌事故地段施工,应会同勘察、设计单 位做出详尽的排水方案。4.4.2 开挖低于地下水位的基坑,且开挖的各层土质渗透系数较大时,应根据地质资料、挖方尺寸,采取集水坑降水、井点降水或两者相结合等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基坑开挖过程中

34、基坑内地下水位应低于开挖面0.5m。4.4.3 集水井降水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集水井降水,应保证边坡稳定和地基土不受破坏。集水沟和集水井应在基础垫 层轮廓线以外,集水沟外侧边缘距离边坡坡脚不小于0.3m ;2集水沟底宜低于挖土面0.3m0.5m,集水井深度应大于抽水泵进水阀高度,集水井底宜比集水沟底低 0.5m1.0m;3 土层中如有局部流砂现象,应采取防治措施。边坡坡面上如有局部渗水现象,应在 渗水处设置过滤层,并在边坡上设置2层3层排水沟,分层将水引出坡面;4排水沟纵向坡度一般为I %。5%。,断面尺寸应根据排水量参照表4.4.3确定。集水井宽度宜为0.6m0.8m,间距宜为30m40m

35、井壁应临时支撑,井底铺卵石、碎石滤水;表4.4.3基坑明沟排水沟断面尺寸基坑面积(m2)断面符号粉质粘土粘土地下水位以下的深度(m)4488I2448812a1.01.21.50.60.81.010000以上b1.01.51.50.60.81.0C0.40.40.50.30.30.45000 a0.81.01.20.50.70.810000b0.81.01.20.50.70.8C0.30.40.40.30.30.35000以下a0.50.70.90.40.50.6b0.50.70.90.40.50.6C0.30.30.30.20.30.3注:集水井断打面不少于 0.8m X 0.6m,比排F水

36、沟底低1.0m,间距3Cm 40m5当基坑四周设置的排水沟不能满足需求时,可在坑底中间设置排水沟,且应在基础 底或地下室底板底做成盲沟,并在基坑回填前,用粘性土截断;6如涌水量较大、独立基坑数量较多或基坑面积过大,可在基坑外距基坑边 3m- 6m处开挖大型排水沟;7开挖低于地下水位的土方时, 当基槽或管沟底宽在 1.5m以内、涌水量不大且对地基 承载力要求不高,可不另设集水沟,直接在基槽边每隔30m- 40m设一个集水井,开挖时槽底适当留坡,使地下水流入集水井排出。444当地下涌水量过大或可能发生流砂现象时,可采用井点降水。基坑内仍需设置集水沟和集水井,以排除雨水。大面积基坑应配备备用电源,以

37、防停电造成基坑积水。4.4.5 大型土方工程的排水,应安排好施工顺序,避免相互干扰,并应符合以下要求:1 先做好场外的排水工程, 然后再做场内的排水工程,以避免暴雨或洪水时场地积水,保证场内排水设施正常运行;2 排水管沟本身的施工应按先下游后上游的施工顺序,以便施工过程中能及时排除积 水,顺利施工;3 大型土方工程的排水降水工程如排水线路较长,可分段施工;4 条件许可时,应尽量使永久排水设施和临时排水设施相结合,提前修好部分永久排 水设施,以减少临时排水设施;5多雨地区,宜集中力量争取主要排水系统在雨季前完工。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宜 争取在地下水位低的季节,将埋设深度较大的排水系统施工完毕;6

38、 施工现场道路两侧应设排水沟,断面尺寸不小于500mm 500mm坡度为2%- 8%4.5基槽、管沟、小型基坑的开挖4.5.1基槽、管沟、小型基坑的开挖工艺流程见图4.5.1。图4.5.1基槽、管沟、小型基坑的开挖工艺流程4.5.2 当基槽、管沟间距较小,小型基坑密集,开挖后留土不多时,可采取大开挖方式, 并按大型基坑要求施工。4.5.3 基槽底部开挖最小宽度应根据基础底面宽度,并考虑施工操作、排水设施和支撑等所需工作面宽度确定。钢筋混凝土带形基础工作面宜从基础边缘每边放出0.5m ;基槽开挖如需采用木挡土板支撑,工作面宽度每边宜另增加0.1m。其他形式的支撑,工作面宽度增加值由基坑支护方案确

39、定。4.5.4 管沟底部开挖工作面宽度可参考表4.5.4取值。表4.5.4管沟土方开挖工作面宽度管道结构宽度(mm)每侧工作面宽度(mm)非金属管道金属管道或砖沟20050040030060010005004001100150060060016002500800800注:管道结构宽度,无管座按管身外径,有管座按管座宽度计; 砖砌或混凝土管沟按管沟外边缘计。4.5.5 小型基坑或地沟工作面宽度,可参考表4.5.5取值。表4.5.5小型基坑或地沟工作面宽度挖土深度(m)每边工作面宽度(mm)有支撑无支撑放坡开挖2500700基础加深部分7007004.5.6 无支撑直立边坡开挖允许深度,参见表 4

40、.5.6 。表4.5.6无支撑直立边坡开挖允许深度土的类别允许最大挖深(m)密实、中密砂土和碎石类土 (充填物为砂土)1.00硬塑、可塑粉土及粉质粘土1.25硬塑、可塑黏土和碎石类土 (充填物为粘性土)1.50坚硬的粘性土2.004.5.7 当挖深超过表4.5.6允许值时,开挖放坡应根据计算确定,且放坡开挖最大允许坡度值应符合表4.5.7 1和表4.5.7 2规定。挖土经过不同类别的土层或深度超过10m时,其边坡可作成折线形或台阶形,并应进行边坡稳定验算。表4.5.7 1深度在5m以内的坑槽、管沟边坡坡度土的类别边坡坡度(坡高:坡宽)坡顶无荷载坡顶有静载坡顶有动载中密砂土1: 1.001 :

41、1.251: 1.50中密的碎石类土(充填物为砂性土)1: 0.751 : 1.001: 1.25硬塑的粉土1: 0.671 : 0.751: 1.00中密的碎石类土(充填物为粘性土)1: 0.501 : 0.671: 0.75硬塑的粉质粘土、粘土1: 0.331 : 0.501: 0.67老黄土1: 0.101 : 0.251: 0.33软土(经井点降水后)1: 1.00注:I静载指堆土或材料等,动载指机械挖土或汽车运输作业等。坡顶堆土或材料应经过边坡稳定计算,挖土机械或运输车辆停放位置参照执行;2实际放坡坡度应综合考虑施工周期,雨期及汛期等因素。表4.5.7 2深度在IOm以内临时性挖方的

42、边坡坡度土的类别边坡坡度(坡高:坡宽)砂土(不包括细砂、粉砂)1:1.25 “1.50粘性土坚硬1:0.75 “1.00硬塑1:1.00 “1.25碎石类土充填坚硬、硬塑粘性土1:0.50 “1.00充填砂土1:1.00 “7 :1.50注:黄土(不包括湿陷性黄土)边坡坡度应根据土质、天然含水量和挖方高度确定;4.5.8 当沟槽、管沟或小型基坑开挖深度超过表4.5.6规定数值,开挖深度小于5m且不具备放坡条件时,可采用工具式钢 (木)挡土板支撑,并应符合以下要求:1较窄的沟槽土方开挖,可用横撑式支撑。土层湿度小、挖深小于3m时,可选用间断式水平挡土板;挖深在 5m以内,松散且湿度大的土宜用连续

43、式水平挡土板,并可在沟槽、 坑外设置拉锚;2采用钢(木)挡土板支撑方案, 应对挡土板、立柱、支撑或拉锚进行计算,确保安全;3木挡土板应选用质地坚实、无枯节、透节、穿心裂折的松木或杉木,不宜使用杂木;4挡土板应顶紧撑牢,随挖随撑,严禁挖好后一次支撑;5采用拉锚支撑时,其锚固端应埋在滑移面之外稳定土层中。拉锚安装后要预拉张紧,预拉力宜为设计值的 5%- 10%,拉锚的预拉力应一致;6每开挖一层,应检查支撑并观测临近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如有支撑松动、变形、位 移和临近建(构)筑物异常沉降等现象应立即停止开挖,查找原因并进行加固或更换支撑;7支撑的拆除应按回填顺序依次进行。多层支撑应自下而上逐层拆除,每

44、拆除一层, 应立即回填夯实后再拆除上一层。4.5.9 沟槽、小型基坑的人工开挖应按开挖灰线自上而下、分段、分层均衡开挖。铁锹开挖松软土和普通土时, 每人每段长度宜为 4m左右;坚土采用镐刨时,每人每段宜为6m左右。 接近地下水位时,应先完成标高最低处的挖土,便于集中排水。挖出的土,若现场条件允许,应留足回填土,余土应尽快外运。4.5.10 沟槽、小型基坑的机械开挖宜选用反铲式挖掘机,龙门板的安设应考虑挖土机械作业时必要的工作面。 沟槽开挖可选用沟端开挖法。 反铲挖掘机停于沟槽端部,后退开挖,侧 向卸土(装车);4.5.11 土质较硬、宽度较窄的沟槽开挖,宜采用沟角开挖。反铲位于沟侧前端的角上,

45、随着沟槽的掘进,挖掘机沿着沟槽边往后作“Z”形移动,臂杆回转角度在450左右。如图4.5.11 ;何沟加开挖平曲昭(册 科闿再挖乎曲擁(叮 三陣片挖平面闲图4.5.11反铲沟角开挖4.5.12在填土场地上开挖小型坑槽、应放足边坡或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防止发生坑壁坍 塌和机械倾翻事故。4.6无支护大型基坑开挖4.6.1无支护大型基坑的开挖工艺流程如图461。图461无支护结构大型基坑的开挖工艺流程4.6.2 大型土方开挖应确保挖方边坡的稳定并应符合以下要求:1 永久性挖方边坡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2 使用时间较长的临时性挖方边坡坡度,应根据工程地质和边坡高度,结合当地同类 土体的稳定坡度值经计算确

46、定;3 在挖方边坡上如发现岩土有倾向于挖方的软弱夹层或裂隙面时,应通知设计单位采 取措施,防止岩土下滑;4 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如出现滑坡迹象(如裂缝、滑动等)时,应暂停施工、通知设计单位提出处理措施, 根据滑动迹象设置观测点,观测并记录滑坡体平面位移和沉降变化。要时,将所有人员和机械撤至安全地点;5 在易滑坡地段挖方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前应熟悉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了解现场地形、地貌及滑坡迹象等情况,并做 好预案;(2)不宜在雨期施工;(3)遵循先整治后开挖的施工程序;(4)不破坏挖方上坡的自然植被和排水系统,防止地面水渗入土体;(5)应先做好地面和地下排水设施;(6)严禁在滑坡体上部弃土或

47、堆放材料;(7)必须遵循由上至下的开挖顺序,严禁先切除坡脚;(8)如需进行爆破,应防止因爆破震动影响边坡稳定;(9)机械开挖时,边坡坡度适当减缓,然后用人工修整,达到设计要求;(10) 抗滑挡土墙宜在旱季施工,基槽开挖应分段跳槽进行,并加强支撑。开挖一段应 及时做好挡土墙,并作好墙后的填土工作。463土方开挖应采取措施及时排除地表水,挖深超过地下水埋深时应预先降水,保证开挖面高于地下水位 0.5m。挖出的土方应及时运走,并应提前确定好堆土地点,备足运土车 辆。如不能运走,应采取如下措施:(1) 当在挖方上侧弃土时,应保证挖方边坡的稳定。弃土堆坡脚至挖方上边缘的距离,应根据挖方深度、边坡坡度和土

48、的性质确定。弃土堆应连续堆置, 其顶面应向外倾斜,防止土坡水流入挖方场地。当山坡坡度陡于1/5或在软土地区,不应在挖方上侧弃土;(2)当在挖方下侧弃土时,应将弃土堆表面整平并向外倾斜,弃土堆表面应低于相邻 挖方场地的设计标高,或在弃土堆与挖方场地之间设置排水沟,防止地面水流入挖方场地。 在河岸、荒野地方弃土时,不得阻塞河道或影响排水;(3) 堆土时,堆土的方向和机械行进后所形成的沟槽方向,要与地面的水流方向一致, 以利降雨时排水。4.6.4 大型挖方工程应根据工程规模、工程特点、地质情况及施工现场条件等合理选择挖 掘机械。4.6.5 无支护结构的大型基坑直立边坡开挖可一次性放坡;深度超过3米,

49、宜分级放坡。大型基坑开挖深度超过10m,般不做放坡开挖。如确需放坡开挖,宜根据不同土层作折线 形边坡,并应经过边坡稳定计算,确定各土层边坡坡度。4.6.6 无支护结构的大型基坑应平面分区、竖向分层均衡向下开挖。平面分区根据结构特征、基坑面积、劳动组织和机械配置等情况,可将基坑平面划分为若干个片区,每一片区宜有独立的运土和回车道路。各区可组织平行、 依次或流水施工;竖向分层根据挖掘方式和机具,合理确定每层开挖深度。人工开挖每层厚度宜为1.0m1.5m ;机械开挖应根据挖土机械的类别、型号、经济挖深确定,如使用反铲挖掘机,每层最大开挖深度可取4m- 5m=4.6.7 人工分区开挖时,相邻分区之间若

50、有高低差,应做成阶高不大于0.5m、阶宽不小于l.Om的阶梯形。若高低差处做斜坡或直立边坡,应符合表4.5.7-1规定。坑内运土坡道坡度不宜大于I : 6,路面宜铺设笆板,木板坡道应钉防滑条,坡道两侧应有防护栏杆。坑边临时堆土坡脚与基坑上口边沿的距离,应按挖土深度、边坡坡度和土质条件经边坡稳定计算确定,淤泥、淤泥质土等软土一般不宜小于6倍基坑开挖深度。4.6.8 反铲挖掘机开挖,基坑深度在5m以内时可不分层;深度超过 5m应分层开挖,分层厚度可参照掘机性能确定。开挖方法有沟端开挖(图468-1) 、z形开挖(图468-2)、两旁开挖(图468-3)、多次沟端开挖(图468-4)和沟侧开挖(图4

51、68-5)。面积和深度 大的基坑,可用多台挖掘机分层接力挖土(如图468-6),地面装车外运。图468-1沟端开挖图468-3两旁开挖图468-4多次沟端开挖图468-6深基坑多层接力开挖法图468-5 沟侧开挖469 正铲挖掘机挖土施工操作方法如下:1开挖方式:1 )正向开挖,侧向装土 (图4.6.9 1)。正铲向前进方向挖土,运输车辆停在侧面;2)正向开挖、后方装土 (图469 2)。正铲向前进方向挖土,运输车辆停在后面;3 )侧向开挖,侧向装土。正铲沿侧向挖土,运输车辆停在正铲的侧向。图469 1正向开挖,侧向装土图469 2正向开挖,后方装土222开挖时的行走路线:1)当开挖宽度为0.

52、81.5倍最大挖掘半径时,挖掘机在工作面一侧直线前进挖土;2)当开挖宽度为1.52.0倍最大挖掘半径时,挖掘机沿中心线前进;3) 当开挖宽度为2.02.5倍最大挖掘半径时,挖掘机做“ Z”字形移动;4) 当开挖宽度为2.53.5倍最大挖掘半径时,挖掘机沿工作面一侧做多次平行移动;5)当开挖宽度大于 3.5倍最大挖掘半径时,挖掘机沿工作面侧向开挖。3挖土方法:1)中心开挖法。正铲先从挖方区宽度的中央开挖,当向前开挖至回转角超过900时,转向两侧开挖,运土车辆按“八”字形停放装土,见图469 3 ;3曲图469 3正铲中心开挖法2)多层同时挖土。当挖方高度超过正铲最大挖掘高度时,可分多层同时开挖。

53、采用此法时,各层工作面距离应不少于30m,避免造成坡体失稳(图469 4);/ -3.图469 4多层挖土3)分层挖土。开挖大型基坑等,先在挖方中部开一浅槽作为第一次挖土时车辆停放及行驶道路,开挖二层时,则以第一层开挖面作为车辆停放及行驶道路,依此逐层开挖,直至坑底(图469 5)。图469 5分层挖土i、u、山一挖掘机位置及分层;1、2、3 一相应汽车装土位置4开挖工作面的台阶高度与斗容量的选择应根据所选挖掘机的机械性能、开挖总高度 及挖方的地质情况综合确定。开挖工作面的台阶最大高度不宜超过4m斗容量可参考表4.6.9选取;表469不同类别土和工作面高度的合理斗容量、工作面高度(m) 合理的斗容量土的类1.52.02.53.03.54.04.5一、二类土0.61.51.52.02.53.0三类土0.61.01.52.02.53.0四类土1.01.01.52.02.55施工作业时,应先挖出一段样板然后大面积开挖。考虑正铲工作面为弧面,应将实 际开挖线较设计开挖线向内移进0.25m0.30m。挖掘机每次移位距离以 5m 6m为宜。正铲宜采用最小挖掘半径进行挖掘。落斗应轻,每次不宜挖得过深;6装车时挖掘机的卸土操作必须平稳,铲斗应适当放低。在装卸软黏土时,卸土翻斗 速度宜快,使土突然下卸,减少斗内粘结余土,且铲斗应经常清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