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8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含解析)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8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含解析)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8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含解析)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课时分层作业(八)(建议用时:45分钟)合格基础练海枯石烂:通常用海水干涸、石头腐烂来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结合上面的成语解释,回答12题。1引起材料中“海枯发生的作用力是()a内力作用b外力作用c岩浆活动 d变质作用2导致“石烂”的作用力是()a地壳运动 b冰川侵蚀c风化作用 d搬运作用1a2.c第1题,“海枯”是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导致的,如喜马拉雅山就是海枯后形成的山脉。第2题,“石烂”主要是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作用导致的.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34题。3下列地貌由a、d板块碰撞形成的是()a美国的落基山脉 b亚非之间的红海c大西洋海岭 d日本至菲律

2、宾的岛弧4喜马拉雅山脉位于()a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b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c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d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3d4.a第3题,a是亚欧板块,d是太平洋板块,日本至菲律宾的岛弧由二者碰撞形成。第4题,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5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a褶皱b背斜 c向斜d断层6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a地壳运动所致 b内力作用所致c岩浆活动所致 d外力作用所致5c6.d第5题,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丁处岩层最新,而两翼岩层老,故为向斜。第6题,褶皱构造的背斜

3、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下图是厦门市鼓浪屿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据此,回答78题。7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海水侵蚀 b风化和风蚀c冰川侵蚀 d河流侵蚀8图中由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a岩洞 b岩礁c沙滩 d海岸7a8。c第7题,根据题干可知,“鼓浪石”是海浪拍打形成的,为海水的侵蚀作用.第8题,海水堆积作用会形成沙滩地貌。9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示地质构造类型:甲_,乙_,丙_。(2)该地地壳受到了_

4、(南北、东西)方向力的作用,此力属于_(“拉张”或“挤压”)力。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_运动和_运动,起主导作用的是_运动。(3)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褶皱构造上覆岩石是由_作用形成的。(4)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_(“甲”或“乙”)地,原因是_.若想打一眼深水井,应选择在_地;钻探石油应选择在_地,原因是_。解析第(1)题,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丙处岩层断裂错位为断层.第(2)题,岩层沿着南北方向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受到南北方向力的作用,属于挤压力;从岩层分布看,地壳运动表现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褶皱分布规模大,以水平运动为

5、主。第(3)题,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褶皱形成并遭到侵蚀后,地壳下沉,地势变低,堆积形成上覆岩石.第(4)题,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比较稳定,地下水向两侧分流,不易出现透水事故,适于建隧道;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答案(1)背斜向斜断层(2)南北挤压水平垂直水平(3)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侵蚀堆积(4)甲背斜向上拱起,且有较强的稳定性,地下水沿岩层两侧渗流,保持隧道干燥乙甲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等级过关练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1012题.10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a河源b凸岸 c凹

6、岸d入海口11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a石笋 b冰斗c风蚀蘑菇 d花岗岩风化球12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 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10b11。c12.d图中显示的是砾石堆积地貌。第10题,图中砾石直径较大且较圆滑,而河流源头的石块多具有棱角;河流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入海口处河流流速较慢,沉积物颗粒很小.故b项正确。第11题,图中砾石是在流水搬运过程中不断受到挤压、摩擦、碰撞而形成的。石笋是含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分解生成碳酸钙

7、沉积下来形成的,a项错误;冰斗是典型的冰蚀地貌,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b项错误;风蚀蘑菇是由于近地面的气流含沙量大,突兀的岩石下部受到风沙的磨蚀较上部严重,下部变得愈来愈细,最后变成上大下小的蘑菇状岩石,c项正确;花岗岩风化球属于风化地貌,d项错误。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砾石有大有小,且直径在9 cm左右的砾石较多,所占比重最大,而比其直径大一倍左右即直径在17 cm以上的砾石所占比重很小,d项正确。13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地区,是由_作用形成的。(2)图中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_风。沙丘是由_作用形成的.(3)图中断层左侧地壳垂直运动的情况是_.(4)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_地貌。解析第(1)题,a为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第(2)题,流动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结合指向标可得出该地盛行东北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