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论文:析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活动的有效性_第1页
初中教学论文:析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活动的有效性_第2页
初中教学论文:析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活动的有效性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析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摘要: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和对比思维。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词:小组活动 有效性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小组探究活动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小组探究活动。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从如下几方面考虑:一、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实施小组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学生有

2、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他们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而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掌握学习知识的规律。应相信学生,对一般性的问题,学生是能够独立或通过合作解决的。否则,学生的主动学习也就无法落实。课堂上教师为全体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思维的积极性,多渠道地探索交流,教师抓住关键性的问题适当点拨,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和对比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1在教学二次根式 的性质时,我在所教的初二(4,5)两个班级进行了实验,在4班按传统的方法,老师讲,学生练,完成教学任务;而5班我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把探究知识的过程交给学生,采取小

3、组探究活动的方式,经学生讨论,用不同的数先分别代入计算,由特殊到一般,按各组代入的数据所得的结果,探究一般情况时的规律,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整理,练习、总结,形成规律,整节课学生都学得主动活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激发、引导、启迪的作用;最后都进行了学习反馈,统计如下表:全班人数掌握所占比例基本掌握所占比例没有掌握所占比例4班47人26人55.3%10人21.3%11人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23.4%5班49人32人65%13人26.5%4人8.2%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到掌握知识的过程,通过激烈的争辩,拓宽了思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对比思维能力。二、激发兴趣,提升欲望实施

4、小组活动有效性的基础 学生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是把枯燥的数学内容形象化,如把公式、原理、定义,这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有切身体验的生活实际来教学,既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索的欲望,通过互动学习,与他人合作,可以汲取别人的思想精华,集他人的智慧融汇贯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这也是提升主体兴趣的有效方法。要优化课堂情境,充分感受数学,主动探究数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案例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不是直接讲给学生坐标概念,而是问学生:你看

5、电影时,拿到票后最关心的是什么?引出关心几排几号这个答案,继续启发为什么要用两个数,只有排号或只有座位号是否可以呢,3排6座与6排3座是否含义一样?得出有序对的概念,小组探讨活动的主题是设计一种方法,来确定班级每个学生的座位。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产生的必要性。班级交流每个组的设计方法,分析每个方法的特点,在肯定的基础上,并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等知识。人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通过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再通过有效的探讨活动,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三把握学生,合理分组实施小组活动有效性的关键在教学中按学生的性别,知识程度,学习

6、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确保每一小组的成员在活动中合作积极,参与均衡,合作深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分组也有所不同:(1) 异智类分组法,当教学内容偏向于动手操作较强时,我多采用好,中,后进生分在一组的方法。(2) 同智类分组法,当教学内容偏向于思考探究较强时,我多采用好与好,中等与中等,后进生与后进生分在一组的方法。 案例3 在教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上)15.1在实验中寻找规律抛两枚硬币的内容时,我把学生按异智类分成四人一个小组进行实验,记录出现两个正面的频数和出现一个正面一个反面的频数,两两一组,一个抛,另一个记录,最后总和。程度好的俩同学画折线统计图,其他俩同学列表,并且求

7、各种的频率:抛掷次数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0出现两个正面的频数381421242836364751出现一个正一个反频数8192835515868838898出现两个正面的频率15%20%23.3%26.3%24%23.3%25.7%22.5%26.1%25.5%出现一个正一个反频率40%47.5%46.7%43.8%51%48.3%48.6%51.9%48.9%49%最后,小组四人再结合两种统计图,探讨当抛掷的次数很多以后,出现两个正面的频率是否比较稳定?在活动过程中,既有同智类的合作,又有异智类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找到了事件发生的频率。由于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回到

8、实践,学生喜欢学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正因为贴近生活,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示自己的成果,增强了合作的参与性;另一方面给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也给成绩较好的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强化了组内的交流。四挖掘教材,创设情境实施小组活动有效性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与引导学生的思维,并且也是提高小组活动效率的有效手段,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 探索的基础是置疑。置疑可以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和思维的方向;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对学生的思维有引导性。(二)服务于教学目的。(三)问题

9、的设计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四)问题情境有时可在生活中挖掘,也可以在知识本身中产生。案例4 在在实验中寻找规律抛两枚硬币的内容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景:问题一:在硬币还未抛出以前,你能否预测每次抛出的结果? 问题二:假如你已经抛掷了1000次,你能否预测第1001次抛掷的结果?问题三:当抛掷次数很多以后,出现两个正面的频率是否稳定在某个值附近?问题四:如果将实验中的硬币换成瓶盖,你觉得频率值也会逐渐稳定吗?如果是,两个值会一致吗?带着我设计的这四个问题,学生发现,问题一很快就可以做出结论,不需要小组探究;问题二也可以轻易的否定;问题三情况复杂,难以一下子得出结论,需要小组活动,学生借助小组群体的力量,通过作图,观察图形的走势得出结论;而问题四学生从小组讨论中理解,实验的条件不同,结论也不同的道理。合理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学会了分类,淘汰,筛选,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归纳等一系列的情感体验。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