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药课件_第1页
中医学中药课件_第2页
中医学中药课件_第3页
中医学中药课件_第4页
中医学中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学中药1 第八章 中 药 中医学中药2 1 2 3 4 炮制 性能 用法 中药基本知识 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中医学中药3 【定义】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 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 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中药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 中 药 中医学中药4 产地 道地药材是指产地历史悠久、品种优 良、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一些药物, 中医学中药5 一、植物类药物 二、动物类药材 三、矿物类药材 麻黄碱 89月。 丹参酮II-A在11月高出23 倍。 霜前810月,桑叶中芸香甙 高。 甘草甜素含量,生长初期为 6.5%,开花前期为10%,开花 盛时为4.5%,生长末期为 3.

2、5%。 中医学中药6 炮制 一、安全 巴豆霜制、酒炙常山: 二、强效 醋炙元胡、蜜炙麻黄 三、变性 地黄、何首乌、酒大黄 四、存储制剂 桑螵蛸、种子 五、 中医学中药7 炮制方法 o 修制法(纯净、粉碎、切制) o 水制法(漂洗、浸泡、喷洒、水飞) o 火制法(炒、炙、烫、煅、煨) o 水火共制法(蒸、煮、炖) o 其他制法 中医学中药8 中医学中药9 四气 中药性能 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 o中药性能 中医学中药10 四 气 o 概念: 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四性。(平 ) 大寒石膏 寒 黄连 微寒(凉)芦根 热性 大热附子 热干姜 温麻黄 微温三

3、七 寒性 中医学中药11 o 定义:是药物酸、苦、甘、辛、咸五种 味道,也是对药物不同功能的高度概括 。另外,涩附于酸,淡附于甘。 o 五味的作用: 五味 中医学中药12 辛 发散表证散 行 行气 行血 气滞 血瘀 中医学中药13 甘 和 缓 补 调和脾胃 调和药性 补益 缓急止痛 缓和药性 缓解毒性 中医学中药14 淡 渗 利 水肿、小便不利渗湿利水 中医学中药15 生津化阴津伤口渴 酸 收 涩 涩 收敛固涩 收敛止汗 收敛止血 涩肠止泻 涩精止遗 中医学中药16 坚阴阴虚火旺 通泄 降泄 清泄 热结便秘 咳喘呕呃 实火上炎 苦 坚 泄 燥燥湿湿证 中医学中药17 软坚散结 咸 瘰疬、痰核

4、瘿瘤、癥瘕 软 下便秘泻下 中医学中药18 温 咸 辛 苦 酸 甘 肉苁蓉 麻黄 苍术 五味子 黄芪 中医学中药19 辛 温 凉 寒 热 麻黄 薄荷 石膏 附子 中医学中药20 o确定依据 与病势趋向相反的 上焦 里证 表证 下焦 上 里 外 下 呕吐 表证入里 盗汗 脱肛 生姜 麻黄 五味子 升麻 升降浮沉 中医学中药21 o 何谓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归 经 o临床指导意义 o确定的依据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 证疗效为依据而确定的。 中医学中药22 o使用注意 (1)、结合其他药性更全面 如:干姜 黄芩 百合 葶力子 均因气味不同作用不同; 黄连、黄

5、芩、黄柏同为苦寒,因归不同的脏腑作 用不同。 归肺经 热温肺散寒 寒清肺热 甘润肺阴 苦泻肺实 中医学中药23 中药的毒性 小柴胡汤事件;马兜铃酸事件、排毒养颜事件 绿色的,天然药物;有病去病,无病健身 中医学中药24 1、中药到底有没有毒; 2、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3、如何有针对性的提高中药用药安全度; 中医学中药25 一、概念: 毒药和毒性 1、毒药 广义 狭义 所有中药的总称。 一般是指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 死亡的物质。 中医学中药26 2、毒性 广义 狭义 药物的偏性 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 ,因气味之偏也“。 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毒性分级:大毒-有毒

6、-小毒。 中医学中药27 二、影响药物毒性的因素: 用量 品种 采集 保存 产地 炮制 配伍 剂型 患者体质 用药准确性 中医学中药28 用量 砒霜(三氧化二砷) 品种 白木通、川木通、关木通 防己:汉防己、木防己 中医学中药29 保存 产地 轻粉(氯化亚汞 ) 采集寄生:桑寄生、槲寄生 乌头: 海拔的高低 附子:云南藤冲、四川附子 中医学中药30 炮制 配伍 朱砂: 汞 雄黄: 氧化砷 十八反、十九畏 剂型注射剂:桔梗 中医学中药31 患者体质 是否对症附子:虚寒、实热 中医学中药32 中药的用法 一、配伍的含义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 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二

7、、中药配伍的目的 中医学中药33 三、“七情” 药物的“七情”:单味药的应用和药与药之间的( 六种)配伍关系合称药物的“七情”。 o “单行”单味药的应用又称为“单行”。 o 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有六种:相须、相使、相 畏、相杀、相恶、相反。 中医学中药34 o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的配合应用,可 以增强原有疗效。(无主辅之分)。 中医学中药35 o 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 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 ,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 药的疗效 中医学中药36 o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 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o 相杀:一种药物

8、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 性反应或副作用 中医学中药37 相恶: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 ,甚至丧失。 o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 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 如,十八反,十九畏。 中医学中药38 (二)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 o 十八反 o 十九畏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反藜芦。 十九畏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 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 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 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犀角 );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 若逢石脂(赤石脂

9、)便相欺;大凡修合看 顺逆,炮爁(lan)炙煿(bo)莫相依。 中医学中药39 妊娠用药禁忌 禁用药 慎用药 凡是对母体不利、对胎儿不利、对产程不利和对 新生儿不利的药物。 【定义】 【古代中医认识】 中医学中药40 3.饮食禁忌 (1)病证食忌 温热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之品。 寒凉证:忌食生冷寒凉之品。 (2)服药食忌 人参忌萝卜,地黄、何首乌忌葱、蒜。 中医学中药41 中药用量 1.药物性质: 2.药物配伍: 3.年龄、病情、体质: 4.季节与地域: 剂量 中医学中药42 中药煎服法中药煎服法 器具 煎药用水 煎前浸泡 煎煮火候及时间 榨渣取汁 煎煮次数 中医学中药43 先煎 矿物药 介壳

10、类 其它类 中医学中药44 后下 其它类 易挥发类 易破坏类 中医学中药45 包煎 其它类 粉末绒毛 粘性强类 粉末绒毛 粘性强类 中医学中药46 另煎 其它类 贵重药材 中医学中药47 冲服 其它类 汁类、结晶类 中医学中药48 烊化 其它类 胶类药物 中医学中药49 3.服药法 1) 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3次服。 2) 补益药宜早晚空腹服。 3) 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 4) 泻下药及驱虫药宜空腹服。 5) 宁神安眠药宜睡前服。 中医学中药50 第二节 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 中医学中药51 一、解表药 定义:具有发散功效,发散表邪为主,解除 表证的药物。 分类: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热药

11、代表药物:麻黄 薄荷 菊花 中医学中药52 辛温解表药 麻黄 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及中麻黄的草质茎 中医学中药53 麻黄麻黄 【性味】辛,微苦,温 【功效主治】辛温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用法用量】310g 生用发汗,蜜炙止咳平喘 中医学中药54 辛凉解表药 薄 荷 中医学中药55 薄 荷 【性味】辛,凉 【功效主治】辛凉解表 清利头目 利咽透疹 疏肝解郁 【用法用量】3 10g 后下 中医学中药56 柴胡 【性味】微苦、微辛、微寒 【功效主治】 疏散风热 和解表里 疏肝解郁 【用法用量】 3 10g 中医学中药57 中医学中药58 独活 中医学中药59 祛湿药-藿香(化湿燥湿药)

12、【性味】辛,微温 【功效主治】 化湿解暑暑湿证 和中止呕湿阻中焦 辛温解表夏月外感风寒 藿香正气丸 中医学中药60 利水渗湿药 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 功能,治疗水湿内停病症的药物,称利水 渗湿药,亦称利水药或利尿药。 本类药物味多甘淡, 主归膀胱经。 利水消肿,利尿通淋, 利湿退黄 水肿尿少,泄泻,痰 饮,淋证,黄疸,带 下,湿疹,湿温等。 中医学中药61 利水渗湿药 二、分类和应用 1. 利水退肿药: 这类药物增加尿量作用突出,消 肿效果好。主治尿少水肿,亦用于痰 饮,泄泻等。 茯苓、猪苓、薏 苡仁、泽泻等。 中医学中药62 2. 利水通淋药 本类药物的特点:性寒凉,善清利膀 胱湿热

13、,主治小便不利,淋漓涩痛,灼热 ,混浊,尿血等。 利水渗湿药 车前子、滑石、 木通、通草、 瞿麦等。 中医学中药63 3、利湿退黄药。 本类药性多寒凉,入肝胆而清利肝 胆湿热,以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 若与温里药为伍,亦可兼治阴黄。 利水渗湿药 茵陈、金钱 草、虎杖等。 中医学中药64 使用注意: 1.阴虚津亏之尿少忌用,(大汗无尿,失血尿 少者) 2.梦遗滑精,尿频失禁等滑脱证忌用。 3.久服伤正。 利水渗湿药 中医学中药65 来源: 多孔菌科真 菌茯苓的干燥 菌核。野生或 栽培。主产云 南、四川等地 。 茯苓本经 中医学中药66 处方用名: 茯苓、茯苓皮 、赤茯苓、白茯 苓、茯神。 茯苓

14、本经 中医学中药67 茯苓本经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 效: 利水渗湿消肿,健脾,安神。 利而不猛, 补而不腻 张景岳本草 正称其“补 少利多” 一利二 补三安 神 中医学中药68 茯苓本经 主治: 1、尿少水肿。 茯苓利水作用平和,可通治各种尿少水 肿,无论因寒因热,因实因虚,邪之在表在 里;亦可用于淋证。 治水肿多用茯苓 皮,白茯苓,治 淋证宜用赤苓。 宜与其它利水药配 伍,更宜与少量枝 桂配伍,以通阳化 气, 中医学中药69 茯苓本经 脾虚 诸证 脾气虚:乏力倦怠,配人参 脾虚湿胜泄泻,配扁豆,砂仁 脾虚咳嗽痰多,配陈皮,半夏 饮邪停留于胃的呕吐,配生姜 健脾 2、

15、 茯苓即可用于单纯脾 虚,亦可用中湿,更 宜于脾虚兼湿之证。 中医学中药70 茯苓本经 取其健脾,安神之效。多用茯神或神木 ,也可用茯苓,单用力弱,常配枣,柏,远 志等安神药。如酸枣仁汤,归脾汤。 茯苓适宜于心脾虚弱 所致心悸失眠 亦可用于水气 凌心者 3.心神不安,心悸失眠。 中医学中药71 茯苓本经 附:其它治证: 1、尿多,滑数不禁:与山药等份为末,稀米饮 调服。 2、上盛下虚消渴:黄连等份为末,熬天花粉调 糊为丸。 3、白浊,白带: 配以猪苓一份,熔黄蜡四两 。 中医学中药72 茯苓本经 用法用量: 煎服,915g。 使用注意: 虚寒滑精者忌用。 中医学中药73 茯苓本经 总之,茯苓为

16、利水消肿健脾代表药, 用于脾虚诸湿证候,有标本兼顾之效。该 药性质和平,补而不腻,利而不猛,扶正 祛邪,或取其补,或取其泻,可随配伍而 灵活变通。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 神功效各有所长,宜择证应用。 中医学中药74 茯苓本经 歌曰: 茯苓甘淡性和平, 健脾渗湿小便通, 宁心安神化痰饮, 脾虚湿盛百病宗, 苓皮通利消水肿, 茯神性守益心灵, 赤苓渗热利水道, 淋浊肿满有奇功。 中医学中药75 祛湿药-茯苓(利水渗湿药) 【性味】甘、淡,平 【功效主治】 利水渗湿水肿 补中健脾脾虚湿盛便溏 宁心安神心悸失眠 白茯苓、赤茯苓、茯苓皮、茯神 中医学中药76 中医学中药77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清热

17、解毒药 清热凉血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解暑药 清热明目药 清虚热药 中医学中药78 石膏(清热泻火) 【性味】辛、甘,大寒 【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肺胃气分实热证 除烦止渴-肺胃燥热口渴 生肌收敛-疮疡溃不收口,烧伤 烫伤 【用法用量】1560g 先煎 清热泻火生用,敛 疮止血煅用 中医学中药79 金银花(清热解毒) 【性味】甘,寒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温病初起,疮疡初起 疏散风热-外感风热表证 凉血止痢-热毒血痢 替代品:山银花 中医学中药80 生地黄(清热凉血) 【性味】甘,寒 【功效主治】 清热凉血-温病热入营血 养阴生津-热病伤津,阴虚内热 中医学中药81 黄 芩(清热燥湿) 中医学中药

18、82 黄芩 【性味】苦,寒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清热凉血 清热安胎 中医学中药83 荷叶(清热解暑) 【性味】苦,凉 【功效主治】清热解暑(暑热症) 健脾升阳(脾胃虚热药) 凉血止血(血热所致病症) 中医学中药84 决明子(清热明目) 【性味】甘、苦、咸,微寒 【功效主治】清热明目(肝火上炎所治病证) 润肠通便(内热肠燥所致大便秘 结) 中医学中药85 地骨皮(清虚热药) 中医学中药86 地骨皮 【性味】甘,寒 【功效主治】 清虚热-阴虚内热证 清肺热-肺热咳喘 泻白散 中医学中药87 消导药-山楂 【性味】酸、甘,微温 【功效主治】 消食化积(用治肉食积滞) 行气散瘀 中医学中药

19、88 催吐药瓜蒂 【性味】苦、寒 【功效主治】 催吐痰食(误食毒物或宿食停滞) 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疸难愈者) 中医学中药89 泻下药 攻下药 热结便秘或实热证 润下药 肠燥津枯便秘 逐水药 水肿、鼓胀、水饮 中医学中药90 大 黄(攻下药) 中医学中药91 大黄 【性味】苦,寒 【功效主治】 泻热通便-热结便秘 凉血解毒-血热妄行出血,热毒痈肿 逐瘀通经-瘀血阻滞诸证 【用法用量】 攻下通便生用,活血逐瘀用酒大黄, 止血用大黄炭 【使用注意】入汤剂应该后下,或用温开水泡服, 久煎则泻下作用减弱 中医学中药92 火麻仁(润下药) 【性味】甘、平,有毒 【功效主治】 润肠通便用治津血不足的肠燥便秘

20、,常 与当归、桃仁、生地黄同用 中医学中药93 大戟(逐水药) 【性味】苦、辛、寒 【功效主治】 泻水逐饮用治水肿膨胀、便秘尿少、正气未衰 者 消肿散结 中医学中药94 祛痰药-贝母(清热化痰药) 【性味】苦、甘,微寒 【功效主治】清化热痰 解毒散结-痈疽疮疡初起 【用法用量】川贝母药性凉润,用于肺热燥咳 及阴虚痨嗽;浙贝母苦寒,用于肺热咳嗽及 瘰疠痰核。 中医学中药95 半夏(温化寒痰) 【性味】辛、温,有毒 【功效主治】温化寒痰 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中医学中药96 杏仁(止咳平喘) 【性味】苦、微温 【功效主治】止咳平喘 润肠通便 中医学中药97 温里药附 子 中医学中药98 温

21、里药-附子 【性味】辛、甘,大热 大毒 【功效主治】温里助阳-脾胃虚寒 回阳救逆-亡阳证 祛寒止痛-风寒湿痹所致关节疼痛 【用法用量】 315g,需先煎去毒 附子反半夏、瓜蒌、贝母等。 中医学中药99 陈 皮(理气药) 中医学中药100 理气药-陈皮 【性味】苦、辛,温 【功效主治】理气和中-脾胃气滞 燥湿化痰-湿痰所致咳嗽胸满、痰多色白, 常与半夏、茯苓同用 中医学中药101 活血药 【定义】凡能通畅血行、消散瘀血,治疗瘀 血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 又称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 中医学中药102 丹 参 中医学中药103 丹参 【性味】苦,微寒 【功效主治】 活血通经

22、凉血消肿 祛瘀止痛 清心除烦 中医学中药104 止血药-三七 中医学中药105 止血药具有止血功效,可以制止体内外出血 的药物 三七 【性味】 甘、微苦,温 【功效主治】化瘀止血-血证 消肿定痛-跌打损伤所致瘀肿疼痛; 痈疽肿痛 中医学中药106 补益药补益药 o 补气药:人参、黄芪 o 补血药:当归 o 补阴药:枸杞子 o 补阳药:鹿茸 中医学中药107 人参 【性味】甘、微苦,微温 【功效主治】益气固脱益气固脱-气脱证,需大剂量气脱证,需大剂量 大补元气大补元气-元气不足元气不足 益气活血 益气摄血 益气健脾 益气补肺 益气生津 益气安神 【用法】文火另煎 中医学中药108 黄 芪(补气药

23、) 中医学中药109 黄芪 【性味】甘,微温 【功效主治】补气升阳-中气下陷 补中益气汤 益气固表-自汗 益气利水 益气摄血 益气活血 托毒排脓 中医学中药110 当 归(补血药) 中医学中药111 当归 【性味】 甘、辛,温 【功效主治】 补血调经 活血止痛 润肠通便 【用法】补血用当归身,活血用当归尾 中医学中药112 枸 杞 子(补阴药) 中医学中药113 枸杞子 【性味】 甘,平 【功效主治】益精补肾 养肝明目 润肺止咳 中医学中药114 鹿 茸(补阳药) 中医学中药115 鹿茸 【性味】甘、咸,温 【功效主治】 补肾壮阳 强筋健骨 固冲止带 托毒起陷 鹿角 鹿角胶 鹿角霜 中医学中药116 固涩药 o 收敛止汗药麻黄根 o 涩肠止泻药肉豆蔻 o 涩精缩尿药山茱萸 o 固崩止带药海螵蛸 中医学中药117 麻黄根收敛止汗药 【性味】甘、微涩 【功效主治】 收敛止汗常配黄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