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果心理的因_第1页
身体的果心理的因_第2页
身体的果心理的因_第3页
身体的果心理的因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身体的“果” ,心理的“因”心理和身体,就像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因果循环, 密切相关。身体上的疾病可以伴发有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 也可以身体的某些不适表达出来。所以近年来,心身医学成 为一个热门词汇,也是临床医学人文研究的重点领域。这是 一门探讨身体健康与行为心理联系的交叉学科,试图提出干 预措施,以减轻心理问题对疾病转归的负性影响,旨在为患 者提供全人疗愈与整体关爱。 治病的法宝,不都装在药瓶 里心身医学最早起源于欧洲。心 -身( mind-body )的概念, 最早由德国精神科医生 Heinroth 于 1818 年在一项关于睡眠 障碍的研究中提出。 1844 年,法国精神医学专家 Jac

2、obi 提出 “心 -身”观念,认为心理状态在疾病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1873 年,英国精神病学家 Tuke 出版在健康与疾病中心理对躯 体影响的解释一书,成为心身医学的开山之作。20 世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巴甫洛夫的行为科学研究等,为 心身医学的初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直到1939 年,美国精神病学家 Dunber 创办美国心身医学杂志 ;1944 年,美 国心身医学会建立,心身医学才真正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然而时至今日, 大家依然对心身医学充满困惑。 1980 年, 美国心身医学研究所将心身疾病定义为,由环境心理应激引 起或加重躯体病变的疾病。 1994 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 统计

3、手册第 4 版明确了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存在躯体疾 病和下列一种以上的心理因素,并对躯体疾病产生不利影 响。( 1)与躯体疾病的发生、加重以及延迟痊愈存在时间上 的紧密关联的心理因素。 ( 2)影响躯体疾病治疗的心理因素, 对患者的健康构成其他危险的心理因素。 ( 3)应激相关心理 因素。(4)诱发或加重躯体疾病症状。根据此标准,心身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如原发性高 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神经源性心 绞痛、阵发性心动过速、原发性心动过缓、功能性期前收缩 和心脏神经症等;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 综合征、神经性咳嗽;皮肤系统疾病,例如神经性皮炎、搔 痒症、斑秃、牛

4、皮癣、慢性荨麻症、慢性湿疹;消化系统的 心身疾病, 如胃、 十二指肠溃疡、 神经性呕吐、 神经性压食、 溃疡性结肠炎、幽门痉挛、过敏性结肠炎;泌尿生殖系统疾 病,如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症、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 障碍、原发性痛经、功能性不孕症;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 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低血糖、阿狄森病;神经系统疾 病,如神经性头痛、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如此包罗万象,宗旨却始终如一。心身医学提倡健康领 域的整体观念和系统思想,关注大脑、心理和躯体的相互作 用,研究心理活动与生理机能之间的复杂关系,切实地帮助 患者解决问题。 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 通常能从患者的语言、 表情等细微之处

5、,大致判断其可能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在 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给予对方恰当的心理安抚或及时转诊 精神心理专科。这可以说是“原始”的心身医学实践,关键 是在医生的脑子里绷着一根弦:治病的法宝不都装在药瓶 里。 明明躯体不适,为何没有诊断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提倡的“双心医疗” ,这 是国内发展最迅速的心身医学领域。双心医学模式的建立与 发展,与医患双方对心身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是相辅相成 的。研究显示,65%75%的急性焦虑发作患者首次就医都是到心内科或急诊科。患者常以心悸、胸闷、胸痛就诊,但 检查却未能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患者不理解,明明有 躯体不适症状,为何给不出诊断。医生也困惑,明明检

6、查不 出问题,患者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来,而且满面愁容,是真痛 苦。当出现这样的悖论时,就要寻找其他可能的原因,其中 就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1943 年,美国 Harold Wolff 教授开启了双心医学研究。 他通过严谨的科研试验,证实了患者心理因素与生理指标的 联系,最早开启了心理神经免疫学、心理心脏病学及心理神 经内分泌学的研究。 1910 年,被称为现代医学之父的加拿大 医生 William Osler 首次发现, 一位典型心绞痛患者的尸检显 示其冠状动脉非常健康,所谓冠心病应与其心理状态相关。 1969 年,美国医学教授 Stewart Wolf 做了题为心肌梗死和 猝死中的心

7、理力量的报告,聚焦负性情绪对心脏病患者的 影响。总之, 20 世纪的诸多研究皆证实,愤怒、敌意、社会 隔离、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心脏病患者预后。1998 年,来自世界各地的 38 位专家召开心理心脏病学 现状及共识会议,规范了心理心脏病学的概念、研究路径及 干预治疗方面的相关问题。此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院和 科研机构展开了大量心理心脏病学相关课题的流行病学研 究和基础研究,涉及心理疾病与高血压、冠心病等之间的关 联等,并提出干预建议。有了胡大一教授的率先垂范,国内众多医院也陆续开展 了双心医学实践。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六 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多家

8、 医院都开设有双心门诊,心内科医生与心理医生共同为患者 诊疗。“说说你怎么不舒服?”医生一句话,等待述说,带 出症状背后的一系列心理社会因素,最终找出患者身心不适 与失调的元凶。可以说,它在不断提示医生,许多临床问题 应从人的身心两方面做整体考量,特别是对于临床那些难以 解释的症状,不妨换个角度,考虑心身相关因素。对于医生来说,要了解症状背后的心身因素,往往要深 入了解发病过程、病程感受。这个时候的问诊,就不是两三分钟的事了。循着蛛丝马迹,盘根究底,才能帮助解开一些 谜团。 有品 ?|的医疗,“见病更见人”人,是医学永恒不变的主题。从双心医学到心身医学, 强调的都是“见病更要见人” 。心身医学

9、传入中国有数十年 的历史了,但身与心的游离、症状与感受的脱节,仍在困扰 医患双方,滋生更多的临床问题。心身医学本质上是基于整体健康理念的医学学科,其发 展演进也符合医学模式转变的时代背景。 1977 年,著名学术 期刊科学杂志发表了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 和内科教授恩格尔( Engel.GL )的文章,题目为需要新的 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 。文章讨论了生物医学模式 的限度,认为新的医学模式应该整合生物、心理、社会适应 维度,以期更好地解决维护人类健康的问题。医学由此进入 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新阶段。心身医学强调对患者进 行多角度的评估与治疗,既治疗身体,又关注心理健康,与 此不谋而合。在医学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病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病人的主观感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