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低渗水驱砂岩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探讨论文_第1页
特低渗水驱砂岩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探讨论文_第2页
特低渗水驱砂岩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探讨论文_第3页
特低渗水驱砂岩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探讨论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特低渗水驱砂岩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探讨论文摘 要:油田开发经验表明,打加密调整井是开采剩余油、保持油田稳产、改善水驱效果最有效的方法。本文以特低渗水驱砂岩油藏中高含水期G46区块为例,应用PNN测井、沉积微相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青一高台子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并以此开辟加密调整试验区。研究结果表明非主力油层剩余油饱和度整体高于主力油层,前缘沙坝物性稍差(2-4mD)剩余油饱和度较高,是下步动用的主力相带,加密新井初产和累产高于河口沙坝主体,进一步验证了剩余油认识结果;非主力油层加密井目前平均日产油为2.4t,见到较好效果,实现了非主力油层的有效动用。关键词:剩余油;PNN测井;沉积微相

2、;数值模拟;非主力油层1 前言油田开发经验表明,打加密调整井是开采剩余油、保持油田稳产、改善水驱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剩余油富集区主要存在于油层中断层附近、岩性变化剧烈的地区、现有井网未控制住的边角地区、注采井网不完善地区、非主流线的滞留区和构造较高部位或构造局部高点。DQ油田G46区块砂岩油藏水驱已开发15年,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点如何?为此,本文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动静态资料,结合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围绕研究区对青一段高台子油层剩余油进行了分析,找到剩余油富集区,开辟加密调整试验区,实现了非主力油层的有效动用。2 区域地质与开发概况2.1 地质概况该区东部为近南北向两条正断层切割的西

3、倾单斜构造,东侧发育的大型反向正断层对油气富集起到了良好的控制作用。其主要含油层段集中在青一段、砂组。青一12号层平面砂体分布较为稳定,但物性变化较大。尤其是在平面上两个区带存在明显的岩性变化,为此套储层油气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岩性变化区带。因此青一段12号层在断层和岩性控制下,形成了断层岩性油藏。研究区青一11、12号层为主力油层,有效厚度大,分布范围广。统计区块4口取心井397块岩石样品的孔隙度及其对应渗透率,青一段孔隙度5%-18.8%,平均10.98%,渗透率0.01x10-3-20.21x10-3m2,平均3.12x10-3m2。2.2 开发概况研究区2000年开辟注水开发试验区,200

4、1年对试验区进行了完善,2003年开展加密试验,随着油藏认识的不断深入,2004-2006年进行了滚动外扩,截至目前,共完钻油井175口,开井137口,完钻水井66口,开井56口。平均单井日产液7.6t,日产油1.4t,综合含水81.3%,采出程度12.1%,采油速度0.7%,累注采比1.08。3 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本文以特低渗油藏水驱砂岩中高含水期的DQ油田G46区块青一段高台子油层为例,利用PNN测井、沉积微相及数值模拟等方法综合分析,对剩余油分布规律有了较明确的认识。3.1 PNN测井研究结合研究区已有的9口PNN测井,利用PNN测井分析目前平均剩余油饱和度为38.5%,整体下降了16.

5、5%。从图1中可以看出,主力油层青一12和11号层剩余油饱和度分别为34.2%和35.3%,非主力油层青一6、7、8、15号层剩余油饱和度均在40%以上,均高于平均水平38.5%,其中青一6号层为43.6%;从PNN饱和度测井方面看,非主力油层剩余油饱和度高于主力油层。同时结合各层吸水比例来看,主力油层青一12号层吸水比例为50%、11号层吸水比例为20%、非主力油层吸水比例占整体的30%,分析研究区青一段主力油层12、11号小层由于水驱开发已形成优势通道,水驱潜力较小;下步水驱调整以动用非主力油层为主。3.2 沉积微相研究沉积相带控制着储层砂体的分布和注入水在油层中的运移,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

6、重要因素。在储层砂体发育,储层物性好的区域,这些地区虽然采出程度较高,但原始储量比较大,仍然是剩余油富集区;砂体侧缘相带的物性较差,驱油效果较差,水淹程度较低,剩余油较富集。图2 表明研究区青一段不同沉积相带渗透率在2.25.6mD,其中主力相带河口沙坝主体、前缘沙坝主体渗透率为4.05.6mD,非主力相带前缘沙坝侧缘物性较差,为2.2mD。从图3中可以看出,利用PNN饱和度测井分析四个主力相带平均剩余油饱和度为40%,其中河口坝主体和侧缘物性较好,渗透率5.6mD,剩余油饱和度略低、前缘沙坝物性稍差(2-4mD),剩余油饱和度较高,研究表明平面上前缘沙坝是下步动用的主力相带。3.3 数值模拟

7、研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油层饱和度,可以计算整个油层中油、水饱和度在空间上的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并可以预测饱和度未来的变化规律,对比孔隙度、渗透率的空间变化,可以分析油水饱和度的影响因素。目前从宏观角度研究剩余油主要是从剩余油饱和度、剩余地质储量丰度、剩余地质储量等角度描述其分布特征,分析在不同的水淹级别区剩余油的分布状况。从图4和图5中可以看出,研究区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较强,断层附近、砂岩尖灭区及油井排剩余油饱和度较大,主力油层青一12号层剩余油饱和度平面分布不均,非主力油层局部剩余油饱和度较高。4 非主力油层挖潜方案根据研究区剩余油分布认识,为提高非主力油层动用程度,开展了非主力油层加

8、密调整先导试验。加密井全部为油井排加密,结合投产效果,第四个月平均单井日产液/油/含水为7.9/2.2/71.8%,目前平均单井日产液/油/含水为10.1/2.4/76.5%,平均单井均在2t/d以上,见到较好效果;并且结合图6和图7可以看出,河口沙坝主体经历10余年水驱开发,已形成优势通道,新井含水高于前缘沙坝侧缘,初产和累产低,进一步验证了剩余油认识结果。同时非主力油层加密调整先导试验总体实现了非主力油层的有效动用,为下步扩大实施提供了依据。5 结论(1)综合运用PNN测井、沉积微相及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区非主力油层剩余油饱和度高于主力油层;前缘沙坝物性稍差(24mD),剩余油饱和度较高,是下

9、步动用的主力相带;(2)河口沙坝主体新井含水高于前缘沙坝侧缘,初产和累产低,进一步验证了剩余油认识结果;(3)非主力油层加密井目前平均日产油为2.4t,见到较好效果,实现了非主力油层的有效动用。参考文献【1】俞启泰.论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战略与方法.石油学报,1996,17(2):53-61.俞启泰.关于剩余油研究的探讨 .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24(2):46-50.【3】韩大匡.准确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提高油田注水采收率研究,石油学报,2007,28(2):73-78.【4】谢俊,张金亮.剩余油描述与预测.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13.【5】林承焰.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1-52.【6】陆健林,李国强,樊中海.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石油学报,2001,22(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