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材正品古今变迁-郝近大讲述_第1页
常用中药材正品古今变迁-郝近大讲述_第2页
常用中药材正品古今变迁-郝近大讲述_第3页
常用中药材正品古今变迁-郝近大讲述_第4页
常用中药材正品古今变迁-郝近大讲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 郝 近大 2015.10.22 青蒿素出自黄花蒿而非青蒿青蒿素出自黄花蒿而非青蒿 千千古之谜古之谜巴戟天巴戟天 防己的前世与今生防己的前世与今生 延胡索药材品种的兴衰延胡索药材品种的兴衰 最早文献记载的芍药不分白与赤最早文献记载的芍药不分白与赤 白术与苍术白术与苍术 鲜药藿香鲜药藿香的的品种品种 青蒿入药,始载于公元前168年马王堆出土 文物帛书五十二病方,用于牡痔,其 后神农本草经以草蒿为正名,以青蒿 为别名。公元281340年间,东晋葛洪 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谓:“青蒿一 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1969年江苏省高邮县亦有用青蒿治疟的民 间经验,它

2、们用青蒿煎三分钟,治疗疟疾 ,取得确定的疗效。 但从古至今青蒿的正品品种一直混淆不清 。宋沈括梦溪笔谈在谈到青蒿时说有 两种。“蒿之类至多,如青蒿一类,自有 两种,有黄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谓之青 蒿,亦恐有别也。陕西绥银之间有青蒿, 在蒿丛之间,时有一两株,迥然青色,土 人谓之香蒿,茎叶与常蒿悉同,但常蒿色 绿,而此蒿色青翠,一如松桧之色至深, 余蒿并黄,此蒿独青,气稍芬芳,恐古人 所用,以此为胜”。 将古代药材“青蒿”从植物学的角度区别 为两个不同的植物来源,而分别冠以“青 蒿”与“黄花蒿”之名,是从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开始的,他以草蒿、香蒿为 青蒿的别名,以臭蒿为黄花蒿的别名。李 时珍又在

3、黄花蒿条下解释说,“香蒿、臭 蒿通可名草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 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食,人家采以罨 酱黄酒曲者是也”。 李时珍虽然首先将青蒿异物同名品从一物 一名的角度,分别名之为青蒿与黄花蒿, 但他在二者的功能主治方面,却对以前二 者混用的情况未能正确区分。最明显的是 他未曾将“治疟疾寒热”这个要点和肘 后备急方治疟疾寒热的附方移入黄花蒿 项下,可以说这是他老人家在编著工作中 的一次绝大的失误。 青蒿,其原植物为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菊科)别名蒿子、臭蒿、苦蒿、臭青蒿 、细叶蒿、细青蒿、草青蒿、草蒿子。而 此种黄花蒿在北方比较少见,而在北方常 被人叫做青蒿的植物应

4、该是Artemisia apiacea Hance,它也叫青蒿、草蒿、香 蒿。其特点是嫩时可作蔬菜食,而黄花蒿 的特点是味臭不可食。 巴戟天简称巴戟,为中医常用的补肾 壮阳、强筋骨药,主要用于肾虚阳痿、 早泄、骨痿等症。验方“毓麟丸”就 是以巴戟天为主药而伍以人参、覆盆 子、山药、神曲等药制成,用治男子 阳痿不育及女子阴虚不育症。 巴戟天,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名医别录云,巴戟天生巴郡(四 川)及下邳(江苏)山谷。二月八月 采根阴干。陶弘景云:“今亦用建平、 宜都者,状如牡丹而细,外赤内黑, 用之打去心”。 苏敬新修本草云:“巴戟天苗, 俗方名三蔓草,叶似茗,经冬不枯, 根如连珠多者良。宿根青

5、色,嫩根白 紫,用之亦同。连珠肉厚者为胜。” 日华子云:“味苦,安五脏,定心气, 除一切风,治邪气,疗水肿,又名不 凋草,色紫如小念珠,有小孔子,坚 硬难捣。” 本草图经则综合前人之说,作了比较 详细的描述,谓:巴戟天生巴郡及下邳山 谷,今江淮河东州郡亦有之,皆不及蜀州 者佳。叶似茗,经冬不枯,俗名三蔓草, 又名不凋草,多生竹林内。内地生者,叶 似麦门冬而厚大,至秋结实,二月八月采 根,阴干。今多焙之。有宿根者青色,嫩 根者白色,用之皆同,以连珠肉厚者为胜, 今方家多以紫色为良。 蜀人云,都无紫色者,彼方人采得,或用 黑豆同煮,欲其色紫,此殊失气味,尤宜 辨之。一说蜀中又有一种山律根,正似巴

6、戟,但色白,土人采得,以醋水煮之乃紫, 以杂巴戟,莫能辨也。真巴戟嫩者亦白, 干时亦煮治使紫,力劣弱,不可用。今两 种市中皆是。但击破视之,其中紫而鲜洁 者伪也,真者击破,其中虽紫,又有微白, 惨如粉色,理小暗也。 本草纲目将巴戟天列入山草类, 李时珍对“三蔓草”解释说:“名 义殊不可晓。” 综上所述,可知古代巴戟天早有异物同名 品存在,但以产于四川者为“道地”药材, 就形态习性而言,从“不凋草”之名,可 理解为常绿植物,从“三蔓草”之名,结 合图经、证类之归州巴戟天附图 来看,可理解为蔓生藤本,叶互生,具三 小叶。另外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根作连 珠状。从现时国内叫巴戟天的药材商品看 来,还没

7、有任何一种植物与上述图文完全 吻合的。 过去文献拟为巴戟天的原植物有远志科的 吕氏远志Polygala reinii Franch.et Sav. (和汉药考、中国北部之药草及 Stuart,Chinese Materia Medica)、 玄参科的假马齿苋Bacopa monnicra Wettst Herpeslis monniera Humboldt. Bonpland et Tunth (Loureiro,Flora Cochinchinensis)、茜草科的大虎刺 Damnacanthus indicus Gaertn. var.gigantea Nakai(日本本草图谱) 或D.i

8、ndicus Gaertn.var.major Makino (本草启蒙)、 兰科的盘龙参Spiranthes spiralis Makino(中尾万三认为系“滁州巴戟 天”)、大戟科的Euphorbia chamaesyce Gaertn.(赵燏黄, 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 Euphorbia chamaesyce Gaertn.var.major Makino或 E.chamaesyce Gaertn var.gigantea Nakai 难波恒雄, 原色和汉药图鉴(上) 等。 1982年,徐利国对巴戟天进行了本草考证, 他认为四川草药“香巴戟”,即木兰科的 铁箍散Schisandra p

9、ropingua(Wall.)Baill.var.sinensis Oliv.是 本草记载的巴戟天(即归州巴戟天),并 认为是道地药材。从叶着生的情况与“三 蔓草”的含义相对照尚有不尽吻合之外, 另外本种的根部并非念珠状,这个主要特 征应是药材巴戟天的特点。而且在疗效方 面是否有补肾和强筋壮骨的作用,这些问 题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茜草科的四川虎刺,Damnacanthus officinarum Huang,湖北恩施地区 作巴戟天应用,就药材外形来看,确 呈念珠状,但为灌木,叶对生,这与 归州巴戟天也有不符之处。 木通科的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Koidz.

10、var.australis (Diels)Rehd.,虽为三叶,蔓生,但根 不呈念珠状,这就更谈不上是真的巴 戟天了。 总之,古本草中传统药用的巴戟天, 迄今很难考证。近代文献药物出产 辨云:“巴戟天产广东清远、三坑、 罗定为好,下四府,南乡等均次之, 西江德庆系种山货,质味颇佳,广西 南宁亦有出”。这说明近代药用的巴 戟天主产于广东、广西,已不再是古 本草中所说产于四川巴郡的巴戟天了。 陈仁山药物出产辨所指的巴戟天 之原植物,经植物学家鉴定为茜草科 植物广巴戟Morinda officinalis How。 按中药品种在历代本草中有所变迁的 例子不少,巴戟天最为典型。古本草 最早药用巴戟天的

11、品种已不可考,则 后世必然以“新兴品种”取而代之。 今两广所产的茜草科广巴戟已在全国 临床使用多年,被被中医药界公认为 巴戟天的道地产品,中华人民共和 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起作为巴戟天 正品而收载之。这是在中药巴戟天品 种变迁史中晚近形成的一个“新兴品 种”。 防己功能泻下焦血分湿热,为疗风水要 药,多用于利水退肿与风湿疼痛。神农 本草经列为中品,本草纲目列入草 部蔓草类。释名解离、石解。名医别录 谓“防己生汉中川谷”。其后诸家本草则 有汉防己与木防己之名。商品防己亦有汉 防己与木防己两大类。 一般习惯所称的汉防己实际上是防己 科的粉防己(因商品集散于汉口,故名 汉防己),不是真正的汉中防己

12、,而木 防己则为马兜铃科的广防己和真正的 汉中防己,有时也包括防己科的木防 己。唐陈藏器云:“按木、汉二防己, 即是根苗为名,汉主水气,木主风 气”。 他是误认为汉、木二防己一本二用, 而日本学者亦多从之。其实二者各自 为物,现时中医应用防己的经验是: 汉防己偏于利湿而走里,可利小便以 消肿;木防己偏于去风而走外,用去 风湿以止痛。因此,其品种不同,疗 效亦异。 防己原名防巳,后误作防己 历代本草对 “防己”名称的写法不一,神农本草 经,由于版本不同,有作防巳者(如森 本、尚本),有作防己者(如顾本, 孙本、黄本),本草经集注敦 煌石室藏六朝写本存序录及其影印本,其 中多处写法均作“防巳”。唐

13、甄权药性 论作“防巳”,孙思邈千金翼方(人 卫影印本)处方中药名作“防巳”、证类 本草作“防巳”,元汤液本草(人卫 影印本)作“防巳”。 本草纲目金陵本药图之名作“防巳”, 人卫校点本作“防已”。本草原始作 “防巳”。清本草备要、本经逢 原、本草求真和植物名实图考 (商务本)均作防己。看来,宋、元、明以前 的本草大都作“防巳”,清代以后的一些 本草和文献都改用“防己”之名了。但日 本稻宣义炮炙全书(1702)仍沿用“防 巳”。 按说文对“巳”字解释道:“故 巳为蛇,像形”,巳字篆文如蛇形,因此, “巳”可作“蛇”字解。“防巳”有防蛇 伤之义蒋英教授曾经说,防己应改为防 巳,因巳字作蛇字解,而本

14、科(指现时之防 己科)植物中,有些植物能治毒蛇咬伤如石 蟾蜍及苍白秤钩风等,所以叫防巳才有意 义。李东垣解释叫“防己”的含义时说: “防己如险健之人,幸灾乐祸,能首为乱 阶;若善用之,亦可御敌,其名或取此 义”。 以“防巳”与“防己”二名作比较, 似以采用前名为合理。由于自清代以 来连续使用“防己”之名,现中华 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亦 采用“防己”二字。尤其是在植物分 类学方面早有防己科等命名,而且影 响全国。今天在这里介绍这些,只是 为了让大家对中药的命名有所了解。 马兜铃科植物汉中防己(异叶马兜铃)是历史 上最早使用的防己,春秋战国时期,范 子计然云:“防己出汉中甸汉”。神

15、农本草经谓防己“一名解离,生川谷”。 名医别录云:“生汉中,二月八月采 根,阴干”。吴普曰:“木防己一名解离, 一名解燕。茎蔓延如艽(葛),白根外黄 似桔梗,内黑又如车辐解,二月八月十月 采根”。 李当之所述,与此基本相似。由此可见, 我国最早使用的防己,又名木防已,一名 解离,产汉中,用根,具有内黑如车辐解 的特征。按此,可以推断此防己系指马兜 铃科的汉中防己,亦即异叶马兜铃 Aristolochia heterophylla Hemsl.而言, 而非防己科Cocculus属植物,因后者根外 皮黑褐,断面无车辐状纹理,与之不符。 由此可知,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木 防己汤、和治伤寒有增减木防己汤及

16、 防己地黄汤、五物防己汤以及孙思邈 治遗尿小便涩的三物木防己汤,其所 用木防已和防己均应是汉中防己。 现代大量使用的防己科防己,在历代 本草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仍不失 有令人怀疑之点。例如南北朝时梁陶 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今出 宜都、建平,大而青白虚软者好”。 按宜都在今湖北省西北部,建平在今四川 省东南部,这里再没有提“内有黑纹如车 辐解”,肯定不是指马兜铃科植物,而是 指防己科植物。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 谓防己以根大而有粉者为好,这里突出了 一个“粉”字。南北朝时刘宋雷斅炮炙 论曰:“凡使勿用木条惟要心有花 文黄色者”。有可能指粉防己(石蟾蜍) 而言。 本草原始在汉防己下附有“瓜防

17、己”图,也像是粉防己的斜切饮片。 质问本草中的防己图亦似为粉防 己。证类本草所附兴化军防己 (兴化军即今福建莆田县)图,有可 能是防己科青藤Sinomenium acutum(Thunb.) Rehd.et Wils.。青 藤的根,现时湖北鹤峰及安徽、贵州 等地也作防己应用,惟产量较少。 苏颂本草图经谓防己“今黔中亦 有之”,证类本草附有“黔州防己” 一图,从果序看来,肯定是防己科植 物,但所绘叶形,好像是复叶,肯定 有误。总的轮廊与Cocculus不无有类 似之处。李时珍本草纲目(金陵 本)之附图防己为蔓生草本,叶三浅 裂,大抵与植物分类学中所述之木防 己Cocculus orbiculat

18、us (L.) DC.相 似。 木防己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所用入药部 分及品种上的变化。如前所述,吴普 所称之木防己,实为“汉中防己”, 以根入药。唐陈藏器则认为“木、汉 二防己即是苗根为名”,亦即以根为 汉防己,以藤茎为木防己。 明陈嘉谟本草蒙筌则从陈藏器之说, 谓“防己”多生汉中府,属陕西,气 吹亦贯两头,因根苗各治,各分汉木 两呼,是根,破之文作车辐解,黄实馨香; 是苗,皮皱,上有丁足子,宗此辨认, 庶不差讹,并刮净粗皮才咀成薄皮,汉者 主水气,名载君行,木者理风气”。汪昂 本草备要谓:“出汉中,根大而虚通, 心有花纹,色黄,名汉防己。黑点,黄腥 木强者为木防己,不佳”。 以药用部分而言,汉

19、代防己全部用根,唐 代、明代谓木防己用藤茎,汉防己用根; 清代以后防己仍然用根。 以品种而论,吴普认为木防己就是汉中防 己的根,二者是同物异名关系。唐陈藏器 与明陈嘉谟认为木防己和汉防己是同一植 物的不同部位,木防己用藤茎,汉防己用 根。而且两者功效有别。清汪昂则认为汉 防己和木防己均用根,但原植物不同。 清道光元年,广东的阳春县志物 产部药之属载有另一种木防己。这里 记载的木防己经鉴定是指马兜铃科的 广防己Aristolochia fangchi Y.C.Wu ex Chow et Hwang而言的。至此, 历史上的木防己已经明确的品种至少 有三:.汉中防己Aristolochia hete

20、rophylla;2.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3.广防己Aristolochia fangchi。 现代商品汉防己,确实有上述三种 植物的根均作汉防己用,惟青藤的 根,产量甚少,不易多得,很多地 方,中医处方“汉防己”药房就以 “粉防己”付之。而“汉中防己”, 一般认为质量较次,仅陕西少数地 区生产,全国大多数地区并不使用。 而在中医临床及药材商品流通中,“ 汉防己”已逐渐为“粉防己”所取代 ,因而“粉防己”(防己科千金藤属 植物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就成为“汉防己”的“新兴品 种”了。 广防己药用历史的考查 广防己之名不 见于历代本

21、草,它是近百年来在广东 地区应用的“防己”。销至外省,称 之为“广防己”。清代阳春县志 称此为木防己,清代恩平县志和 陈仁山药物出产辨关于“广东清 远、平岗、罗定、连滩等地有产防己” 的记载,实际就是指广防己而言。 延胡索始载于唐陈藏器本草拾遗: 谓“止心痛,酒服”。日华子本草、 海药本草亦载之,开宝本草收为 正品。本草纲目列入草部之下,并引 诸家本草之言曰:“延胡索生于奚国,从 安东道来,(出自海药本草)根如半 夏,色黄(出自开宝本草)。” 按“奚”即今河北省承德地区,“安 东”指唐朝安都护府,即今辽宁省朝 阳、锦州地区,所产色黄之延胡索实 系齿瓣延胡索Corydalis turtschan

22、inovii Bess.及其变种变型而 言。这是我国史载最早药用延胡索的 品种。 到了明代,药用延胡索的品种发生了 变化。本草品汇精要在“道地” 项下谓“镇江为佳”(今江苏镇江), 本草纲目云:“今二茅山西上龙 洞种之,每年寒露后载,立春后生苗, 叶如竹叶样,三月长三寸高,根丛生, 如芋卵样,立夏掘起。” 本草原始载:“玄胡索,生胡 国今茅山玄胡索如半夏,皮黄色, 肉黄,形小而坚,此为最佳。”本 草乘雅半偈谓:“今茅山上龙洞 (今江苏省西北部),仁和、笕桥 (均在浙江省)亦种之立春后生 苗,高三四寸,延蔓布地,叶必三之, 宛如竹叶,片片成个,细小嫩绿,边 色微红,作花黄色亦有紫色者,根丛 生,

23、乐蔓延,状似半夏,但黄色耳。” 刘若金的本草述所载与此相似, 这说明当时延胡索的种植已从江苏, 扩展至浙江,其品种、产地、形态及 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附 图均与今浙江名产“浙八味”之一的 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T.Wang相一致。 芍药一词,最早见载于诗经郑风: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 药。”(后人作注:芍药,香草也。 伊,因也。士女往观,因相与戏谑, 行夫妇之事,其别则送与芍药,结恩 情也。) 而最早记载芍药入药的文献是长沙马 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处 方名“勺药”,载用于“疽”病方, 取一份黄芪、桂、姜、椒、茱萸、白 蔹等温阳益气、收涩敛疮的同时,复

24、 用二份芍药活血祛瘀以增强其功。 在东汉时期,伤寒论书中运用芍 药的频率很高,仅次于甘草、桂枝、 大枣和生姜,且运用芍药非常灵活广 泛,很难全面阐述。可见芍药在秦汉 时期已是临床常用药物,但无赤白之 分。 与此基本同时成书的神农本草经 芍药,“味苦,主邪气腹痛,除血痹, 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 益气。”名医别录:“酸平,微 寒,有小毒。通顺血脉,缓中,散恶 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 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 腰痛。” 从以上的文献记载不难看出,在张仲景的 时代,芍药并无赤芍或白芍二个品种,那 么在中药品种的发展过程中,是什么时候 开始出现白芍和赤芍二个品种的呢?

25、从文字上出现芍药的赤白之说,始自南北 朝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云: “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 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俗方为止痛, 乃不减当归。”但从药材或原植物特征上, 并未加以区分。 至唐代的新修本草对芍药仍沿袭 前代旧说而无新解。同时代的另一部 本草药性论也依然称“芍药”, 而未有赤芍、白芍之分,可见陶宏景 的芍药赤白之说经过几百年仍未得到 广泛的响应。直至宋初开宝年间成书 的开宝本草在芍药条出现了“此 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 散血。其花亦有红白二色。” 而真正在临床应用中明确将芍药划分 赤芍与白芍,并明确其功效偏向的, 是在宋金元时期。公元1078年成书的

26、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配用芍药的方 剂达105首,其中用芍药(未分赤、白) 方21首,用赤芍方40首,用白芍方43 首,赤、白同用于一方者1首。 从所载方剂主治病证分析其功效,用 赤芍的40首方中,以“泻”(清热凉血 活血止痛)为主,亦有“补”(养血平肝 柔肝止痛)者,如油煎散、神仙太一膏、 人参鳖甲丸、人参养血丸等方;用白 芍的43方中,以“补”为主,亦有 “泻”者,如升麻葛根汤、神仙百解 散等。 古今区分赤白芍标准的异同 从以上的文字记载来看,芍药有赤白 之分,始自梁代。根色白而多脂肉者 为白芍,根之色紫瘦多脉者为赤芍。 而且根之赤白与花的颜色有关。换句 话说,开白花者为白芍,开红花者为 赤芍。

27、本草品汇精要(明抄本) 彩图之白芍药确实画的是白花,赤芍 药则画的是红花。 这说明明代以前古人确实有用这样的 标准来分辨白芍和赤芍的。殊不知同 种植物,其花即有赤有白,花之赤白 有时影响根皮的色泽,但不一定是分 种的标准,芍药就是明显的一例。 现时商品白芍、赤芍不是依花的颜色 作为区别的标准,换言之,同为一种, 开白花的芍药,其根可能作白芍用, 也可能作赤芍用,开红花的芍药,其 根也同样可以作白芍或赤芍用。商品 白芍、赤芍的主要分界为家种与野生 和是否经过去皮、水煮等加工过程为 准则。 一般将家种,其根肥大平直,经过刮 皮、煮后修整并晒干的称白芍,一切 野生的芍药属芍药组的品种,其根多 较家种

28、品为瘦小而多筋,晒干后则统 称为赤芍。但野生芍药中比较粗壮的 直条过去也有加工作白芍用的。所以 药用的白芍和赤芍很难从原植物方面 加以严格的区别。 术之名,始出于尔雅。范子计 然云:“术出三辅(今陕西关中地 区),黄白色者善”,神农本草经 将“术”列为上品,而不分白术和 苍术。 梁陶弘景曰:“术乃有两种,白术叶 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 散用。赤术叶而无桠,根小苦而多膏 ,可作煎用。”因陶弘景隐居于江苏 茅山,按其描述,赤术颇似现今之茅 苍术。 宋本草衍义云:“苍术其长如大 拇指,肥实,皮色褐,气味辛烈 白术粗促色微褐,气味亦微辛苦而不 烈。”明本草品汇精要记载苍术 的“道地”产地为“

29、茅山、蒋山、嵩 山者为胜”。 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苍术山蓟 也,处处山中有之,苗高二三尺,其 叶抱茎而生,梢间叶似棠梨叶,其脚 下叶有三五叉,皆有锯齿小刺。根如 老姜之状,苍黑色,肉白而有油膏。 ”从上述苍术形态和产地来看,特别 是茅山、蒋山皆在江苏,所述均指茅 苍术而言。 而范子计然所述出陕西三辅者,据考 证是北苍术。而白术较苍术为大,茎方, 基部的叶深三裂至全裂,所谓根作桠即指 根茎有分枝而言,粗促,言其肥大。色微 褐而非苍黑色等,所述皆与今浙江栽培之 白术品种相一致与证类本草之越州术 和舒州术亦相符。又李时珍谓:“扬州之 域多种白术,其状如桴桴乃鼓槌之名 ,”又谓“白术,桴蓟也,吴越有之

30、, 状如鼓槌,亦有大如拳者。” 现代中医认为二者性味功能有别。白 术辛苦甘温,为补脾要药,功能健脾 燥湿,固表止汗。苍术苦温辛烈,为 运脾要药,功能芳香化浊,燥湿止痛 。在实际应用上,由脾虚而生湿者用 白术,因湿盛而发生脾虚者则用苍术 。以病证之虚实言,虚者用白术,实 者用苍术。 应用鲜药治疗温病、暑热等多种疾病 是中医临床的一大用药特色。其中有 一著名的鲜药药对“鲜藿佩”, 即鲜藿香和鲜佩兰组方应用。这个藿 香的原植物是唇形科植物(土)藿香 Agastache rugosa (FischetMey) O.Ktze,功能芳香化浊,开胃止呕, 解表消暑。特别是长江流域以北地区 ,临床上用量较大。 在1977年版以前的各版中国药典 中均收载本品,作为藿香的正品药材 。而从1985年版以后的各版中国药 典均只收载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为藿香的正品 药材来源,而将(土)藿香淘汰出藿香正 品药材的范围。这样的结果势必影响 着中医临床对藿香的正确使用,特别 是对北方广大地区对鲜品藿香入药的 使用。 最早藿香药用正品确是广藿香。一般 文献均认为藿香最早见于宋代的嘉 祐本草,其实唐代的新修本草 和千金翼方本草卷中就已收载藿 香,但未单独分条,而与沉香、熏陆 香、鸡舌香等合为一条。干金要方 卷五,并录有“藿香汤”治毒气吐 下,腹胀等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