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地震波的运动学_第1页
第1章地震波的运动学_第2页
第1章地震波的运动学_第3页
第1章地震波的运动学_第4页
第1章地震波的运动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地震波的运动学 弹性弹性:介质在外力作 用下,除去外力,能 恢复原状的性质。 塑性塑性:介质在外力作 用下,出去外力,不 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弹性波弹性波:在弹性介质 中传播的波。 弹性区弹性区 塑性区塑性区 破碎区破碎区 r 爆炸半径爆炸半径 一、弹性波及其形成过程 二、波的特征: 1、波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质点的振动和波动的关系 波动是以能量的形式传播 波动具有一定的速度 二、波的特征: 2、波前、波后、波面的概念 波前:某一时刻介质中刚开始振动的质点。 波后:某一时刻介质中刚停止振动的质点。 波面:所有同相位的点等相面。 二、波的特征: 3、波线(或射线):在适当的时候,认为波及

2、 其能量沿着某一条“路线”传播,这条路线 称为射线。 4、振动图和波剖面(振动曲线和波动曲线): 振动曲线:某质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关系 波动曲线:在某一时刻不同质点的位置关系 二、波的特征: 二、波的特征: 5、描述波的几个基本特征:频率、(视)周期、 (视)波长、 (视)速度 波长波长( ):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 视波长视波长( ):振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相邻 质点间的距离。 a 二、波的特征: 5、描述波的几个基本特征:频率、(视)周期、 (视)波长、 (视)速度 频率频率:质点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次数。 周期周期: 速度速度: f T 1 f T v 三、地震波传播规律 1、反射

3、与透射: 斯奈尔定律 2 2 1 1 sinsin vv 广义斯奈尔定律: 假定: 第i层纵波速度为: 第i层横波速度为: 第i层横波入射角: 第i层横波透射角: 射线参数:P P vvvvv pi pi si si pi pi si si p p sin sin sin sin sin 1 1 si v si v pi v si si 2、费马(Fermat)原理: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时, 沿着时间最短路径传播。 三、地震波传播规律 、惠更斯(Huygens) 原理:波在介质中传播 所到达的各点,都可以 看作新的波源。 三、地震波传播规律 四、与地震有关的各种地震波 、按质点震动方向分:纵波(P

4、)、横波( SH 、 SV) P波波 SH波波 SV波波 四、与地震有关的各种地震波 、按传播形式:面波、体波 面波: 体波: 四、与地震有关的各种地震波 、按传播路径:直达波、反射波、透射波、折射 波、多次波及其干扰波等。 五、反射系数与地震记录 子波:W(t) 波阻抗: 反射序列:R(t) 地震记录: vz 1122 1122 12 12 vv vv zz zz R )()(*)()(tntRtWtX 子波W(t) 反射序列R(t) R1 R2 Rn R3 第一节单一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 概念:时距曲线-地震波的传播时间与距离的 关系曲线。 正演:地质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 分析波场特征、传播

5、规律(理论) 反演:在理论的指导下由观测数据作地质分 析(构造、物性参数)。 地质模型模型 地震数据数据 正演 反演 一、时距曲线的概念及直达波时距曲线 、直达波时距曲线方程: V x t X:激发点到接收点之间的距离 V:地震波速度 二、水平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 1、研究时距曲线的意义: 不同类型的地震波,包含了不同的地质信息。 采用自激自收方式,反射波同相轴形态与地下界面形态 相对应。 一点激发,多道接收,时距曲线特点及意义?(思考思考) (a)自激自收同相轴与界面形态相对应 (b)多道接收同相轴形态与界面形态不对应 二、水平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 2、曲线方程: 即: 其中: -自

6、激自收时间 V hx V so t 2 0 2 4* s 2 2 2 0 2 V x tt V hx V So t 2 0 2 4* V h t 2 0 时距曲线方程: 或者: -双曲 线 3、曲线特征: 双曲线(共炮点接收) 极小点在炮点正上方, 最小时间t=t0。 t0:自激自收时间 2 2 2 0 2 V x tt s 1 )( 2 0 2 2 0 2 Vt x t t 2 2 2 0 2 V x tt 二、水平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 三、倾斜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 、曲线方程: sin2 24 1 4)( 1 )*()(* 22 222 22 hx xxhx V t xhxx V

7、V Moxx V So t m m mm m 即: 三、倾斜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 2、曲线特征: V h t thx hh hx V hh t xxhx V t m cos2 sin2 1 sin44 )sin2( sin44 24 1 min 222 2 2 222 2 22 取极小值,时, 双曲线特征: 变形得: 四、正常时差 1、正常时差的引入:(目的- 使地震空间能反映地质空间) 地震空间:数值空间(x-t) 地质空间:几何空间(x-H) 2、正常时差的定义和计算: 定义:地震波的旅行时和自激 自收时间的差别主要是由炮检 距x引起的,这种由炮检距引 起的时差定义为正常时差。 四、正

8、常时差 正常计算: 0 2 2 0 2 0 2 0 2 0 0 2 2 0 0 2 2 2 00 0 2)(2 ) 2 ( 2 1 1 1 2 4 1 tv x t vt x t h x tt h x t h x t t v x tttt ttt 时,按泰勒公式展开:当 )( 正常时差定义 四、正常时差 3、动校正: 中用到。地震资料数字处理 正常在补充:相对应的,静校 或者动校正。 校正,这一过程称为正常时差 ,处的自激自收时间得到 ,即记录中减去正常时差 地震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 0 2 t x t (a)自激自收同相轴与界面形态相对应 (b)多道接收同相轴与界面形态不对应 五、倾角时差

9、1、倾角时差的概念 )求界面倾角。,备注:利用倾角时差( 倾角时差: 上倾: 下倾: d ssd s s t v x ttt h hxx tt h hxx t hxhx v t sin2 ) 8 sin4 1 ( ) 8 sin4 1( sin44 1 2 2 0 2 2 0 22 五、倾角时差 2、倾斜界面的动校正 v x tv x t h hx h x t h hxx t h hx h x v h t hxhx v t ttt hxhx v t v h t OM m OM sin 2 ) 8 sin4 8 1 ( ) 4 sin4 1 () 4 sin4 1 4 ( 2 sin44 1 s

10、in44 1 2 0 2 2 0 22 2 0 2 1 2 2 0 2 1 22 2 22 22 倾斜界面: 五、倾角时差 2、倾斜界面的动校正 t tv x t tv x ttt v x t v h vv h t OM m OM 0 2 2 0 2 2 0 2 2 sin )sin 2 ( 22 水平界面动校正: 倾斜界面动校正 结论:结论:动校正与界面倾角无关 六、时距曲面与时间场 1、时距曲面:波到达的时间t是观测坐标 (x,y)的二元函数:t=f(x,y) 六、时距曲面与时间场 2、时间“场” “场”:某一物理量的空间分布(空间响应)。 地球物理场:、某一地球物理量响应在空间任意 一个

11、点,都有某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 、某一地球物理量(标量、矢量)的空间分布。 时间场:在地震勘探中,截止中的任何一点 (x,y,z),都可以确定波前到达该点的时间t(x,y,z), 这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称为时间场。 时间场特点:t确定的曲面与射线正交。 形成条件: 21; 。 2. 传播特点: 临界角外滑行波先于入射波到达界面上任何一点; 折射波射线相互平行,同相轴为直线; 折射波存在一定“盲区”; 折射波的“屏蔽效应”。 第二节地震折射波 c 一、折射波的形成和传播特点: v1,z1 v2,z2 c 证明:证明:滑行波先于入射波到达截面上任何一点 0)cos(1 cos sin/ )( cosc

12、os 2 1 12 2211 21 1 2 1 1 i v h t ivv v htgi v htg iv h v h ttt v BC v OB t v OC t 代入上式化简得:将 记: 滑行波到达时间: 入射波到达时间: 二、一个水平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 2 cos 2 2 cos 2 2 cos 2 1 1 0 0 0 1 1 0 0 0 1 1 0 10 0 v tgh v h t t t v x t v tgh v h v x v tgh v x v h t c c i i i c c c c 称为“交叉时”其中: 简写: 曲线方程:、 二、一个水平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 。, ,“

13、盲区”, 的交点; 线反向延长线与时间轴 为时距曲时, ;斜率为 ,时距曲线为直线 曲线特征:、 OM cOM i xh tghx ttx v 0 0 1 2 0 1 2 直达波直达波 反射波反射波 折射波折射波 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的实际记录 ? 记录上识别折射波、 如何从野外地震 :折射波的识、3 直达波、反射波 别 三、多界面水平层状介质折射波时距曲线: 传到接收点的时间差。沿地面以速度 直接径传播时间与从激发点在数值上等于沿实际路注: 折射波的延迟时 交叉时的概念。、 1 10 1 1 v t v OM v ON t v x tt i i i 三、多界面水平层状介质折射波时距曲线:

14、) cos (2 cos 2 cos 2 cos 2 cos 2 )()( 2 1 0 12 1 1 02 0 0 2 12 1 1 02 0 0 1202 2111 1 0 2 0 2 2 0 2 110 n k k k k n ii i i i v h v x tn v h v h v x t v h v h tt v AE v DE v AD v OF v EF v OA v OF v EF v DE v AD v OA t t v x t 层:对于 线:二层界面折射波时距曲 直线方程 去曲线关系:多层水平截面折射波失 多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 第三节多层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 一、问题:常见

15、介质地震模型:均匀介质、层状 介质、连续介质。 (a) (b) (c) 均匀介质层状介质连续介质均匀介质层状介质连续介质 对上式进行化简: 为参数列方程:、时距曲线以 射线参数 根据斯奈尔定律: ) coscos (2 )(2 )(2 sinsin 2 2 1 1 21 21 21 v h v h v AB v OA t tghtghOCx pp vv 二、三层水平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 方程。无法消去,而得到显式对于多层介质,其参数 层界面:其参数方程对于 p pvv h t pv pvh x m m i ii i m i i ii 1 2 1 2 )(1 2 ) )(1 (2 二、三层水平介

16、质反射波时距曲线: ) )(1)(1 (2 ) )(1)(1 (2 2 22 1 2 11 1 2 2 22 2 1 11 pvv h pvv h t pv pvh pv pvh x p 得:、为参数消去以 三、引入平均速度,把层状介质简化为均匀介质: 1 1 1 1 2 2 1 1 21 11 21 m i i i m i i av av v h h v m v h v h hh tt hh v 平均速度: 层介质对于 平均速度: 对于三层介质 型总厚度不变假定:简化前后介质模 h=1100m Vav=2750m/s h=700m V2=3500m/s h=400m V1=2000m/s (

17、a) (b) 三层介质均匀介质 四、两种情况下反射波时距 曲线的比较: m i ii i m i i ii av pvv h t pv pvh x v x tt 1 2 1 2 2 2 2 0 2 )(1 2 ) )(1 (2 :使用参数方程 引入平均速度: 四、两种情况下反射波时距 曲线的比较: 增大而增加。 的和均匀介质的误差,随 单层、将多层介质理想化为 匀介质;层状介质假想为单层均 把多层曲线,引入平均速度, 看作双把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 ,可以、在炮检距不大情况下 :结论 hx 2 1 第四节连续介质中地震波的运动学 一、连续介质中地震波的射线和等时线方程: (a)把连续介质看成有许多

18、薄层组成 dz zvp ds dz zvp zvp dx z dz ds zdztgdx zvpzzvpz v p vvv z z )(1 1 )(1 )( )(cos )( )(1)(cos)()(sin sin sinsinsin 22 22 22 )( 2 2 1 1 0 0 变形得: 右图关系: 有: , 根据斯奈尔定律: (b)连续介质中一射线单元 z 一、连续介质中地震波的射线和等时线方程: 时线方程。为参数的方程,即为等以 ,变成),消去射线参数上式联合( 即: 又: 得射线方程: 根据 t p dz zvptv dtt dz zvptv tv ds dt dz zvp zvp

19、x dz zvp ds dz zvp zvp dx zz z * )(1)( 1 )(1)( 1 )( (*) )(1 )( )(1 1 )(1 )( 0220 22 022 22 22 (a)把连续介质看成有许多薄层组成 (b)连续介质中一射线单元 z 二、连续介质中射线和等时线方程: 为半径的圆。)为圆心,(是以射线 圆的方程)( 代入上式,化简得:将 射线方程及其特点:、 数学形式常用连续介质模型 00 2 0 22 0 0 0 2 2 0 2 2 0 2 0 02 0 2 0 2 1 00 csc 1 0 1 csc 1 () 1 ( 1 sin )1 (11 1 )1 (1 )1 (

20、 1 )1 ()(2);1 ()(1 : )( rctgO zctgx v p zvpvp pv dz zvp zvp x zvzvzvzv z 二、连续介质中射线和等时线方程: 的圆。半径为 ),轴(是圆心在等时线 将上式化简得: 等时线方程及其特点:、 tshv R tvch Z tshvtvch zx zvpvp pv x zvp vpz v t i i 0 0 2 0 2 0 2 2 2 0 2 2 0 2 0 2 2 0 2 2 0 2 0 1)( 0 )( 1)( )1 (11 1 )1 (11 )11)(1 ( ln 1 2 x 三、连续介质的“直达波”回折波: 回折波时距曲线方

21、程 得:,令上式消去参数 由等时线方程, 程:、回折波的时距曲线方 、最大透过深度: 、概念:回折波 ) 2 1 1 ( 1 0 )1 (11 1 )1 (11 )11)(1 ( ln 1 3 ) 1(csc 1 2 1 22 0 2 2 0 2 2 0 2 0 2 2 0 2 2 0 2 0 0max xarcch v t zp zvpvp pv x zvp vpz v t z 三、连续介质的“直达波”回折波: 线相切。反射波与回折波时距曲 时, 的均匀介质重合;与速度为 不大时,曲线向下弯曲, 点:、回折波时距曲线线特 1)(1 2 4 2 0 Hx v x 四、覆盖层为连续介质的反射波:

22、 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 代入上式令 回折波时距曲线: 、时距曲线 、反射波形成的条件: )1 (2 ) 4 ( 1 2 ,2,2 )1 (2 )( 1 1 2 1 2 2 2 0 222 0 max z H x arcch v t Hzxxtt z zx arcch v t Hz 四、覆盖层为连续介质的反射波: 时有极小值。在 ,曲线可以近似为双曲线 距连续介质时,反射波时 为较小的条件下,覆盖层 距实例计算表明:在炮检 、结论 、实例计算: 0 4 )1ln( )( 3 0 0 5655 x x H Hv zv dz H v pp H av 上覆层分别为连续介质和均匀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对比图 第五节透射波与反射波垂直时距曲线 VSP(垂直地震剖面) VSP:Vertical 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