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全球碳循环及其变化和影响*(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地质学基地班;2009110*)摘要 全球碳循环研究是全球变化科学中的研究重点之一,尤其是随着近些年温室效应的加强及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全球碳循环体系中,已经发生了初步的变化,作为全球主要碳库的大气、海洋、陆地的作用也在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1)陆地由最初的碳汇逐渐转变成现在的弱碳源;(2)大洋作为全球碳循环中最主要的碳汇的作用在减弱;(3)大气中的CO2明显增多,其成为了主要的碳汇。这些变化对自然界的演化、对人类的生存、对环境等都有着严重的影响,为了了解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减缓这些变化,我们有必要对全球碳循环作进一步的了解,本文将分别从草地、
2、森林、海洋、气候等几个方面去探讨引起碳循环及其变化的原因,并对减缓碳循环变化提出几点看法及建议。 关键词 碳库;碳循环;碳源;碳汇;气候变暖为了研究碳循环,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地球上的碳库。在碳循环过程中,我们所计算的是碳参与的数量而不是二氧化碳的数量。地球上总共约1017吨的碳,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以化石燃料和石灰岩等碳酸盐岩石的形式存在。碳、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含有41012吨的碳,他们大部分由植物的遗骸分解后形成。甲烷水合物含有的碳为81012吨,它们主要存在于冰晶结构之中,分布于海底和部分的陆地沉积岩中。岩石、化石燃料、和甲烷水合物组成了地质碳库。大气中的碳库含量也达到了7300亿吨(
3、受四季气候波动),主要是二氧化碳。其实,地球上大部分的碳还是贮存在海洋中。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于水后形成溶解的无机碳(DIC)。另外,水中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身体组织里也含有碳。它们所产生的废物及死后的遗骸等也含有碳并溶解于水,被称为溶解的有机碳(DOC)。河水将无机碳和有机碳带入海洋,所以海洋中的碳库大约是3.8万亿吨。此外,陆地上的碳库由土壤和有机物组成,其中土壤中的碳含量为1.5万亿吨(一部分是有机物死亡后分解产生的碳;另一部分是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容量所吸收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机物所含的碳为5000亿吨,其中大部分来自于植物。(迈克尔.阿拉贝,2011)全球碳库储量库数量/吨库数量/
4、吨大气21012化石燃料41012海洋3.81012甲烷水合物81012土壤1.51012生物圈0.51012有机物0.51012碳酸盐岩7.51016其他(泥碳)0.31012概括而言,地球上主要有四个碳库,即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岩石碳库 从上表可以看出,岩石碳库的储量是最大的,但是其形成周期较长,约几百万年以上,可以视为相对静止.碳循环碳循环是碳元素在地球各圈层的流动过程, 是一个“二氧化碳有机碳碳酸盐”系统。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二者每年吸收和释放的二氧化碳含量相差无几,大约是1200亿吨。每年海洋所溶解的二氧化碳是900亿吨,而同样数量的二氧化
5、碳最终又从海洋回到了空气中。碳循环还包括一些小的组成部分。陆地植物死亡后被分解出的碳有些不能直接进入大气,其中约有4亿吨的碳以有机的形式进入河流并最终随河水注入海洋。雨水中的碳酸会与岩石中的碳酸钙发生反应,所以暴露于空气和水中的碳酸盐石也会风化释放出二氧化碳,每年产生的碳为2亿吨。这些碳被海水带入海洋。海洋生物死亡后所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每年为海洋增加2亿吨的碳,所以海洋每年吸收的碳的总量约为8亿吨。这其中有两亿吨沉积在海底最终形成碳酸盐岩层,其余的6亿吨会再度回到空气中。已经死亡的植物有一小部分被埋在地下,处于真空状态,还有些在河口和湖口形成实心泥,有些变成化石并最终变成煤和泥碳。参与这一过程
6、的碳约为3亿吨。火山喷发平均每年产生1亿吨的碳。以上是自然界碳循环的主要过程,下图和表是对这一过程的简单呈现。自然界碳循环碳源年释放量(10亿吨)碳汇年吸收量(10亿吨)呼吸作用132光合作用132海洋99.66海洋99火山0.11沉积成岩石0.22风化0.22风化0.22海洋生物分解0.22来自陆地的有机碳0.44化石作用0.33总量232.21232.21碳循环示意图土壤中的有机物大气层动物植物水岩石火山燃烧海洋中的有机物海底沉积物碳在大气中始终处于运动状态并被植物吸收利用.动植物将碳传给土壤中的有机生物生物和海底沉积物后又通过呼吸作用将其释放回大气.下面从陆地、海洋、大气三个方面详细介绍
7、碳循环:陆地碳循环陆地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与持续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是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收支中占主导地位。总的来说,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将碳贮存在植物体内,固定为有机化合物,形成初级生产量,同时又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通过各种呼吸途径将CO2返回大气;二是指有机物的代谢,一部分有机物通过植物自身的呼吸作用和土壤及枯枝落叶层中有机质的腐烂即异氧呼吸返回大气,未完全腐烂的有机质经过漫长的地质过程形成化石燃料储藏于地下,另一部分则通过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进入大气一植被一土壤一岩石一大气的碳库之间的循环过程。陆地生态系统主要分
8、为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以及湿地等生态系统 。碳的蓄积、储量或潜力在不同生态系统中有较大差异,同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1、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是陆地上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生物量最大、初级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在地圈、生物圈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缓冲器”和“阀”的功能,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大部分碳源都蓄积在森林中。在这个系统中,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碳素成为碳汇,森林及森林中微生物、动物、土壤等的呼吸、分解释放碳素到大气中成为碳源。如果森林固定的碳大于释放的碳就成为碳汇,反之成为碳源。碳积蓄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以生物量即
9、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等形式储存;二是以土壤有机碳的形式储存。目前森林包含的碳储量约占陆地生物圈地上碳储量的80 和地下碳储量的40 ,其中约有23存在于土壤有机质中,只有约13储存在植被中 ,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物量,植物生物量中含碳量约达到45 一50 ,即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中约有一半是碳素含量。而森林的生物量与其成长阶段有着密切关系,按照生长时间,森林一般可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碳的生物量在中龄林中达到最大,成熟林达到基本的吸收释放平衡 。二是植物枯枝落叶和根系碎屑,这部分储存的碳量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占的比例很少,但减缓枯枝的分
10、解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三是森林土壤,森林土壤是该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不同的森林类型土壤含碳量具有很大的差别。2、农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全球碳库中最活跃的部分。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是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生态系统物质转化过程。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碳主要以植物有机质和土壤蓄积的形式存在。农田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农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通过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另一方面,发展农业,满足粮食供给会增加碳的排放量,不合理的农田活动和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状况。3、草地生态系统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
11、系统中的主体类型,约占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反应十分敏感,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维系陆地生态系统的基本机制之一,并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维持、发展和稳定性机制密切联系。草地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植物枯死后的凋落物经腐殖化作用,形成土壤有机碳固定在土壤中,这部分有机碳经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矿化作用,可被植物重新利用。同时,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碳还可通过植物自身的呼吸作用、凋落物的异养呼吸以及土壤的呼吸作用重新进入大气,构成系统与大气间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碳绝大部分储存在土壤中,碳蓄积长期处于稳定状态。4、湿地生
12、态系统 湿地包括各类沼泽、泥炭地、咸、淡水体,以及低潮位时6m水深以内的海域,是一类时空差异极大的生态系统,因此具有较低的有机质分解速率和较高的生产力成为重要的碳汇。据研究湿地植物净化的碳仅有15释放到大气中,表明湿地生态系统能作为一个抑制大气CO2升高的碳汇。然而,气候变暖引起湿地水温和土壤温度升高,使冰层覆盖变化、冻原融化、湿地水位下降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演替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几乎全部作为死的有机物存储在土壤中,且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大。海洋碳循环海洋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储存碳是大气的60倍, 是陆地生物土壤层的20 倍。
13、 海洋中的碳主要以溶解无机碳(D IC)、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 等形式存在, 以溶解无机碳居多。海洋碳循环是碳在海洋中吸收、输送及释放的过程, 主要包括CO2的海-气通量交换过程、环流过程、生物过程和化学过程。海洋碳循环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碳酸盐泵”, 就是大气中的CO2气体被海洋吸收, 并在海洋中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第二方面是“物理泵”, 即混合层发展过程和陆架上升流输入, 它与海洋环流密切相关; 第三方面是“生物泵”, 即生物净固碳输出, 它是浮游植物光合固碳速率减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细菌的呼吸作用速率, 也就是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来实现碳的转移, 在海洋
14、中主要是通过海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实现的。大气碳循环大气中碳含量并不高,但是大气中碳循环却是至关重要的,大气将陆地和海洋碳循环链接为一个整体,构成了整个全球的碳循环。大气碳循环主要有三类:1、大气中的碳被陆地上的有机体吸收,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土壤中有机体合成;2、在气水界面被海水吸收,进入海洋碳循环体系;3、地质作用(如火山等)及有机体的呼吸作用释放CO2进入大气碳循环。大气碳循环直接影响着全球碳循环,与人类的生活及生存也直接相关。上面介绍了碳循环的主要过程,接下来探讨一下近些年来全球碳循环变化及其原因。碳循环变化及原因探讨 从大的范畴来讲,近些年全球碳循环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陆地由
15、最初的碳汇逐渐转变成现在的弱碳源;(2)大洋作为全球碳循环中最主要的碳汇的作用在减弱;(3)大气中的CO2明显增多,其成为了主要的碳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将不仅引起土壤有机碳矿化, 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态系统结构,。土地荒漠化使得原来土壤中固定的碳释放到了大气中,增加了大气中的碳含量。草原开垦 草原开垦影响土壤碳贮量最为剧烈。草原开垦为农田通常导致土壤有机碳的大量释放。开垦后伴随的烧荒措施使原来固定在植被中的碳素全部释放到大气中。开垦使土壤有机质充分暴露在空气中, 土壤温度和湿度条件得到改善, 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土壤呼吸作用, 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此外,
16、多年生牧草被作物取代后使初级生产固定的碳素向土壤中的分配比例降低(生物量的地下与地上比例降低) , 收割又减少了地上生物量碳向土壤的输入,使得陆地逐步转向碳源。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可使草地固定碳素的能力降低, 家畜采食减少了碳素由植物凋落物向土壤中的输入。有研究表明,过度放牧可促进土壤的呼吸作用, 从而加速了碳素从土壤向大气中释放。森林破坏 森林在全球碳循环的过程中是一个巨大的碳汇,但随着森林破坏、退化的加剧、火灾等因素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碳汇的作用减弱,甚至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通过影响NPP(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和Rh(土壤呼吸)对植被碳库
17、和土壤碳库产生影响,同时还可以改变凋落物的产量及分解速率。近年来对气候变暖对NPP及Rh的影响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其最终作用使得陆地转变成一个弱碳源却是毋庸置疑的。此外,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碳的吸收有负效应, 甚至会导致CO2吸收的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 有效辐射相对就会减少, 海水表面的温度会随之增高, 海水的稳定度加大, 从而海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就会减少,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会相应增加。 地质作用 近几年来,地质活动比较活跃,也导致部分原本的“死”碳重新进入的大气中。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浅显看法,由于知识有限,不能探本溯源,望老师体谅。以上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了全球碳循环的变化,
18、这些变化,对自然界、对人类都有着严重的影响。碳循环变化的影响全球碳循环的变化是方方面面的,其主要的影响体现在温室效应的明显增强,大气升温可以影响冰期旋回,可以致使海平面上升,可以导致全世界降雨格局变化等等,在此不再赘述。展望 其实大自然的碳循环是平衡的,近些年碳循环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人类的活动导致(上述原因归根结底主要都是人类的活动),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的破坏、人口的剧增等等都使碳循环失去平衡,为了减缓碳循环的变化,我们应该反省我们的行为,当然,一些科技的手段也是很有效的,比如说日本科学家在深海发现的海底病毒可以固定大量的碳。总之,只要我们认识到碳循环变化的严重性,并作出相应的措施,相信碳
19、循环的变化被减缓是必然的,当然要回到正常的碳循环还是需要努力地。参考文献:1 钟华平, 樊江文, 于贵瑞,等。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草地学报,2005,1007-0435 (2005) 增刊0067-07。2科学通报,专题:地质作用与碳循环,2011。3谭娟,沈新勇,李清泉。海洋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反馈的研究进展。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1673-8411.4徐小锋,田汉勤,万师强。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植物生态学报,2007,31(2)175-188.5曲建生,孙成权,张志强,高峰。全球变化科学中的碳循环研究进展与趋向。地球科学进展,2003,0620980208.6李银鹏,季劲均。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模拟研究。地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浓度生长因子结合可吸收骨材料在老年前牙种植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
- 基于多类遗传变异的猪基因组选择方法研究
- 清中期诗话阐释方法研究
- 融入HPS的高中物理规律课的教学模式构建及应用
- 基于Rasch模型的初中生英语学科听力能力测评研究
- CKD3-5期非透析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CKD-MBD的相关性研究
-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分布式作业车间调度问题研究
- 课题申报书:新时代“托幼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
-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与维护-全面剖析
- 风景摄影与旅游融合-全面剖析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举一反三 专题1.5 整式的混合运算与化简求值专项训练(30道)(举一反三)(原卷版+解析)
- 栏杆计算书完整版本
- 星巴克消费者数据分析报告
- 实时数据采集系统方案
- PMC-651T配电变压器保护测控装置使用说明书V1.2
- 中国红色革命故事英文版文章
- 《体育保健学》课件-第三章 运动性病症
- 雷雨话剧第四幕雷雨第四幕剧本范文1
- 办公设备维保服务投标方案
- 服装终端店铺淡旺场管理课件
- PQR-按ASME要求填写的焊接工艺评定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