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编码技术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现状_第1页
音频编码技术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现状_第2页
音频编码技术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现状_第3页
音频编码技术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现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音频编码技术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现状1 研究背景2 研究的目的3 国内外研究现状1 研究背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由于数字信号具有易于存储和远距离传输、没有累积失真、存储的信息可高品质地还原等特点,他已被应用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但是,它也有其不足:一些重要的信号,如语音、音乐、影视的数字化版本,其数据量巨大,传输和存储的成本较高。而且,随着新技术和新应用的不断出现,还有可能出现数码率更高的信源。这些数据的传输和存储便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而编码技术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提出的解决办法。在这些应用中,“音频编码技术”作为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2、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 研究的目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且应用广泛的新兴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处理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虽然,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核心可以采用一般通用的微处理器,也可以在个人计算机中完成。但是,基于对复杂计算效率、精确性与实时性的需求,逐渐有更多的系统采用专用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来承担计算任务。自1981年第一块专用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的诞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已经在通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g.711、g.72

3、2、g.723.1、g.728、g.729等,目前均有相应的芯片支持。随着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逐渐演变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网。在多媒体信息的网络应用中,语音编码技术成为其关键技术之一。语音通信中信息量越来越大,为了节约带宽和更有利于传输,我们就必须得研究语音编码的相关知识。语音编码大都资料量大,传输速率要求较高。由此诞生了许多种语音压缩处理的方法。 itu-t也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关于低速率语音编码的解决方案。同时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数字信号处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如下: 离散信号的分析(时、频分析;多种变换技术,信号特征的描述); 离散系统地分析(系统地

4、描述,系统的单位抽样响应;转移函数及频率特性等); 信号的采集(a/d技术;抽样定理;多抽定理;量化噪声分析等) 滤波技术(各种数字滤波起的设计与实现); 信号处理中的快速算法(快速傅立叶变换;快速卷积等); 信号的估值(各种估值理论;相关函数和功率谱的估计等); 信号的建模(最常用的是ar,mr,arma,paony等各种模型); 信号处理中的特殊算法(如抽取,插值,奇异值分解,反卷积,信号重建等)。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作为专用于数字信号处理的处理器,由于自身结构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进行信号处理时具有较高的实时性,较高的精度。而且当使用软、硬结合的方式对d

5、sp进行编程实现信号处理又有着比较高的处理精度,很高的灵活性和性价比。虽然,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核心可以采用一般通用的微处理器,也可以在个人计算机中完成。但是,基于对复杂计算效率、精确性与实时性的需求,逐渐有更多的系统采用专用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dsp)来承担计算任务。dsp处理器专用于数字信号处理,拥有极佳的运算性能,用它实现音频编码在灵活性,可升级性以及性价比上比专用芯片都具备一定的优势。当前,利用dsp处理器来实现数字信号处理已成为一种潮流,而音频编码技术在网络应用中也是一项极为关键的技术。在国外,已有专门的关于音频编码的dsp编码译码器出

6、现,但无法了解其关键技术细节。在国内,有少量产品使用到dsp音频编码技术,但尚无成型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dsp音频编码译码器可以提供,更谈不上对其关键技术细节的研究。为此,有必要研究音频编码及其dsp实现,其目的有三: 掌握音频编码协议,了解其核心思想,为视频编码及其它网络应用技术作知识准备,以便从事网络应用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 掌握dsp编程技术,能够较为熟练地编制dsp应用程序; 研制完整的关于音频编码的dsp程序,掌握其中关键的技术细节。3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音频压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由来已久,早期的工作主要是对语音信号进行压缩编码,最早的工作始于1939年dudley发明的声码器,但是直到

7、20世纪70年代中期,除了脉冲编码调制(pusle coding modulation,pcm)和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adaptive pusle coding modulation,adpcm)取得较好的进展之外,中低数码率语音编码一直没有大的突破。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就开始研究计算机网络上的语音通信。1974年12月线性预测编码(linear predictive coding,lpc)声码器首次用于分组语音通信实验,数码率为3.5kbps。1975年1月又首次在美国实现了使用lpc声码器的分组语音电话会议。1977年internet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

8、ing task force,ietf)颁发了关于分组话音通信协议的讨论文件rfc741。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局域网上的语音通信,1980年美国政府公布了一种2.4kbps的线性预测编码标准算法lpc-10,这使得在普通电话带宽中传输数字电话成为可能。1988年美国又公布了一个4.8kbps的码激励线性预测编码(code excited linear predictive coding,celp)语音编码标准算法。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internet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和语音编码技术的发展,ip分组语音通信技术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实际应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还出现了很多被广泛

9、使用的语音编码国际标准。与各种语音编码方案的推出相呼应,研究者们也开展了音频编码方面的相关工作,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完成了一系列国际标准的的制定。语音压缩编码技术作为保障高质量通信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这十余年间得到2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早先的g.711、g.722建议发展到后来的g.723.1、g.728、g.729等。除了早期的g.711、g.722建议,近期提出的低比特率音频编码建议其核心都包括线性预测分析/合成技术(lpas)。码激励线性预测(celp)是最常用的lpas方法,它可分为代数码激励线性预测(acelp)、低时延码激励线性预测(ld-celp)、共轭结构码激励线性预测(cs-celp)等等。下表为几种建议的性能比较:音频编码性能指标对照表标准核心编码技术比特率(kbps)帧大小/先导时延g.711pcm640/0g.722adpcm48/56/640.125/1.5g.723.1mp-mlq*/ace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