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基础医学概论基础医学概论 (生理学部分)(生理学部分) 2 讲解人:讲解人:潘潘群皖群皖 3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第一节第一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和机体功能的调节生命的基本特征和机体功能的调节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一、生命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新陈代谢 兴奋性(反应性)兴奋性(反应性) 生殖和生长发育生殖和生长发育 机体功能机体功能: 血液循环血液循环 消化吸收消化吸收 呼吸呼吸 排泄排泄 内分泌内分泌 机体调节机体调节 P7P7 4 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形式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形式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nervous regulation)、体液
2、调节、体液调节 (humoral regulation)(humoral regulation)和自身调节和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autoregulation) (一)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 : 1. 1.调节方式调节方式: : 反射反射 反射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 ,机体对刺激所产机体对刺激所产 生的规律性反应。生的规律性反应。 5 2.2.结构基础结构基础: : 反射弧反射弧 感受器感受器 传入神经传入神经 反射弧反射弧 的组成的组成 中枢中枢 传出神经传出神经 效应器效应器 6 3. 3.反射的类型反射的类型: : 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3、: :先天的先天的, ,反射弧固定、简单。如吸吮反反射弧固定、简单。如吸吮反 射、拥抱反射等。射、拥抱反射等。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后天的,由训练获得,反射弧不固定,复杂,后天的,由训练获得,反射弧不固定,复杂, 易消退,须强化。如铃声和光刺激引起狗唾液分泌易消退,须强化。如铃声和光刺激引起狗唾液分泌 4.4.特点特点: : 快速、短暂、快速、短暂、 作用局限、精确。作用局限、精确。 7 (二)体液调节(二)体液调节: : (humoral regulationhumoral regulation) 指机体产生指机体产生 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通过体液运输通过体液运输, ,
4、作用于相应受体作用于相应受体, ,对对 靶组织和靶细胞进行的调节。靶组织和靶细胞进行的调节。 远距分泌(全身性调节)远距分泌(全身性调节) 体液调节方式体液调节方式 旁分泌(局部性调节)旁分泌(局部性调节) 神经分泌神经分泌 特点:特点:缓慢、持久、作用广泛。缓慢、持久、作用广泛。 8 (三)自身调节(三)自身调节 (autoregulation) 指不依赖神经和体液指不依赖神经和体液 调节调节, ,由组织或细胞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调节。由组织或细胞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调节。 如:如: 脑和肾脏血管在血压升高时收缩,在血压降低脑和肾脏血管在血压升高时收缩,在血压降低 时舒张,以保持血压恒定
5、。时舒张,以保持血压恒定。 三、机体活动的反馈性调节三、机体活动的反馈性调节 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受控部分受控部分 控制信息控制信息 反馈监测装置(调定点)反馈监测装置(调定点) 输出输出 9 反馈的类型及调节(负反馈和正反馈调节)反馈的类型及调节(负反馈和正反馈调节) 1.1.负反馈(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negative feedback):): 如:如:COCO2 2、OO2 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体温的调节等。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体温的调节等。 意义:意义:调定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调定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2.2.正反馈(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positi
6、ve feedback ):): 如如: :动作电位上升支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形成, ,血液凝固血液凝固, ,分娩过程,排尿、排分娩过程,排尿、排 便反射。便反射。 意义:意义:形成再生性活动,使某一生理功能得以迅速完成形成再生性活动,使某一生理功能得以迅速完成 10 第二章第二章 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功能 第一节第一节 生物膜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生物膜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一一. 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液态镶嵌模型(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fluid mosaic model) 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
7、,其中镶嵌着具有不 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膜外膜外 膜内膜内 P21 11 (一)脂质双分子层(一)脂质双分子层 含磷脂,少量的胆固醇和鞘脂含磷脂,少量的胆固醇和鞘脂 特点特点 1. 1.双嗜性双嗜性, ,呈双层呈双层 2.2.熔点低熔点低, ,呈液态呈液态 3.3.具有流动性和稳定性具有流动性和稳定性 4.4.磷脂分布不对称磷脂分布不对称 亲水性基团亲水性基团 疏水性基团疏水性基团 12 ( (二二) )细胞膜蛋白质细胞膜蛋白质 以以螺旋球形蛋白质形式存在,包螺旋球形蛋白质形式存在,包 括表面蛋白质和穿膜的整合蛋白质。膜蛋白质具有受括表面蛋白质和穿膜的整合蛋白质。膜蛋白质具
8、有受 体、载体和通道等功能。体、载体和通道等功能。 13 (三)糖类(三)糖类 以共价键形式与蛋白质和脂质形成糖蛋白以共价键形式与蛋白质和脂质形成糖蛋白 和糖脂,伸在膜表面,具有抗原决定簇和受体识别和糖脂,伸在膜表面,具有抗原决定簇和受体识别 “标志标志”作用。作用。 外外 内内 14 二二. 细胞膜物质跨膜转运细胞膜物质跨膜转运 ( (一一) ) 简单扩散(简单扩散(单纯扩散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simple diffusion) 指脂指脂 溶性小分子溶性小分子 物质顺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过程。如物质顺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过程。如OO2 2 、CO CO2 2、 、 NN2 2和
9、水的跨膜转运。可用通量来表示。和水的跨膜转运。可用通量来表示。 (二)协助扩散(二)协助扩散 (易化扩散;(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指指 非脂溶性物质顺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过程。须借助膜蛋白非脂溶性物质顺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过程。须借助膜蛋白 的协助,包括通道介导和载体介导的两种易化扩散。的协助,包括通道介导和载体介导的两种易化扩散。 1 1、通道(、通道(channelchannel)易化扩散)易化扩散 如:如:NaNa+ +、K K+ +、 CaCa+ +和和 水通过膜通道的转运水通过膜通道的转运 过程。过程。 15 2 2、载体易化扩散、载体易化扩散 如氨基酸、葡
10、萄糖和核苷酸的如氨基酸、葡萄糖和核苷酸的 跨膜转运。跨膜转运。 16 (三)主动转运(主动运输;(三)主动转运(主动运输;primary active transport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指分子或离子指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耗能逆浓度差耗能的跨膜转运过程。须泵的参的跨膜转运过程。须泵的参 与。如与。如NaNa泵、泵、CaCa泵、泵、H H泵的转运过程。泵的转运过程。 主动转运所需能量:主动转运所需能量: 1 1、ATPATP提供提供 2 2、光能、光能 3 3、细菌基团转移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提供、细菌基团转移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提供 17 NaNa泵(泵(NaNa+
11、 +-K-K+ +依赖式依赖式ATPATP酶)的工作原理(如图)酶)的工作原理(如图) NaNa+ +泵每循环一次,泵每循环一次, 消耗一分子消耗一分子ATPATP,将,将 膜内膜内3 3个个NaNa+ +移出膜外,移出膜外, 将将2 2个个K K+ +移入胞内。移入胞内。 18 (四)膜泡运输(四)膜泡运输 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膜的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膜的 过程。过程。 (1)胞吐(入胞):)胞吐(入胞):如神经末梢囊泡释放递质。如神经末梢囊泡释放递质。 (2)胞吞(出胞):)胞吞(出胞):吞噬和吞饮(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导吞噬和吞饮(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导 入胞)入胞) 19
12、第二节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兴奋和兴奋性一、兴奋和兴奋性 神经、肌肉和腺体为可兴奋细胞,细胞产生神经、肌肉和腺体为可兴奋细胞,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 就表明细胞产生了就表明细胞产生了“兴奋兴奋”,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 能力或特性称为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兴奋性。 当细胞在安静状态和受刺激状态时,可兴奋细胞当细胞在安静状态和受刺激状态时,可兴奋细胞 可产生相应的生物电变化,包括可产生相应的生物电变化,包括静息电位静息电位(RP)(RP)、局部、局部 电位和兴奋状态下的电位和兴奋状态下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AP)(AP) 20 二、静息电位(二、静息电
13、位(resting potentialresting potential:RPRP) (一)定义:(一)定义:指细胞未受刺激时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 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外为正,膜内为负,呈极化状态。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外为正,膜内为负,呈极化状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二)(二)RPRP有关的概念:有关的概念: 极极 化化(polarizationpo
14、larization) 去极化去极化(除极化;(除极化;depolarizationdepolarization) 超极化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hyperpolarization) 反极化(超射)反极化(超射) 复极化复极化(repolarizationrepolarization) mV mS +30+30 -90 0 22 (三)(三)RPRP产生的机制产生的机制: : 条件条件 1 1、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 KK+ +i i KK+ +oo约约3030倍,倍, NaNa+ +o o NaNa+ +i i约约1212倍。倍。 2 2、静息
15、时,膜对离子具有选择性通透性。、静息时,膜对离子具有选择性通透性。 如对如对K+K+通透性大(较通透性大(较NaNa+ +大大50-10050-100倍),倍), 对对NaNa+ +几乎无通透性。几乎无通透性。 Na+(12倍)倍) K+(30倍)倍) + - 化学驱动力化学驱动力 电位差驱动力电位差驱动力 23 由此,由此, K K+ +借浓度差由膜内向膜外扩散,使膜内为负,借浓度差由膜内向膜外扩散,使膜内为负, 膜外为正。当膜外为正。当K K+ +借浓度差向外扩散的力量与膜外为正、借浓度差向外扩散的力量与膜外为正、 膜内为负的电位差力量相平衡时,膜内为负的电位差力量相平衡时, K K+ +
16、向外净移动等于向外净移动等于 零,零, K K+ +的扩散停止。此时,膜电位固定至某一值,此的扩散停止。此时,膜电位固定至某一值,此 即即RpRp。 因此,因此,RpRp由由K K+ +向膜外扩散所致,向膜外扩散所致, 相当于相当于K K+ +的电的电- -化学平衡电位化学平衡电位(E(Ek k) )。 Na+(10倍)倍) K+(30倍)倍) + - 化学驱动力化学驱动力 电位差驱动力电位差驱动力 24 三、动作电位三、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及其产及其产 生机制生机制 (一一) 定义:定义:细胞受刺激后,细胞受刺激后,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
17、生 一次快速可逆,可传播的一次快速可逆,可传播的 电位变化,称为电位变化,称为APAP。 刺激刺激 25 (二二)AP的组成及特点的组成及特点 去极化和超射去极化和超射 AP 复极化复极化 AP特点:特点: 1 1、“全和无全和无”。 2 2、不衰减,可远、不衰减,可远 距离传播。距离传播。 26 (三三) Ap产生的机制产生的机制 去极化时相:去极化时相:细胞受刺激时,少量的细胞受刺激时,少量的NaNa+ +通道开放,通道开放, NaNa+ +内流形成局部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内流形成局部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阈电位时,膜时,膜 上电压门控式上电压门控式NaNa+ +通道大量开放,通道大量
18、开放, NaNa+ +借浓度差快速内借浓度差快速内 流,流, NaNa+ +电导(通透性)增强电导(通透性)增强, ,形成形成ApAp去极化和超射。去极化和超射。 阈电位:阈电位:刚刚能引起膜对刚刚能引起膜对NaNa+ +通透性增大的临界膜电通透性增大的临界膜电 位值。位值。 或:或: 刚刚能引起膜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刚刚能引起膜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 27 复极化时相:复极化时相:细胞膜反极化后(达细胞膜反极化后(达NaNa+ +平衡电位平衡电位 时),时), NaNa+ +通道失活,通道失活, NaNa+ +电导(通透性)减电导(通透性)减 弱;弱;K K+ +通透性增加,通
19、透性增加, K K+ +借浓度差向膜外扩散,借浓度差向膜外扩散, 使膜电位产生复极化。使膜电位产生复极化。 复极化至静息电位后,复极化至静息电位后, NaNa+ +泵等主动转运活动增泵等主动转运活动增 强,使保持离子的不均匀强,使保持离子的不均匀 分布,产生分布,产生后超极化电位后超极化电位。 28 第三章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神经元一神经元( neuron) (一)结构与功能(一)结构与功能 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由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由 10001000亿亿(10(1011 11) ) 神经元神经元 和和1-51-5万亿万亿(1-5(1-5101012 12) ) 神经胶质细胞所组
20、成,神经胶质细胞所组成, 典型的运动神经元由胞典型的运动神经元由胞 体和突起构成。体和突起构成。 P259 功能:功能: 感觉功能感觉功能 运动功能运动功能 内脏调节内脏调节 高级功能高级功能 29 二、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二、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神经元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一)神经元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 1经典突触的概念经典突触的概念 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 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称为称为 突触。突触。 突触包括:突触包括:轴突轴突- -胞体,胞体, 轴轴- -树,轴树,轴- -轴式突轴等轴式突轴等 30 2 2、突触传递的过程(电、突触传递的
21、过程(电- -化学化学- -电的传递)电的传递) (1) 以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以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EPSP)形式形式 EPSP 囊泡释放递质囊泡释放递质 Ca2+进入突触前膜进入突触前膜 后膜后膜Na+和和K+通透性增高通透性增高 Na+内流内流 K+外流外流 31 机制:机制: 轴突末梢兴奋轴突末梢兴奋 Ca Ca2+ 2+进入突触前膜 进入突触前膜囊泡向突囊泡向突 触前膜移动,前膜释放触前膜移动,前膜释放兴奋性兴奋性递质(量子样释放)递质(量子样
22、释放) 递质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递质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使突使突 触后膜对正离子触后膜对正离子(Na(Na+ +和和K K+ +,主要是,主要是NaNa+ +) )的通透性升高的通透性升高 Na Na+ +内流内流 K K+ +外流外流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 达阈电位达阈电位, ,始段产生锋电位始段产生锋电位, ,爆发扩布性兴奋爆发扩布性兴奋兴奋兴奋 传至整个神经元。传至整个神经元。 32 (2)以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以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形式形式
23、 轴突末梢兴奋轴突末梢兴奋CaCa2+ 2+进入突触前膜 进入突触前膜突触前膜释放突触前膜释放 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递质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递质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 膜受体膜受体突触后膜对离子突触后膜对离子ClCl- -和和K K+ +(主是(主是ClCl- -) )的通透性的通透性 升高升高 Cl Cl- -内流,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内流,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 下一级神经元抑制下一级神经元抑制 33 3、突触传递的特征、突触传递的特征 1 1)单向传布)单向传布 即由突触前末梢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即由突触前末梢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 2 2)突触延搁)突触
24、延搁 兴奋通过一个突触所需的时间约为兴奋通过一个突触所需的时间约为0.30.3 0.5ms0.5ms。当兴奋通过中枢部分时,突触延搁即为。当兴奋通过中枢部分时,突触延搁即为中枢中枢 延搁。延搁。 3 3)总和现象和阻塞)总和现象和阻塞 有空间和时间性总和。有空间和时间性总和。 4 4)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突触部位易受突触部位易受 内环境理化因素(如缺氧、内环境理化因素(如缺氧、PHPH)变化的影响。)变化的影响。 34 4、中枢抑制、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 以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以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IPSP)形式形式 2)
25、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 多发生在轴突多发生在轴突- -轴轴 突突- -胞体式突触结构胞体式突触结构 突触前因素导致突突触前因素导致突 触前膜释放兴奋性触前膜释放兴奋性 递质减少,使突触递质减少,使突触 后膜后膜EPSPEPSP受抑制。受抑制。 35 5、神经元之间其他传递方式、神经元之间其他传递方式 1 1)电突触传递:如紧密连接和缝隙连接的信息传递。)电突触传递:如紧密连接和缝隙连接的信息传递。 2 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non-synaptic transmission,(non-synaptic transmission) 36 第四章第四章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 P29
26、5 37 第一节第一节 心脏生理心脏生理 一一.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一) 心动周期的概念心动周期的概念: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 机械活动周期机械活动周期, ,称称心动周期心动周期, ,可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可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 ,包包 括心房和心室心动周期。以正常成人平均心率括心房和心室心动周期。以正常成人平均心率7575次次/ /分分 计,心动周期为计,心动周期为0.80.8秒。秒。 38 (二二)心脏的泵血过程:心脏的泵血过程:以左心房和左心室为例以左心房和左心室为例 39 1. 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期: 1)等容收缩期(等容收缩期(Pe
27、riod of isovolumic contraction):占):占 0.05s. 压力压力:房内压房内压室内压室内压动脉压动脉压 瓣膜瓣膜: : 动脉瓣开动脉瓣开 容积容积: : 心室容积迅速减少心室容积迅速减少 血流方向血流方向: : 心室心室动脉动脉 (室内压达最高值)(室内压达最高值) 减慢射血期(减慢射血期( Period of slow ejection ):):0.15s. 压力:压力:室内压室内压 动脉压动脉压 瓣膜瓣膜: : 动脉瓣未关动脉瓣未关 容积容积: : 心室容积进一步减少心室容积进一步减少 血流方向血流方向: : 心室心室动脉动脉 (动脉血压已高于室内压)(动脉
28、血压已高于室内压) 41 2. 心室舒张期:心室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等容舒张期( Period of isovolumic relaxation): 0.06- 0.08s 压力:压力:房内压房内压室内压室内压 动脉压动脉压 瓣膜瓣膜: : 动脉瓣关闭,房室瓣未开动脉瓣关闭,房室瓣未开 容积容积: : 心室容积不变心室容积不变 血流方向血流方向: : 无无 (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 心室压力变化最大,心室心室压力变化最大,心室 容积在等容舒张期最小)容积在等容舒张期最小) 42 快速充盈期(快速充盈期( Period of rapid filling ):): 0.1
29、1s. 压力:压力:室内压室内压 房内压房内压 瓣膜瓣膜: : 房室瓣开房室瓣开 容积容积: : 心室容积迅速增大心室容积迅速增大 血流方向血流方向: : 心房心房 心室心室 减慢充盈期:减慢充盈期:0.22s. ( Period of reducedfilling ) 压力:压力:室内压室内压 180180次次/ /分):分):心肌收缩能力心肌收缩能力 ,舒张期,舒张期 缩短,心输末期充盈压缩短,心输末期充盈压 搏出量搏出量 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 心率过慢(心率过慢(4040次次/ /分):分):心舒期过长,搏出量可正常,心舒期过长,搏出量可正常, 但输出量但输出量 , 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
30、胺,甲状腺素及体温的升高可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甲状腺素及体温的升高可 使心率加快。使心率加快。 48 (四)心力储备(四)心力储备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 力。力。 心率心率 搏量搏量 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安静安静 7575次次/ /分分 70 ml 5L/70 ml 5L/分分 运动运动 180200180200次次/ /分分 125 ml 25L30L/125 ml 25L30L/分分 1. 1. 心率贮备:增加心率可使输出量增加心率贮备:增加心率可使输出量增加22.522.5倍。倍。 2.2.搏出量的贮备搏出量的贮备 140-70=70m
31、l140-70=70ml 70ml-20ml=50ml 70ml-20ml=50ml 动用搏出量贮备,搏出量可达动用搏出量贮备,搏出量可达120ml120ml 49 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的分类:心肌细胞的分类: 工作细胞工作细胞(working cardiac cellworking cardiac cell) 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 ,又称又称 非自律细胞。具有非自律细胞。具有兴奋、传导、兴奋、传导、 收缩特性,无自律性。收缩特性,无自律性。 自律细胞(自律细胞(rhythmic cell)rhythmic cell): 组成特殊传导系统
32、的心肌细胞,组成特殊传导系统的心肌细胞, 具有具有兴奋、传导、自律特性,兴奋、传导、自律特性, 无收缩性。无收缩性。 50 (一)工作细胞(一)工作细胞 (以心室肌细胞为例)(以心室肌细胞为例) 1. 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RPRP):): 约为约为-90mv-90mv,阈电位,阈电位 为为-70mv-70mv。由。由K K+ +外流所致,外流所致, 相当于相当于K K+ +的电化学平衡的电化学平衡 电位。此外,还与少量电位。此外,还与少量 的的NaNa+ +内流和内流和NaNa+ +泵生电泵生电 性活动有关。性活动有关。 51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AP):): 52 心肌心肌ApAp的
33、特点的特点( (与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APAP的区别的区别) ): 去极和复极过程不对称去极和复极过程不对称 复极时间长,有明显平台期复极时间长,有明显平台期 53 (1) (1) 动作电位的组成动作电位的组成 除极过程:除极过程: O O期期 (1)(1)组成组成 1 1期期(10ms)(10ms)(快速复极初期)(快速复极初期) 复极过程复极过程 2 2期期(100-150ms)(100-150ms)(平台期平台期) ) 3 3期期(100-150ms)(100-150ms)(快速复极未期快速复极未期) ) 4 4期(静息期)期(静息期) 54 (2)(2)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34、0 0期:期:刺激引起少量刺激引起少量NaNa+ +内内 流,形成局部去极化,达阈流,形成局部去极化,达阈 电位后,引起电位后,引起快快NaNa+ +通道通道的的 大量开放,形成再生性大量开放,形成再生性NaNa+ +内内 流,使膜产生快速去极化和流,使膜产生快速去极化和 超射。超射。 55 1 1期:期: I INa+ Na+失活,激活 失活,激活I Ito to (transient outward current)transient outward current) 即即K K+ +负载的瞬间外向电流,负载的瞬间外向电流, 使膜早期快速复极使膜早期快速复极 Ito K+ 56 2 2期:
35、期: 由缓慢并逐渐减弱的由缓慢并逐渐减弱的CaCa2+ 2+ 内流和逐渐增强的 内流和逐渐增强的K K+ +外流外流 (I IK K)共同作用所致。)共同作用所致。 Ca2+ K+ 57 3期:期:慢钙通道失活慢钙通道失活 内向电流消失、内向电流消失、 K K+ +外流为再生性外流为再生性 增强,形成快速复极。增强,形成快速复极。 K+ 58 4 4期:期: 离子的主动转运机制增强。离子的主动转运机制增强。 如:如: 1 1)NaNa+ +泵:泵:泵出泵出3 3个个NaNa+ +,泵入,泵入2 2个个 K K+ + 2 2)NaNa+ +-Ca-Ca2+ 2+交换: 交换:3 3个个NaNa+
36、 +入,入,1 1个个CaCa2+ 2+出胞 出胞 3个个Na+ 2个个K+1个个Ca2+ 59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自律细胞与工作细胞的最大区别:自律细胞与工作细胞的最大区别: 1. 1. 膜电位膜电位( (最大复极化电位最大复极化电位) )不稳定。不稳定。 2. 42. 4期可自动去极化,由进行性内向电流产生。期可自动去极化,由进行性内向电流产生。 60 1. 浦肯野细胞浦肯野细胞AP 特点:特点:与工作细胞与工作细胞APAP波形相似,形成的离子基础也相波形相似,形成的离子基础也相 似,似,为为快反应自律快反应自律cellcell,4
37、4期可自动去极,去极速度较期可自动去极,去极速度较 窦房结慢。窦房结慢。 61 4期自动去极机制期自动去极机制 由内向由内向If If(Na+Na+)电流的逐)电流的逐 渐增强所致,此外,与渐增强所致,此外,与K+K+外流进行性衰减有关。外流进行性衰减有关。 If (Na+) 62 2. 窦房结细胞的窦房结细胞的AP 膜电位不稳定,膜电位不稳定,最大复极电位最大复极电位为为-65mv-65mv, 阈电位为阈电位为-40mv-40mv。 窦房结窦房结 0 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小。由慢期去极速度和幅度小。由慢CaCa2+ 2+通道开 通道开 细胞细胞AP 放,放, CaCa2+ 2+ ( (I IC
38、a-L Ca-L)内流所致 )内流所致 。故称故称 特点特点 慢反应自律慢反应自律C C 无明显的无明显的1 1期和期和2 2期。期。3 3期复极由期复极由Ik Ik外流所致外流所致 4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最快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最快 63 4期自动去极机制期自动去极机制 存在三种促进去极化电流,即起搏离子电流存在三种促进去极化电流,即起搏离子电流 a aK K+ +通道逐渐失活,通道逐渐失活, I Ik k外流进行性衰减外流进行性衰减 b b进行性增强的内向离子流进行性增强的内向离子流I If f(主要是钠内流)(主要是钠内流) c cT T(transient)transient)型钙通道的激
39、活和钙(型钙通道的激活和钙(I ICa-T Ca-T)内流 )内流 64 (三)心肌的电生理特性(三)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1.兴奋性兴奋性 (1)兴奋的周期性变化)兴奋的周期性变化 1)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 从从0 0期除极至复极达期除极至复极达-55mv-55mv 的时间。无论给予多大刺激,的时间。无论给予多大刺激, 心肌均不产生反应,兴奋性心肌均不产生反应,兴奋性 等于零。等于零。NaNa+ +通道处于失活状态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局部反应期局部反应期 从复极从复极-55mv-55mv至至-60mv-60mv的时间。给予强刺激可使膜局部的时间。给予强刺激可使膜局部 兴奋,但
40、不产生兴奋,但不产生ApAp。少量。少量NaNa+ +通道开始复活。通道开始复活。 65 (2)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3 3期期-60-80mv-60-80mv 的时间。的时间。 用高于正用高于正 常阈值的强刺激能常阈值的强刺激能 产生产生APAP。大部分。大部分 NaNa+ +通道已复活,通道已复活, 心肌兴奋性已逐渐心肌兴奋性已逐渐 恢复,但仍低于正常。恢复,但仍低于正常。 -60 -80 -90 66 (3 3)超常期)超常期 (supranormal periodsupranormal period) 3 3期期-80mv-9
41、0mv-80mv-90mv 的时间。用低于正常的时间。用低于正常 阈值的刺激,就可引阈值的刺激,就可引 起起APAP爆发,心肌的兴爆发,心肌的兴 奋性超过正常。膜电奋性超过正常。膜电 位靠近阈电位,故刺位靠近阈电位,故刺 激可小于正常阈值激可小于正常阈值 -60 -80 -90 67 (2)心肌兴奋性的特点和意义)心肌兴奋性的特点和意义 68 1 1)心肌有效不应期长(数百毫秒)心肌有效不应期长(数百毫秒), ,不会发生强直收缩,不会发生强直收缩, 从而保证了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节律活动。从而保证了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节律活动。 2 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69 2 2、心肌的自动
42、节律性(、心肌的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autorhythmicity) 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 ,能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能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 性,称为性,称为自动节律性。自动节律性。心脏内特殊传导系统的细胞(除结区之外)心脏内特殊传导系统的细胞(除结区之外) 具有自律性。具有自律性。 正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正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 90100次次/分分 4060次次/分分 15-40次次/分分 70 3 3、传导性、传导性 心肌细胞间以闰盘相连,是功心肌细胞间以闰盘相连,是功 能上的合胞体。能上的合胞体。 1)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过程和
43、特点)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窦房结窦房结P P细胞细胞心房优势传导通路心房优势传导通路(前、中、后结(前、中、后结 (1m/s)(1m/s) 间束)间束)房室交界房室交界房室束房室束左右束支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浦肯野纤维 (0.02-0.05m/s)0.02-0.05m/s) (1.5-4m/s)(1.5-4m/s) 心室肌心室肌由内膜向外膜传导由内膜向外膜传导整个心室兴奋整个心室兴奋 71 2 2)特点和意义)特点和意义: : 心房优势传导通路与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最心房优势传导通路与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最 快,使两心房或两心室产生同步收缩和舒张。快,使两心房或两心室产生同步收缩和舒张
44、。 房室交界传导最慢,形成房室延搁,有利于心房室交界传导最慢,形成房室延搁,有利于心 房和心室交替收缩和舒张。房和心室交替收缩和舒张。 72 4、收缩性、收缩性 1 1)依赖胞外)依赖胞外CaCa2+ 2+ 心肌细胞终池不发达心肌细胞终池不发达, Ca, Ca2+ 2+贮 贮 存量少存量少, ,收缩时依赖胞外收缩时依赖胞外CaCa2+ 2+内流( 内流(10-10- 20%20%),Ca,Ca2+ 2+进一步触发肌质网中的 进一步触发肌质网中的CaCa2+ 2+释放。 释放。 2 2)同步性收缩)同步性收缩 具有特殊的传导系统具有特殊的传导系统, ,细胞间闰细胞间闰 盘相连盘相连, ,形成功能
45、上的合胞体结构形成功能上的合胞体结构, ,呈呈“全和无全和无” 式交替收缩和舒张。式交替收缩和舒张。 3 3)不发生强直收缩)不发生强直收缩 有效不应期长,不会发生有效不应期长,不会发生 强直收缩。强直收缩。 73 二、血管生理二、血管生理 (一)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一)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1 1、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血流量血流量(blood flow)(blood flow):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 的血量,也称容积速度,单位的血量,也称容积速度,单位ml/minml/min(L/minL/min)。)。 血流速度:血流速度:血液中一个质
46、点在血管内移动的速度。血液中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速度。 74 1 1)血流量测定)血流量测定 (P1-P2) r4 Q = 8 L 2 2)血流阻力)血流阻力 据欧姆定律:据欧姆定律: I = V / R I = V / R Q= Q=P/R R=P/R R=P/Q P/Q Q= Q=PrPr4 4/8 L/8 L R = 8 L / rR = 8 L / r4 4 75 血压(血压(blood pressureblood pressure):):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 侧压力,即压强,单位:侧压力,即压强,单位:PaPa,KpaKpa,mmHgmm
47、Hg。 (一)动脉血压(一)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rterial blood pressure) 1 1动脉血压的形成:动脉血压的形成: (1 1)前提条件:)前提条件:循环系统的平均充盈压(循环系统的平均充盈压(mean mean ciranlatory filling pressureciranlatory filling pressure),约),约0.93kp(7mmHg)0.93kp(7mmHg),反,反 映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的比例关系。映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的比例关系。 76 (2(2)心脏射血)心脏射血 动能动能推动血液流向外周推动血液流向外
48、周 心肌收缩产生的能量心肌收缩产生的能量 压强能压强能( (势能)势能) (3)(3)大动脉弹性大动脉弹性 缓冲主动缓冲主动 脉最高压(收缩压),维脉最高压(收缩压),维 持主动脉最低压(舒张压)持主动脉最低压(舒张压) 77 (4)外周阻力)外周阻力 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处的阻力。外周阻力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处的阻力。外周阻力 的存在,保证了动脉血管具有一定的血量和血压。的存在,保证了动脉血管具有一定的血量和血压。 78 2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Systolic pressure) 心室收缩(中)期主动脉血压的心室收缩(中)期主动
49、脉血压的 最高值。正常值:最高值。正常值:100100 120mmHg(13.3-16.0kpa) 120mmHg(13.3-16.0kpa)。 舒张压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diastolic pressure) 心室舒张(末)期主动脉血压心室舒张(末)期主动脉血压 的最低值。正常值:的最低值。正常值:6060 80mmHg(8.0-10.6kpa) 80mmHg(8.0-10.6kpa)。 脉脉( (搏搏) )压(压(pulse pressurepulse pressure)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 正常值:正常值: 30-40mmHg(4.0
50、-5.3kpa)30-40mmHg(4.0-5.3kpa)。 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舒张压+1/3+1/3脉压,为脉压,为100mmHg100mmHg 79 3 3、影响、影响A A血压的因素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 搏量搏量,心缩期动脉血量心缩期动脉血量,收缩压收缩压, 舒张压变化不大,脉压舒张压变化不大,脉压 (2)心率:)心率:心率心率,心舒期缩短,心舒期大,心舒期缩短,心舒期大A A血液向外血液向外 周流出减少,动脉余血量周流出减少,动脉余血量,舒张压,舒张压,收缩压,收缩压 变化不大,脉压变化不大,脉压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心舒未期
51、动脉余血量心舒未期动脉余血量,舒张舒张 压压,收缩压变化不大收缩压变化不大,脉压脉压 (4)大)大A弹性:弹性:弹性弹性,收缩压,收缩压,舒张压,舒张压,脉压,脉压 若将外周阻力考虑,则舒张压若将外周阻力考虑,则舒张压。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例:如大失血、血压如大失血、血压, 血管收缩,血压血管收缩,血压。 80 (三)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三)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1、静脉血压:、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 (central venous pressure(central venous pressure) 指右心房和胸腔大静脉的血压。指右心房和胸
52、腔大静脉的血压。 静脉血压静脉血压 正常:正常:0.4-1.2kpa (4-12cmH0.4-1.2kpa (4-12cmH2 2O)O) 外周静脉压:各组织器官的静脉血压外周静脉压:各组织器官的静脉血压 心脏射血能力心脏射血能力 影响中心静脉压的因素影响中心静脉压的因素 静脉回流量静脉回流量 临床上同时测中心静脉压和动脉压来指导休克病人的输液临床上同时测中心静脉压和动脉压来指导休克病人的输液 81 2、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心脏收缩和抽吸力量心脏收缩和抽吸力量 体位改变(重力作用)体位改变(重力作用) 呼吸运动呼吸运动 骨骼肌的
53、挤压作用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82 (四)微循环(四)微循环(mircrocirculationmircrocirculation)微动脉和微静脉之微动脉和微静脉之 间的血液循环。间的血液循环。 1、微循环的组成:、微循环的组成: 83 2、微循环的通路、微循环的通路 (1 1)迂回通路:微)迂回通路:微AA后微后微A A capcap前括约肌前括约肌真真capcap微微V V 功能:促进物质交换功能:促进物质交换 (2 2)直捷通路:微)直捷通路:微AA后微后微A A 通血通血capcap微微V V 功能:保证有效的循环血量功能:保证有效的循环血量 (3 3)动、静脉短路:)动、静脉短路: 微微
54、AA动静脉吻合支动静脉吻合支微微V V 功能:调节体温功能:调节体温 84 3 3、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微微A A、后微、后微A A (前阻力血(前阻力血 管)管) 总闸门总闸门 微微 V V(后阻力血管)(后阻力血管) 后闸门后闸门 Cap Cap 前前 括括 约约 肌肌 分闸门分闸门 85 说明:说明: 1 1CapCap前阻力和后阻力之比前阻力和后阻力之比 正常为正常为5:15:1,若增高时,若增高时,capcap 血压下降,反之亦然。血压下降,反之亦然。 2 2分阐门的开启正常为分阐门的开启正常为30%30%, 呈交替开放,每分钟呈交替开放,每分钟5-105-10次
55、,次, 称称血管运动血管运动(Vasomotion)(Vasomotion), 受体液因素和代谢产物(如受体液因素和代谢产物(如 乳酸、乳酸、C02C02、缺氧)调节。、缺氧)调节。 86 (五)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五)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一)有效滤过压(一)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和组织和组织 液的生成液的生成 滤过的力量:滤过的力量:capcap血压,组织液胶渗压血压,组织液胶渗压 重吸收力量:重吸收力量: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渗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渗压 87 EFP = EFP =
56、(capcap血压血压+ +组织液胶渗压)组织液胶渗压)- -(血浆胶渗压(血浆胶渗压+ +组组 织液静水压)织液静水压) EFPEFPA A = =( (32+832+8)- -(25+225+2)= 13mmg = 13mmg EFP EFPV V = =( (14+814+8)- -(25+225+2)= - 5mmHg= - 5mmHg 88 capcap血压血压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淋巴回流淋巴回流 capcap通透性通透性 89 三三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 1 1、心脏和血管的
57、神经支配、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 1)心脏的神经支配)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NENE,作用,作用 于心脏于心脏受体受体, ,使心率加快使心率加快, ,房室传导加快房室传导加快, ,心肌收缩能力心肌收缩能力 加强。普萘洛尔可阻断加强。普萘洛尔可阻断受体。受体。 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神经元末梢释放神经元末梢释放AchAch,作用于,作用于 心脏心脏MM型受体型受体, ,使心率减慢使心率减慢, ,房室传导减慢房室传导减慢, ,心肌收缩能力心肌收缩能力 减弱。阿托品可阻断减弱。阿托品可阻断MM受体。受体。 90 2
58、)血管的神经支配(血管运动神经纤维)血管的神经支配(血管运动神经纤维) 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Vasoconstrictor fiberVasoconstrictor fiber) 末梢释放末梢释放NENE,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受体。与受体。与 受体结合,产生缩血管效应。与受体结合,产生缩血管效应。与受体结合,产生舒受体结合,产生舒 血管效应。与血管效应。与受体结合能力强,缩血管效应为主。受体结合能力强,缩血管效应为主。 2 2、心血管中枢(、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cardiovascular center) 延髓延髓为心血管基
59、本中枢,含心迷走神经元、控制心为心血管基本中枢,含心迷走神经元、控制心 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活动的神经元,具有紧张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活动的神经元,具有紧张 性。延髓以上的中枢为心血管高级中枢。性。延髓以上的中枢为心血管高级中枢。 91 3、心血管反射、心血管反射 1 1)颈)颈A A窦、主窦、主A 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用刺激压力感受器的方法,可用刺激压力感受器的方法,可 使动脉血压下降,称降压反射使动脉血压下降,称降压反射 反射弧反射弧 感受器:感受器:颈颈A A窦,主窦,主A A弓压力感受器弓压力感受器 传入传入N N: 窦窦NN,主,主A A神经(缓冲神经)神经(
60、缓冲神经) 中枢:中枢: 延髓等延髓等 传出传出N N: 心交感心交感NN、心迷走、心迷走NN、 交感缩血管交感缩血管NN 效应器:效应器:心脏、血管心脏、血管 92 反射机制反射机制 (以(以A A血压升高为例)血压升高为例) 当当A A血压血压颈颈A A窦,主窦,主A A弓压力感受器兴奋弓压力感受器兴奋窦窦NN, 抑制心交感抑制心交感 主动脉主动脉NN传入冲动传入冲动 延髓孤束核延髓孤束核 抑制交感缩血管抑制交感缩血管 兴奋背、疑核心兴奋背、疑核心 中枢中枢 心交感心交感NN紧张性紧张性 中枢中枢 心迷走紧张性心迷走紧张性 心率心率 心肌心肌 迷走中枢迷走中枢 交感缩血管紧张性交感缩血管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利检测员管理办法
- 执行款过付管理办法
- 数据室安全管理办法
- 威海巡游车管理办法
- 汶川县投资管理办法
- 教学工作坊管理办法
- 无障碍厕所管理办法
- 医院考核分管理办法
- 机制砂规范管理办法
- 地方债发债管理办法
- 安吉公司团建十人活动方案
- 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临床应用
- 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的个案护理
- 2025年七一党课-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学习教育党课
- 2025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 2025年高考数学全国二卷试题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打印)
- 测绘项目立项方案(3篇)
- T/CEMIA 004-2018光伏单晶硅生长用石英坩埚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解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2025年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 2024年全国寄生虫病防治技能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