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日常针对练习_第1页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日常针对练习_第2页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日常针对练习_第3页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日常针对练习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日常针对练习班级:_ 姓名:_1. 完成下列练习。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_。_,轻舟已过万重山。1将上面的诗句补充完整。2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诗人_(时间)离开_,乘船一日就到达了_。A.傍晚白帝城江陵B.清晨白帝城江陵C.清晨江陵白帝城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的心情。2. 阅读诗歌,完成练习。溪边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 )绿了,钓竿上( )着一只红蜻蜓。忽然扑腾一声人影( )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1补全诗歌,体会用字的精妙。2画线的部分把“山溪”比作_,写出了“山溪”_的特点。3这是一幅

2、多么美好的山间钓鱼图啊!我从诗句“_”中读出了他的专心,我还从诗句“_”中读出他获得了成功。4这首诗的描写既有色彩的点染,又有动静的转换,在写的时候一步步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小小的“点”上,请你试着来填一填。3. 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按要求答题。鹿柴_,但闻_。返景_,复照_。1这首诗的作者是_,课题中的“柴”字读作_,另一个读音是_。2给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1)但闻()A但是听见B只听见(2)返景()A返照的夕阳B返回景点3下列对古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写了傍晚空寂优美的山林景色。B这首诗以动衬静,间接表现了林中喧闹。4.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

3、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描写的是_季的景色。2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动衬静、声色相间运用得十分巧妙。其中“动”指的是_,“静”指的是_,“声”指的是_,“色”指的是_。3对诗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空山”是指山中植被都消失了,“晚来秋”是说气候炎热,秋天来晚了。B.最后两句点明了山间是王孙们的心志所在。C.全诗反映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5. 课外阅读。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全诗描述深秋时候从到的景色。(2)诗中点明时间的诗句是:;表

4、现颜色的诗句是:;表现形状的诗句是:;表现诗人心情的诗句是:。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林中松树刚洗过澡一身_,松针上一串串雨珠_。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1)将下面的叠词填入语段的横线上。明明亮亮 清清爽爽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松针上一串串雨珠。(2)句把小蘑菇比作,旬把比作蘑菇。(3)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句中“斗笠”的含义。句中的“斗笠”指,句中的“斗笠”指。A遮阳光和雨的帽子B指戴着斗笠的孩子们C指小蘑菇的伞面像一顶斗笠7. 阅读综合训练。橡树和芦苇有一次橡树跟小小的芦苇交谈。“你真是悲天悯人啊,”芦苇回答它

5、说,它说:“你真该理怨老天,“我不会有多大麻烦,你又何必要难过?你连只麻雀也驮不起,嫌它太沉。我自己并不担心风暴,只要水面有小风吹起一阵波纹,我会被吹弯,可是我不会断掉,你就会摇摆,真是弱不禁风,因此风暴对我的危害很少,弯下腰杆儿,孤苦伶仃,它们给你的威胁不见得更小!看你一眼都觉得可怜可悯(mn)。不错,哪怕它们在蛮干狂嚎,而我却傲然挺立,像高加索的山峰,你至今长得结实坚牢,不光挡得住太阳的光线,它们的打击没叫你低下脑袋,也敢于嘲弄暴风骤(zhu)雨和雷霆(tng)闪电。可是到最后才知道厉害!”就那么又稳又直地一站,芦苇刚讲完这话,周围好像什么事儿也没有。突然从北方刮来一股狂飙(bio),你看

6、是风暴,我看是小风一口,带着大雨,带着冰雹(bo)。你最好长在我的保护伞底下,小芦苇卧倒在地,橡树却坚不动摇。头上遮着我浓密的枝丫,狂风大作,力量倍增,保着你刮风下雨都不怕,怒吼一声把橡树连根拔起,可是老天爷偏偏叫你们长在岸旁 虽然这橡树曾经头顶青天,那里是风神肆虐的地方,并且把树根牢牢地扎在土里。老天对你们当然没怎么关照、帮忙。”1橡树认为芦苇很可怜的原因不包括()。A.力气太小B.又稳又直C.弱不禁风D.孤苦伶仃2读画“_”的部分,此时芦苇说话的语气应该是()。A.漫不经心B.淡定自若C.感动至极D.痛苦不堪3“到最后才知道厉害!”芦苇认为风暴对谁的威胁更大?它说得有道理吗?为什么?_4对

7、比是这首寓言诗最大的特点。请你根据诗歌内容,补全下表。橡树芦苇外形性格结局5从橡树和芦苇最后不同的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_8.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1本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迟日:_ 丽:_3给全诗划分节奏。4这首诗主要描写了_季节的景物,描写的景物有:_9.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清明_,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_。(1)把古诗补充完整。,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2)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诗人描写的是节的情景,这个节日有、等习俗。(3)从“”这句诗可以看出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4)用自己的话

8、写出前两句诗的意思。(5)发挥想象,把行人和牧童的对话写出来。行人:。牧童:。10. 课内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诗人既写了_,又写了_;既有_之景,又有_之韵。( )A.湖;山;春天;夏天B.湖光;山色;晴和;雨天C.湖光;山色;温暖;凉爽(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以绝色美人比喻_,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_,而且_,情味隽永。( )A.西湖;生命;新奇别致B.美景;生命;新奇怪异C.晴天的西湖;活力;别有情趣(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把西湖比作_,

9、两者的相似之处是_。这两句运用了_修辞手法,“淡妆”与前面“_”相照应,”浓抹”与前面“_”相照应,“相宜”与“_”、“_”相照应。( )A.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潋滟;空蒙;好;奇B.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夸张;空蒙;潋滟;好;奇C.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空蒙;潋滟;好;奇11. 课外阅读。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静夜思:疑:举头:(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2. 古诗阅读。夜书所见萧萧_,_动客情。_挑促织,夜深篱落_。1将古诗补充完整。2本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我知道_一诗也是他的作品。3说说下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10、。萧萧:_挑:_促织:_篱落:_4“动客情”在此处有两层意思,分别是(_)(_)。A.秋风带来的寒意引起诗人对春日美景的向往。B.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C.引起诗人对童年往事的回忆。D.勾起诗人对梧桐树的怀念。13.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绝句(宋)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1)写出诗中下列字的读音。系藜沾(2)试着用现代文写出后两句诗描写的景色。(3)从前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描写了作者( )时的所见所闻。A.春日赏花B.夏日淋雨C.春日远足D.夏日游园(4)从诗人的描述中,我们领略到了一个( )的春天(双选)。A.草长莺飞B.生机勃勃C.色彩缤

11、纷D.花红柳绿14.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枫(fnfng)桥夜泊(bp)月落乌啼(dt)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mnmin)姑苏城外寒山寺(ssh)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上“”了,错的打上“” (1)“枫桥夜泊”的意思是“枫桥夜晚停留在湖泊”。(_)(2)“霜满天”是说作者看到霜布满了天空。(_)(3)“江枫渔火对愁眠”意思是说江边的枫树对着渔船上的灯火发愁。(_)(4)这首诗字里行间都包含了作者深深的“愁”绪。(_)3在诗中作者写了种景物,分别是。这些景物的特征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15. 古诗阅读。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解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