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_第1页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_第2页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_第3页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_第4页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土壤特性 土壤三相土壤三相(three phases)组成组成 土壤固、液、气土壤固、液、气 三相容积比,反映三相容积比,反映 土壤水、气关系。土壤水、气关系。 water organic matter mineral atmosphere 三相比示 意图 第一节 土壤孔性 一、土壤孔隙性一、土壤孔隙性 1土壤孔性 土壤孔性包括孔隙的数量、孔隙的大小及其比例,土壤 孔隙的数量用孔隙度或孔隙比表示。 2土壤孔度与孔隙比 土壤孔隙的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称为土壤 孔度,又称总孔度。它是衡量土壤孔隙的数量指标。 孔隙比:它是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其值为1或稍大于1为好。 3孔

2、隙的分级 通常根据孔隙的大小及作用将土壤孔隙分为三级:非活性孔隙、 毛管孔隙和通气孔隙。 (1)非活性孔隙 当量孔隙在0.002mm以下,土壤水吸力为1500KPa以上。这种孔 隙中,几乎是被土粒表面的吸附水所充满。土粒对这些水有较强的分 子引力,使它们不易运动,也不易损失,无效孔径中植物的根与根毛 难以伸入,供水性差,这部分水不能为植物所利用,故此类孔隙称为 无效孔隙。 (2)毛管孔隙 当量孔隙为0.02-0.002mm,土壤水吸力为150-1500KPa。植物的细根、 原生动物和真菌等很难进入毛管孔隙中,但植物根毛和一些细菌可在其中活动 ,有利于养分的吸收与转化,毛管孔隙保存的水分可被植物

3、吸收利用。为有效 孔隙。 (3)通气孔隙 当量孔径大于0.02mm,相应的土壤水吸力小于150KPa。通气孔隙的水分 主要受重力支配而排出,不具有毛管作用,成为空气成为空气流动的通道, 不具有毛管作用,所以叫通气孔或非毛管孔。 二、土壤相对质量密度(比重)和容重 1土壤相对质量密度 是指单位容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与同体积水的质 量之比。 多数土壤矿物比重在2.6-2.7左右,(将2.65作为土壤矿物的平均值) ,而一般土壤有机质的比重为1.25-1.40。由于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多, 其比重通常都低于心土及底土层。 例 题 1、已知土壤容重为1.15g/cm3,求亩(666.7

4、m2)耕层0-20cm土壤土重。 解:666.70.21.15=153t=153000 kg 因此过去常说每亩耕层土壤约30万斤,即每公顷耕层土重15万kg。 2、已测得有机质含量1%,求亩耕层土壤有机质重量? WSOM=WSoil1%=666.70.21.151%=1.53t=1530kg N、P、K等都可计算出,如测得N含量0.05%,则亩含N约 77kg,如测 得盐含量0.3%,则亩含盐约460kg。 2. 土壤容重( Bulk Density ) 是指单位容积土壤体(包括粒间空隙)的烘干重,单位为g/cm3 。土壤容重大体为1.00-1.70g/cm3之间,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

5、 3. 土壤容重的应用 (1)计算土壤总孔度 (2)配合水分常数计算各级孔度 (3)计算土壤固、液、气三相容积比率,用以反映土壤自身调节肥 力因素的功能 (4)将土壤某些以质量为基础的数据换算为以容积为基础。 (5)计算一定面积与深度的土壤质量 (6)计算一定土层内各种土壤成分的储量 三、土壤孔性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 (一)内因 土壤有机质 土壤结构性 土粒的排列方式 (二)外因 降雨、 施肥、 灌溉、 耕作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掌握土壤孔隙的概念、类型及调控。 难点:难点:土壤比重和容重的区别。 第二节 土壤结构 一、土壤结构的类型及其特性 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粒相互团聚成大小, 形状和

6、性质不同的团聚体,称为土壤结构。 1块状结构 2核状结构 3. 柱状结构 4片状结构 5. 团粒结构 二、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调节作用 1)协调土壤水、气矛盾 2)协调土壤有机养分消耗与积累矛盾 3)能稳定土壤温度,使温度状况适宜 4)改良土壤耕性,有利于根系伸展 团粒结构是改进土壤固、液、气三相比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团 粒结构的土壤中,水、肥、气热比较相互协调,被称为土壤肥力调 节器。 三、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1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 包括“多级团聚说”和“粘团说”两种。 第一阶段:有单粒在胶体凝聚、水膜粘结以及胶结作用下形成初 级复粒或致密的小土团。 第二阶段:初级复粒进一步逐级粘合、胶结、

7、团聚,依次形成第 二级、第三级及微团聚体的过程。 2团粒结构形成的必备条件 胶结物质:有机胶体、无机胶体及胶体凝聚物质。 成型动力:土壤生物的作用、干湿交替、在适宜土壤含水量下 进行耕作等。 四、土壤结构的改善与恢复 1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料 精耕细作结合施用有机肥料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地区创造良好结构的主要方法。 2. 合理轮作倒茬、扩大绿肥及牧草的种植面积 各种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点和相应的耕作管理制度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具有很 大的影响。 3. 科学的土壤管理 喷、滴灌、地下灌溉,酸性土施用石灰,碱性土施用石膏。 4. 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 土壤结构改良剂是用来促进土壤形成团粒,提高土壤肥力和

8、固定表土、保护耕层 、防止水土冲刷的矿物质制剂、腐殖质制剂和人工合成聚合物制剂,它是根据土壤中 团粒结构形成的客观规律,提取腐殖质、木质素等物质作为团粒的胶结剂。 重点:土壤结构性的评价,尤其是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调节作用。 难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 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 一、土壤物理机械性 土壤的物理机械性是土壤多项动力学性质的统称。 1土壤粘结性 土壤粘结性是指土粒与土粒之间由于分子引力而相互粘结在一起的 性质。由于土壤具有粘结性,是其具有抵抗外力破碎的能力,也是土壤 有耕作时产生阻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湿润时,(由于土壤含有一定的水分)土壤板结性实际土粒-水- 土粒之间相互

9、吸引而表现的板结力。 3可塑性 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任意改变成各种形状,当外力解除和土壤干燥 后,仍能保持其变形的性能,称土壤的可塑性。 干土没有可塑性,当水分含量逐渐增加时,土壤才表现出可塑性。 下塑限(塑限):土壤开始呈现可塑状态时的水分含量称下塑限。 上塑限(流限):土壤失去可塑性而开始流动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上塑限。 土壤质地:土壤中粘粒愈多,质地愈细,塑性愈强。一般而言, 上塑限、下塑限和塑性值的数值随着粘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代换性阳离子 土壤有机质 二、耕性的概念二、耕性的概念 指土壤在耕作时反映出来的特性。从三方面评价:指土壤在耕作时反映出来的特性。从三方面评价: (一

10、)耕作的难易;(一)耕作的难易; (二)耕作质量的好坏;(二)耕作质量的好坏; (三)适耕期长短;(三)适耕期长短;不是任何时间都可耕地,湿润、酥软不是任何时间都可耕地,湿润、酥软 是旱田适耕时期,砂土、壤土、粘土适耕期长短不同。是旱田适耕时期,砂土、壤土、粘土适耕期长短不同。 重点:重点: 对粘结性、粘着性及可塑性的理解;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的关系。对粘结性、粘着性及可塑性的理解;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的关系。 难点:难点: 土壤水分对土壤粘结性和可塑性的影响。土壤水分对土壤粘结性和可塑性的影响。 三、影响土壤耕性的因素三、影响土壤耕性的因素 (一)土壤粘结性(一)土壤粘结性 土粒间由于分子引

11、力而相互粘结在一起的性质,土粒间由于分子引力而相互粘结在一起的性质, 它使土壤具有抵抗破碎和分散的能力。粘结性的强弱用粘结力表示,它使土壤具有抵抗破碎和分散的能力。粘结性的强弱用粘结力表示, 单位单位kg/cm2 ,不同土壤粘结力的大小不同,同一土壤粘结力也会变化,不同土壤粘结力的大小不同,同一土壤粘结力也会变化, 影响因素有:影响因素有: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交换性阳离子种类;交换性阳离子种类; 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含量。 (二)土壤粘着性(二)土壤粘着性 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粘附外物的性能。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粘附外物的性能。 用粘着力表示。影响因素为:用粘着力

12、表示。影响因素为: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含水量;含水量;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含量; 代换性离子种类。代换性离子种类。 土壤粘结性与含水量的关系 表表 4 6 土土壤壤耕耕性性与与土土壤壤结结持持状状态态 土土壤壤水水分分 含含量量 干干燥燥 湿湿润润 潮潮湿湿 泞泞湿湿 多多水水 极极多多水水 土土壤壤结结持持 状状态态 坚坚硬硬 酥酥软软 可可塑塑 粘粘韧韧 浓浓泥泥浆浆 薄薄泥泥浆浆 主主要要性性状状 具具有有固固体体 性性质质,不不 能能捏捏合合成成 团团 松松散散无无可可 塑塑性性,易易 成成团团但但不不 成成块块 有有可可塑塑 性性,但但无无 粘粘着着性性 有有可可塑塑性性 和和粘粘着着性性 成成浓浓泥泥浆浆, 可可受受重重力力影影 响响而而流流动动 成成悬悬浮浮体体, 如如液液体体一一样样 容容易易流流动动 耕耕作作阻阻力力 大大 小小 大大 大大 大大 小小 耕耕作作质质量量 成成硬硬土土块块 成成小小土土块块 成成大大土土垡垡 成成大大土土垡垡 成成浮浮泥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