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问题》教学反思_第1页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_第2页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_第3页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_第4页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 will greet this day with love in my heart.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工程问题教学反思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1回归教材,大胆放心。这是听完邵老师的点评,我脑海中浮现的八个字。工程问题是新教材中的新内容,学生在此之前,零散地接触过这一类问题,初步了解过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现在将这样内容放于“分数除法”的应用中,只要的目的就不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工程问题,而是分数除法的一种特殊应用,作为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还应该把握好解决问题的一般形式。这是我没有正确解读教材,从而出现的两个误读。如何将复习时间缩短?新课一开始的复习用时过长,但并不是特别必要,造成后面练习时

2、间不长。我可以在新授过程中,从学生提取信息引出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行简短的复习。在练习题的设计中,第二部分的练习要求的思维程度已经抽象化,但是在后来的新授环节思维程度又降低一个层次,这样会混淆学生思维,也减少了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完整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出现信息,可以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找信息,找问题,提问题。然后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方法,在学生说一说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寻找到解决的方法,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到最后的回顾反思。最后,应该让学生再一次回顾解题的过程。从分析和思考题目中,归纳或感悟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多让孩子体验失败。在让学生动手解一解之前,我就引导学生假设了最

3、为方便的数据。这样的“越俎代庖”实际上会滋长孩子懒惰的学习习惯。不妨就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假设数据进行解题,然后再择优数据,说理由,会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练习环节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不要总是一对一。本节课中做的比较好的是,认真倾听学生的的发言,及时做出反馈。工程问题教学反思2几年来,我都担任毕业班的数学科教学工作。在教学“工程问题”这一内容时,首先复习工作问题的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基本数量关系,然后,再反复说明“工程问题”的特征,最后,才结合例题,引导学生应用基本数量关系去解答有关问题。但是,效果总不尽人意。今学期,教学这一内容时,我解放思想,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探索求解。一句话

4、,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探求知识,去获取知识。一开始,电脑出示准备题:某公司要加工240000个零件,(1)平均每天加工3000个,要几天?(2)、如果由甲车间加工8天,平均每天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3)、如果由乙车间加工要12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学生解题后。我提出问题:现在这批零件要求提前完成,可以怎么办?于是共同编成例题,个人独立试着列出算式,汇报、师把学生汇报的算式板书,再分组讨论,交流。验证各种方法的正确性。最后2400000个这个条件擦掉,提问:这题该怎么解答呢?学生解题后,组织学生讨论改编前后,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师生共同归纳工程问题的特

5、点和解答方法。这节课,由于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教学效果良好,达到教学目标。工程问题教学反思3工程问题就数量关系而言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难,这节课的难点主要是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用分率进行分析解题,比较抽象,学生初次接触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工程问题被许多老师研究过,也看到过各种各样有特色的设计,有的先进行分率方面的铺垫再进入研究,有的出示工作总量是具体数量的工程问题直接研究,通过变幻数量的大小,让学生发现工作时间始终不变,从而转入真正的工

6、程问题。但到最后总让学生感觉不到简单。不管如何设计,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让学生把具体数量和分率两种不同方法的相似点一定要揭示出来,另外,用分率解的思考的参照物应是用数量解的思路。基于以上的情况,我设计了本堂教研课的思路:修一条()千米的路,甲队单独完成要10天完成,乙队单独完成要15天完成,两队合作,要几天完成?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研究的材料,这条路的长路由学生自己补充。我自认为这样设计有以上几方面的优点:、让学生在决定这条路的长度的过程中,他们要进行估计和计算,因为不是随便哪个数都能除尽的,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可以培养数感。、这条路的长度就一个班的学生而言一定是多种多样,学生汇报出来的数量也一定很多,

7、这样就不用老师多费口舌变幻各种数据,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来理解这节课的难点:为什么这条路的总长变了而合做的时间却不变?从而为引出把单位“”看作路的总长作了良好的铺垫。原本想,学生在汇报时应该是精彩纷呈的,但学生在独立尝试时却发现大部分学生用作为这条路的总长,而且几乎找不出用具体数量计算的。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我们班的学生格外聪明吗?肯定不是的,下课后通过了解才知道,因为布置家庭作业中拓展题涉及到了工程问题,老师没教过中等及中等偏上的学生进行了自学,所以出现了我没教就已经会用单位来解了。这种半生不熟的课真的好难上。我们是同磨一节课,这样的细节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研究,是放一放还是出现就解决呢?看

8、来还得通过试验才能知道。工程问题教学反思4工程问题是研究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学问题。它与研究这三个量之间关系的整数工作问题的解题思路相同,不同的是工程问题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没有直接指明,解题时要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这是工程问题的基本特征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先安排了一道工作总量已知的比较简单的工程问题的应用题。例如:工程队修一条长1800米的公路,甲队单独做需要12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要12天完成。甲、乙合作需要几天完成?让学生进行解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然后,我

9、把工作总量1800米该为3600米,让学生猜一猜,现在甲、乙合作需要几天完成呢?学生们非常激动,有的说,太简单了,不用计算我就知道了;有的学生把手举的高高,想回答。有的学生切切私语。我马上让学生回答,第一个学生回答的是工作总量是原来的2倍,那么,合作工作时间肯定是原来的2倍。第二个学生马上回答说合作工作时间和原来的是一样的。乘此机会,我又追问你有办法证明合作时间没有变吗?这为学生马上说有。于是他用了刚才的这种计算方法证明了工作时间没变,其他学生心服口服。而后,我又问学生如果工作总量变900米,现在甲、乙合作需要几天完成呢?当我问题一说出,学生就说,现在不会上当了,当然还是和原来的一样啦?那么就

10、请你们计算一下?计算出来结果还是和原来一样。于是,我就设下疑问,为什么工作总量变了,合作的工作没变呢?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并交流,然后,在小结时我又把学生说的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下,这样学生明白了工作总量不管怎样变化,只要两队单独完成的工作时间没变,两队合作的工作时间也是不变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我将工作总量抽象为“一项工程”,由此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学生不仅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潜能,培养了他们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的开心,教师教的快乐。工程问题教学反思5工程问题属于小学阶段较典型且较重要的一

11、类应用题。课始,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为新知识的展开作了解题思路的铺垫。同时让学生初步掌握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不是具体数量时,应如何表示的方法。从知识上为学习工程问题作了适当的铺垫。课时,我让学生“估一估”,“算一算”,“列一列”,教师再“点一点”,“拔一拔”,学生也算是自主探索,完成了新知识的的学习。课后,我进行反思,觉得应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情境,会效果更好.如在例题出示前先让学生试做一个准备题:一条公路长60千米,甲队单独完成需要20天,乙队单独做要30天,两队合做,要多少天完成?然后改变题中的条件,工作总量为120千米、30千米,其它条件不变,让学生猜测:两

12、队合做多少天完成?(学生肯定会有争议),接下来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最后擦掉具体的工作总量,把它改成一件工程,让学生尝试完成。这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通过猜测、验证、质疑、讨论、解疑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学习的乐趣。工程问题教学反思6工程问题是小学阶段比较抽象的一类应用题。最近,这几个单元的学习有没有再涉及有关的工程问题。所以在做综合题的时候,有不少同学看到工程问题都没有思路了。我针对这个情况,先让学生打开课本,找到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工程问题的例题,让学生先看一遍例题,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对例题的理解,也就是复习一遍。例题:修一条公路,

13、如果一队单独修需要12天修完,如果二队单独修18天修完,那么两队一起修几天能修完?学生很容易根据课本列出算式,但是我会为了进一步复习工程问题,问1/12表示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主要提问程度中等偏下的孩子,还真的是说不出来表示表示什么,让其他孩子补充,我有再强调了一遍。把整个工程也是这条公路看作单位“1”也就是工作总量是1,工作时间是12天。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所以1/12就表示一队的工作效率。那1/18呢?问程度比较差的那几个孩子,真的听课了知道1/18表示二队的工作效率。那么要求合作的工作时间,也就是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样既复习了例题也仔细的复习了算式的意义。接着,让学

14、生说一说同步上的那个工程问题。题目是这样的:一堆货物,如果甲车单独运需要6次,如果乙车单独运需要8次,如果两辆车一起运,几次能运完?这个题目是把这堆货物看作单位1,甲车一次运总数的1/6,乙车一次运总数的1/8,所以1(1/6+1/8)就表示合作的工作时间。工程问题教学反思7教学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将教材内容转换成生活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技巧,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一、这节课中,我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努力: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是教师精心创设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境。教师先通过故事谈话引入,并创设以下情境:现在我们镇政

15、府正要准备修一条1200米长的公路,今天一早有两个工程队找到了镇长。第一工程队说如果我们修要15天完工,第二个工程队说如果我们修要10天完工。如果你是镇长会怎么办呢?其次让学生先是小组讨论,学生一定会找出很多的答案,让小组讨论汇报选出最好的答案,那就是由两个队合做。这样安排首先是帮助镇长选择工程队,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其次激活了学生的知识经验渗透了数量关系。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教师让学生大胆的猜测,工作总量如果由现在的1200米变成2400米以后,合作时间会是几天?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12天”,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我觉得是因为学生没去认真地思考,只是根据常规

16、的想法,1200米要6天,哪2400米一定是12天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亲自算一算,使学生懂得不管工作总量怎样变,第一工程队的工作效率总是占总量的1/15,第二工程队的工作效率总是占总量的1/10,两队的工作效率和总是占总量的1/6,所以两队合修的天数始终是6天。然后利用这一点培养学生合情猜测,合理估算的能力,是国家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这一环节的安排,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是尤为重要的。使学生亲身经历这种探索的过程,同时找出合作时间不变的原因,从而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通过运用实际数量解题的思路迁移到单位“1”的难点渗透,用分数解题的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所以教师只

17、要提供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总结出解题的方法即可。并适时地评价,鼓励、使学生的探索欲望越来越强烈,从而他们的潜能、创造力也得到张扬,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3、在练习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中,一道题目都力求创设一种生活情境,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之中,组织学生有兴趣地思考与学习,使学生体验到数学课堂之中,感悟数学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的乐趣。在情境之中教与学,不只是学生学得投入,学得高兴,老师也感觉教得轻松。二、不足之处,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我发现有部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只能跟着老师及同学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