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附件1湖南省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征求意见稿)湖南省建筑设计院二O一二年十一月前 言为了更好地实行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引导湖南省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受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由湖南省绿色建筑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组织,湖南省建筑设计院为主要编制单位,编写了湖南省绿色建筑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导则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和规范,在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组织下,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导则。本导则由总则、术语、基本要求、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居住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共六章组成。其中居住建筑设计和公共建筑设计章节按专业划分为规划与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给排水设计、暖通空
2、调设计、电气设计等内容。本导则由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湖南省建筑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65号, :410011)。目 录1 总 则12 术 语23 基本要求44 绿色建筑设计策划64.1 一般要求64.2 策划流程及内容65 居住建筑设计85.1 住区规划与景观设计85.2 建筑设计145.3 结构设计215.4 给排水设计245.5 暖通空调设计295.6 电气设计316 公共建筑设计336.1 规划与景观设计336.2 建筑设计386.3 结构设计456.4 给排水设计486.5 暖通空调设计536.6
3、电气设计57本导则用词说明60引用标准名录611 总 则1.0.1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湖南省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规范和引导湖南省绿色建筑设计,依据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结合本省特点,制定本导则。1.0.2 本导则适用于湖南省新建、改建、扩建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1.0.3 绿色建筑设计应因地制宜,体现湖南的地域特色,遵守经济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在实施策略和专业协作上应符合整体性原则。1.0.4 绿色建筑设计,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应降
4、低建筑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遵循健康、简约、高效的设计理念,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1.0.5 绿色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本省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标准。2 术 语2.0.1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0.2 建筑全寿命周期 building life cycle建筑从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建筑材料与构配件的加工制造,现场施工与安装,建筑的运行和维护,以及建筑最终的拆除与处置
5、。2.0.3 被动式设计 passive design直接利用阳光、风力、气温、湿度、地形、植物等现场自然条件,通过优化设计,采用非机械、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方式,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内外环境性能的设计方法。通常包括自然采光、自然通风、雨水入渗、围护结构的处理措施(保温、隔热、遮阳、蓄热)等。2.0.4 主动式设计 active design 通过采用消耗能源的机械系统,提高室内舒适度,改善室内外环境性能指数的设计方法。通常包括采暖、空调、机械通风、人工照明等措施。2.0.5 城市规划“7线” “7 line”of city planning 为加强对城市道路、城市绿地、城市历
6、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城市水体和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的保护,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城乡规划管理中设定了红、绿、蓝、紫、黑、橙、黄7种控制线,并分别制定了管理办法。2.0.6 热岛强度 heat island index城市内某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为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2.0.7 光环境污染 light pollution 照明装置发出的光落在目标区域边界以外的部分或建筑表面反射光线的数量、方向足以引起人们烦躁、不舒适、注意力不集中或降低对于某些重要信息(如交通信号)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于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2.0.8 乡土植物 native plants 乡土植物是指
7、当地固有的,自然分布于本土生长的植物种类。乡土植物适应本土生长环境,有利于提高苗木成活率,减低后期养护成本,并且代表当地的植物文化和地域风情。2.0.9 屋顶绿化 Roof greening高出地面以上,周边不与自然土层相连接,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顶部、天台及露台等实施绿化的形式。2.0.10 垂直绿化 Vertical greening 借助多种技术手段,让花草等植物生长在建筑及构筑物的立面上。有攀援植物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绿化、门庭绿化、花架、棚架绿化、栅栏绿化、坡面绿化等形式。2.0.11 采光系数 daylight factor在室内给定平面上的一点,由直接或间接地接收来自假定和已知
8、天空亮度分布的天空漫射光而产生的照度与同一时刻该天空半球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产生的天空漫射光照度之比。2.0.12 单侧通风 one-side ventilation依靠同一侧墙上开启的外门窗进行室内外空气交换的通风方式。2.0.13 再生水 reclaimed water 污水经处理后,水质达到利用要求的水。2.0.14 非传统水源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等。2.0.15 人工湿地 artificial wetland,constructed wetland利用土地对污水进行自然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用人工
9、筑成水池或沟槽,种植芦苇类维管束植物或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污水以推流方式与布满生物膜的介质表面和溶解氧进行充分接触,使水得到净化。3 基本要求3.0.1 绿色建筑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技术与经济特性,采用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场地设计、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3.0.2 绿色建筑设计应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规划、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燃气、电气与智能化、室内设计、景观、经济等各专业应紧密配合,由规划或建筑专业统筹实施。3.0.3 各专业应在规划或方案设计阶段提前介入,全面参与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和技术可行性分析等。3.0.4 绿色建筑设计应采用被动式设计优先,
10、主动式设计优化的技术措施。3.0.5 方案设计阶段应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及简要说明;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应有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中应包含绿色建筑深化设计内容,还应注明对绿色建筑施工与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上一阶段绿色建筑设计文件,应作为下一阶段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依据。3.0.6 绿色建筑设计应在设计理念、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积极进行创新。3.0.7 绿色建筑设计与建设流程示意图(图3-1)。注:1、绿色建筑的有关要求应贯穿整个设计过程。 2、绿色建筑设计前期宜提前进行策划,确定设计团队及参与专业,进行场地调研、市场调研、社会调研等前期调研工作,进而明确项目定位与实施目标,
11、提出概念方案及可行性研究分析,编制完成绿色建筑设计策划书。 3、依据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在完成初步设计后进行绿色建筑创建计划立项评审;立项评审通过并完成施工图设计后进行绿色建筑创建计划专业评估评审,评审通过后将获得相应星级的设计标识;项目运行使用一年后,进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评审,评审通过后将获得相应星级的运营标识。 4、在项目施工阶段,宜由设计、咨询单位引导与配合施工单位,进行绿色施工。图3-1 绿色建筑设计与建设流程示意图4 绿色建筑设计策划4.1 一般要求4.1.1 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应明确绿色建筑的项目定位、建设目标及对应的技术策略、增量成本与效益分析,并编制绿色建筑设计策划书
12、。4.1.2 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宜采用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4.2 策划流程及内容4.2.1 策划流程:确定设计团队及参与专业 项目前期调研 项目定位与实施目标分析 提出概念方案并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4.2.2 设计团队及专业由规划、建筑、景观、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造价等专业人员组成,原则上由规划或建筑专业组织实施。4.2.3 项目前期调研包含下列内容:1、场地调研:包括地理位置、场地生态环境、场地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场地周边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条件等;2、市场调研: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市场需求、使用模式、技术条件等;3、社会调研:包括区域与周边资源、人文环境、生活质量、区域
13、经济水平与发展空间、公众意见与建议、当地绿色建筑激励政策等。4.2.4 项目定位与实施目标分析包括下列内容:1、明确项目自身特点和要求;2、确定达到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或地方标准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 43/T004的相应星级等级或要求;3、确定适宜的实施目标,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的目标、节能与能源利用的目标、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目标、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目标、室内环境质量的目标、运营管理的目标等。4.2.5 概念方案及可行性研究分析宜符合下列要求:1、优先采用被动式设计策略;2、选用适宜、集成技术;3、选用高性能建筑产品和设备; 4、可行性研究分析包括:实施策略
14、可行性分析、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及风险评估等。5 居住建筑设计5.1 住区规划与景观设计5.1.1 一般要求5.1.1.1 住区选址、设计不应破坏风景名胜、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植被和其他保护区。5.1.1.2 场地设计应保留与利用有生态价值和资源再利用价值的原有地形地貌、水体、植被等,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对“7线”范围的控制要求。5.1.1.3 场地选址选用城市废地进行建设是节地的首选措施,城市废地包括仓库与工厂弃置地等。对已被污染的废地应进行处理并达到相关标准方可进行建设。5.1.1.4 住区建设应注重场地内的文物保护,不应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与
15、历史建筑,对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城市既有建筑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保护与改造再利用。5.1.1.5 住区建设应当关注当地传统和文化,重视场地周边的文化传统与居民的生活模式,在形态、体量、尺度、色彩及空间层次方面充分考虑到周边文化传统与社交模式,并有利于社区文化的形成。5.1.2 场地安全5.1.2.1 建筑场地选址应安全可靠,并满足下列要求: 1、无洪涝灾害,无泥石流、滑坡、地陷等地质灾害及含氡土壤的威胁;2、抗震设防区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要求;3、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4、住区选址应远离电磁辐射源,与人为辐射源之间应有足够的防护距离;5、当场地选
16、址不能避开上述安全隐患时,应采取措施保证场地对可能产生的自然灾害或次生灾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5.1.2.2 住区内部及安全范围内应无污染散发源。污染散发源涉及水、气、声、固体废物、疾病等,主要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锅炉房等水、大气、疾病污染源以及机场、工厂车间、高等级道路等噪声源。若有上述问题应采取相应处理措施。5.1.3 场地生态环境5.1.3.1 坡地建筑与滨水建筑是湖南地区比较常见的建筑形式,其规划设计应强调与环境的协调一致,充分利用场地的微地形和微气候特征,最大限度减少对场地生态的影响。可采取以下设计策略:1、规划中宜留出通风廊道,并保留原生水系、林带及其走向;2、设计出适宜的视线
17、通廊,创造出显山露水、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3、对不同坡向坡地的日照特征,坡地和滨水场地季节与昼夜的风环境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优化建筑功能布局。5.1.3.2 湖南地区生物种群丰富,住区建设时应注重保护场地及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发展。5.1.3.3 住区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宜采用透水地面,室外透水地面占室外场地面积的比例不宜小于45%。5.1.4 住区规划布局5.1.4.1 住区建筑布局应选择当地适宜朝向,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及视觉卫生要求,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中相关日照、采光、通风标准的要求。5.1.4.2
18、住区总平面设计应功能分区合理,内外交通路网清晰,人车分流有序。对建筑群体、环境、道路、广场、绿化格局、管线设计等,应满足总体空间使用要求。5.1.4.3 住区场地规划设计经济、合理,有效开发和利用地上、地下空间。1、建筑布局应紧凑,宜利用或创造南低北高的场地条件;2、利用住宅底层架空的形式改善通风环境和增加室外活动场地; 3、实施混合功能的土地开发模式,开发浅层地下空间。5.1.4.4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当地规划管理部门要求配建,合理采用综合建筑、集中配套公共设施并与周边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共享。5.1.4.5 住区宜设置分类收集的垃圾站和垃圾收集点,并满足下列要求:1、垃圾站与垃圾收集点宜设
19、于场地的下风向;2、垃圾收集点宜按4类进行分类收集,垃圾站与垃圾收集点的设置便于垃圾分类处理和运输。 注1:垃圾分4类收集指,1类为酒瓶易拉罐等;2类为纸屑塑料废品;3类为餐厨垃圾;4类为废旧电池或电子产品,宜由指定专业商场或超市收集。5.1.4.6 在住区规划布局设计时,应充分关注停车设施设计的合理性,并满足下列要求:1、住区停车场宜设置在行车方便、不干扰居民生活和不影响景观环境的地段,距建筑物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6m;2、适当配置自行车停车设施,鼓励绿色出行,自行车道可与人行道并建,宜与机动车道分离;3、具有一定规模住区内宜设置慢行道路交通系统。5.1.5 住区室外物理环境5.1.5.1 住
20、区建筑布局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和当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有关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5.1.5.2 住区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不宜高于1.5。宜采用下列措施控制热岛效应: 1、规划设计宜采用有利于场地自然通风的建筑布局; 2、人行活动区域与硬质铺装地面宜采用遮荫措施,并优先采用绿化遮荫措施,遮荫率不宜小于50%; 3、优先选用屋顶绿化与垂直绿化;4、建筑屋面与外墙面宜为浅色饰面,坡屋顶太阳辐射吸收率宜小于0.7,平屋顶太阳辐射吸收率宜小于0.5,墙面太阳辐射吸收率宜小于0.6。5、宜加大雨水入渗措施或在夏季上风向设置自然水面进行降温,并考虑水面的遮荫措施。5.1.5.3 住区
21、环境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规定。总平面布局应注意噪声源及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合理布局,从功能区的划分、绿化与隔离带的设置、有利地形和建筑物屏蔽的利用、建筑物的防噪间距、朝向的选择等做综合考虑。5.1.5.4 住区室外光环境应采取下列措施控制光环境污染:1、合理进行场地和道路照明设计,室外照明不应对住宅立面外窗产生直射光线,应保证地面反射光的眩光限值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2、建筑外立面设计不应对周围环境产生光污染,不采用镜面玻璃或抛光金属板等材料;幕墙应采用反射比不大于0.30的玻璃或其他材料,在城市主干道、立交桥、高架桥两侧的建筑,使用幕墙时,应采用反射比不大于0.16
22、的低反射玻璃或其他材料。5.1.5.5 住区规划设计应有利于夏季、过渡季的自然通风及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高度平均风速低于5m/s,主要人行区域平均风速不小于0.5m/s。宜结合室外场地风环境模拟,合理采取下列措施改善住区自然通风环境:1、住宅的平面布局不宜形成完全封闭的闭合空间,宜采用错列式、斜列式及结合地形特点的自由式等排列方式;2、场地内有高差起伏时,宜结合地势将住宅“高低错落”布置,使住宅处于周围建筑物的气流旋涡区之外;3、住宅主立面宜迎向当地夏季和过渡季主导风向,建筑面宽过大时,宜采用底层架空、设置空中花园等透风引风措施;4、应注意避开冬季不利风向,室外场地宜
23、设置防风林带、绿篱或防风墙等构筑物防止冬季冷风渗透。5.1.6 住区节地设计5.1.6.1 住区人均居住用地指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和当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设计时应满足低层不高于43、多层不高于28、中高层不高于24、高层不高于15。5.1.6.2 场地规划设计应提高场地空间的利用效率,经济合理地利用地下空间,充分考虑地下空间多功能利用的可能,同时应留有一定的雨水入渗空间,设置合理的地下建筑密度。 注:地下建筑密度是指地下建筑占地面积与可建用地总面积之比。5.1.7 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5.1.7.1 住区景观绿化设计应充分保留和利用原生态植被与水
24、系,恢复和重建原有湿地、缓坡、凹地与森林景观,维持场地的生物多样性。5.1.7.2 住区绿地率应大于30%,以有效降低环境温度,获得较好的空间环境效果。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应低于1。5.1.7.3 种植适宜当地生态环境和体现地方特色的乡土植物,乡土物种占场地全部植物种类的比例不应小于70%,并选用易于维护、适应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5.1.7.4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1、每100绿地上不宜少于3株乔木,灌木不宜少于10株;2、立体或群落植物种植面积占总绿地面积不宜小于70%;3、住区内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数量的
25、比例宜在1:2.51:3之间。5.1.7.5 采用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方式有效降低环境温度。绿化面积宜满足下列条件:1、屋顶绿化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比例不小于50%;2、垂直绿化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比例不小于15%。5.1.8 住区交通设计5.1.8.1 住区道路系统构架清晰,小区路、组团路、宅前路分级明确,避免越级连接,小区路与区域公共交通网络有便捷连接。5.1.8.2 住区出入口应与区域公共交通联系便捷,人员出行便利,并符合下列条件: 1、住区主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连接方位应满足当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要求; 2、住区主要出入口应避免直对城市主要干道交叉口;3、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
26、方向与外界道路相连,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5.1.8.3 住区内道路交通系统组织应避免车流深入住区内部,以减少车辆通行对行人和居住环境的影响,合理进行人车分流设计,提高通行效率。5.1.8.4 住区内应设置安全、舒适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1、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应与机动车道分离,之间宜设置绿篱隔离带; 2、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可并建或合用,人行道宜设置在非机动车道外侧;3、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应满足便利、安全、遮荫、休憩、排水、防滑、无障碍等要求;4、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不应少于2个出入口,用地双向或任一单向尺度500m的住区至少设4个出入口。5.1.8.5 住区内停车位配
27、置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要求,并满足下列要求:1、 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宜多设置地下停车库、机械式停车库等停车设施;2、 住区无遮荫的地面停车位占地面总停车位的比例不宜超过10%。遮荫方式宜优先采用绿化遮荫,或采用架空层、设置遮阳棚等措施实现地面停车遮荫,无遮荫的地面停车位应采用铺砌植草砖或其他透水材料等。5.1.8.6 用地双向或任一单向尺度500m的住区宜设置内部公共交通系统,可采用电动车等清洁交通工具,合理设置公共交通站点。5.1.8.7 住区内应考虑无障碍交通设计,使残障人士能顺利达到主要使用功能场所,方便使用相关无障碍设施。5.1.9 可再生能源利用5.1.9.1 从当地太
28、阳能、地下水、地源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保有情况的现状出发,应根据住区所在区域的可再生能源的勘查与利用评估资料进行设计,确定合理利用方式,保证能源利用效率。5.1.9.2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设计应与周围的景观设计相协调,宜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为园林景观提供水体循环的动力及景观照明。5.2 建筑设计5.2.1 一般要求5.2.1.1 建筑设计应按照被动优先的原则,宜对建筑室内风环境、光环境、热环境、声环境等进行计算机模拟,优化设计方案。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采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遮阳等措施。5.2.1.2 建筑宜采用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当建筑处于不利朝向时,应做补偿设计
29、。5.2.1.3 宜综合考虑场地内外建筑日照、自然通风与噪声要求等。根据场地条件、建筑布局和周围环境,确定适宜的建筑形体。并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体量宜紧凑集中; 2、建筑造型应简约; 3、建筑层高合理。5.2.1.4 建筑设计应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提倡建筑空间与设施的共享。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交通等辅助空间的面积。5.2.1.5 建筑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要求,充分利用外部自然条件。宜将人员长期停留的房间(卧室、起居室等)布置在有良好日照、采光、自然通风和视野的位置,空间布置应避免视线干扰。5.2.1.6 建筑设计宜遵循模数协调统一的设计原则,宜进行标准化设计。5.2.1.7 建筑设
30、计应为绿色出行提供便利。 1、建筑出入口的设置位置应方便利用公共交通及步行者进出; 2、宜配置便捷的非机动车车库,考虑设置便利的充电设施; 3、宜设置公共步行通道、公共活动空间、架空层等开放空间,增加公众的活动与交流空间,提高公共空间的利用效率。5.2.1.8 建筑设计宜考虑使用功能变化及空间变化的适应性。5.2.2 建筑外围护结构5.2.2.1 建筑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外窗气密性、屋顶透明部分面积比等,应符合国家和省市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5.2.2.2 墙体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外墙出挑构件及附墙部件等部位应保证保温层闭合,以避免出现热桥; 2、外墙外保温的窗
31、户周边及墙体转角等应力集中部位应采取增设加强网等措施防止裂缝; 3、自保温外墙上的钢筋混凝土梁、板处,应采用保温隔热措施; 4、自保温外墙的内侧宜采用热惰性较好的重质密实材料; 5、非采暖房间与采暖房间之间的隔墙和楼板宜采取保温隔热措施;6、温度要求差异较大或空调、采暖时段不同的房间之间宜有保温隔热措施。5.2.2.3 外墙设计可采用下列保温隔热措施: 1、采用保温性能好的外墙材料; 2、采用浅色饰面材料; 3、采用垂直绿化; 4、设置通风间层。5.2.2.4 外窗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外窗与外墙之间缝隙应采用保温、密封材料填实;2、采用外墙保温时,窗洞口外侧周边墙面应做保温处理;3、凸窗
32、的非透明部分应做保温处理; 4、金属窗应采取断热措施; 5、不宜设置大面积玻璃窗。5.2.2.5 屋顶设计可采用下列保温隔热措施: 1、屋面选用浅色屋面或热反射型涂料; 2、平屋顶设置架空通风层,坡屋顶设置可通风的阁楼层; 3、设置屋顶绿化; 4、设置蓄水屋面。5.2.2.6 在设计时应考虑地面、楼面的保温,首层架空的建筑及其他悬挑部位房间的底板应考虑设置保温层。5.2.3 自然采光和通风5.2.3.1 建筑单体设计时,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对日照的要求,应使用日照软件模拟进行日照分析。5.2.3.2 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采光。 1、房间的有效采光面积和采光系数应满足民
33、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和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的要求; 2、居住建筑的公共空间宜利用自然采光,其采光系数不宜低于0.5%; 3、地下空间宜优先采用自然采光,其采光系数不宜低于0.5%; 4、利用自然采光时应避免产生眩光。5.2.3.3 可采用下列措施改善室内的自然采光效果: 1、采用采光井、采光天窗、下沉广场等措施; 2、采用反光板、散光板、集光导光设备等措施; 3、无自然采光的大空间室内,可使用导光管技术,将自然光引入室内;4、建筑室内各房间表面装修材料的反射比宜符合下列要求:顶棚面70%80%,墙面50%60%,地面20%40%,家具25%45%。注:反射比是指从材质
34、反射的漫反射光能与入射光能的反射比。该值越大,表明材料越光滑,反射光越集中;该值越小,表明材质越粗糙,反射光越均匀。5.2.3.4 宜采用以下措施加强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 1、将地下室设计成半地下室,直接开窗采光通风; 2、在地下室上方设计下沉式庭院,或使用窗井、采光天窗来自然采光。并注意排水、防漏设计; 3、上面无地上建筑、埋深小于3 米的地下车库,可采用导光管引入自然光。5.2.3.5 建筑平面设计应使主要空间开窗具有良好的视野,并避免户间的视线干扰。5.2.3.6 建筑物空间布局、平面设计和开口设置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 1、不应妨碍空气流通,并尽量平行于主通风路径。固定装修家具避免室内切
35、断通风路径,房间门上侧宜设计气窗,卫生间门下部宜设通风百叶或门隙; 2、主要房间宜迎向夏季主导风向,采用穿堂通风,避免单侧通风; 3、应合理设计外窗的位置、方向和开启方式。外窗的开启面积应满足现行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4、宜对建筑室内风环境进行计算机模拟,优化自然通风系统方案。5.2.3.7 可采用下列措施加强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 1、可采用挑檐、导风墙、捕风窗、拔风井、太阳能拔风道等诱导气流的措施;2、建筑内设有高大空间或中庭在适宜季节利用“烟囱效应”引导热压通风。注:导风墙是指引导风流沿着一定方向流动的外墙构造措施,其目的是将室外自然风引导至室内。捕风窗是指风帽通风系统中的一种
36、构造措施,一般设置在建筑物的顶部,通过风帽将室外自然风引导至室内。5.2.3.8 可采用下列措施加强地下空间的自然通风: 1、设计可直接通风的半地下室; 2、地下室局部设置下沉式庭院; 3、地下室设置通风井、窗井。5.2.3.9 室外环境不利于开窗通风时,宜考虑机械通风辅助自然通风的措施。 1、可设置通风器,通过卫生间排风有组织地引导自然通风。当采用通风器时,应有方便灵活的开关调节装置,应易于操作和维修,宜有过滤和隔声措施; 2、当室内分区不利于空气流通时,宜采用吊扇等机械通风方式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空调使用时间,并应结合自然通风设计,取得最佳效果。吊扇应与照明系统集成设计,其型号、数量应根
37、据房间需求、尺寸和面积等确定。5.2.3.10 自然通风设计应考虑冬季防风措施。住宅北向入口宜设置挡风设施。5.2.4 遮阳设计5.2.4.1 设置遮阳措施时应满足日照和采光标准的要求。5.2.4.2 外窗宜结合建筑造型和朝向采取不同的外遮阳措施,并应对夏季遮阳和冬季采光进行综合分析。 1、南向外窗宜采用外遮阳设施; 2、东、西向外窗宜采用活动外遮阳设施; 3、宜利用建筑本体自遮阳和建筑之间相互遮阳。5.2.4.3 结合景观设计宜采用下列措施利用绿化植物进行遮阳: 1、在建筑的西向与南向种植落叶乔木对建筑进行遮阳; 2、在建筑的西面与南面设置各种墙面绿化进行遮阳。5.2.4.4 宜将太阳能利用
38、与建筑物造型和功能结合,充分利用太阳能板形成外窗遮阳和屋顶遮阳等。5.2.5 室内环境质量5.2.5.1 建筑室内的允许噪声级、围护结构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及楼板撞击声声压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J118的要求。5.2.5.2 毗邻城市交通干道的建筑,应加强外墙、外窗等外围护结构的隔声性能。5.2.5.3 可采用浮筑楼板、弹性面层、隔声吊顶、阻尼板等措施加强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5.2.5.4 屋面板采用轻型屋盖时,宜采用防止雨噪声的措施。5.2.5.5 应选用低噪声设备,设备、管道应采用有效的减振、隔振、消声措施。对产生振动的设备基础应采取减振措施。5.2.5.6 电梯机房
39、及井道应避免与有安静要求房间相邻,当受条件限制而紧邻布置时,应采取下列隔声降噪措施: 1、电梯机房墙面及顶棚应做吸声处理,门窗应选用隔声门窗,地面应做隔声处理; 2、电梯井道与安静房间之间的墙体做隔声构造处理; 3、电梯设备应采取减振措施。5.2.5.7 排水管布置在室内时,应采用降噪管材或降噪构造措施。5.2.5.8 水泵房、空调机房、发电机房、变配电房等有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空气污染的设备机房宜远离人员长期居住或工作的房间或场所。当受条件限制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隔声降噪、减振、电磁屏蔽、空气净化等处理措施。5.2.5.9 室内装修设计宜进行室内空气质量预评价。5.2.5.10 室内装饰装修
40、材料必须满足相应国家标准的要求,材料中醛、苯、氨、氡等有害物质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1858018588、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等标准的要求。 1、室内装修禁止使用无合格报告的人造板材、劣质胶粘剂等不合格产品,并确认使用的每种胶粘剂、密封剂、油漆、涂料、地毯都有明确的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限制说明,木质和家用纤维产品没有添加甲醛树脂; 2、宜少用胶粘剂、壁纸、化纤地毯等。5.2.6 无障碍设计5.2.6.1 新建居住建筑宜按照1%配建残疾人使用的住宅,套型数量小于100户的住区可不配建。5.2.7 建筑节材5.2.7.1 建筑造
41、型应简约、朴素,无大量装饰构件。 1、慎重确定建筑造型风格,尽量避免采用西洋古典、中国古典等造型风格,避免使用无实际用途、纯属装饰的大屋顶、亭子、西洋柱式等; 2、作为装饰的飘板、格栅、构架等建筑构件应结合遮阳、导风等功能进行设计,或结合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进行设置,尽量减少纯装饰构件的使用; 3、建筑物女儿墙高度应不超过规范要求的2倍; 4、控制非节能双层外墙的使用量占外墙总量的20%以下。5.2.7.2 建筑设计选材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选用生产、施工、使用和拆除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程度低的建筑材料; 2、不应选用可能导致臭氧层破坏或产生挥发性、放射性污染的材料; 3、应充分利用无
42、须外加装饰层的材料; 4、宜选用耐久性优良的建筑材料。5.2.7.3 建筑、结构、设备与室内装修应进行一体化设计。5.2.7.4 宜采用工业化装配式体系或工业化部品,可选择下列构件或部品: 1、预制混凝土构件、钢结构构件等工业化生产程度较高的构件; 2、整体厨卫、装配式隔墙、多功能复合墙体、成品栏杆、雨篷等建筑部品。5.2.7.5 在保证性能情况下,宜优先选用可再循环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墙体材料(包括外墙、内墙)应尽量使用可再循环利用材料,以保证可再循环利用材料的比例达到10%以上。5.2.7.6 应优先选用以废物为原料生产的建材,并保证使用性能,符合安全、环保相关要求。其用量宜占同类建筑材料
43、总重量30以上。5.2.7.7 设计应考虑建筑材料的来源地,提倡就地取材。设计文件上应说明各类建筑材料优先从在距离项目现场500km以内获取。5.2.7.8 室内装修设计宜使用竹材等快速生长材料或来源于已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的林场的木材。5.2.7.9 宜采用轻质建材,并符合下列要求: 1、宜采用轻集料混凝土等轻质建材; 2、宜采用轻钢等轻量化建材。5.2.7.10 可采用功能性建材,并符合下列要求: 1、宜采用能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建筑材料; 2、宜采用能防潮、能阻止细菌等生物污染的建筑材料; 3、宜采用减少建筑能耗和改善室内热环境的建筑材料; 4、宜采用具有自洁功能的建筑材料。5.2.8 运行管
44、理5.2.8.1 建筑设计应考虑部品组合的同寿命性;不同使用寿命的部品组合在一起时,其构造应便于分别拆换更新和升级。5.2.8.2 设备机房、管道井的布置宜靠近负荷中心,并应设置设备、管道和系统的调试与检修空间,便于设备、管道和系统的调试、维修、改造和更换。5.2.8.3 应设置分类收集、密闭的垃圾容器,防止垃圾无序倾倒和二次污染。5.3 结构设计5.3.1 一般要求5.3.1.1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的规定。5.3.1.2 结构构件的抗力及耐久性应满足相应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新建建筑宜适当提高结构的安全度及耐久性水平,包括荷载设计标准、
45、抗风压抗震设防水准等,延长结构正常使用周期,宜注重建筑舒适度设计要求。5.3.1.3 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利用时,应依据国家有关规范对其主要受力构件和结构体系进行检测鉴定,对达到或即将达到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建筑,可在全面鉴定的基础上,经过维修加固满足建筑功能及结构可靠度要求后继续使用。5.3.2 结构体系5.3.2.1 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影响,宜优先选择规则的形体,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侧向刚度沿竖向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5.3.2.2 应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出
46、发,在保证安全、耐久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尽量采用资源消耗少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合理控制建筑物层高,并应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控制材料的用量。并推广如下结构: 1、推广轻型钢结构体系、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等有利于节能节材的结构形式,在当地资源许可时可采用木结构体系、竹结构体系等以可再生材料为主材的新型结构体系; 2、推广规模化生产的装配式结构。5.3.3 地基基础5.3.3.1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满足现行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的中关于场地的要求,“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5.3.3.2 建筑场地应避开河道冲刷、洪水淹没、区
47、域性大面积沉陷及其他不良地质作用易发区。5.3.3.2 地基基础设计,应根据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和材料,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当采用桩基础时,宜优先采用预制桩、机械成孔桩,并采用对环境影响小的施工工艺。当采用人工挖孔桩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5.3.3.3 地下结构的基坑支护结构宜与永久结构结合考虑,基坑支护应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临时支护宜尽量考虑采用可回收材料,尽量避免采用会产生污染环境物质的支护结构。5.3.4 结构材料选用5.3.4.1 砌体材料选择1、材料的选择应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宜选用绿色建材,禁止使用国家命令禁
48、止的建材; 2、应选用节能环保型墙体材料。宜选用当地工业、矿业、农业废料、建筑废弃物制成的墙材产品; 3、鼓励选用装饰、保温、承重一体化的墙材,以简化施工工序,节约施工能耗; 4、隔墙材料应选用轻质、节能、环保的材料,减轻房屋自重。5.3.4.2 钢筋混凝土材料选择 1、材料的选择应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优先采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 2、优先选用高强度钢筋和高强预应力筋,减少钢筋用量。优先选用HRB400、HRB500热轧带肋钢筋。5.3.4.3 钢结构的材料选择 1、应根据结构的重要性、荷载特征、结构形式、应力状态、连接方法、钢材厚度和工作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选用合适的
49、钢材牌号和材性,避免“大材小用、小材大用”;2、钢结构围护材料应采用轻质、节能、环保的材料,减轻建筑结构自重,减少钢材用量;3、钢构件的防腐、防火、隔热应采用环保型材料,减少环境污染;4、钢结构配件宜选用标准化产品。5.3.4.4 木结构、竹结构房屋 1、城市木结构、竹结构房屋,应利用速生丰产林生产的高强复合工程用木材、竹材,提高材料本地化程度,减少运输能耗; 2、选用的建筑结构的材料,易于再生利用,对环境无污染。5.3.4.5 现浇混凝土应采用预拌混凝土。砂浆宜采用预拌商品砂浆。5.3.4.6 使用可再利用材料、可循环材料及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应保证结构安全。5.4 给排水设计5.4.
50、1 一般要求5.4.1.1 绿色建筑节水设计应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综合利用雨水、中水、城市污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合理确定供水水质指标,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用水定额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要求。5.4.1.2 采用非传统水源时,处理出水必须保障用水终端的日常供水水质安全可靠,严禁对人体健康和室内卫生环境产生负面影晌。5.4.1.3 非传统水源的水质处理工艺应根据原水特征、污染物和出水水质要求通过经济、技术比较后确定。5.4.1.4 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应符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及相应配套规范要求的规定。5.4.1.5 小区或单体建筑物节水系统
51、应根据节能、卫生、安全及当地政府规定等要求,并结合非传统水源综合利用的内容进行设计。在初步设计阶段应编制“节水规划设计专篇”,其中节水用水量的计算中缺水城市的平均日用水定额应采用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中的较低值。5.4.2 非传统水资源利用5.4.2.1雨水和中水利用工程应根据现行国家规范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和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 50336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5.4.2.2 建设用地内设置了雨水利用设施后,仍应设置雨洪外排设施和外排系统。5.4.2.3 雨水、中水及城市污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可用于景观用水、绿化用水、汽车冲洗用水、路面地面冲洗用水、冲厕用
52、水、消防用水等不与人身接触的非生活用水。雨水经过处理亦可用于建筑空调循环冷却系统的补水。5.4.2.4 洗车场洗车用水、冲洗路面、地面等用水量,应分别按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中表3.1.3、3.1.5的规定确定。5.4.2.5 中水、雨水不得直接用于生活饮用水及游泳池等用水。与人身接触的景观娱乐用水不宜使用中水或城市污水再生水。5.4.2.6 当具有城市污水再生水供应管网时,建筑中水应优先采用城市再生水。5.4.2.7 景观用水应优先采用雨水、中水、城市再生水及天然水源等。5.4.2.8 建筑或小区中设有雨水利用和中水回用水系统时,应分别经调蓄和净化处理,出水可在储水池混合。在雨季
53、,应优先利用雨水,需要排放时优先排放中水原水。5.4.2.9 水源型缺水且无城市再生水供应的地区,建筑面积大于5万m2且可回收水量大于150m3/d的住宅建筑宜设置中水处理设施。5.4.2.10 中水原水的可回收利用水量宜按优质杂排水或杂排水量计算。5.4.3 节水设计5.4.3.1 市政管网供水压力不能满足供水要求的多层、高层建筑的给水、中水、热水系统应竖向分区,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不宜大于0.45MPa,且分区内低层部分应设减压设施,保证各用水点处供水压力不大于0.2MPa。5.4.3.2 绿化浇洒系统应依据水量平衡和技术经济比较,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各种水资源。5.4.3.3
54、 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水。5.4.3.4 设有市政或小区给水、中水供水管网的建筑,供水系统应充分利用城镇供水管网的水压直接供水。5.4.3.5 给水调节水池或水箱、消防水池或水箱应设溢流信号管和溢流报警装置。在设有中水、雨水回用供水系统的建筑物或小区,给水调节水池或水箱清洗时排出的废水、溢水宜排至中水、雨水调节池回收利用。5.4.3.6 空调冷凝水的收集及回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设有中水回收、雨水收集利用供水系统的建筑,其集中空调部分的冷凝水宜回收汇集至中水、雨水储水池,作为杂用水; 2、设有集中空调系统的建筑,当无中水回收、雨水收集利用供水系统时,可设置单独的空调冷凝水回
55、收净化系统,将其用于水景、绿化等用水。5.4.3.7 浇洒系统水源应满足下列要求: 1、优先选择雨水、中水等非传统水源; 2、水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的规定。5.4.3.8 绿化浇洒应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应根据喷灌区域的浇洒管理形式、地形地貌、当地气侯条件、水源条件、绿地面积大小、土壤渗透率、植物类型和水压等因素,选择不同类型的喷灌系统,并符合下列要求: 1、绿地浇洒采用中水时,宜采用以微灌为主的浇洒方式; 2、人员活动频繁的绿地,宜采用以微喷灌为主的浇洒方式; 3、土壤易板结的绿地,不宜采用地下渗灌的浇洒方式; 4、乔、灌、草宜采用以滴灌、微喷灌等为主的浇洒方式; 5、带有绿化的停车场、平台绿化的喷灌方式宜根据地域条件选用。5.4.3.9 浇洒系统宜采用湿度传感器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路灯照明设施项目风险评估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橱柜产品研发与创新资助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交通出行充值卡销售与优惠套餐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民办医院医疗设备维护保养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型报刊亭定制加工安装合作合同3篇
- 2025年度仓储空间租赁与仓储管理合同4篇
- 2025年度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与推广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租赁合同终止及租赁关系解除及后续权利义务协议样本2篇
- 二零二五版美缝施工与职业培训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古树名木保护与恢复合同4篇
- 春节英语介绍SpringFestival(课件)新思维小学英语5A
- 进度控制流程图
- 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化学真题
- 【阅读提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阅读要素解析 类文阅读课外阅读过关(含答案)
- 供电副所长述职报告
- 现在完成时练习(短暂性动词与延续性动词的转换)
- 产品质量监控方案
- 物业总经理述职报告
- 新起点,新发展心得体会
- 深圳大学学校简介课件
- 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研究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