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东昌府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东昌府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东昌府区人民政府二零一七年八月88目录序言1一、规划调整完善背景3(一)区域概况3(二)规划实施评估情况5(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8(四)规划实施面临的形式12(六)规划调整完善的必要性15二、规划调整完善总则17(一)目的与指导思想17(二)规划依据17(三)调整原则与思路18(四)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19(五)工作任务20三、规划目标调整22(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2(二)土地利用战略目标22(三)调整完善新增规模安排的原则23(四)规划主要指标调整情况24四、土地利用结构
2、和布局调整29(一)土地结构和布局调整理由29(二)土地结构和布局调整情况29五、土地整治挖潜35(一)土地整治总体目标35(二)土地整理开发35(三)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36六、规划空间管控优化38(一)农业生产空间优化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38(二)生态空间布局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40(三)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41(四)建设用地空间管制43七、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调整46(一)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46(二)中心城区规划调整方向46(三)中心城区调整完善方案47(四)中心城区用地空间管制48八、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布局调整50九、乡(镇)土地利用调控51(一)乡镇土地利用
3、的方向和重点51(二)市批乡镇用地调控指标与措施52十、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59(一)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总体控制59(二)健全规划实施行政管理制度59(三)建立规划实施的激励机制59(四)强化技术支撑,实现规划监管联动反应机制60(五)扩大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60十一、附表62十二、图件62序言为维护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强化规划空间管控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41237号)、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指标调整方案的通知(鲁国土资发201610号等文件精神,在开展并完成东昌府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
4、6-2020年)实施评估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东昌府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全区土地利用管理的纲领,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东昌府区土地利用和供需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等在新型城镇化、耕地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原有的空间格局与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之间已不相匹配,各类用地矛盾逐步显现,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不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本次调整完善主要任务与目的是贯彻落实国家和山
5、东省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新要求,实施好区域发展新定位、新战略,做好与“十三五”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下,按照东昌府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谋划“十三五”期间区域发展与重大项目用地安排,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与相关部门衔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及城市开发边界,合理确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服务。本次规划调整完善的基期年为2009年,规划调整完善的目标年为2020年,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致。一、规划调整完善背景(一)区域概况1、自然环境概况(1)地理位置东昌府区为聊城市市政府所在地,为鲁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
6、心。东与茌平县、东阿县接壤,西与冠县、莘县为邻,北与临清市毗连,南与阳谷县接界。地处东经1154007-1160045,北纬361548-364246之间,南北长49.06公里,东西宽46.7公里,辖区土地总面积1443.21平方公里。现辖23个镇(街道),即古楼、柳园、新区、湖西、道口铺、闫寺、凤凰、北城、东城、蒋官屯10个街道,候营、沙镇、堂邑、梁水镇、斗虎屯、郑家、张炉集、于集、许营、朱老庄、顾官屯、广平、韩集13个建制镇。(2)地形地貌境内地貌主要分为河滩高地、决口扇形地、缓平坡地、浅平洼地、背河槽状洼地、沙质河槽地等6种类型。全境地势平缓,西南较高,东北略低,地面坡降1/6500一1
7、/7500,海拔高度在22.6一49.0米之间。高地以河滩高地为主,主要分布在西部的沙镇镇、郑家镇、张炉集镇、堂邑镇、道口铺街道、闫寺街道西北部一带和东部的于集镇、许营乡的东南部,海拔35-38米;此外,还有沙质河槽地,主要分布在京杭运河、徒骇河及马颊河近侧,多系沙质土壤。坡地分布较广,海拔32-34米,质地多为壤土。洼地分河间浅平洼地和背河槽状洼地。典型浅平洼地,由黄河泛滥时分离主河道的静水沉积而成。河间浅平洼地主要分布在马颊河、徒骇河沿岸和沙镇镇的“牛家洼”,凤凰办事处的“谭家洼”以及城西北的“白家洼”一带,海拔31-32米,多系粘质土。(3)气候气象条件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8、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晴爽偏旱,冬季干燥严寒。冬夏持续时间长,春秋季节短。年平均气温一般为13.2,最高气温为7月份,平均气温为28.6,最低气温为1月份,平均气温为-2.6,全年盛行南风,冬季多东北风,春季多南风和偏南风,夏、秋两季多南风和东南风。年平均无霜期为203天,年平均降雨量583.6毫米,其中7、8月份约占55%。(4)水文东昌府区傍水而生,因水而兴,黄河在境内蜿蜒百余里,徒骇河、马颊河等多条河流纵横交错,京杭大运河从市区纵穿而过。市区内还拥有水面面积达6平方公里的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内湖-东昌湖。2、社会经济情况2014年末,全区共计人口129.78万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9、完成61.6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03.9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0.8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2.79亿元,出口总额5.9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11310元,全区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质效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86.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25.22亿元,利税总额77.68亿元。3、土地利用现状2014年,全区土地总面积144321.05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为110728.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72%;建设用地面积为31093.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54%;其他土地面积为2499.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
10、73%。农用地中,耕地面积91062.20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82.52%;园地面积为609.50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55%;林地面积为7133.88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6.46%;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1541.28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0.47%。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27174.94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7.40%;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3639.68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1.71%;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278.44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89%。其他土地中,水域面积为2148.36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74.57%;自然保留地地面积为350.77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
11、积的25.43%。(二)规划实施评估情况1、现行规划主要控制指标东昌府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主要调控指标共15个,总量指标为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园地面积、林地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增量指标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效率指标为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规模。到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为84142.16公顷,确保66434.08公顷的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3446.32公顷,城乡建设
12、用地规模控制在29651.91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15094.77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控制在3794.41公顷。新增建设用地为6624.47公顷,其中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5802.71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5629.90公顷,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3801.25公顷。人均城镇工矿为137平方米,安排挖潜(挂钩)规模2124.93公顷。规划实施期间,全区从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统筹协调用地与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方面对规划执行进行有效引导与控制。规划的实施为统筹城乡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2、规划实施评估情况(1)总量指标A、耕地保护目标规划目标年,全区
13、耕地保有量84142.16公顷。2014年全区耕地面积为91062.20公顷,比规划2020年耕地保有量指标多出6920.04公顷,超额完成规划下达指标,奠定了全区粮食生产安全基础。B、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规划到2020年,全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66434.08公顷。截止2014年末,全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66453.00公顷,比上级下达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多18.92公顷。有效完成基本农田保护任务。C、园地和林地规划到2020年,全区规划园地面积为3197.99公顷,规划林地面积为4869.41公顷。截止2014年底,全区园地和林地面积分别为609.50公顷和7133.88公顷,园地较规划末期指标少
14、2588.49公顷,林地较规划末期指标多2264.47公顷。2014年全区植树造林面积增加,提升了生态环境水平。D、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城镇工矿用地规模规划到2020年,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33446.32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突破29651.91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不突破15094.77公顷。2014年,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31093.06公顷,与规划目标年相比,建设用地剩余2353.26公顷;2014年,全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达到27174.94公顷,与规划目标年相比,城乡建设用地剩余2476.97公顷;2014年,全区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9509.76公顷,与规划目标年相
15、比,城镇工矿用地剩余5585.01公顷。E、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划到2020年,全区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为3794.41公顷。截止到2014年底,全区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3918.12公顷,较规划期末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3794.41公顷多123.71公顷。规划实施期间,为保障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时落地,东昌府区大力开展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涉及德商高速、南水北调等重大交通、水利项目。(2)增量指标A、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规划到2020年,全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624.47公顷。截止到2014年全区新增建设用地面积达到4153.02公顷。未突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规
16、划实施期间正是东昌府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阶段,对新增建设用地需求较大,同时建设用地有效供应也有力推动了全区经济发展。B、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耕地指标规划到2020年,全区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规模控制在5802.71公顷,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在5629.90公顷。截止到2014年,截止到2014年,全区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4081.76公顷;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2811.56公顷。C、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划到2020年,全区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801.25公顷。规划实施期间,全区强化土地整治工作力度,截止2014年,全区通过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1543.20公顷
17、,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补充耕地,有利于占补平衡的实现。(3)效率指标A、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指标规划到2020年,全区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控制在137平方米以内。2014年总人口129.78万人,城镇化率50.08%,城镇人口64.99万人,城镇工矿规模11683.76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180平方米,尚未达到规划确定的城镇工矿用地集约利用水平。B、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规模规划到2020年,全区力争实现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2124.93公顷。规划实施期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东昌府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21个,拆旧区面积为1374.66公顷,复垦增加耕地1153.08公顷;安置区495公顷,通
18、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缓解了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但是因为城乡增减挂钩涉及资金额度较大,利益群体较多,项目实施时间较长等客观困难,总体进度相对缓慢。(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东昌府区紧紧围绕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国家战略部署,科学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现状,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为努力建设美丽东昌府区提供了坚实保障。1、土地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分为耕地和建设用地两个子系统的承载力。通过总体评价分析,由于东昌府区全境为平原,土地单位生产力较好,整体呈现较高水平。(1)耕地资源承载力东昌府区2014年耕地生产力为678吨/平
19、方公里,同年耕地面积为91062.20公顷,粮食产量为61.74万吨,按照人均粮食消费标准430千克/人,得到143.58万人的粮食供应量,粮食自给率118.86%。规划到2020年,耕地面积为82611.76公顷,在“十三五”期间,通过提质改造工程以及耕地保护政策的大力实施,单位耕地生产力将达到763吨/平方公里,粮食产量将达到63.03万吨,自给率121.34%,相比2014年,有小幅的提高。(2)建设用地承载力根据东昌府区2014年变更调查数据,东昌府区现状建设用地总规模为31093.06公顷,开发强度为21.5%。为响应打造宜居性城市的发展政策,按照宜居型城市人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的
20、标准测算,可得到东昌府区现状建设用地承载人口数为259.1万人,超出东昌府区现状129.78万人,表明现状建设用地承载情况良好,说明东昌府区建设用地承载力情况良好,能够满足东昌府区建设宜居城市的需要。(3)建设用地适宜性及限制性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和政策条件,采用科学方法,建立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确定某一区域或某一宗建设用地的最适宜的规划用途的过程。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土地、工程等众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在综合分析不同类型土地特点的基础上,给出一个全面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利用现状,受自然、经济及
21、技术、社会条件的综合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的质量和适宜性,因此,土地利用现状是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分类体系的重要依据,是叠置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单元的基础信息库。土地条件也是构成土地质量重要的综合指标,对土地利用适宜程度具有重要影响,土壤要素是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土地的自然因素和组合状况、建设用地所处的区位条件与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对建设用地评价以及新建设项目的选址有着重要影响,也是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不可缺少的内容。东昌府区境内地貌主要分为河滩高地、决口扇形地、缓平坡地、浅平洼地、背河槽状洼地、沙质河槽地等6种类型。全境地势平缓,西南较高,东北略低,地面坡降1/6500一1/750
22、0,海拔高度在22.6一49.0米之间。从自然条件来看,东昌府区总体自然条件变化不大,其主要限制因素为土地利用状况。因此,东昌府区不适宜建设用地区为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河流水面。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63478.9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98%,河流水面面积3386.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6%,其他土地不存在明显的限制性因素,为适宜建设区。3.水资源承载力A、水资源可利用状况东昌府区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主要包括地表水资源可利用率、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以及引用黄河水三部分。东昌府多年平均降水量583.60毫米,最小年际降水量为243.90毫米(1999年),最大年际降水量为948.
23、10毫米(1971年),年最大降水量是最小降水量的3.9倍。降水受气候、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地域上分布不均,降水量最大变差在100毫米左右,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其中汛期(6-9月)降水占全年的74%,冬季降水占8%,春季降水占16%。经调查全区境内坑塘900余个,蓄水量750万立方米,境内徒骇河、马颊河、四新河、周公河、赵王河、德王河支渠等具有蓄水能力。东昌府地处引黄灌区上游,一、二、三干渠流经东昌府区,多年平均引入量2.81亿立方米,但由于黄河上游用水量增大,黄委对黄河水统一调配后引黄水量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综上,全区地表水资源可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23966万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342
24、0万立方米,其他水资源可利用量21845万立方米,东昌府区水资源总可利用量为49231万立方米。B、水资源需求分析生活用水按照城镇用水定额260升/天,农村用水定额90升/天,预测规划水平年生活用水量8931万立方米。工业用水按照万元产值用水量35立方米预测规划水平年工业用水量5199万立方米。农业用水按照灌溉保证率75%时用水量为49739万立方米。林木渔及其他用水量预测3475万立方米。综上预测规划水平年水资源需求量为66804万立方米。C、水资源平衡分析根据可供水量和需水量的预测,得出以下结论:东昌府区属于资源型缺水,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在引黄河水、超采地下水的前提下,依然缺水严重,这说
25、明水资源条件差、经济发展迅猛和农业生产为主(灌溉面积大)是造成缺水严重的主要原因。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达到较高程度,开发潜力不大,目前水资源承载力已达到极限,如果不新开辟水源和强化节水,遇枯水年份将极大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4.生态资源承载力2014年东昌府区森林覆盖率为4.94%,比例相对较低,相对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不明显,不能充分发挥林业用地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作用。(四)规划实施面临的形式随着国家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的逐步落实,东昌府区未来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在这一形势下强化土地用途管制,提高土地规划的科
26、学性和权威性,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客观发展的要求,对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及全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土地利用形势(1)耕地保护形势更加严峻目前东昌府区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较快,各项建设不可避免占用大量耕地,而耕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保持耕地占补平衡难度不断加大。(2)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规划实施期内,东昌府区省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及经济社会各项建设均需大量建设用地,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仅为6624.47公顷。十三五期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的加快,以及省整治战略转移的需求,全区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3)建设用地布局需进一步优化东昌府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
27、设用地总规模33446.32公顷。随着山东省“两区一圈一带”的战略布局的进一步实施,东昌府区处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叠加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要求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东昌府区承接周边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省级健康服务业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有利于东昌府区争取国家和省市的重大扶持政策。今后几年东昌府区将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必将对新增建设用地时空布局提出新的要求,原规划新增建设用地布局急需进一步优化。(4)土地利用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加迫切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民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急需转变土地利用
28、方式,优化各业土地利用结构。另一方面,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对调整区域土地利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各行业、区域土地利用目标的多元化,加大了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难度。2、经济社会发展形势(1)经济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当前,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新一轮区域竞争不断加剧,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但我国经济趋于稳定,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多。聊城市已经进入升级转型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经济发展回旋余地较大。“两区一圈一带”区域战略深入实施,将推动聊城成为冀鲁豫三省交界,辐射中原和西北地区、连接沿海的开放口岸;对接融入“一带一路”、环渤海经济区、京津翼协同发展,将进一步放大竞
29、争合作优势,面临的机遇远大于挑战,今后几年将进入加速发展、跨越发展的新阶段。(2)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2014年底,东昌府区生产总值277.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4772美元。根据东昌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东昌府区经济预计保持中高速增长,初步预计,到2020年,东昌府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以上,到2020年突破48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98万元左右;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5%以上,到2020年达到49亿元;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完成363亿元,年均增长12%。全区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3)城镇化水平明
30、显提高加快城镇化步伐,城市和中心镇的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人口聚集加快;城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统筹发展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新面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居住、出行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4)生态化建设要求进一步提高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绿地率,加强污水和垃圾的处理率,积极有效改善人居环境。(5)土地利用重大建设项目建设新要求规划期内,东昌府区新建设的G309青兰线、S242临商线、S246临邹线、京九铁路、聊泰铁路等重点项目,需占用新
31、增土地2118.94公顷,而在规划期内上级下达交通水利指标仅3794.41公顷。总之,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地方生态建设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及政策变化都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必要在在深入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适时对东昌府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必要的修改。(六)规划调整完善的必要性1、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但面临较大压力东昌府区坚决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好耕地”这一基本国策,采取强有力的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提前完成基本农田保护目标。2014年地籍变更数据显示全区耕地保有量91062.2
32、0公顷,比规划目标年2020年规划耕地保有量84142.16公顷多6920.04公顷,充分反映了东昌府区在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方面的努力。但是,东昌府区现在处于城镇化、工业化较快发展阶段,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大型重点项目增多,各项建设不可避免地占用大量耕地,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形势日趋严峻。2、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逐步凸显,规划修编需求强烈在社会经济增长快速、用地需求增加、资源环境压力逐年增大的情况下,东昌府区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通过规划设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划定的建设用地管制区有效控制了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展,有效地促进了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的合理优化。从省、市看,随着山东省“两区一圈一带”的战略布
33、局的进一步实施,东昌府区的战略叠加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完成“五环工程”、二干路等城建重点项目,征地9000多亩,棚户区改造强势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加快,城乡环卫一体化逐步推进。致使建设用地规模虽有部分空间,但剩余空间十分有限,构建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新格局迫在眉睫。3、空间布局亟需优化调整从发展空间看,包括2124.93公顷来源于增减挂钩指标,全区虽然还有部分新增建设用地空间,但各乡镇、街道及中心城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布局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亟需对规划布局进行优化调整。4、土地规划效益显著,未来土地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仍需规划发挥更加积极作用规划期内,土地功能区布局得到调整,合理的建
34、设用地需求得到保证,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全区建设用地规模与GDP总量均呈增长趋势,单位建设用地GDP逐年增加,且增幅明显。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不断提升,但从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人均农村居民点数据看仍有较大集约潜力,存在着诸如建设用地总量增长过快、农村居民点用地缩并过缓,一些闲置用地、村镇居民超标准宅基地依法收回存在困难。独立工矿区、村庄范围内还有一些企业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环保标准组织生产和建设等问题,亟需对若干指标和用地布局进行调整,以实现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和单位GDP能耗明显降低的目标。二、规划调整完善总则(一)目的与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
35、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合理安排生态用地为重点,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手段,根据聊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标,结合东昌府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土地资源特点,推进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协调区域土地利用关系。本次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在规划周期不改变的前提下,在总量约束条件下,用地布局重点考虑近五年有明确项目需求、亟需发展的区域,重点调整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进一步强化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推进“三线”划定和“多规合一”,保障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
36、政策措施落地,促进全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规划依据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3号);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核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8号);3、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3号);4、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5、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6、市、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质量检查细则;7、关于省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边界调整有关事项的通知(鲁国土资发201334号);8、关于核销多划基本农田有关事项的通知(鲁国土资字2013333号);9
37、、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指标调整的通知(鲁国土资发201610号);10、关于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成果审查报批的通知(鲁国土资字201736号);11、东昌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12、东昌府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3、东昌府区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三)调整原则与思路1、调整完善原则(1)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坚持原规划确定的指导原则、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不变,继续实施原规划确定的土地分区引导原则和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局部调整完善原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
38、田,保护生态敏感用地,优质耕地除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难以避让的以外,均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既要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又要保证耕地质量不下降。按照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切实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3)节约集约、优化结构。按照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总要求,限制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和低效扩张,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完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统筹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适当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地区的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4)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重点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调
39、整、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影响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5)加强协调、充分衔接。坚持科学论证、标准统一、民主决策,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规划、交通布局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着力推进多规合一,做好上下级规划衔接,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2、调整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的新要求,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保护优先、节约集约,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上下协调、有序推进”的基本原则,依据东昌府区二次土地调查和规划实施评估结果,重点调整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优化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为全区建设提供更有
40、力的土地资源支撑。(四)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规划期限:2006-2020年,规划调整完善基期年:2009年。规划调整完善的范围是全区行政管辖的所有土地,包含聊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聊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总面积166321.05公顷。包括古楼、柳园、新区、湖西、道口铺、闫寺、凤凰、北城、东城、蒋官屯10个街道,候营、沙镇、堂邑、梁水镇、斗虎屯、郑家、张炉集、于集、许营、朱老庄、顾官屯、广平、韩集13个建制镇。(五)工作任务1、合理调整完善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合理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原则上保持不变。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调整,一是在数量上落实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的
41、要求。二是在质量上落实耕地质量不下降的要求。坚持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确保把优质耕地和经过土地整治的其他耕地优先保护起来。对建设用地的调整,在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原则不变的前提下,根据聊城市确定的东昌府区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规划剩余空间情况,统筹安排中心城区、各产业集聚区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优化建设用地比例结构,通过倒逼存量挖潜,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2、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在坚持统筹安排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的调整优化。依据二次土地调查和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
42、原则,按照布局基本稳定、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要求、对现有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和空间布局作适当调整。特别梳理城市周边、道路沿线未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现有耕地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联合农业等相关部门进行实地核查,结合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将城市(镇)周边、交通沿线应当划入而尚未划入的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3、推进“三线”划定和“多规合一”结合规划调整完善,统一部署,根据调整后的规划主要指标和用地布局,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结合“三线”划定,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底盘”,推进“多规合一”。积极探索完善有利于各类空间规划协调衔接的工作
43、路径、编制规范和协作机制,着力解决各相关规划科学性不强、衔接不够、执行不力等关键性问题,为完善土地用途和国土空间管制制度打下基础。三、规划目标调整(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东昌府区“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09亿元,年均增长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98万元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0亿元,年均增长16%;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9亿元,年均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63亿元,年均增长12%。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5:39.5:53,一、二、三年均增速分别为4.5%、9%、8.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
44、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5%以上,旅游收入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7.6%左右。生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更趋协调,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加快发展。到2020年主要干渠水质总体稳定在II;耕地面积得到有效保护;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低于0.6万吨标准煤,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达到15%以上;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努力构建与绿色生态体系相协调的绿色生活体系。(二)土地利用战略目标立足东昌府区的基础和优势,从增强实力、彰显魅力、提升竞争力等方面着眼,举全区之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区、生态旅游区。以中心城
45、区为龙头、以小城镇为节点、以生态文明村为基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科学规划城乡和产业布局、精心推进一体化建设、配套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造美丽新形象。(1)坚守耕地保护,确保质、量并重转变耕地保护理念,切实从重数量轻质量的传统耕地保护观念向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耕地保护观念转变,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规划期间通过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强化管控优质耕地;通过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等级;通过严格执行耕地“先补后占”政策,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双保护。(2)优化国土空间,加强空间管护合理优化国土空间,科学保障生产、生活、生态用地,促
46、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规划期间通过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确保生态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通过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优化建设用地内部空间结构,强化空间管护。(3)落实节约集约,盘活存量用地坚持资源节约优先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规划期间从新增建设用地“节流减量”、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增效”、城镇低效用地“再次开发”等方面全面提升区域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并积极探索构建增量撬动存量的新机制,切实实现规划从“增量供地向存量要地”的转变。(三)调整完善新增规模安排的原则1、保护耕地原则:规划调整以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为前提
47、,确保规划调整后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2、优化配置原则:规划调整涉及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其目标比规划修改前趋于合理、优化,科学配置用地。3、节约集约原则:规划调整涉及的用地标准,符合节约集约用地相关要求、准入条件和行业用地标准。4、公众参与原则:充分听取社会公众意见,进行风险评估,举行听证,充分论证,修改方案按程序进行公示。(四)规划主要指标调整情况1、调整原则(1)应保尽保、量质并重坚持耕地保护,积极响应国家保障耕地数量保护红线和保证耕地质量不下降的决心,优质耕地除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难以避让的以外,均应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2)节约集约、优化布局
48、按照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用地的总要求,遏制建设用地过度外延扩张,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果和布局,适当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3)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重点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4)加强协调、充分衔接坚持科学论证、标准统一、民主决策,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生产力、交通布局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2、规划调整目标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主要目的,是在做好与二次调查成果数据衔接的基础上,调整全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严格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确保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落地到位,进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
49、进程。3、规划调整完善指标(1)总量指标-耕地保有量。强化耕地数量保护,逐步提升耕地质量水平,推进耕地生态管护建设。规划调整完善后,到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82611.76公顷。-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严格基本农田地类,提升划定后基本农田质量水平,强化基本农田划定后监管。规划调整完善后,到2020年全区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低于63478.90公顷。-建设用地。推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科学调整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强化存量建设用地内部挖潜。规划调整完善后,到2020年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不高于35183.87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高于31079.46
50、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不高于16522.32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4104.41公顷。(2)增量指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适度调增新增建设用地,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保障民生工程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加强新型产业用地布设。规划调整完善后,到2020年全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不高于8362.02公顷。-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耕地面积。新增建设用地尽量避让农用地,尤其是避让耕地,强化耕地保护。规划调整完善后,到2020年全区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不高于7314.38公顷,占用耕地不高于7106.82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坚持耕地占补平衡,严守耕地“占一补一”
51、政策,推动“补改结合”,提升耕地质量。规划调整完善后,到2020年全区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7106.82公顷。(3)效率指标-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推进城镇工矿用地内部挖潜,试点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调整利用,适度提高城镇工矿用地容积率,提升城镇工矿用地单位投资强度,促进城镇工矿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按照东昌府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中6人口增长率和70%城镇化率预测2020年全区城镇人口94.16万人,规划调整完善后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控制在175平方米以内。-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规模。结合新型社区建设,继续规范有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提升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规划调整完善后,
52、到2020年全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规模力争实现2124.93公顷。4、调整完善前后主要指标比较A、总量指标比较耕地保有量。与2014年现状耕地进行充分衔接,考虑异地占补情况、生态退耕情况、将来建设占用情况,确定规划调整完善后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82611.76公顷,较规划调整完善前减少1530.40公顷,比2014年现状数据减少8199.27公顷。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充分考虑已有基本农田地类、坡度、耕地质量、集中布局情况,将现场不支持或不适宜作为基本农田的地类调出,将整治项目区内质量较好的耕地调入基本农田,同时考虑将来建设空间需求,优化布设基本农田。规划调整完善后全区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低于63
53、478.90公顷,较规划调整完善前减少2955.18公顷,比2014年现状数据减少2974.10公顷。建设用地。与2014年现状建设用地进行衔接,充分考虑“十三五”期间建设需求,适当提高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建设用地结构。规划调整完善后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为35183.87公顷,较调整完善前多1737.55公顷,比2014年现状数据增加3781.09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31079.46公顷,较调整完善前多1427.55公顷,比2014年现状数据增加3594.78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规模16522.32公顷,较调整完善前多1427.55公顷,比2014年现状数据增加4838.76公顷;交通水利及
54、其他建设用地4104.41公顷,较调整完善前多310公顷,比2014年现状数据增加186.31公顷。B、增量指标比较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适度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规划调整完善后全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8362.02公顷,较规划调整完善前多1737.55公顷。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耕地面积。对应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考虑规划实施期间新增建设用地实际占用情况,合理测算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耕地面积。规划调整完善后全区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7314.38公顷、占用耕地7106.82公顷,较规划调整完善前分别多1511.67公顷和1476.92公顷。土地整理
55、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调查分析市域土地整治潜力,力求市域内占补平衡,保障建设用地“占一补一”实现。规划调整完善后全区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7106.82公顷,较规划调整完善前多3305.57公顷。C、效率指标比较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结合规划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调整情况,考虑调整完善新增城镇工矿用地指标和规划期末城镇人口,规划调整完善后全区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控制175平方米以内,较2014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小5平方。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规模。根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实施情况,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实施进展较慢,但是村镇土地利用总体布局基本合理,进行空间布局优化,未对规划指标进行调整,农村
56、建设用地整治挖潜保持在2124.93公顷。四、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一)土地结构和布局调整理由近年来,东昌府区作为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期,人口的增加会引起对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基础的配套设施需求的增加。建设用地呈现出扩张的趋势,东昌府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土地结构和布局做出进一步的优化与调整。为缓和日趋尖锐的人地关系,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土地政策,对土地进行宏观的调控与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平衡人地矛盾的手段,聊城市根据山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自身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管理,调节各类用地的供给和需求,控制各类用地
57、的规模,调整其比例结构和空间布局,协调各类用地之间的矛盾,以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二)土地结构和布局调整情况1、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方向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方向。A、严格落实市级规划下达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合理调整农用地内部结构。实行耕地占补平衡,通过土地整治增加耕地面积。B、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坚持工业用地向开发区和工业聚集区集中,农村居民点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积极稳妥的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不断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C、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开发未利用土地,增加耕地面积。D、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加快土地整治,促进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2014年全区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结构比例分别为76.72%、21.54%、1.73%。2020年其比例分别为72.04%、25.23%、2.73%。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耕地、园地、林地、水域占土地面积的比例保持在65.58以上。(1)农用地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临时叉车租赁合同标准文本
- 中标合同和施工合同标准文本
- 公馆投标合同范例
- 农村虾塘承包合同标准文本
- 农场水果售卖合同标准文本
- 债券项目设计合同标准文本
- 人员工资合同标准文本
- 农村除草合同标准文本
- 企业代付款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外墙涂料工程分项合同
- 2021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人与自我》教案
- 2024年中国鳀鱼干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单元基础测试卷含答案
- 二十届三中全会知识点试题及答案【200题】
- ICD-10疾病编码完整版
- Project项目管理(从菜鸟到实战高手)
- LY/T 3371-2024草原生态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考试复习题库100题(含答案)
- 北江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道德与法治试题
- DL-T-302.1-2011火力发电厂设备维修分析技术导则第1部分:可靠性维修分析
- 民政局发布的离婚协议书样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